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社会心理变化:一个研究框架的探索_工作满意度论文

青年的社会心理变化:一个研究框架的探索_工作满意度论文

青年的社会心理变迁:一种研究框架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心理论文,框架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社会心理变迁的状况,可以从社会心理变迁研究的主要理论视野来进行探讨,尤其是可以从关于社会心理(变迁)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关系研究的有关理论进行更加具体、独到的分析[1]。

社会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结构及其运行状况以及对于社会文化及其效应的认知—感受—意向系统,换言之,是社会成员的社会认识、社会情感和社会意向的一种表达系统。这种系统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层面:一个是价值观念,另一个是社会心态。价值观念属于较理性的层面,是较深层的认知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对社会心理的其他方面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从而体现了社会心理的实质性内涵。社会心态则属于较感性的层面,是浅层化的情绪表征,它处于经常不断地变化之中,其内涵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生活较为及时、动态的反映[2]。社会心理是时代精神气质的“风向标”,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青年作为一个天性敏感、求新求变的社会群体,总是站在社会变迁的前沿,因此,了解青年的社会心理即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不仅能够敏锐地了解社会运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的未来走势和有关需求。因此,有必要更多地重视对青年社会心理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应该加强对于青年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纵向追踪性观测,并且把这一工作加以制度化、常规化[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正在朝着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青年的需要结构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更高层次的需要开始凸显,成为支配青年社会行动的重要驱动力量,主要表现为,青年需要的重心从生存需要层面进入到发展需要层面,再向参与需要层面和表达需要层面迁移[4]。因此,了解青年社会心理的现状和走向,便成为制定取向更加合理、内容更加完善的社会政策,尤其是定位更加准确、实质更加深入的青年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青年全面发展的一种独特力量。

因此,极其需要对青年社会心理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它不是一次性的研究,或者说,不是在一个时间点上的研究,而应该是能够以一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框架对青年社会心理进行长期纵向研究或追踪观测。就此而言,一种极富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努力就在于:首先,从基本的学科理论出发,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关于社会心理系统的研究框架;其次,通过对以往有关研究工作的总结,建立一个能够相对稳定、长期适用并且具有一定实际可操作性的对于中国青年社会心理及其变迁作出有效观测的研究框架。

对中国青年社会心理及其变迁的追踪观测和纵向研究的基本框架,涉及以下一些主要内容:第一,这个基本框架包括了一些主要的层面、维度及其具体项目;第二,这个基本框架中的层面、维度及其具体项目应该适用于进行精确的量化研究;第三,这个基本框架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换言之,也就是应该适用于长期追踪观测和纵向研究;第四,这个基本框架的观测和研究结果可以运用于诸多方面,主要包括:为有关研究者进行一次性或多次性的中国青年社会心理研究提供一个共识度较高的研究工具,为有关研究者进行中国青年社会心理的长期追踪观测提供一个纵向性的研究工具,尤其是可以成为长期追踪观测中国青年社会心理变迁并系统地收集纵向性研究资料的有效框架。

应该努力突破的一个关键之点在于,使这个基本研究框架更加符合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规范,以此为基点,提出一个对学术界尤其是对青年研究界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中国青年社会心理现状、分析中国青年社会心理变迁及其轨迹、并且全面系统地积累中国青年社会心理变迁观测资料的一项研究工具。

一、青年社会心理体系及其层面

(一)青年的价值观

价值是一种选择取向,反映了人类的需要、欲望,以及实现这种需要、欲望的方式和态度。价值是与利益相关的,有利益就意味着有价值。价值表现于人们在评价过程中对意义作出的选择和比较。价值观念在文化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文化体系的差异实质上就是价值体系的差异。在社会心理体系中,价值观念属于较理性的层面,是较深层的认知结构,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对社会心理的其他方面或领域如社会心态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从而体现了社会心理的实质性内涵。对于青年价值观念的分析,可以包括两个基本的维度,一个维度是轴心价值观念;另一个维度是一般价值观念,即通常所称的观念,如择业观念、消费观念、婚恋观念等。

