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信仰下的闽台民俗体育比较研究-以“宋江阵”为例论文

共同信仰下的闽台民俗体育比较研究-以“宋江阵”为例论文

共同信仰下的闽台民俗体育比较研究——以“宋江阵”为例

朱家新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闽台民俗体育——“宋江阵”的起源、表演形式的比较研究,发现表演形式、内容基本都是一样的,只是在每个表演环节的称呼会稍有差异,说明台湾的宋江阵在传承中并没有丢弃本源。又对闽台“宋江阵”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同样存在着传统民俗传承面临困境。希望本研究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让这种拥有共同信仰的传统民俗体育,通过特殊联结焕发两岸同胞深厚的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 闽台;民俗体育;“宋江阵”

“宋江阵”是闽台地区传统民俗文化中较为特色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宋江阵”,又被称为“宋江戏”“套宋江”,是在闽台两岸中流传的一种以武术为载体,有阵法为演练模式的民俗传统的体育活动,曾被誉为闽南文化的“稀世之宝”。它不仅蕴含了丰厚的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具有极强的健体强身的锻炼价值。信仰是一种具有爆发力的隐性力量,它更是一种溶入血液的坚定的支撑。闽南在中国大陆的东南角落,与台湾省仅隔着台湾海峡。民间信仰与民俗体育相互渗透,宋江阵便是闽台民俗体育里最突出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虽然历史上,两岸几次疏离,所幸两岸同胞的深厚感情一直被共同的信仰和传统文化维系着。闽台两岸的民间信仰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对闽台民俗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深深影响着闽台民众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1 “宋江阵”的起源

据大陆考证,“宋江阵”起源于厦门同安马巷镇赵岗村(今属翔安区),赵岗村的宋江阵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清初得到大发展。[1]赵岗村的村民据说是“开闽王”王审之的子孙,自古就有习武之风。当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赵岗村附近常有土匪倭寇侵扰,据同安史册记载,自1449年至1572年一百二十余年中,同安士兵与人民抵抗倭寇的斗争从来没有停过。为合力抗倭,人民群众开始学习武术用来抵抗外来暴力,后来这种练习武术的的习俗就一直被传承下来,后来由于需要在很多庙会表演,为了达到更好的渲染效果,人们就把根据《水浒传》的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所使用的兵器特征,编制成了阵式进行演练和表演,“宋江阵”的雏形始于此。[1]

“宋江阵”的阵势是按照《水浒传》里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零八人来编排。后来实际的表演时却以108为大忌,据说是不满梁山好汉被招安的结局。因此实际人数不限,一般以36人或72人居多。“宋江阵”又称“套宋江”,该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当时有的民间习武爱好者善于模仿梁山好汉,在庙会广场表演各种武术套路和阵式,当地就把它俗称为“套宋江”。

关于宋江阵传入台湾的方式众说纷纭,但是比较全面可信的是台湾学者吴腾达在《宋江阵研究》中的观点,“宋江阵是伴随大陆汉人而来的大型武术表演阵法。”[2]他认为是因为漳州、泉州的人民喜欢练武强身健体,自从郑成功将荷兰人赶出台湾再到施琅攻打台湾,里面的士兵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来自于泉州和漳州的,后来清朝由于害怕沿海人民会颠覆清朝,所以禁止了民间习武的自由。[2]在台湾地区,关于宋江阵的传入地普遍得到认可的说法是从“唐山”传入。此“唐山”是旧时台湾居民对祖国大陆的一个模糊的称谓,并不是具体的河北唐山。明末清初,厦漳泉地区的居民大量移居台湾,宋江阵这种传统民俗体育也被带到了台湾,并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地区,这与当时开垦台湾的先后顺序有关。在“寓兵于农”政策下,平常习武强身健体,保护自己的家乡,神诞祭典时出来表演,为庙会增添一份喜庆。

