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动因与模式论文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动因与模式论文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动因与模式

曾 琴

(内江师范学院 图书馆,四川 内江 641000)

摘 要: 在教师专业化视野下,如何实现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化教师,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这一课题,探索了在教师专业化视野下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动因与模式,以促进教师教育改革。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 高师教育 基础教育

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不仅需要教师主动学习和努力,而且需要良好外部环境的有力推动。在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研究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动因与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师专业化视野下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动因

(一)教师专业化的素质结构决定了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教师专业化的素质结构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职业角色与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专业技能三大素质方面。这三大素质结构的建立仅仅依靠中小学校教师是难以实现的,主要源于中小学校教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教学理论水平不高,思维模式陈旧,吸收新知识、新信息的速度较慢,需要高师教育外力的驱动力,需要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才能实现。然而教育现实是一些高师院校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缺乏与基础教育的沟通与对接,形成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不能同步协调发展的局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专业素养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素质结构的需求。教师专业化的素质结构决定了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二)高师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决定了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高师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又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是“高”与“师”的结合。“高”指专业学术上的高水平,“师”指教师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与培训,高等教育强调专业性,师范教育强调“职业性”;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包含学术性目标、专业性目标、素养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从高师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看,高师教育的服务对象决定了其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决定了高师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高师教育直接承担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的重任。在教师专业化视野下,要完成这一重任,高师院校必须深刻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与基础教育对接。

(三)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是高师教育改革创新,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

当前,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师教育正在从培养规格、培养渠道、培养过程、课程结构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办学水平,为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虽然高师教育有着丰富的改革创新基础,教师与研究者理论水平较高,具有前沿视野,充分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为基础教育提供很好的服务,但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高师教育需要从基础教育获得一些资源,如见习场地、实习基地、实习指导老师等,为高师教育改革提供实践性支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对接,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提高办学水平。

师生第一次见面,班主任以最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朋友,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介绍自己,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善良而又值得信赖的班主任良好的形象。同时学生得知老师对他们掌握那么多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虽与班主任未曾谋面,但对他们非常用心,从而从内心接受并喜欢新来的班主任。作为新班主任集开学前期几天的辛勤付出与智慧,换取这一群孩子们齐刷刷的信任,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师生交往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为班主任工作开了一个好兆头。

二、教师专业化视野下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不一致。

首先,高师院校应改变陈旧观念,切实与中小学校建立平等互信的伙伴对接关系,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中小学兼课,或者选派优秀学生到中小学校进行顶岗实习,增加中小学校师资力量;其次,高师院校定期邀请中小学校校长及优秀教师到高师院校为师范生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专题报告,将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经验引入高师教育,让师范生更多地了解中小学优秀教师成长的经历及中小学教育改革现状,形成平等交流的共同体,共同探讨在教育改革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实现取长补短,资源共享,通过平等互动对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双向互动不够。

在对接过程中,有资料显示,一些高师院校对基础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动向了解不多,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结构要求关注不够,在研究基础教育过程中针对性不强,与对接学校没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仰视的对接态度,双方互动不够,脱离学校生活实际,研究重复以往,没有创新。一些基础教育教师对高师教育教师缺少认同,认为高师教师虽然理论层次较高,但缺少实践经验,教师专业化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知识作为基础,高师教育并不能对基础教育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基础教育无须高师教育的引领指导,在对接过程中双向互动不够。

(三)知识体系衔接不够紧密。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良好对接的先决条件。中小学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从单纯传授知识的“经师”向教书育人的“人师”转变,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为进入大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高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进行评定时,要把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等作为衡量其学业成绩的标准。在新知识获得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实现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的转变,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化素质结构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双方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为教师专业化视野下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提供可能性。

选择我院普外科的46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起止时间为2017年5月—2018年5月,所有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3.8±1.8)岁,护龄1~25年,平均(8.7±1.5)年。学历:本科5人,大专31人,中专10人。职称: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11人,护师24人,护士9人。

三、教师专业化视野下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的模式

(一)强化教育理念的对接。

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考试设置,不少应在中小学阶段完成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却并未完成,影响学生在大学阶段专业知识的习得及素养的培养。当一些中小学教学内容出现在大学课堂中时,一些高师教师不能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拓展与深化,而是简单地重复仅有的内容,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课程设置有所改变,这种变化对高师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如设置一些“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的通识课程等,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高师教育课程设置仍然偏重学术性,忽略师范性,课程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基础教育的改革变化需要,这种知识体系衔接不紧密的现象影响对接效果。

(二)加强平等互动对接。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作为两个教育阶段,各自独立发展,二者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中小学由于长期处在高考压力之下,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未能完全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以高考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本,片面追求教学设计的紧密性,忽略对学生身心发展各种能力的培养,更多体现的是应试教育的特点;高师院校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及态度、社会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两种教育理念不一致,影响对接的执行。

(三)注重课程设置的对接,强化知识体系的衔接。

高师教育改革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键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这是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关键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厚的专业知识,更强教育教学能力及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高师教育要改变课程设置脱离基础教育实际的现状,按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重构高师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内容单一的现状,设置内容新颖、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设置与人际关系、学生个性差异及因材施教、语言交流、学习环境和备课等内容有关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和亲身实践,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学会生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课程设置的对接,强化知识体系的衔接,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宋市长是一个年富力强又有魄力的人,他一上任就针对二位前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个口号:一、廉洁自律,为民尽职;二、真抓实干,为民掌权。在第一次市长办公会上,宋市长就明确要求所有干部牢记这两点,并落实到各自的工作中去。

总之,在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高师教育应立足校本,采用多种方式与基础教育对接,发挥团队精神,取长补短,加强教师之间的对接互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01).

[2]蒋泓洁.专业化视野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探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9(09).

[3]陈立乾.试论高等师范教育的地位及性质[J].赤峰学院学报,2016(06).

基金项目: 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研究项目“理论与实践融合: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标签:;  ;  ;  ;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动因与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