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BIM技术在基坑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程世耿

浅谈BIM技术在基坑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程世耿

摘要:在基坑工程设计中,基于BIM的基坑设计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特点,支持建设项目生命期中动态的工程信息创建、管理和共享,在提高设计效率,改善沟通效果,加强质量控制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所以BIM技术在基坑设计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BIM技术;基坑设计;应用

引言

伴随着国内超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深基坑工程的规模和深度也在不断扩大,更多的深基坑出现在建筑和人口密集的地区,这对基坑工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信息数字化的快速发展,BIM技术正逐渐普及应用于基坑的设计中,因此本文对BIM技术在基坑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BIM技术的特性

完整的建筑信息模型,是对工程对象的全面描述,能够连接建筑项目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等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可被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普遍使用。BIM模型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1模型信息的完备性

除了对工程对象进行3D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还包括完整的工程信息描述,如设计信息、施工信息、维护信息以及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一方面,通过建立数字化的模型和工作流程,使设计过程变得可视化、可模拟和可分析计算,实现各个专业之间的信息充分利用,提高建筑信息的复用率。另一方面,由于BIM模型包含了建筑物构件、设备的全部信息,能为项目的概预算提供数据支持,提高了效率和精度,同时又为业主进行成本控制和后期运营维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2模型信息的关联性

信息模型中的对象是可识别且相互关联的,系统能够对模型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生成相应的图形和文件。如果一个对象模型发生变化,所有与它相关联的对象将被更新,以保持模型的完整性。关联性设计不仅能提高设计的效率、减少图纸修改的工作量,而且解决了图纸之间长期存在的错误和遗漏问题。

1.3模型信息的一致性

在建筑全寿命期,各个阶段都在共同的模型中进行信息共享,不需要重新输入相同的信息。而且信息模型能够自动演化,在不同阶段模型对象可以简单地进行修改和完善,而无需重新创建,可解决大型建设项目一系列复杂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和共享问题。

2.基于BIM技术基坑设计的实现

2.1支护方案设计中的BIM技术

深基坑工程设计前期需做好勘察工作,将勘察得到的结果与现有资料等进行结合,完成环境模型构建过程,此时BIM技术的运用强调将地基基础、地下管线、周边构筑物以及地质情况融入到模型中,在此基础上确定基坑支护方案。其中的基坑支护体系在BIM技术运用下主要以三维实体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设计单位与业主等各参建单位人员可直接通过该模型,对其中的建筑物、管线以及道路等进行观察,若发现有设计问题存在,可直接在模型中整改并验证,可视化效果极为明显,对设计与施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2协同与深化设计

BIM技术作为深基坑设计的主要难题,协同设计强调将所有基坑、基础、建筑与结构内容引入其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BIM技术应用下,可直接使所有内容集中在同一平台中,设计人员可结合自身设计要求进行BIM模型的构建,保证在中心文件、BIM模型可相互链接,这样其他专业也可对该模型进行查看,有利于设计变更问题的有效控制。另外,以往基坑设计中所采用的方式多表现在平面设计方面,一旦遇到具体构件设计或复杂节点问题,将面临极大的难题。而在BIM软件应用下,将直接采取参数化设计形式,使复杂构件以新组件的形式呈现,与CAD块文件相似,该组件可直接在模型中进行布置,或者利用参数调整方式对材料总量进行分析,可满足施工成本控制要求。

2.3碰撞检查策略的运用

在BIM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便以碰撞检查策略为主,其对于深基坑工程设计水平的提升能够起到明显效果。尽管与超高层建筑设计相比,基坑工程无需考虑到梁与柱、管线与管线等的碰撞情况,然而也有较多如地下室结构与格构柱、工程桩与立柱桩、格构柱与立柱桩等碰撞问题。因此,将碰撞检查策略引入其中,对这些空间位置关系进行描述,可为设计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指导。同时,不同专业都可随时针对模型中的问题进行沟通,有利于设计质量的提升。

2.2物理模型与结构计算模型的信息共享与交换

基坑工程当前主流的设计方式是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程序)进行建模计算和支护结构整体空间受力和变形分析,然后利用2D绘图工具来绘制传统的2D施工图文档。基于BIM技术的结构设计方式是:工程师将物理模型发送到结构分析软件,分析程序进行结构分析计算,随后返回结果信息,并动态更新物理模型和施工图文档。由于基坑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如结构的分散性、工程对象的惟一性、工程信息的复杂性、项目参与方各自不同的信息要求与表达方式等,使得BIM的数据表达和交换的实现异常复杂且艰难。国际协同工作联盟(IAI)为此推出的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为BIM的实现提供了项目数据表达与交换的标准,共享相同的BIM信息模型的各不同用途的软件平台只要符合IFC标准,就能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和链接,以输入、编辑、提取和识别所需要的信息。

3.某基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

以某工程作为实例。该工程项目的基坑在深度、长度与宽度上分别保持为23.1m,123m,63m,其中有部分位置深度可达到24.1m。基坑支护以钻孔灌注桩、地下连续墙为主,且配合四道内支撑,以此达到支护结构稳定与安全的目的。在BIM技术应用下,主要考虑在三维设计中引入Revit Structure,Redvit Architecture等软件,并进行相关模型的构建,该模型构建结束后便可以将Revit中碰撞检查策略引入,对布置后的支护结构进行分析,判断其与其它结构相冲突的情况,做好调整工作。同时,考虑到该工程场地限制问题,主要需要保证最大坡度要求得以满足的同时,使基坑支护结构标高保持合理。若利用二维图纸,很难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描述,而在Revit应用下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可使土方开挖方案更为合理。另外,在深化设计中需要做好复杂节点分析工作,比如缀板族模型图的构建,可以通过Revit实现。这样在所有模型合理设计的基础上,便可用于整个工程设计与施工指导。

结束语

总之,BIM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深基坑工程设计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基坑设计中引入BIM技术,应正确认识技术的基本内涵与优势,保证其在支护方案设计、协同与深化设计、施工过程模拟以及系统检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BIM技术的应用,还需考虑到BIM团队、族库构建以及相关软件选用等问题,这样才能使BIM技术应用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推动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平.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施工技术.2011.

[2]岳杰.BIM技术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

[3]杨敏,赵军.BIM技术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16.

论文作者:程世耿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  ;  ;  ;  ;  ;  ;  ;  

浅谈BIM技术在基坑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程世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