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通俗报纸版面批评(一)_北京青年报论文

当代通俗报纸版面批评(一)_北京青年报论文

当代流行报纸版式批评(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版式论文,当代论文,报纸论文,批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版式”即报纸版面的式样。根据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现代报纸版式包括“水平式版面和模块式版面”,本文所指的“流行版式”,即在“现代版式”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几种时尚版面类型。

过去,曾有一些学者将有代表性的版式称之为“流派”。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流派是指学术思想或文艺创作方面的派别。”而我国当代的报纸版面风格是否真正地形成了派别,以及是否可以将其划分为“京派”、“海派”、“新派”和“岭南派”(桑金兰著《报纸版面创意艺术与电脑编辑》第99-10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笔者认为是值得研究的。正如沈兴耕教授所说,关于报纸流派的分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不准确或还有商榷的地方”。(沈兴耕著《报纸编辑学实务》第157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这主要是因为“新派”的外延往往与其他流派“交叉感染”。在国内最先提出“京派”、“海派”和“新派”划分的蔡雯教授认为:“9年前,笔者曾在《新闻战线》上撰文论述我国报纸的三大流派,对京派、海派和新派的报纸版面形象作过粗略的描述。今天看来,这些主要流派的报纸在版面设计上已经又有发展变化,总的特点是在追求简洁明快上趋同,而在强调个性方面趋异。这种变化是我国报纸进一步走向成熟的表现。”(蔡雯:《对当代中国报纸版面革新的观察与思考》,新传播资讯网2001年9月8日发布),既然“流派”的称呼不十分科学,并且其界限正在趋向模糊,因此,笔者在本文的报纸版式研究中,使用的是“流行版式”一词。

笔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的传媒业进入网络时代,以及“都市报”的蓬勃兴起这两个大背景,现代报纸版式围绕“受众阅读习惯”,不断深化对“视觉冲击力”的认识,大胆引进西方的版面设计艺术,在版面设计中强调当代性、时尚性,从而涌现出几种引人注目的流行版式。这些版式的明显优点,一是突出时代特征,充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采用模块版式、横文横题、标题字体齐一化、杜绝串文、重视导读等;二是积极调动各种编排手段,打破条条框框,探索新的版面规则;三是强调视觉冲击力,照片的突出处理使得版面更加“抢眼”和“抓人”。

当然,流行版式的缺点也十分明显,这突出地表现在:一、模块结构单调、平面化、缺少丰富的变化。对于《南方周末》等报纸的版式,一些论者批评道: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等“这些艺术要求已被淡化得不见踪影,你看到的版式是:几个稿子排排座、几篇文章像砖头一样垒着,照片也很规矩地搭配在边上。”(缪克构《报纸模块版式探微》,载《新闻出版导刊》2002年第2期)二、版面设计中的自然主义和煽情因素泛滥,虚张声势的大照片和故弄玄虚的大标题,是报纸的形式(版式)和内容(某一性质的报纸所应该提供给读者的相关信息量)严重脱节;三、断栏、碰题等现象突出,是对版面内在美学规则的一种破坏。四、同一张报纸的版式风格不统一。如4月28日的《南方周末》,C22版《阅读》上是水平式版式,对开的C23版《百姓记事》,则是垂直式版式。

因此,在人们欢呼报纸读者“进入读图时代”、“版面进入个性化时代”的同时,业界应当对流行版式保持清醒的认识并予以实事求是的批评,即“评论好坏”和“臧否功过”,以促进其在“流行”中尊重新闻规律,更好地发挥报纸版面的功能。

四种流行版式浅析

一、“浓眉大眼”版式

这是“新派”版式的一种主流版式。沈兴耕教授认为:“所谓新派,实际上主要是承袭了港报风格”,(沈兴耕著《报纸编辑学实务》第157页)其特点是:“在编排方法上,常常采用大标题,长题短文,厚题薄文,曲直线交错,色彩对比强烈,自然形成一种浓浓的氛围,直逼读者的视野。”(桑金兰著《报纸版面创意艺术与电脑编辑》第10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一般认为,“新派”报纸的代表是“京派”的《中华工商时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今天看来,最能体现“新派”版式风格的,当属《北京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的版式特点是以粗线分割、黑白相间(黑底反白)、招贴式的照片处理等编排手段,使报纸版面呈现出黑脸膛(色调重)、粗眉毛(大标题)、大眼睛(大照片)、轮廓分明(粗线分割和围框)的风格。有人用建筑术语形象地将其版面特点概括为:“粗题短文多板块,钢筋结构大窗户”,更有研究者称之为“浓眉大眼见精神”。(陶正洲《浓眉大眼见精神——北京青年报版式浅论》,见郑兴东主编《新闻冲击波》第23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为形象起见,笔者将这种流行版式称为“浓眉大眼版式”。

较之传统版式和现代版式的其他类型,这种版式体现出版面设计思想的重大改变。一般认为,版面语言是一种潜在的语言,而《北京青年报》的美编们则认为:版面的作用不应当仅仅是潜在的,它以更直接的视觉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应当让版面直接说话。

这种版面风格一度引起新闻界批评,认为它花花绿绿,标题照片刺激性强,予人以夸张、华而不实甚至虚张声势之感,模仿港台报纸的痕迹太过明显。但是,1993年以后,许多报纸模仿《北京青年报》的版式,从而使“浓眉大眼”模式成为一种颇有代表性的时尚版式。如《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等畅销报纸,都采用这一版式。

