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及其对中国制造业增长的影响(三)_直接投资论文

中国的外来直接投资和对中国制造业增长的影响(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直接投资论文,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外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增长的影响

为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国政府很长时间以来就将外来直接投资看作不仅仅是获取资金,而且更重要的是也是促进出口和技术转让的重要方式。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外来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增长的影响。估量外来直接投资贡献的影响的方式为:1.对资本形成和工业总产值的贡献,2.对制造业出口增长的贡献,3.对技术进步的贡献。

1.对资本形成和工业总产值的贡献 外来直接投资填补了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空缺。在中国,储蓄率相对于投资率而言,由于某些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异常地高。外来投资的流入,包括外来直接投资,在大部分改革年份里,对中国的储蓄-投资余额在大部分时间里贡献很少或甚至是负贡献。但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可以通过自力更生实现工业化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在象中国这样的原先实行指令性经济的国家,资源配置效果很差。由于政治原因积累和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被输往低效益的内地和亏损的国营企业。结果,沿海地区和很多有效益和新的制造业的发展受到资金缺少的限制。从1979~1994年吸收到1000亿美元的外来直接投资是对以上地区和工业资金供给的有力补充。

由于投资可以转为产出,有理由假定,因中国外来直接投资为总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作出了贡献,因此可以推论出它必然伴随着工业增长的加速而在迅速增长着,这特别是自从80年代中以来外来直接投资从服务部门转向工业部门以后。经济特区作为一个整体,其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在1985~1990平均每年为33%,非常高。考虑到在实行开放政策前,这些地区并无制造业,这样的成就肯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率先开放的沿海省份的工业总产值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要高得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先前它曾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但是其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在1985~1990年期间年增长仅为4.4%,而广东为17.6%。这决非偶然,外来直接投资在上海总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仅为4%,而广东为14.1%。此外,不象广东,那里的外资集中在制造业,而上海的外资主要在服务业。

总而言之,外来直接投资促进了结构改变,对投资和工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特别是在外来直接投资集中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此外,通过缓解资金困难,外来直接投资也促进了一些制造业的启动和升级,如电子、汽车工业,从而帮助它们从幼稚工业变成中国的关键工业。

2.对制造业出口的贡献 出口和外来直接投资是互补关系?通过外来直接投资促进出口是中国吸引外资的关键原因之一,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外来直接投资往往可能是替代而不是扩大贸易。要了解中国的外资是否创造了制造业的出口,我们应当考虑通过出口/产出比例考察外资企业的出口趋向。虽然资料不全,已有证据表明吸收外资多的地区,出口的工业产值也高。比如在1991年,三资企业对工业总产值的平均贡献为55%,在四个经济特区出口占工业总产值的76%。在上海,虽然在1991年外资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仅为6%,但对出口的贡献却为18%。

改革时期,不仅中国出口有很大增长而且出口结构也有很大改变。在刚开始实行开放政策时,中国的初级产品出口占中国全部出口的一半以上。自从1985年以来,初级产品的份额逐步减少,制成品的份额逐步扩大,后者从1985年的不到出口总数的一半增加到1990年的3/4,进一步增加到1994年的近85%。这一结果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自1991年起中国是非经合组织国家中向经合组织国家供应制成品的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台湾)。到1994年,中国是世界第8大制成品出口国。

在外来直接投资的帮助下,中国的出口结构呈现出新兴工业化经济的特点,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更加专业化。根据中国的比较优势进行资源配置所得到的效益是相当大的。

对中国的外来直接投资通过与投资来源国的联系及外资已有的国际销售网,促进了中国的出口,从而越来越将中国融合进世界经济中去。而且,外资也帮助中国转变其出口结构,使其变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结构,使中国成为世界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者。

3.对技术进步的贡献 外资对技术进步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劳动密集型技术人转让和现代先进技术的转让。最成功的技术转让是香港和台湾的成熟的劳动密集型技术。此外,来自香港和台湾的资金不仅带来硬件,如机器和生产技术,而且还带来了软件如销售决窍、管理知识和一般工业经验。这些知识是成熟的,对中国更为适合。

与柯基马(Kojima)的预测相反,从先进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的外来直接投资将现代技术带入中国,美国公司在现代技术的转让上更是走在前列。虽然有些早期的合资企业碰到一些麻烦,其原因之一是所引进的技术超越了中国的吸收能力,而很多成功地将新技术引入中国的企业说服中国合伙者接受老一些、但却更为适用的技术而不是最先进的技术。

尽管在引进先进技术有了初步成果和令人鼓舞的前景,目前通过外来直接投资促进先进技术转让上的整个情况而言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发展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进一步加强,可以使现代先进技术的转让的速度加快。

总的来说,外来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特别是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密集型成熟技术。外来直接投资是中国获得技术转让的最有效方式,因为它所涉及的不仅是资金、机器和设备,也涉及销售技术,管理技术和培训活动。而后者使中国的经济得益更大,有可能使中国最终能在外资减少情况下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问题和政策含义