1.轴心价值观念

轴心价值观念即处在轴心位置或具有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在对于集体与个人、贡献与所得、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上的选择观念。即在这些轴心价值观念的选择上实质上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第一,对于集体与个人之间关系的选择,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面对的最基本的价值选择问题之一,在集体价值与个体价值这两极之间所呈现出的选择取向状态及其变化,成为测量价值观变迁的一个重要维度。第二,对于贡献与所得之间关系的选择,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面对的最基本的价值选择问题之一,在这两极之间所呈现出的选择取向状态及其变化,成为测量价值观变迁的一个重要维度。第三,对于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选择,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面对的最基本的价值选择问题之一,在这两极之间所呈现出的选择取向状态及其变化,成为测量价值观变迁的一个重要维度。

2.一般价值观念

一般价值观念是价值体系尤其是价值取向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所做选择上的具体表现。因此,在一般日常情况下也就被称为与各个生活领域有关的观念,如人生观念、择业观念、婚恋观念、家庭观念、生育观念、消费观念等。但是,这些一般价值观念仍然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和把握:一是个人层面的观念,如人生观念;二是人际层面的观念,如交往观念;三是社会层面的观念,如环保观念。

(1)人生观念。对于青年的人生观念(其中一个核心部分是人生理想)的测量可以从许多角度加以进行,其中可以作出“事业取向”和“生活取向”这种两分,即将人生价值观划分为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以及追求美满的个人或家庭生活这样的两极。那么,了解在两极之间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念状态及其变化程度,就成为测量人生观念变迁的一个重要维度。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很难在两极之间同时兼顾,所以,就会出现更注重事业发展的人生观取向与更注重生活质量的人生观取向。

(2)经济自立意识。对于青年经济自立意识的测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可以进行经济自立意识强度的测量,在“强”与“弱”这两极之间,还可以更加细化地划分出“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这样五个等级;二是可以进行青年经济自立意识取向的测量,可以具体地划分为实质取向即更注重经济自立的实质方面或内在方面,以及形式取向即更注重经济自立的形式方面或外在方面[5]。

(3)成才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青年的成才观念在表层上反映了他们的职业观念,而在深层上则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观念。对于青年成才观念的了解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进行,尤其是可以把青年成才观念划分出两种取向,即“能力本位取向”和“关系本位取向”,其中最能体现出青年成才观念现代特征的是“能力本位取向”,它将成才的最重要因素归结为个人的能力,而“关系本位取向”则将成才的最重要因素归结为个人的社会关系或“靠山”。那么,了解在这两个取向的两极之间所呈现出的观念状态及其变化,成为测量青年成才观念变迁的一个重要维度[6]。

(4)人际交往观念。对于青年人际交往观念的了解,可以从许多角度加以进行,其中最能体现出这种观念变迁的是,划分出人际交往观念的两种取向即“感情取向”和“实利取向”,前一取向将人际交往或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纽带因素归结为感情价值,而后一种取向则将人际交往或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纽带因素归结为实用价值。于是,在这两极之间所呈现出的观念状态及其变化,成为测量青年人际交往观念变迁的一个重要维度。

(5)恋爱、婚姻、家庭观念。青年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念包括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因此,对于这些观念的了解可以从许多角度和层面进行。对于青年择偶观念的了解而言,可以划分出两种取向:即“重人的取向”和“重物的取向”,“重人的取向”又可以包括:“重人内在品质的取向”,如注重人品、修养、素质等;“重人外在特质的取向”,如注重长相、身高、风度等。“重物的取向”指注重人的外在因素,如学历、收入、住房、汽车、家庭背景等。对青年婚姻家庭观念的了解,将会涉及到以下一些主要方面的内容:关于相爱双方婚前性行为的观念,关于个人隐私和夫妻之间隐私的观念,关于婚前财产公证的观念,关于离婚的观念,关于独身的观念,关于生育的观念,关于丁克家庭的观念,以及关于婚外恋的观念等。

(6)消费观念。对于青年消费观念的了解,可以通过划分出三种取向来达成:一是“以节俭为主的取向”;二是“以高消费为主的取向”;三是“兼顾高消费与节俭的取向”。应该说,很难简单地断定,在这三种取向之中,哪一种取向是绝对合理的和进步的。但是,在这三种取向之间所呈现出的消费观念的状态及其变化,可以成为测量青年消费观念变迁的一种重要维度。

