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飞公司看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与作用_国家创新系统论文

从长飞公司看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与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用论文,国家论文,系统论文,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何种有效的支撑环境是今后科技管理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本文采用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以长飞公司的实践为案例,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 高技术企业 实证分析

一、引言

高技术创新就投资数额、风险系数、创新周期而言,一般均甚于普通的技术创新,因此,有关依靠增大科技投资来促成高技术创新的呼声一直很高。然而,单纯依靠这种模式运作的高技术企业,成功的可能性较小。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高技术创新在较大程度必须在企业与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用户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其中包括了供应者与装配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竞争者之间的技术信息交流等。例如,美国学者Von Hippel认为,高技术创新的过程,由于存在种“粘着信息”(Sticky Information),亦是一个充满试错的过程,为了加快创新的过程,需要加强创新者与用户的交流和合作,才能及时地提取必要的“粘着信息”。

在70年代后期,Gille通过“技术系统”的概念强调了创新的系统本质之后,科学与技术“基础”的作用也为Mowery、Rosenberg所强调。因此,80年代后期,有关技术创新的研究表明:创新,尤其是高技术创新,是被企业之外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结构性的决定着”。这表明,在当今科技经济的格局下,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更受制于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和支撑结构,高技术创新的过程也更趋动态化、集成化和综合化。

对我国技术型企业,尤其是高技术企业来说,在其创业与发展中,除了自身有良好的战略设想与有力的实施措施外,在外部需要何种方式的支持,则是我国科研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对长飞公司的实证研究

光纤通信技术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技术,它的诞生为信息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意义并不亚于一百多年前电报的发明。正因为如此,1990年美国工程科学院评出的35年来人类取得的十大工程技术成就中,与登月、应用卫星、遗传工程并列的一项,就是光纤通信技术。

为了分析高技术企业在创业与发展过程中所应有的支撑环境,本实证研究将以长飞公司为主要根据。分析的重点是光纤通信系统中最核心的技术——光纤生产技术。

与许多其他高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实用化过程相比,长飞公司光纤通信技术的创新是成功的,不但研究工作跟踪了国际水平,而且在消化吸收与创新国际先进技术与工艺,形成产业和推广应用方面成绩斐然,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形成了较大的光纤生产能力,可年产光纤4.8万公里,将中国光纤生产总量提高一倍,对引进的生产工艺稍加改进,年产光纤量可达12万公里,已接近光纤生产的国际先进水平,从而改变了中国光纤依靠进口的局面:②中国的光纤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合资生产的光纤有20%外销;③PCVD工艺,作为迄今世界上生产光纤最先进的工艺之一,已于1990年为长飞公司通过自主的研究开发所掌握。

而在此之前,我国光纤的创新与产业化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为了把我国光纤制造技术从实验室推向生产,1984-1986年在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武邮院”)引进三台工艺为MVCD的制纤设备,通过消化吸收,仿制了三台MCVD制纤设备。在这期间,国内有许多企业家希望与武邮院合作,进行光纤的制作与生产,特别是一乡镇企业家对此寄与厚望,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制纤技术与设备。遗憾的是,这位企业家在买回武邮院的设备后,并未拉出一根光纤。

武邮院在与国内企业合作失败后,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生产更多的光纤,1987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光纤工业性中试车间。作为邮电部的重点研究机构,武邮院与其产品的用户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与用户的交流与合作也比较频繁,这对进一步完善所开发的技术有较大的好处。此时武邮院年产量为8000公里光纤,所拥有的MVCD制纤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生产量与技术水平上仍缺乏竞争优势。

在武邮院努力开发、创新新的制纤技术同时,我国还有二十几家研究所、企业从事这方面工作,但成功的单位寥寥可数。

为建立光纤产业,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还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光纤生产技术,由武邮院负责,1984年开始与外国厂商谈判,目的是合资兴建一个具有经济规模的光纤光缆生产厂,谈判一直持续到1988年签约;到1991年6月,由武邮院参与的,与荷兰Philip公司合资企业——长飞公司试车成功;1992年4月26日,长飞公司全面投产、进入市场。此时,我国光纤制纤技术的引进、自主创新方告成功。