二、“眉清目秀”版式

这是一种与“浓眉大眼”版式相对立的一种时尚版式。顾名思义,这种版式以“简约”为设计原则,故意少用或不用电脑编排所提供的技术手段,标题不使用铺底纹、反白等装饰手段;文与文之间不用线条分割,而以空白代之;在版面上强调空白的作用,因此,这种版式显得舒朗、素净、秀雅、透气,符合当代白领读者追求“简约”、“平和”的审美习惯。相对于一些色彩驳杂、图片夸张、文字密排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浓眉大眼”版式,这种“眉清目秀”的版式,是一种技术和审美的回归。

尽管学术界对于这种版式还缺少系统的研究和批评,但是,它毕竟已经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多地引起一些读者的青睐。典型的如《中华工商时报》、《南方周末》、《新华每日电讯》、《粤港信息日报》、《华夏时报》以及2002年以后的《市场报》等,相当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报纸都采用了这种版式。

试想一下,当都市的现代人在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躯、挤上熙熙攘攘的地铁或者公共汽车,拿出一张报纸消遣的时候,他可能已忍受不了像所谓“新派”报纸大图片和眼花缭乱色彩的狂轰乱炸;而是希望有一张素净如水、简约舒朗的报纸展现在面前。

也许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以上报纸在编排手段上回归传统,整块版面不用一条分隔线,而是留出大量空白,给读者留下足够的畅想空间,同时也可有效地避免视觉疲劳。这种版式尽管“回归传统”,但它并不等同于“传统版式”,因为总的来说,其图片偏多、标题偏大、文章偏长,采用模块版式,不串文、不“伸腿”,因此它仍然属于一种时尚版式。

值得说明的是,滥用空白与滥用色彩和网底一样,也是一种版面语言的巨大浪费。一张对开大报的空白如果太多,其信息量也许不如《新民晚报》这样一张4开小报所传达的信息量大,就难免显得淡而无味。

三、“杂志化”版式

这主要指的是一些报纸的头版。90年代以后,中国报界刮起一股“周末版”和“杂志化”的旋风,此后又出现了旷日持久的“扩版”热潮,使得一些走向市场的报纸变得越来越厚,被人戏称为“本儿报”。“报纸杂志化”在版面上的一个重要反映,就是一些报纸的头版设计得越来越像杂志的封面。一些报纸(不只是娱乐类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购买,纷纷在封面刊登大幅影视明星、粉领丽人的头像,配以煽情的大标题,使报纸头版呈现出“杂志封面”的倾向。

进入21世纪,纯粹的“杂志化”版式已不多见,更多的报纸版面借鉴杂志封面的表现手法,增强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如曾获中国新闻奖的《中国经营报》1999年12月28日第一版,在中间的版位从上到下,以大幅图片和广告贯穿,“经营世纪”4个大字叠放在"2000"上,就是典型的杂志封面做法。

翻开《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的头版,我们看到的基本上只有“导读+图片+广告”,这也可以归于“杂志化”版式之列。前者在2002年4月7日的头版,刊登一个小姑娘(《信报》的小读者)挥锹为小树培土的大照片,右边一栏是导读。这样的封面,色彩绚丽、明快、抢眼、面孔诱人,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报纸头版以文字信息为主的设计理念。

四、“太阳稿”版式

一些报纸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西部开发周刊》、《大学周刊》、《网络周刊》、《名流周刊》等,为了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稿的关系,往往在版面的中央分割出一块1/2以上面积的矩形版位,用于刊登本版的主打稿件,其余的稿件则围绕其在四周编排,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因为中间的大稿件一般以粗线加框,抢眼而又重要,因此一般称之为“太阳稿”。以“太阳稿”为明显标志的版式,笔者称之为“太阳稿”版式。它的出现,符合当今读者“一期报纸起码要有一条好新闻”的要求。同时,从版面编排来看,一篇四五千字的大稿子,似乎也只有放到中间这个位置,才显得符合美学要求。

如2000年12月6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周刊》,“太阳稿”是《回味人生》,四周散拼的稿件——头条:《斜阳衰草系情多》,报眼:《乔羽:歌坛“不老松”》,两篇稿件分别垂直下排至“太阳稿”的底线;左下是《编读往来》专栏,右下是两则竖排的文艺新闻。虽然头条位置显要、报眼配有照片,但是由于“太阳稿”居于版面要津,而且以粗灰线围框,并配发一副照片,标题字号也为该版最大(超过该专刊的刊头),因此,读者的视线不可能不首先落于此处。

目前,流行版式上的“太阳稿”既有大图片(一般要求面积不小于4栏宽×25行高),也有大块稿件(从1000字到5000字不等),更有大文与小图的组合。前者如《中国摄影报》,每期头版都有一副大照片置于版心位置,图片在中线以上与以下的比例一般是1:3或1:4;《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上述专刊,则多刊登一篇4000多字的文字“太阳稿”;《解放日报》头版的“太阳稿”,则一般是图片与文字的组合。如2002年4月5日该报第一版的“太阳稿”,是《中国破译水稻基因》的文字稿和图片的组合;8日第一版的“太阳稿”,集纳了关于物流的两篇文字稿和一幅图片。

对于《解放日报》的处理来说,“太阳稿”是容易处理的,因为每天都不乏可以作为“太阳稿”的要闻;而对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几块专版来说,每期专刊都有一篇四五千字、并且内容引人入胜的“太阳稿”却殊为不易。因此,“太阳稿”版式的最大问题,也许就是如何组稿而非组版。毕竟,“太阳稿”版式的设计,功夫一大半是在版外。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4种流行版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交叉、彼此融合的。如,《北京青年报》的新闻版一般是“浓眉大眼”版式,而副刊则又有“眉清目秀”的部分特点。(待续)

标签:;  ;  

当代通俗报纸版面批评(一)_北京青年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