(7)择业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青年的择业观念比较能够反映出他们的人生观念,而择业标准的变动情况,也非常能够反映青年择业观念的变迁。青年在择业标准上主要会涉及到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职业对发挥个人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所提供的条件,工资收入水平,单位福利待遇状况,工作稳定状况,工作环境和管理制度的完善程度,职业受到社会尊重的程度等。这些择业标准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青年择业观念的变迁状况及其规律[7]。

(8)志愿精神。了解青年的志愿精神,一个更切实际的层而,是从具体化的志愿行动的动机层面上来加以探讨。对志愿行动动机可以进行两个方面的测量:一是对志愿行动的动机强度进行测量,在“强”与“弱”这两极之间,还可以更加细致地划分出“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这样五个等级;二是对志愿行动的动机取向进行测量,可以具体划分为“表达性取向”,即注重精神和心理需要的满足,以及“工具性取向”,即注重实际利益的满足。

(9)环保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了解青年的环保意识:一是对青年环保意识的强度进行测量,在“强”与“弱”这两极之间,还可以更加细致地划分出“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这样五个等级;二是对青年环保意识的取向进行测量,可以具体地划分为“当下取向”即为了维护当前的利益而进行环保,以及“长远取向”即为了关心长远的利益而进行环保。

(二)青年的社会心态

在社会心理体系中,社会心态属于较感性的层面,是人对于自身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状况较直接的评价性反映,是表层化的情感或情绪表征,它处于经常不断地变化之中,其内涵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生活较为及时、动态的反映。青年的社会心态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偏于认知层面,即青年对于自身需要及满足程度的评价(生活满意度);二是偏于情感层面,即青年的情感或情绪感受状态。

1.需要及其满足程度的评价

需要及其满足程度的评价,指青年对于社会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实际满足他们需要的具体程度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评价或心理感受。一般可以在从宏观层面的社会环境满意度到微观层面的日常生活满意度之间划分出多个层面。

(1)宏观层面上的满意度。宏观层面上的满意度主要包括青年对于国家的国际地位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状况、社会保障或福利状况、公共服务状况、政府管理状况、立法执法状况、精神文明状况、科技发展状况、教育发展状况、社会治安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物价变动状况、环境保护状况、交通管理状况、体育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感受和评价程度。

(2)中观层面上的满意度。中宏观层面上的满意度还包括青年对所在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状况、社会保障或福利状况、公共服务状况、政府管理状况、立法执法状况、精神文明状况、科技发展状况、教育发展状况、社会治安状况、医疗卫生状况、物价变动状况、环境保护状况、交通管理状况等方面的感受和评价程度。

(3)微观层面上的满意度。微观层面上的满意度主要包括青年对所在社区的管理水平状况、服务设施状况、文化活动状况、卫生健康状况、环境保护状况、治安安全状况、邻里关系状况等方面的感受和评价程度。微观层面上的满意度还包括青年对所在工作单位或从业机构发挥个人特长状况、获得收入状况、拥有学习深造机会状况、享有福利或待遇状况、工作设施和条件状况、单位规章制度执行状况、个人技术职称职务晋升机会状况、人际关系融洽状况等方面的感受和评价程度。

(4)个人观层面上的满意度。个人观层面上的满意度主要包括青年对于个人的经济收入状况、住房条件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感情生活状况、与家人关系状况、人际交往状况等方面的感受和评价程度。

实际上,可以通过了解个人最想做的事来了解青年的需要状况,而对于个人最想做的事进行排序,则可以反映出个人需要的类型、重要性程度及其变化。个人最想做的事的排序是从正向角度来对个体的需要状况进行了解的;而个人最苦恼的问题的排序,则是从反向角度来对青年的需要状况进行了解。无论是正向的或是反向的方法,都可以反映出青年当下的主导性需要。

2.社会情感或情绪感受

社会情感或情绪感受是青年对于社会生活状况所作出的感性层面上一种较直接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与青年的需要满足程度的直接相关性。对于青年的社会情感或情绪感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了解。第一,主导性社会情绪特征。青年的社会情绪特征从性质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积极性质的——快乐的、中性的——平静的、消极性质的——低落的。第二,压力感特征。青年的压力感从程度上可以先划分为“大”与“小”两极,然后再细致地划分出“很小”、“较小”、“一般”、“较大”、“很大”五个等级。第三,最苦恼问题排序。个人最苦恼的问题,则是从反向角度来揭示个体的需要状况,而对于个人最苦恼问题进行排序,则可以发现个人需要的类型、次序及其重要性程度。