长飞公司制纤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良好的支撑环境,表现在:

1.长飞公司受到武邮院足够的人力资源的支持

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展都必须继承原有技术的许多特质。以通信传输方式为例,最早是明线,后来被同轴电缆代替。但是,即使像光纤通信这一全新的技术,虽然其核心——光纤技术是新的,但从通信和传输的角度看,它继承了微波波导和同轴电缆通信中的许多技术。因此,光纤技术的创新需要持续性的、足够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它包括:①优秀带头专家的指导;②不同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群体的协调配合。

武邮院拥有1500名职工,近千名研究与开发人员,专门从事光通信研究开发,是我国从事光纤通信研究开发的众多单位中人力最众、国家投资最巨、承担国家任务最多、技术覆盖面最全、起步最早、从研究到工程开发系列工作最配套的单位,并且在较多技术领域代表我国的最高水平。

武邮院拥有光纤通信技术所需要的主要学科专业(即通信技术、半导体器体、硅酸盐化学、机械、自动控制、物理、理化分析测试等)的技术人员,并拥有教授、副教授、高工、工程师、技术员、工人及其他辅助人员,高、中、初级技术人员比例约为1∶3∶4,层次齐全,比例合理;它还有少数优秀的专家,能够指导这一群体。武邮院本身还拥有研究生部,至1991年已培养了69名博士、硕士(目前在院学习的还有23名)。

参与长飞公司合资合营的技术人员大多都在武邮院工作过,在光纤研制方面有多年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积累,并经过中试实践的锻炼。人员是配套的,涉及到光纤生产过程的各个主要环节,这也是长飞公司迅速掌握Philip公司PVCD工艺的主要原因。

2.政府对研究与发展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

为使消化吸收引进的MVCD和PCVD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有所创新,政府对研究与发展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武邮院之所以能及时地将消化吸收引进MCVD工艺,决定性的因素之一是拥有政府足够的投资,所获得的消化吸收资金约为引进费用的8倍;此外,据估算,1980-1990年,政府在光纤通信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投资的一半以上,集中用在武邮院与长飞公司。

3.拥有良好的研究开发体系,并在基础研究上有较大的积累

武邮院荟萃了中国光纤科研领域的大部分科学家,曾经攻克了100多道技术难题,已积累了17 0余项先进科技成果。这170余项科技成果中90%都得到了推广应用。另外据估算,武邮院的研究开发项目有近1/3是基础性的技术研究。图1为武邮院近年来重要的技术项目增长趋势。不难看出,在这样强大的研究开发体系的支持下,长飞公司在技术引进与创新上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加强。

4.政府的有效管理

在我国光纤通信的成功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有效管理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的光纤通信研究选择在1974年开始,虽有其偶然性,但客观上确实是十分适时的。假若起步早了,国际上技术方向很不确定,一旦技术方向错误,不但造成人力财力浪费,而且会贻误机会,影响士气。反过来,若起步太迟,会使差距过甚,造成被动。邮电部决定在1978年调整集中攻关,是中国光纤通信发展中的第一个重要的适时决策。这时,国外光纤生产的基本工艺已经确立,系统试验已告成功,实用商业系统即将建成,光纤通信方向已确定无疑。与此同时,武邮院在光纤方面已积累了研究成果。这样,攻关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条件成熟,集中攻关,初步培养与建立了自主技术能力,为成功地引进国外技术创造条件。

政府第二次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是:引进MVCD工艺,并要求武邮院基本掌握光纤生产技术。

当国内市场已有初步需求时,国家计委于1984年决定在武邮院建立光纤工试车间,进一步提高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程度,并鼓励自主的研究发展工作,是政府的第三个重要的有关光纤通讯的技术政策。

