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_沈丰梅,孙雨平

(嘉兴市康慈医院 浙江 嘉兴 314500)

【摘要】目的:了解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促进患者父母心理健康和培养良好应对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0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1](SCL-90)对其进行评定。结果: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5)。结论: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与患者病情存在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青少年精神障碍;父母;心理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5-039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作为患者的直接监护人,随着病程的迁延,父母心理健康状况随之发生变化,而家属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精神康复。本文通过对100例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量化调查,为促进患者父母心理健康和培养良好的应对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青少年精神障碍父亲或母亲100例。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诊断标准(其中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强迫症等)的父母;(2)自愿参与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父亲或母亲有精神障碍史。符合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共100例,其中男53例,女47例;平均年龄(36.7±5.6)岁;职业:农民18例,工人68例,干部16例;患者为独生子女76例,非独生子女24例。

1.2 方法

1.2.1研究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性别、年龄、家庭类型、文化程度、患者的疾病种类、是否独生子女等。(2)症状自评量表[1](SCL-90):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该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9组症状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分为5级评分:1=没有,2=很轻,3=中等,4=偏重,5=严重。总均分:总分/90,表示从总体情况看,该受检者的自我感觉位于1~5级间的哪一个分值程度上;因子分:包括10个因子,即所有90个项目分为10大类。

1.2.2调查方法 在统一指导条件下,现场指导患者父母仔细填写量表的各个项目,采用匿名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0软件处理。

2.结果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健康状况结果显示:患者父母除强迫症状、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外,其它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5,P<0.01),尤其躯体化、抑郁、恐怖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下表。

3.讨论

3.1 重视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是提供良好心理支持、护理技巧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精神疾病复杂性及传统观念的束缚,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常常受到严重的歧视[3]。

3.2 重视对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的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帮助。健康教育对于防治精神障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对于社区管理很有必要[4]。所以,对病人家属进行健康宣教,降低负性情绪。反之,家庭关系不好,比如离婚,夫妻长期分居,会给孩子带来负面消极影响 [5]。作为精神科医护人员和社区精防办人员,要做好患者父母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让他们了解疾病的性质和及时、早期、规范治疗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suppl):34-35.

[2]李凌江.精神科护理[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3-103.

[3]高士元.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家属受歧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7:82-85.

[4]于欣,社区精神卫生—应对中国精神卫生挑战的抓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2):840-843.

[5]岳云玲,青少年抑郁症的依恋相关研究进展[J].JClinPsychi atry,2013,vd22,NO.5:348.

论文作者:沈丰梅,孙雨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

标签:;  ;  ;  ;  ;  ;  ;  ;  

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_沈丰梅,孙雨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