青年的心理预期所揭示的是青年对于未来的心理反应,它是预测青年潜在行动可能性的最敏感指标之一。第一,心理预期的取向。既然青年的心理预期所反映的是青年对于未来的态度,那么,青年心理预期的取向便可以划分为三个具体维度:积极的——乐观的、中性的——无偏向、消极的——悲观的。第二,心理预期的层面。作为青年对于未来态度的一种细致表现,青年心理预期的层面可以划分为四个具体领域:对未来一个时期国家发展前景的预期,所在省市发展前景的预期,个人所在就业或就学机构、生活社区发展前景的预期,个人发展前景的预期。当然,每一个维度和层面都可以划分为总体预期和单项预期。如青年对未来(五年)个人发展前景的总体预期,以及可以细致地划分为青年对未来个人收入变化的预期、青年对未来个人住房改善情况的预期等这样一些单项预期。

二、青年社会心理变迁研究的功能

基于所构建的理论框架而对于青年社会心理的研究工作,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实践效用。这里所谓的功能,是指为了研究青年社会心理构建的理论框架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可能产生的认识作用或社会效用。可以说,这种功能的意义和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说,由基础研究所产生的应用价值是多方面的[8]。我们可以区分为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基本功能是指对于青年社会心理及其变迁所具有的认识作用,主要有描述功能、分析功能和阐释功能,这是青年社会心理研究在基础研究、学术研究层面上的表现;派生功能是指将关于青年社会心理及其变迁的认识成果进一步运用于对青年社会心理发展态势的预测和引导方面,主要有预测功能和干预功能,这是青年社会心理研究在应用研究、政策研究层面上的表现。完整地说,青年社会心理研究的功能不仅在于揭示青年社会心理的现状、变迁的规律,解释其原因,而且还在于分析青年社会心理未来发展的态势并阐明创造其良性发展所需要的有关条件。

(一)描述的功能

从认识的基本逻辑上看,青年社会心理研究的第一个最基本功能是描述,换言之,指用一定的学科方法和技术手段去客观、准确地收集关于青年社会心理的具体现象、典型事例、基本过程等方面的质性的或量化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真实、准确地再现青年社会心理的图景。不论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还是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运用于青年社会心理研究时,都将表现出较强的实证研究性质,作为经验性质很强的青年社会心理研究,经验描述具有多重意义。一是它在认识过程中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描述的是青年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的外部表现,可以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直接的感性资料;二是它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即能够为不同的研究者分析同一青年社会心理事态提供原始资料。总之,它为人们透过青年社会心理现象而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供了一种最重要的基础素材。

在收集这些资料之前,研究者已经根据相关的学科理论和研究目标建立了一定的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与资料收集这两者之间是一个逻辑过程的不同环节,而一项符合学科规范的青年社会心理研究往往需要从一定的学科理论假设和既定目标出发,在此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资料才能不仅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准确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比性,这样的话,有助于用作长期的纵向追踪观测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对于青年社会心理变迁态势和规律的把握。

(二)分析的功能

在掌握了青年社会心理现象或事实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因果关系分析,说明青年社会心理现象产生、变迁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有关的规律。与描述功能相比,分析功能在人类认识进程的阶梯上更上了一个台阶,可以说,它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性层面,从现象层面推进到了实质层面,使认识更加接近于事物的规律。由此可见,分析功能更加体现了研究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研究预设的指导下,通过收集并分析有关的资料,对研究对象形成基本的特征识别与实质判断,并在进一步将认识成果加以系统化的基础上,从具体的现象出发对事物加以分类;通过在不同的事实之间寻找因果联系,便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青年的社会心理是一种不断发生、变化的有机统一体,构成青年社会心理的各种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每一种青年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变化都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制约或影响,而分析说明这些条件或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便成为青年社会心理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当今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量化方法和分析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对社会心理因素之间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各种分析。因果关系仅只是事物之间存在的一种特定关系,而事物之间还存在着相关关系等其他性质或内容的关系。