图1 武邮院历年完成的科研项目数

第四次适时决策是:进一步引进国外技术,与国外合作建立具有工业规模的光纤光缆厂,以建立光纤产业。光纤通信所涉及的光纤、半导体激光器、数字通信三大领域,都是国际最尖端技术,任一技术领域方面的迟缓,都会使系统使用成为不可能。由自己研究开发,即使有大量、集中的投资,也难以迅速满足实际需求。在已拥有较强技术能力情况下,进一步引进国外技术,有利于较快地取得发展。因此,武邮院在技术引进与自行研究发展方面已积累相当成果,可称为“中国光纤通讯科学成果的生长基地”。在此基础上,政府不是盲目地要求武邮院过多地走“基础研究”的道路,而是鼓励选派武邮院的一批精华,以“合资”的形式,成立长飞公司,积极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并在其间给予有力的支持。

三、分析与结论

从上述案例可知,高技术企业的创业与今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良好的支撑体系。表1对支撑体系的强弱以及对光纤技术引进与创新的成败作一比较,从中可以看出高技术企业支撑体系的巨大重要性!

因而,本案例研究表明: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必须采用“包容企业环境要素”的体系与框架。可以进一步引伸,不论对高技术创新来说,还是就使人们具有认识到这种高技术创新所蕴含的潜在利益的能力来说(这是产生高技术创新需求的主动因),支撑体系或者制度所起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国家创新系统”就是一种分析国家政策环境和支撑结构的理论框架,其基本含义是“国家范围内企业、大学、政府机构的技术、商业、法律、社会和财政等为产生科学、技术而努力的相互作用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的效用不仅仅支持研究与发展活动,还包括创新所需的资源组织或管理活动。例如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特点在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水平交流、“看板”管理、注重工程化等。同样,福特主义、泰勒主义、制造和研究与发展部门间的垂直交流等是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特征。

表1 高技术企业支撑体系与光纤的技术创新成败对比

从本案例研究可以看出,国家创新系统应包括如下要素:

(1)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普及人们的知识水平,而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教育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教育是国家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

(2)财政与金融 最主要的是资金,资金是创新的一大障碍,除了必备的投入,充足的资金是有力的激励措施;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问题更为突出。

(3)研究与开发体系 重点是基础性的研究,毫无疑问,没有促进一系列科学和技术可能性的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长期的重大技术创新,大多数基础研究是没有直接近期经济效益的,但它们却是大多数创新得以产生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一般不会进行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这就需要超越企业局部利益的政府或其它科研部门承担起组织、资助基础研究的责任。

(4)政府的调节 在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是一个在制度、组织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活动,市场在激励科技发展方面具有自组织、自我加强的作用,但市场在激励科技发展方面,存在以下若干缺陷,因而很难使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活动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①市场常常以高收益去引诱人们冒创新风险,市场的这种作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础研究与技术发展的风险和动力问题;②市场本身并不能保证造就一个最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市场结构;③市场并不能自己创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如一些与创新有关的法律、关税、政策等问题。

基于市场对激励科技发展上的有限性,要求政府从国家的全局角度,提出合理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在协调各种科技发展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界定可由图2进一步阐明。

图2 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

高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尽快地建立与完善国家创新系统,这是高技术创新的内在要求与高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创新系统的运作,一方面有助于改善高技术创新的环境,另一方面建立更好的高技术创新条件。从企业的角度,只重视科技投资的获取与投入,而忽略其它相关的条件是不可取的。高技术创新管理的要点应从单纯科技的投资与信息交流转为对上述两方面与国家创新系统中主要变量(主要是政府的调节、资金的积累与运用、教育投入、教育结构、研究与发展结构等)的综合考虑。

注释: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标签:;  ;  ;  ;  ;  

从长飞公司看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与作用_国家创新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