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人员不良心理反应及对策论文_卓亚维,王颍昭,呼亚利,张英贤

精神科护理人员不良心理反应及对策论文_卓亚维,王颍昭,呼亚利,张英贤

卓亚维 王颍昭 呼亚利 张英贤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调节不良心理反应,以维护和恢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方法:分析精神科护理人员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的原因,探讨自我心理维护和社会帮助方式。 结果:精神科特殊的工作环境及各种社会心理因素严重损害了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结论:通过切实有效的自我心理维护、强化各种支持系统及社会帮助,使精神科护理人员亚健康状态得到调整,以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人员;不良心理反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394-02

精神科护理人员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护士承受的各种压力,使护理成为一种高风险职业[1]。如何克服不良心理反应,维护自我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是精神科护理管理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

1精神科护理人员不良身心反应

11紧张、害怕、失眠、梦魇: 护士需要把患者的安全护理放在首位。因此,护士不仅要完成每日的诊疗护理任务,还要将重点患者放在护士的视线之内,执行24h巡视制度。多数有自杀、自伤、伤人及外逃企图的患者,将自己的行动计划放在夜间实施。夜班护士除自然生活规律被打乱外,又因当班人数少,病人容易发生意外事件而紧张、恐惧。特别是患者自杀事件,不仅对当班护士造成强烈地恶性刺激,病人家属无休止的纠缠、医闹、天价索赔等,给整个医院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恐怖氛围,护理人员更是人人自危,紧张、害怕,甚至梦魇、失眠。

12烦躁、焦虑 、心慌、头晕: 长期的心理压力、身体疲劳,使部分护士性格急躁,易怒;有些会伴有心慌、头晕等躯体症状。由于这些问题互为因果,导致家庭和谐破坏、家庭关系紧张,由于个人支持系统受到破坏,人际关系、护患关系紧张,心中郁闷无法排解,导致工作效率低甚至出现工作综合症,出现烦躁、焦虑 、心慌、头晕等症状。

13 消极、悲观、自卑、无助:由于社会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和对精神病患者固有的偏见,人们对精神病人产生恐惧、害怕、鄙视和排斥心理,甚至对精神科医护人员也另眼相看,极易导致精神科护士产生消极自卑心理。我国大多精神卫生中心都设在远离市区地段,或被迫搬离市区,交通不便,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精神科工作环境差,医疗设备简陋,精神科护士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相对较少,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偏低,非护理性的工作过多,缺乏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护士的工作不被病人及家属认可,护士感觉前途渺茫,常常产生消极、悲观、无助的心理。

2产生不良身心反应的原因

21精神科护理工作因素:精神科护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精神病人在其病态支配下,思维脱离现实,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也可能发生扭曲,从而出现伤人、毁物、自伤、逃跑等多种危机状态,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没有认识,患者可能因仇视施护者而伺机报复;患者家属常因沉重的经济负担、心理压力,把患者病情复发、久治不愈原因,归于护理人员,有些家属在患者发病或出现伤人、毁物、自伤、逃跑等状况时,会采取暴力言行针对护理人员。护理人员付出了全身心地努力,但很多时候却达不到预期效果,得到的是家属的抱怨、领导的批评、自我心理的不安。

22 护理人员自身原因:部分精神科护理人员对自己本专业工作只停留在表面的诊疗、饮食护理及四防相关护理范畴,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认为精神科护理简单、没有技术含量、缺乏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从而产生职业倦怠[2]。 由于缺乏学习深造机会,个人对自身专业的误解,致使护理人员对自身业务能力提出质疑,产生环境致愚的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将患者及家属的投诉归于自己社交能力低下,从而不思进取,工作知难而退。

23 护理支持系统的薄弱:精神科大多没有先进的护理器具系统,一些辅助性服务靠护理人员人工完成,占用时间,打断工作的连续性,使护理人员陷入非专业性辅助服务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由于医院发展和改革,导致领导与员工之间出现矛盾和摩擦,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工作场所欺负,严重者可以转化为工作场所暴力,严重影响心身健康,降低了工作绩效,一些护理人员会产生离职意念或行为[3];部分护理管理人员实行粗暴管理, 发生纠纷,一切归咎于护士。 要求护士象要求机器人一样精准、勤劳、高效。形成管理与被管理者两层皮,管理者高高在上,力求高压出成绩,被管者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心理防线处于崩溃的边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自我心理维护及调试

