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人才开发及其政策工具研究论文_赵蕾 朱远达 张祺 单双双 于明浩 王楠楠

我国创新人才开发及其政策工具研究论文_赵蕾 朱远达 张祺 单双双 于明浩 王楠楠

赵蕾 朱远达 张祺 单双双 于明浩 王楠楠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 辽宁 锦州 121001

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决定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科学战略的提出,充分显示了创新人才资源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人才工作问题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各种组织的人才战略随之应运而生。吸纳和培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在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人才培养 创新 政策工具

一、我国实施创新人才战略的主要成效

1.树立人才强校意识,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进一步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提出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引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体制下逐步树立了人才强校的意识,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头等要务,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及数量,逐渐形成了以人才为本、尊重人,激发人才的创新思维,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为人才自由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注重拔尖人才引进,打造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必须吸引和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顶尖人才。在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纷纷出台,以及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等重大人才政策的引导下,各校都纷纷出台强有力的政策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计划,把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作为高校创新人才战略的重中之重,吸引海外优秀华人回国服务,培养造就各个领域的技术支撑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3.加强创新机制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引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各校都十分重视创新机制的建设,鼓励创新人才积极发挥作用,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从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创新意识转变,以追求全面发展向注重个性发展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不断激发创新潜能。创新教育制度,鼓励和支持高校承担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有效结合;加强高校创新平台建设,建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现状

1.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短缺不是指科技人才短缺,而是在科技人才队伍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仅处于中等水平;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科技人才资源中,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战略科学家、尖子人才和领军人才更加匮乏。

2.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学术型人才多,应用型及产业化人才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很欠缺,由于技师队伍不够壮大,实用型人才缺乏,我国科研成果的80%不能变成产品,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技术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水平。

3.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人才开发的主体也在企业。但是,我国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较低,2006年止,仅占35%左右。而发达国家企业拥有的人才量一般已达到人才总量的70%左右。据2006年国家科技部的数据显示:(1)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0.71%,规模以上企业占0.56%;(2)60%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3)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4)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企业占万分之三。我国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研发能力,差距十分明显。我国的企业并没有成为科技创新人才从事研发并成长的基地。

三、创新人才开发的战略建议

1.完善科研后勤服务体制。科研服务本是我国的一个强项,当年我国之所以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两弹一星这样的辉煌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科研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后勤服务系统的高水平、高效率。一个国家的科研服务水平与这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是息息相关的,我国要想在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必须完善科研后勤服务体制,提高科技服务工作水平。

2.改革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评价机制不完善、不科学,存在重学历资历而轻能力业绩的倾向,选人用人评价机制僵化,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适应。改革人才评价机制,要客观地反映创新成果的潜在和实际经济效益,杜绝简单地以成果数量进行评估的粗放方式。在对科研论文和专利的评价上,对于原创性强的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应当注重评价其发展前景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对共性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评价中应当潜在经济价值和实际经济价值并重;对专有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评价中应当着重强调实际产出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谭朴珍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推进人才高地建设[J].人才资源开发,2010,(5),24-25。

[2]李和风 科学谋划创新——2020人才发展战略[N].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5,(6),579-587。

[3]彭惠青 涂晓雨 黄海茵 国外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的启示与借鉴[J].科技创业月刊,2008,(1)。

论文作者:赵蕾 朱远达 张祺 单双双 于明浩 王楠楠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我国创新人才开发及其政策工具研究论文_赵蕾 朱远达 张祺 单双双 于明浩 王楠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