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矿区岩浆岩三维地震响应及危害分析论文_陈常兴,何召全

摘要:岩浆岩侵入对煤层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会侵蚀煤层,导致瓦斯异常、地温异常、应力异常,甚至会成为连通奥灰水的通道,已成为影响煤矿生产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利用火成岩在三维地震时间剖面及属性切片上的响应特征,结合采掘实见及相关地面钻探成果资料,精准圈定岩浆岩侵入范围,为采区规划及工作面布设提供依据,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关键词:岩浆岩;三维地震响应;地震属性

1淮南矿区简介

1.1地理位置

淮南煤田位于安徽省北部,东起郯庐断裂,西至阜阳,北抵明龙山、上窑一带,南止舜耕山、八公山。煤田东西长达18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

1.2煤系地层

淮南煤田煤系地层的沉积环境为多旋回的近海型三角洲相,煤层多,层间距小。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含有可采煤层9~11层。

1.3地质构造

淮南煤田属于华北地区的Ⅱ级构造单元,受挤压形成复式向斜,并发育一系列走向压扭性逆冲断层,造成复向斜两翼的迭瓦式构造,甚至部分地层直立倒转。

岩浆岩在淮南煤田北部广泛发育,主要分布在潘一、潘二、潘三及丁集等煤矿〔1〕。

2淮南矿区岩浆岩特点

2.1岩浆岩的成分特点

淮南矿区内揭露岩浆岩一般呈灰白色,含方解石捕虏体,呈流纹构造,硬度大,抗压强度大,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通过对潘三矿新西风井检查孔在649.8m处揭露岩浆岩岩样和天然焦样,进行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含量测试,分析成果表明SiO2含量为60.28~63.83%,属于中性岩,岩石类型为正长花岗岩。

2.2岩浆岩侵入年代

通过对对采集的岩浆岩样品进行元素和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淮南矿区岩浆岩发生侵的时期为距今大约118Ma〔2〕,属于早白垩世四川期(135~52Ma)岩浆活动, 矿区内断层形成年代(晚三叠世距今约2.5亿年)早于岩浆侵入年代(晚白垩世),即岩浆岩不随断层的断裂而错断。

2.3岩浆岩侵入特点

岩浆岩与围岩间的界线一般明显,多数情况下切穿围岩层理或片理。岩体与围岩接触处,靠近内接触带一侧常见淬火(冷凝边);而其围岩外接触带一侧常见烘烤边或遭受热变质〔3〕。

潘一矿岩浆岩主要是沿1煤层侵入,使煤层出现吞蚀或分叉,煤厚变薄,或使煤层变质为天然焦。侵入时产生的强大推挤力,使煤层发生位移,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可采性降低。侵入体与煤系地层接触处,出现应力异常、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等现象。

潘三矿岩浆岩侵入主要在矿井北部,靠近潘集背斜轴部附近,由东向西侵入层位逐渐升高;岩浆岩侵入煤层使煤层层位发生变化,层间距变大,对煤层破坏作用主要为冲开煤层,使煤层结构复杂,局部煤层被吞蚀,使煤变质程度增高,甚至变为天然焦;由北向南,厚度由大很快变小,甚至尖灭。岩浆岩呈岩脉顺层侵入,局部呈小型岩床、岩株、岩墙产出。

丁集矿岩浆岩侵入继承于潘三矿,呈岩盘状以露头形式出露于井田东部,分布在潘集背斜轴部及其两侧,在煤系中呈岩床和岩脉产出,最大厚度145m。岩性为细晶岩和正长斑岩。煤层受其影响发生变质,局部为天然焦、无烟煤、贫煤,局部煤层被岩体全部吞蚀。岩体主要影响11-2和8煤层,对中下部煤层影响甚微。

岩浆岩侵入主要沿地层薄弱位置向上喷发,由于淮南矿区岩浆岩侵入发生在断层形成之后,因此岩浆岩还具有沿断层侵入的特点,断层成为了岩浆岩侵入的通道,如潘三矿、朱集东矿、丁集矿等均有这种特点。

3岩浆岩三维地震响应特征

3.1岩浆岩地球物理特征

岩浆岩侵入体具有致密坚硬的特点,地震波在岩浆岩中的传播速度在4200~4800m/s,与围岩的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具有高波阻抗特征,侵入煤系地层后会破坏原有的地层结构,改变了其波阻抗差异,使局部地层发生构造变形且地层增厚现象明显。

3.2岩浆岩三维地震响应特征

岩浆岩在三维地震时间剖面上产生一系列的散射和衍射现象,使正常的煤层反射波变得零乱与破碎,异常波形特征明显,即包括煤系地层在内的地震反射同相轴中断、杂乱反射、频率变低、振幅变弱。同时也导致时间剖面品质变差,增加构造假象,给断裂构造解释带来较大困难。在三维地震属性切片上会表现出明显的放射状阴影区,结合钻孔揭露和井下实见情况,可以在三维地震上对火成岩进行解释并预测其侵入范围。

4实例分析

4.1丁集矿

丁集矿东三采区利用三维地震解释岩浆岩侵入现象。15-22钻孔实际揭露岩浆岩,根据过该钻孔的地震和相干剖面,对地震上的岩浆岩进行标定。见图1。

通过上图剖面可以发现岩浆岩侵入煤系地层,反射同相轴中断、杂乱相反射、频率变低、振幅变弱。在确定的煤层之间火成岩侵入范围内,根据钻孔标定的火成岩具有弱振幅响应特征,运用地震振幅属性分析技术手段,圈定出岩浆岩侵入煤层的范围。

4.2潘三矿

潘三矿西三采区岩浆岩主要沿着FFD17断层向上侵入,因此在断层FFD17位置为火山通道的位置,以岩墙式分布为主,然后以通道为中心向四周地层侵入,由于火山通道以整块直立存在,不能形成层状分布,而且岩浆岩的速度和围岩差异较大,因此火山通道的地震特征非常明显,在本区时间剖面地震响应为弱振幅、杂乱反射、频率低等特征,如图2左。

由于岩浆岩的地震响应异常,通过地层厚度、地震剖面解释并与钻井相结合,同时利用沿层振幅属性和方差属性可清晰的识别岩浆岩的分布范围,如图2右。

5结论

岩浆岩侵入,其边界会导致应力异常,内部侵蚀煤层,可采性降低,由于岩浆岩侵入一般在断层形成之后,往往还会导致瓦斯异常、地温异常、连通奥灰水等各种地质灾害。矿井开采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岩浆岩分布特点,除了实际揭露及常规的钻探手段外,更要结合先进的三维地震手段进行全面分析,精准圈定其侵入范围,确保矿井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蒋法文、刘亮、陈健,《淮南煤田潘三矿岩浆岩演化特征研究》中国煤炭地质 2014.5

论文作者:陈常兴,何召全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5卷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  ;  ;  ;  ;  ;  ;  ;  

淮南矿区岩浆岩三维地震响应及危害分析论文_陈常兴,何召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