上面两节讨论了中国强大的区位优势,导致了1979年以来大量外资的流入。外来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不利于外来直接投资增长和妨碍其效果得到最大发挥的障碍依然存在。因此,需要作出更大努力来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区位优势和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充分发挥外来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效益。这主要涉及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基础实施、支持产业,司法框架以及和外资有关的地区发展战略。

1.宏观经济政策 人们的共识是外资和内资一样,在稳定、可预测和竞争性的宏观经济环境中最能获得繁荣,中国从1979年开始的面向市场的、外向型的经济改革在朝建立这些条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尚需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1)外汇兑换体制 外汇兑换控制和人民币的不可兑换仍然是阻碍外来直接投资的最重要障碍之一,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进口替代型产业的技术转让。最好的长期解决办法是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和放松对外汇兑换的控制,在这样做以前,先建立有效的全国性外汇兑换市场,在这一市场里外资企业和中国企业可以自由进行外汇交易,政府不作过多的干预。

(2)改革所有制 使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多样化和改革国有企业增加经济竞争是必要的。中国已作出很大努力促进私有企业的发展,使中国成为国有集体、私有和外资所有制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结构。中国需要进行全面的私有化就象其他过渡经济国家那样。而且,外资企业所采用的面向市场的做法,如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股份制和激励体制等也可引入国有企业。这样的改革效益将是很可观的。一方面,竞争会导致生产率的提高,这又反过来又可吸引更多的外资,因外资所追求的不仅是低工资,而且还有高的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外资企业溢出效果的潜在好处在很大程度可以得到实现。比如,竞争可以迫使中国企业学习采用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以提高它们自己的效益。在外资企业中的中国经理和工人所学到的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在当地企业得到运用,因这些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和外资企业是相类似的。

(3)取消保护 贫困化理论关于外来直接投资进入受保护的产业后降低福利水平的讨论,对中国的经济是很适用的。中国进口关税按国际水平衡量是较高的,非关税壁垒也很多。此外,对允许输入工业的保护也很多。如果外资企业进入受保护产业,过多保护不仅会阻止外来直接投资的增长而且会减少从外资企业获得的潜在好处。因此中国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取消保护。这可以通过放宽贸易规定,降低总的关税率、通过促进有竞争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发展从而消除残留的价格扭曲来实现。

还应作出其他进一步的努力建立良好运转的劳动力市场,在雇佣,解雇、工资方面给外资企业以更多的自由,精简财政体制,这可以保证外资企业有效的出口金融服务。

2.外来直接投资的法律框架 中国很多法律和法规条文含义模糊,有时互相冲突,导致不同的解释和外资在中央和地区的不同对待。很多地方政府制定它们自己的对外来直接投资的复杂规定。这一切使外国投资者感到不确定和不可预测,要求在全国范围进一步澄清简化和统一法律和法规,以增加外资法律框架的有效性。特别是不能有力地贯彻知识产权保护法这一点,阻碍了外资将现代技术转让至中国。在这方面,中国需要马上采取行动。

在立法上对外来直接投资所产生的鼓励效果,地区与地区不同,沿海经济开放地区要比内地好得多,这使后者在吸引外资上处于不利地位。另外,由于对外来直接投资的批准和管理的权力下放,地方当局为吸引外资通过提供各种税收优惠相互间进行激烈竞争,这是在使中国自拆台脚,会使中国付出重大代价。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应作出努力取消对吸引外资起阻碍作用的障碍,而不是提供更多的财政优惠;偏向沿海开放地区的对外资优惠政策应当取消,应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对外资鼓励体制。

人们常常批评中国在外资批准程序中,官僚层次繁多和外资运转过程中过多的行政干预。而且,在涉及外资问题上的多层次的官僚和政治角色的干预导致臭名远扬的腐败行为,特别在经济特区。缺乏运转良好和独立执行的司法体制使问题更加严重。这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香港和台湾的投资会在中国起支配作用,因它们熟悉大陆的关系。为了从发达国家吸引更多的外资,应作出更大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3.对外来直接投资的地区发展战略 邓宁的动态区位优势理论和“雁行”论述,对中国有关外资的地区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含义。中国的沿海发展战略导致了“大中华”的出现。这使华南,特别是经济特区取得了在人均收入、生产率、工业化程度上达到香港和台湾的先进水平的巨大潜力。但同时,迅速的发展导致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限制了追求低成本的外来直接投资的进入。

内地省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补充了中国整个区位优势。中国可以采取措施在沿海地区吸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外来直接投资,而鼓励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外资流向内地,这样整个国家都可充分从外资得益。使外资对地区差异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降到最低。(全文完)

标签:;  ;  ;  ;  ;  ;  ;  ;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及其对中国制造业增长的影响(三)_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