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经济关系走势与影响论文_何旌铭 刘金豪

浅析中日经济关系走势与影响论文_何旌铭 刘金豪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1998年5月《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和2008年5月《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的签订以来,中日经济关系逐渐紧密的同时也存在波动,自2013年开始的一带一路建设和海上新能源的逐渐开发,使中日经济关系围绕这几个焦点发生着变化,日本对一带一路建设一直保有怀疑态度,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与经济全球化的推广,两国的经济依赖性关系发生反转,经济关系处于一种曲折上升的阶段。

关键词:经济合作;新能源;经济结构的优化;一带一路

正文:

1近年来经济关系走势

1978年以前中日是单纯的货物进出口贸易,1978年以后中日呈现多边多类的国际投资、经济合作、进出口贸易等经济模式。

1.1中国对日本的经济依赖性下降

改革开放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逐步加强,经济关系逐渐加深。中国在改革开放借大量低成本的人口红利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中日由于地理及历史文化原因,日本外资占了中国外企的绝大部分,此时的中国高度需求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建设,对日本的经济依赖性很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制造业逐步完善,尤其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各国的经济联系加深,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步削弱,制造业逐步发达,对日本的投资需求逐渐减少。

1.2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性增加

之前的中国经济实力弱小,无投资能力与制造能力。因此,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微乎其微,但在上个世纪日本由于金融的迅速发展积攒了大量的泡沫经济,导致21世纪的日本经济发展陷入低迷甚至停滞。由于老龄化问题的严峻也导致了日本劳动力的大量缺乏,日本的经济发展在此时便缺乏了进一步向上的动力,需要中国大量劳动力输入与投资。据地产数据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大陆对日本房地产投资了3.4亿美元占4%,成为日本市场的第四大外资来源[1]。且日本民众对“中国制造”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同时,日本的高速发展也导致美国对日本经济采取了全方位的打压,一是迫使日本对贸易进行“自主限制”,二是迫使日元大幅度提高汇率,三是要求日本进行结构改革,用新自由主义理论对日本进行改造,此时的日本经济便不得不更加依赖于中国。

2中日经济关系变化的焦点

新能源的开发及一带一路的建设成为近年来中日经济关系的聚焦点。

2.1新能源的开发

日本属于岛国,国土面积狭小,地区跨度小,各种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稀少,以贸易为主要经济形式,为掌握制造业、经济足够的自主权,自己掌握大量的传统资源以及新能源资源,于此,在钓鱼岛等岛屿的海域发现能源资源导致中日关系出现波动,但中日经济关系上,一直呈现出一种“政冷经暖”的现象,中国作为日本重要的货物及能源供给国,两国经济关系并未受政治关系的影响,反而逐步升温,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国,日本同样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因此,两国在能源开发过程中,经济关系反而更加紧密。

2.2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联动沿线各国及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将亚欧有效的连接在一起,打造一个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影响世界的贸易格局。日本由于和美国的亲密关系和历史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中国主导建立一带一路一直处于怀疑和观望态度,但由于日本经济的低迷和国内市场的饱和,海外市场是日本经济的生命线,而借助一带一路开辟的贸易带成为日本不可错失的机会,因此自2017年日本对亚投行及一带一路保持支持态度并愿意加入。一带一路与亚投行是中日经济合作更加深入的机会,提供了消耗日本过剩产能的渠道,并让中国资本进入日本更加方便。

3中日经济关系变化的影响

3.1对当代的影响

对两国国家而言,促使中国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开阔,让中国制造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日资企业也能更好的进入中国。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与投资,使日本的经济有进一步发展与消耗其过剩产能的能力,两国的经济合作进入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入的阶段,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同时也正好迎合了安倍日元贬值导致通货膨胀预期,从而促使消费者大量购买过剩产能的意愿相合,使这个贸易国家的经济得以舒缓。

对两国企业而言,无论是日本企业对中国的投资还是反而言之,成本都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投资门槛也较低,两国都大量需求外资的输入以带来市场活力及经济发展的活力。这对两国的制造业来说是一个喜讯,两国的经济往来也给各国企业带来了各国先进技术。这对两国新兴制造业尤其是对于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中的新兴企业来说,是一个有效解决其资金技术缺乏等弊端的渠道,让中国的新兴企业不仅有国家内部的政策支持,打开国内市场,也能够在日本打开海外市场,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但同样的,两国的互相投资与企业进入也给当地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同时逼迫两国企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

对个人而言,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对两国民众而言总体上来看,利大于弊。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两国的经济合作以及两国企业的互相投资与市场的进入,给市场带来了大量的商品,使消费更加的多元化,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且两国经济合作的加深降低了关税,降低了外来企业进入的门槛,企业的成本降低也意味着商品价格的降低,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逐渐常态化。其次,从劳动者的角度,外资投入也代表着人员的投入,使劳动者拥有更加广阔的工作选择空间,降低了中国国内就业压力,也是给劳动者和大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出国的难度降低。同时,中国大量劳动力汇入日本,也给日本的年轻劳动力带去了一定程度上的竞争压力。

3.2对未来的分析

未来中日两国经济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螺旋上升阶段,由于两国的地理位置接近以及历史文化、美国等原因,中日经济关系在未来出现曲折必不可免,但同样也是共同处于东亚经济文化圈,两国经济关系必然处于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形成东亚、东南亚、大西洋等经济文化圈,也是现在的时代“潮流”,而经济全球化则意味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而这四点完全符合中日两国政府的经济诉求,而随着人民币的地位逐步上升,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易也将变得逐渐简洁与方便,对于企业和民众来说,进出口与出国都将变得常态化,一方面是竞争压力的提升,但是更多的来说,往往带来的是机遇,随着新能源的开发以及中国国内新矿产资源的开拓,两国之间的合作的机会将增多,但是竞争也必不可免,作为国内资源稀少,以贸易发家的日本来说,为了未来进一步发展,保住自己发达国家地位的重要财富,新的能源资源是不可放过的。因此,未来中日两国在经济方面的合作与纠纷便主要集中于能源资源与货物贸易这两类。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现在以及未来必将处于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两国都必须合理利用经济合作带来的竞争和机遇,消耗自身国家过剩产能,促使国内制造业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姚瑶,中资成为日本地产第四大外资来源 [N].财政研究,2016(03).

作者简介:何旌铭(1998.10—),男,四川省绵阳人,成都市高新西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日语专业,本科生;

刘金豪(1999.10-),男,四川省广安人,成都市高新西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日语专业,本科生。

论文作者:何旌铭 刘金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  ;  ;  ;  ;  ;  ;  ;  

浅析中日经济关系走势与影响论文_何旌铭 刘金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