2 闽台“宋江阵”的比较研究

2.1 表演形式

俳句形式短小,着眼于对某一瞬间的写实,有特定的主题,往往一首俳句一个意象,很难像中国诗那样把众多物象纳入一个空间。因此,构图简素,多留“余白”是俳句的特色。如“飞雪覆柳,一树白丝绦”,“初雪呀,压弯了水仙”,这是平面的、近景的,素材简单,寥寥数笔即勾勒完成。

闽南的宋江阵最初是为了抗倭抗暴而产生,现在的功能逐渐转换为兼具强身健体的一种娱乐活动。游艺两个字,最早出现在《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艺主要强调的是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具有文化性、规则性、娱乐性。林语堂曾说过:“若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好像对于个人,我们若不知道他怎样消遣闲暇的方法,我们便不算熟悉这个人”。[3]闽南地区的民间的游艺活动丰富多彩,“宋江阵”只是其冰山一角。增加对游艺活动的了解研究,有助于增强对闽南文化的认识和利用。

闽南宋江阵的表演形式分为启阵、出阵、行阵、器械单练、对练和拳术、硬气功表演、刣狮。

宋江阵表演时,每个队员都有固定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其装束都不尽相同。宋江阵的表演遵循戏剧化的演出程序,首先是头旗带领下的打场走圈。这里的头旗原本是指每个阵营表演时须抗着的一面旌旗,有引领之意,是队员们的灵魂支柱。后来直接把拿着旌旗的人称为头旗。如果表演中的指挥者不是头旗,而是狮头,称为金狮阵(又叫“宋江狮阵”)。指挥者若是变成白鹤,则变成白鹤阵。所以宋江阵、金狮阵和白鹤阵又被称为“宋江三阵”。[7]

从高等教育领域来分析,大数据在提供教育决策支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深化教育管理变革等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目前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由于重视程度、基础条件、研究能力以及资金投入不同,大数据的应用发展水平也大不相同。如果要加强大数据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教育领域中海量数据的真实价值,应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通过上述闽台宋江阵表演形式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出其大致内容都是依照表演前期准备工作、集中训练、应邀前去、表演、与各庙宇“宋江阵”切磋武艺、表演后期工作等几个流程进行的。不同的是各个表演环节的称呼不一,具体环节的表演内容可能稍有差异。例如在闽南宋江阵里,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择吉时开演、训练、队员训练等全都合在一起,称为“开馆”,而台湾宋江阵的“启馆”不包括训练这一项,而是把队员集中训练单独分为“团练”。

闽南宋江阵的表演形式更注重其本身表演的各种阵势变化,而台湾的宋江阵则更注重于联络与其他庙宇的感情和切磋交流武艺。

2.2 摆阵

台湾宋江阵的表演形式大体上与闽南宋江阵一致,只是在仪式的称呼和环节方面略有改变。台湾的宋江阵的表演形式由开馆、团练、过埕、探馆、绕境、谢馆等几个仪式构成。“开馆”主要是请示庙宇的神灵,请求确定开馆时间、宋江馆(为临时搭建用以供奉神灵的露天棚)搭建方位及时间,并提供祭祀的物品以恭迎各路神明入馆,预备祭品、家俬(闽南语)即道具、香炉摆放朝向北方恭迎“宋江爷”。请神仪式通常是在水边进行,俗称“请水”(饮水思源)或“请火”(请香)等几个程式组成。[4]

闽台宋江阵的道具虽然在名称、数量和种类方面有差异,但是整体上都有刀、斧、棍棒、枪、鞭等较为专业的武艺演练的武器,另一类则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得的生产器具,如雨伞、丈二、杈、鸡帚等,但是整体上都大同小异。

当前在福建闽南地区,“宋江阵”面对着缺少资金支持、技艺传承流失以及年轻人一代缺乏热情等困境,当下还有在排练“宋江阵”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闽南地区还有排演“宋江阵”的队伍只有16 队。分布情况为泉州6队、漳州5队、厦门5队。有学者还对厦、漳、泉等地区194名“宋江阵”参与者进行调查,发现 194 人中男女比例为 175:19,女子只占 9.8%。[7]

