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与网格_网格系统论文

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与网格_网格系统论文

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与网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格论文,信息资源论文,我国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是美国联机图书馆中心(OCLC)系统。它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串联”82个国家与地区的41 000个各类型的图书馆,用370种文字通过因特网进行联合编目,年均产出数据2000多万条[1]。我国也开展了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活动,如科技部的“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平台”[2]、文化部的“文化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协作网、中国科学院网上文献信息系统等。但在深入探讨跨地域、跨系统、囊括所有信息服务机构的全国乃至国际性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始终显得举步维艰,成效不明显[3]。在相关理论研究方面,国外主要涉及用户与Web界面多维模型、因素分析;信息共享多语言处理技术;信息资源共建标准化;信息共享设备;信息共享载体与数据模型等内容”[4-9]。国内也相继发表了大量有关论文,其中以针对信息资源配置、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的论述居多”[10-14]。

2001年9月10日,美国《福布斯》杂志科技版《Forbes ASAP》发表了一组文章,掀起了以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全面连通、共享为特征的网格研究新高潮。2003年12月7-10日,在上海举行了第二届网格与协同计算国际会议(GCC2003),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代表与会。会上网格界的权威Carl Kesselman等就OGSA、UNICORE、MPI-2等做了报告。从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有关专家已开始改变研究思路,将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重心放到了网格应用研究上[15]。国外主要的网格研究项目有:美国国防部的“全球信息网格”;英国的“英国国家网格”;日本的“国家研究网格计划”,IBM公司支持的Blue-Grid。他们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试图建成“网络虚拟计算机”,从根本上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网格技术在我国已经引起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16-18],如China Grid专家组组长金海教授、清华大学李三立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李国杰院士、徐志伟研究员等都十分关注网格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02年4月,国家科技部还在北京召开了“网格战略研讨会”。正在进行的网格研究项目有:“863”计划支持的“中国网格(China Grid)”建设,“上海教育科研网格”,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共同开展的“仿真网格”研究,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牵头的“织女星网格”。理论研究方面,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网格专业书籍——《网格计算》。李进华、焦玉英和褚峻探讨了网络技术在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19-20];文光斌提出了以省市计算中心或信息中心为枢纽节点,以国家信息中心为总节点的树状网络模型[21]。

2 主要研究思路和观点

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李国杰院士认为,下一代Internet将是信息服务网格。网格的根本特征是实现资源智能共享,自然而然地将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领域有着根本的联系。那么网格到底能给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带来什么?我们用网格能做什么?也许我们现在还不很清楚,因为网格技术还未展示过应用案例。但是网格的出现,为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持,那就是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将我国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积极地与网格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从一个新高度审视我国的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

未来的网格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不是去创造用户信息需要,也不是废弃重建现有信息资源,而是在思维上摆脱物流的观点,接受信息共享本当无冲突的理念;在技术上设法努力寻求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现代手段支持;在理论上以系统工程、人机工程等理论工具为基础,才能找到一种用户数目和内容品种都各尽人意的、全新的信息共建与共享结合模式[22],使服务、信息、网络3者最佳整合,去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充分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从人、机工程角度考虑,服务、信息、网络3者有机结合,就是人、机(信息资源与硬件设施)、环境3者的最佳结合。另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仅仅是信息资源配置与建设、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问题,它还涉及到人与环境的问题。即使是信息资源配置与建设、技术问题,它们同样也受到人、机、环境的影响与制约。美国咨询家汤姆.彼特斯(Tom Peters)指出,信息管理的成功,5%在于技术因素,95%在于心理因素即人的因素[23]。李克特曾从广义的文化角度来界定网络技术,指出“技术也应该是一种文化过程”[24]。任何社会系统都实施社会控制,网络是一种信息社会系统,它离不开社会控制也就是环境的控制。特别是文化对于信息行为的影响更加明显。文化信息学家威尔森(T.Wilson)在他提出的信息行为模型中,就将国家文化确定为影响人类信息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25]。刘昭东、袁海波在“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专题研究报告中也指出,目前影响我国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关键是管理体制薄弱、信息加工与服务技术落后、共享环境差[26]。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机、环境问题。总之,不论是现在的网络环境还是未来的网格环境,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的关键都是人、机、环境问题,这也是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与网格研究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只有人、机、环境三者同步协调建设与管理,达到最佳结合,才能适应网格发展的新潮流。

主要观点有:

· 网格给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必须从新的高度把握全球范围的信息共建共享活动,其研究思路和方法亦将做相应的调整。

· 网格是构建信息系统的新的思维方式和概念,也是支撑信息系统应用的信息基础设施。

· 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应积极地与网格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而人、机、环境研究是最佳切入点,也是我国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既经济实用,又具有特色的一种有效途径。

· 不论是现在的网络环境,还是未来的网格环境,我国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的关键是人、机、环境问题,人机的最佳结合是信息系统一个永恒的课题。

