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病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段霞

段霞(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四病区 河南商丘 476000)

【摘要】目的 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择2014 年8 月-2015 年8 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所有患者均应用强制性药物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人际、适应、情绪、性格以及认知等精神心理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质量,并改善精神状况,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个性化护理;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08-0028-01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强,已逐渐成为社会中的重要问题。老年患者具有病程长、康复速度慢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且患者易伴有恐惧、焦虑、孤独以及忧郁等情绪,如不能有效缓解,会给患者治疗效果和康复产生负面影响[1]。个性化护理干预主要以整体护理为基础,以体现人文关怀为目的,对于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存质量以及缓解痛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本次研究中对30 例老年精神病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护理效果,详细护理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 年—2015 年8 月收治的60 例老年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CCMD-3)诊断标准[3]。其中,36 例男,24 例女,年龄最小60 岁,最大85 岁,中位年龄(67.2±7.1)岁;平均病程(385.4±52.3)d;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三项指标对比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4]纳入标准:(1)纳入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CCMD-3)诊断标准的患者;(2)纳入年龄超过60 岁的患者;(3)纳入首次住院患者;(4)纳入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1)排除患有严重、急性、危重性躯体性疾病的患者;(2)排除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3)排除患者已明确诊断、伴有智能障碍等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强制性药物干预,在此基础上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药物护理、营造良好病房环境等护理;观察组患者主要实施个性化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3.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耐心倾听,理解、同情、尊重患者,运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接纳患者;安慰、关心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大大缓解或者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虑、不安、恐惧心理。

1.3.2 安全护理由于精神疾病患者不积极配合治疗、且自知力较低,因此,在进行临床治疗、护理的过程中,对患者实施约束护理,有效固定输液管,保证输液过程的顺利,加强观察;如患者情绪过激,则也对其实施保护性约束护理,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安全;另外,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检查工作,提高警惕性,加强监护,有效防止出现意外。

1.3.3 康复护理安排2 名家属陪护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进行训练时,可在病房内、病房外进行训练,家属陪护患者进行自由活动;如个别家属不能陪护患者,则安排本院护理部门陪护人员进行陪护。

1.3.4 症状护理加强观察,及早观察、识别、监护患者精神症状,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1.3.5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时,主要模拟日常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等内容;在公文娱治疗区域进行训练,主要包括角色扮演、示范、改进操作、角色评价、实习以及作业等六个方面,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按照因地制宜、从轻到重、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训练;如患者不积极配合、被动、缺乏耐心,则给予其精神、物质奖励,确保增强训练效果。

1.3.6 健康教育护理应用个别谈心、专题讲座以及问题解答等方式,为患者宣传精神、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患者了解自身症状,提高遵医行为和症状批判能力。

1.3 观察指标[5]护理1 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其中,心理状况评定:应用一般精神心理状况调查表评定,主要包括人际、适应、情绪、性格以及认知等维度,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以“x±s”表示计量数据,计量数据比较应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人际、适应、情绪、性格以及认知等精神心理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值见下表1:表1 两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评分对比( ,分)

注:* 与对照组对比p<0.05.3 讨论近年来,我国老龄人群的心理问题、精神问题日益增多。精神疾病主要指的是大脑功能活动出现紊乱后,导致患者情感、认知、意志、行为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焦虑、抑郁、老年痴呆、强迫症以及精神分裂等。早期发现、治疗以及护理,对于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延缓脑部衰退具有较好效果[6]。

老年精神病患者常常不同程度伴有兴趣缺乏、情感淡漠、生活懒散、不知清洁以及行为退缩等症状,因此,需要对其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本组研究中,主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康复护理、症状护理、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以及健康教育护理等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人际、适应、情绪、性格以及认知等精神心理状况评分均较对照组高,表明,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改善精神状况作用。

综上所述,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质量,并改善精神状况,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1] 杨翠英,金云红,聂春莲等.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01):81-83[2] 何丽琴. 个性化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症状自评量表评价结果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13,34(11):2171-2172[3] 林钗,陈巧明,洪华珍. 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干预探讨[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02):94-95[4] 庆华. 老年精神病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5,01(01):259-259[5] 张玉娥,邬东红,李志英. 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09):34-35[6] 童小均. 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665-1666

论文作者:段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0

标签:;  ;  ;  ;  ;  ;  ;  ;  

老年精神病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段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