从以上可以看出,闽南宋江阵与台湾宋江阵的阵法基本一致,都是围绕十八套在变化的,个别阵法名称不一,但表演内容一样。这说明台湾的宋江阵在传承中并没有丢弃本源,并且融入了许多个人特色的特技表演,给宋江阵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3 家俬

闽台宋江阵的表演的另一个重头戏是表演人员所持的道具,一般从所持的道具便可辨别他所饰演的身份。在台湾的宋江阵中,兵器多为民间较为常见的一些生活需要的器具,如棍、鸡帚、杈、丈二(长及屋顶的大杆)、雨伞等。根据所持道具和扮演人物角色的不同演练的功夫也有所差异,如头旗代表宋江,双斧为李逵,双刀对应扈三娘,大刀为关胜,齐眉棍多代表武松、鲁智深、燕青等,雨伞为孙二娘等[6]。另外一些兵器,如官刀、藤牌刀、钩镰枪等也各代表着水浒中对应的人物。其中“头旗”代表本队的灵魂角色,所有队员一定要完全服从它们的指挥。

宋江阵又被称为“套宋江”,这里的“套”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模仿之意,即化妆抹脸,穿着戏服,模仿《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兵器和武艺。第二层是按照固定程序出阵与表演。在闽台宋江阵的表演中,装饰包括表演者所穿戏服、妆容、所持道具等。

闽南宋江阵表演的阵形,由于所传承的师傅不同,同一地区的阵法名目稍有些差异。但我们经常看到的阵形有:“1、龙吐耳,2、跳泗门,3、走蛇泅,4、跳中尊,5、开斧,6、蛇脱壳,7、田螺阵,8、双套,9、连环套,10、蜈蚣阵,11、排城,12、跳城,13、交五花,14、四梅花,15、八卦阵,16、黄蜂结巢,17、黄蜂出巢,18、钟鼓齐鸣。”[5]在变换阵势时,场面更加激烈热闹。伴随着队员的呐喊,宋江阵的气势愈加强盛,锐不可挡。行阵后是硬气功表演,拳术和对练、器械单练。单练的项目主要有“打八仙”“弄锄头花”等。

2.4 装束服饰

结构相似性SSIM是衡量两幅图像相似度的指标,其取值区间为[0,1],该指标分别从亮度、对比度、结构三方面度量图像的相似性。SSIM定义如下:

在闽南的宋江阵中,道具也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以福建厦门的同安县为例。“宋江阵”中的兵刃、器械各队比较一致,基本上有齐眉棍、大斧、钯、矛枪、双铁鞭、双短柄斧、青龙刀、九尺棍、藤牌刀、跶刀、二丈二旗枪(长矛)、单双刀、伞棍、单双剑戟、勾镰枪、菅刀,还有锄头。表演时有涉及武器对打的,兵器均被贴上“平安符”或经过“净香”的武器,以防止失误伤及他人或被对手所误伤。

“启阵”又称为“启馆”,即表演宋江阵的队员集合在一起准备表演。在启馆前要到当地的神祗宫庙卜爻挑选良辰吉日。启馆的当天傍晚,队员要聚集在一起共同吃“齐心饭”,把表演的兵器贴上护身符。“出阵”指的是“宋江阵”受到外乡人邀请外出或在本地民俗节庆日的时候表演。出阵的阵势大小一般分为36人阵和72人阵。“行阵”是指宋江阵集体进行对阵、布阵列兵的表演。在行阵前,还要先把用一块布和竹竿搭在场侧搭一屏门,代表寨门。行阵表演时有冲出寨门和攻入寨门两种队形的变化。除此之外,还有表演“穿针”“内外环”“棉线拗”“长蛇阵”“环螺阵”等各式兵阵。

闽南宋江队的表演有白身和化装两种,前者着装朴素,有的身着统一的运动服装表演。后者着戏服,在表演时经常向乡间戏班借用戏服,模仿水浒中在戏中的人物外形来打扮,脸上还按照戏曲妆进行涂画。有的则统一身穿对襟衫、扎腰带、穿草鞋,分为皂色和黄色两个队。