· 采用人机工程、认知科学等方法和理论,研究我国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工程及网格的复杂巨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共享、人机匹配等问题是切实可行的。

3 主要研究内容

运用人机系统工程等理论,构建适应全球网格信息技术发展、具有特色的我国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运作模式及其人、机、环境基础理论,从根本上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

3.1 人的管理

人的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保证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提高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1.1 “网络安全文化”系统工程建设研究 研究文化对人的信息行为的影响、安全文化与网络安全文化、网络安全文化的功能及其建设意义和作用、结构体系、建设途径。

3.1.2 人的管理模型 从信息素质教育、网络规则与法律的建立、精神与伦理的培养、技术与组织措施等方面入手。

3.2 “机”的因素

3.2.1 网格融合趋势与信息资源共事整合技术 将相对独立的信息技术研究转向多项技术的合作应用研究,实现信息内容整合、信息通道整合、数据库整合、局域网与Internet整合、信息载体整合等,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技术系统。

3.2.2 全球性信息资源查寻系统的人机匹配 一个与用户信息认知行为相匹配的、完善的网格信息资源查寻系统必须具有以下功能:①向用户提供网络信息资源的宏观和微观视图以及相应的访问方式。②提供满足用户信息兴趣与个性化信息需求的主动服务。③具有跨语言信息检索系统和信息搜索引擎。④实现基于信息内容的跨平台链接等。

3.2.3 适合网格的人机匹配硬件基础设施 网格作为21世纪一种新的信息基础设施,不论它的处理器、存储器、外围设备是什么,以及采用什么样的体系结构,都应更接近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互方式。因此,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硬件设施必将涉及到心理学、工效学、传感技术、精密机械等多方面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

3.3 网格的大型化趋势与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运作模式

基于网格的大型化趋势及网格系统的3个基本构件(信息资源层、中间件层、应用层),构建我国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宏观运作模式,突出人、机、环境的协调建设与管理思想。

3.4 网格的标准化趋势与共建共享信息质量管理

就像Internet需要依赖TCP/IP协议一样,网格也需要依赖标准协议才能共享和互通。探讨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中国标准,加强对进入Internet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的质量管理。

3.5 构建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人、机、环境综合管理模型

从人机工程理论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科学考察,构建我国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人、机、环境综合管理模型。

4 研究意义与主要创新

4.1 理论与实践意义

之所以将人、机、环境作为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网格研究的切入点,是因为钱学森先生说过:“互联网的单元和子系统的数量巨大,各子系统之间或者单元之间的交互作用非常复杂,……互联网正好生动地体现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现实意义。”而作为系统工程学科中一个重要分支的人机系统工程理论,对于全面解决这些复杂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共享、人机匹配等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另外,该研究属于信息管理科学与人机工程学交叉基础研究范畴,对于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科学自身,拓宽人机工程、认知科学等研究领域,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Internet第三次浪潮即网格发展为信息领域提供了良好契机,我国再不能像前两次浪潮一样错过机会了,应将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与网格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该研究为未来网格技术在我国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信息系统的改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4.2 主要创新

· 形成了我国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网格相结合的研究,并将人、机、环境作为研究的结合点。

· 在国内率先运用人机工程、系统工程等理论与方法,从网格发展的视角,审视我国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突出了人、机、环境协调建设与综合管理的思想。

· 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网络安全文化”的概念,并系统研究其建设的结构体系和途径。

· 基于网格大型化趋势,构建网络环境下信息共建与共享模式,主要框架是以人、机、环境的最佳协调建设为横向,以网格系统的3个基本构件为纵向,纵横交错。

· 建立了与网格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人、机、环境综合管理模型,主要包括“网络安全文化”系统建设、人的管理模型、人-机匹配共享物质与技术平台建设、网格标准化与信息质量管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硬件运行环境管理、文化、政治、经济与法律等社会环境管理等内容。

· 网格融合趋势预示着相对独立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转化为多项技术综合应用研究,实现信息内容整合、信息通道整合、数据库整合、局域网与Internet整合、信息载体整合等,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整合技术系统。

· 在交互设备方面,积极研制全新的输入输出设备,包括三维空间控制装置、三维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三维立体声装置、语音识别和合成装置及自然语言理解装置等,使人机交互接近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方式。

5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

拟采用系统分析和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运用人机工程、认知科学、系统工程等理论,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视为一项人-机系统工程,从整体效率出发,以人为中心,系统研究该系统中的人、机、环境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综合集成各个因素的研究成果,构建网络环境下信息共建共享整体运作模式及其人、机、环境基础理论,达到研究目标。

未来的网格是一种开放的复杂系统,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也是一项复杂的人-机系统工程,因此,采用系统工程、人机工程、认知科学等方法和理论是可行的。另外,拟采用的系统分析和综合集成法是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质上是从系统整体目标到个体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分析,再到整体效果研究的一种渐进研究过程,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该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是合理的。

标签:;  ;  ;  

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与网格_网格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