(三)阐释的功能

青年社会心理研究除了对青年社会心理的各种要素之间、青年社会心理与环境之间关系进行因果分析、相关分析之外,还具有一种重要的功能,即阐释功能,它是对于青年社会心理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意义或精神赋值进行的理解。

青年的任何社会心理现象都受到某种需要价值观、情感的支配,即便是外在的行动,也表达了青年的观念、情感、情绪等主观层面的意向。就表达和存在的形式而言,青年社会心理是一种客观存在,与其他社会事实一样。但是,就其内容方面而言,社会心理有其主观的、个性的特征,换言之,在青年社会心理的客观外在形式之下实际上蕴藏着其主观的意义,表现着其精神赋予的内涵,而与一般的社会事实所不同的是,青年社会心理是一种心理事实,一种受价值观影响、由主体需要驱动的青年主观外现物。

阐释的前提是理解,也就是要理解作为社会心理主体的青年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其内在的需要、愿望、意向,从而对青年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形式和内容做出合理的价值理解和意义阐释。由于当今时代社会心理的日益高度复杂,在对青年社会心理的研究过程中,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往往是与价值理解和意义阐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既是一种研究方法,又是一种研究内容。在青年社会心理研究方法论上必须避免两种偏颇倾向:一是独尊实证主义而只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方法。例如,在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中仅注意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主体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或者说,不能忽视了理解方法、阐释方法在探讨青年社会心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夸大人文主义只见人不见物的研究方法。例如,否定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将青年社会心理现象完全主观意义化、个性理解化。应该倡导的做法是:将因果分析、相关分析方法与理解方法、阐释方法两者之间进行高度的有机结合,在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之中蕴含着价值理解和意义阐释,而在价值理解与意义阐释之中也蕴含着因果分析、相关分析。

(四)预测的功能

在对青年社会心理现象和过程作出了客观、准确了解的基础上,在对青年社会心理的产生和变化规律作出了独到、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便有可能对青年社会心理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特征作出一种基本的预测。

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结构分化和社会心理嬗变的速度也在加快,再加上青年自身一些崭新特质的不断出现,预测青年社会心理变化的趋势,对于预测青年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变迁具有独特的价值,从而对于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完善青年社会政策、创新青年工作机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社会变迁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对青年社会心理的预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并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更进一步说,由于青年群体在社会变迁中总是扮演着一种置身前沿的角色,及时地了解青年社会心理态势及其走向,不仅能够更敏锐地了解当今的社会现状,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未来的社会走势。

加强对青年社会心理的科学研究必然包括以下一些工作:一是加强青年社会心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加强与青年社会心理变迁有关的应用性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实际工作的理念、机制和相关政策;三是加强对青年社会心理变迁的追踪性研究,并把有关的研究活动加以制度化、常规化。由此系统、全面地积累起来的资料对于描述、分析和预测青年社会心理变迁的轨迹和特征所具有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都将是巨大的。

(五)干预的功能

干预功能是指将理论探索、基础研究或学术研究的成果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现实生活或实际工作当中,以便成为改善客观环境和提升主体状态的一种力量。具体而言,就是把青年社会心理研究的理论认识或学术研究成果运用到促进青年社会心理的优化和青年全面发展的各种实际层面上,包括促进物质环境的改善、文化条件的优化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有关方面。

青年社会心理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从深度上和微观上促进制定与完善优化青年社会心理和推动青年全面发展的社会政策。可以说,青年社会心理的不断优化以及青年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都需要社会提供更加完善和丰富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条件,而这一切在根本上必须依赖于社会政策尤其是青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达成目标。

青年社会心理研究的干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重要层面:一是将理论探索、基础研究或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到促进青年社会心理优化和青年全面发展的社会政策尤其是青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当中;二是将理论探索、基础研究或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到促进青年社会心理优化和青年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尤其是青年工作机制的创新和完善过程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社会心理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体现或实现其干预功能,也就是说,为了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而提供服务。

收稿日期:2012-02-20

标签:;  ;  ;  ;  ;  ;  ;  ;  

青年的社会心理变化:一个研究框架的探索_工作满意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