31 应对精神科工作因素引起的压力

311 接受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充分认识精神科患者情感、意志、思维、行为异常的特点和临床特征,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规律,从心理上接受精神患者的特殊性,掌握不同病种、不同病程、不同心理素质患者的护理方法,做到因病施护;探索与患者共同交流的方式,使其积极参与到治疗、护理、康复中,达到护患互动,护患双赢,使患者树立积极的治病、养病观,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康复。

312接受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充分认识精神科的铁窗、门锁、频繁的清点人数、安全检查是预防患者出现意外伤害、逃跑甚至死亡的有效措施,是国内外精神科前辈的经验总结。当我们把患者的生命、家属的苦乐、社会的安定与这特殊的工作环境联系起来,就不会排斥、厌恶它,而是会自觉爱护、维护工作环境。

313 接受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充分接纳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适应当代精神科护士的角色功能[4],对不同个体的护理应具有预见性:细致观察患者,在病情复发前采取治疗护理措施;识破患者“好转”假象,冷静处理突发事件;完善告知制度,分散疾病压力和分担意外风险。用善良、温柔的心理和行为对待患者,用精湛的技术做好工作,避免工作失误引起差错。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在患者入院或特殊治疗前对于治疗目的、方法、效果、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风险,应与家属或患者讲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314接受工作价值的不肯定性: 拓展自己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临床实践中增加对意外事件及护理结果的预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护理意外发生。同时加强体育锻炼,参加文艺活动,培养自己健全成熟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情操。学会科学分析,公平判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参与护理科研和学术交流,提高科研能力,增加自我安全感和自信心及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32 应对护士自身因素引起的压力

321 加强学习: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从基础知识、专业理论、专家学者、国内外动态、科研成果及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在临床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既重视基础护理工作,又在实践中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沟通,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临床。这样通过精神科护理领域的科研、临床经验总结及技术改进,对护理临床起到指导作用。

322 加强自我修养:修养是个人文化、知识、思想、智慧、素质的综合反映,是人格魅力的基础。护士通过读书学习、生活实践培养自己纳言慎行、宽善待人、处乱不惊、积极乐观、敢作敢为的品行。生活中实践感恩、宽恕,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超越自我,更多地体会幸福感。工作中积极努力、业务精益求精,成绩与自信心形成良性循环,从中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323 护士应自强、自爱,学会自我心理维护。首先运用护理学理论,学会自我心理维护,采用科学的方法调节情绪,减轻工作压力。可以采用放松疗法、音乐疗法使自己冷静下来。或者使用心理宣泄法、注意转移法、反向思维法等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工作压力,处理自己的感觉,改变对事物的认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回复正常认知,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33 强化护理支持系统: 医院要重视护理工作,真心解决问题。 由护理部牵头,后勤、财务密切配合,成立医院护理保障中心。为全院各病区提供保洁、送检、陪护、取药、等全方位服务,将一部分非技术和低技术工作从护士的职责中分离出去;引进文秘人员或建立后勤保障系统,帮助护士从非专业性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节约护理人力资源,增加护士直接护理病人的时数,提高护理质量及病人满意度。

医院管理人员应德才兼备,以德养才,将人本主义应用于管理,重视医院及科室文化建设和危机干预,培养良好的情商,使医院不仅是职工谋生的地方,更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温暖的心灵之家。建立新型的护理组织模式[5],加快护理人才培养,提高护士积极性,建立健康的护理管理体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成为良师益友,使护护关系和护患关系融洽,工作环境轻松和谐。医院的护理领导及管理者应该对护士定期进行减轻压力的训练,使护士能认识到压力对工作的影响,并尽可能地采用适当的方法减轻自己的压力。

4 总结

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医院繁荣以及患者的治疗、护理、康复效果。精神科护理人员应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幽默、向上。适时满足自己的需要,增加自我安全感和自信心,以稳定工作情绪,正确对待病人的言行,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充分认识自己面临或即将面临的身心健康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护理学理论进行自我心理维护,及时消除亚健康。整个社会应关心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健康与成长,尊重他们的劳动与付出。医院、科室、护理小组应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沟通与疏导。使医院护理队伍充满健康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毕银花. 精神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 实用护理杂志,2002,(7):74

[2]张金美,张理义.职业倦怠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2):109

[3]周学华.精神科护士的角色功能[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2):791

[4]聂光辉,李永鑫,唐峥华.工作场所欺负与情感承诺离职意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115

[5]陈君英,徐文英.改革护理组织管理模式的尝试[J].中华护理杂志,2003,(9):706

论文作者:卓亚维,王颍昭,呼亚利,张英贤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0

标签:;  ;  ;  ;  ;  ;  ;  ;  

精神科护理人员不良心理反应及对策论文_卓亚维,王颍昭,呼亚利,张英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