台湾的宋江队在装束方面比较注重道具的配备。台湾现有的宋江阵兵器有齐眉棍、双刀、关刀、盾牌与短刀、铁棍、伞、头旗、双杈、月牙铲、钩、云南斩马刀等。“宋江阵”的表演成员每人手中至少一样兵器,能叫得出名号者所持有兵器也较为固定,例如领宋江的头旗、玉麟卢俊义的双锏、行者武松、浪子燕青、花和尚鲁智深的齐眉棍、李逵的双斧、孙二娘的双剑或双刀、关胜的大刀、扈三娘的双刀或官刀、时迁的鸡、顾大嫂的雨伞等等。

3 闽台宋江阵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一家名为Blackboard网络学习平台创新性地提供了“学生预警中心”,根据教师提前设置的数据分析阈值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向课程教师实时预警,以方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2]。在国内,运用大数据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发展潜能的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只有少数机构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3-4]。

本质上,企业实现节能管理目标,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还可以快速实现节能降耗目标。而将能源计量管理模式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是实现节能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要保证能源计量工作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管理者应做好带头工作,严格依照能源计量工作标准进行具体的能源消费控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评价考核力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进而保证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2]。

然而在台湾地区的情况也是情况不好。据台湾学者吴腾达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宋江阵现在在台湾仅剩下8支队伍左右,也只有在庙会祭神的时候才会出来表演。在台湾北部几乎找不到宋江阵,台湾南部地区的宋江阵,也多是由依附庙宇的支持而存在的,也是只有庙宇在祭典仪式需要的时候才会去参加表演。由于传统的宋江阵不容许有女性接触,因此宋江阵中女性参与者非常少。儿童宋江阵中小学学生居多,原本只局限于南部地区,后来因为台湾教育厅创办了了宋江阵教练员教习班后,逐步传播到了东北部地区,且主要还是以男性宋江阵为主。目前在台湾岛内,一些台独分子为了搞分裂活动,一直在打压像“宋江阵”这种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宋江阵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需要注意的是,最后产物中的酰卤其实就是第一步反应中的酰卤,所以催化剂的作用只是将羧酸转变为酰卤,而酰卤的a-H具有较高的活性,从而发生互变异构进而发生卤代反应。

我们发现闽台宋江阵的发展不约而同地都受到了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困境。因此,我们不仅要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闽台两地宋江阵发展的策略,以更好地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必须加强“宋江阵”的理论研究,只有建立一个完整全面的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才能致力于“宋江阵”的推广与提高;其次要加强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利用广播、电视、期刊、杂志、报纸以及现在网络流行的论坛、微博、微信、视频广告等进行有效的宣传,提供体验参与“宋江阵”乐趣的机会;再次还要重视与学校教育的结合,让年轻一代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另外,政府有关部门不能缺位,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增强与学校和社会的互动,真正构建起民间传统体育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同时还应该寻找社会上的各种渠道筹集资金,通过有效的宣传途径,提高“宋江阵”曝光度和影响力度。

4 结论

4.1 闽台宋江阵的表演形式,其大致内容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每个表演环节的称呼不一样,具体环节的表演内容会稍有差异。闽南宋江阵的表演形式更注重其本身表演的各种阵势变化,而台湾的宋江阵则更注重于联络与其他庙宇的感情和切磋交流武艺。

4.2 闽南宋江阵与台湾宋江阵的阵法大致是相同的,都是围绕十八套在变化的,就个别的阵法名称不同,但表演内容一样。这说明台湾的宋江阵在传承中并没有丢弃本源,并且融入了许多个人特色的技艺表演,给宋江阵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4.3 闽台宋江阵的道具虽然在名称、数量和种类方面有差异,但是整体上都大同小异。

4.4 闽南宋江队的表演装束就白身和化装两种,而台湾宋江阵是在装束方面比较注重道具的配备。

本文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为基础,在罗晶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对颗粒状农产品的分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拟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枣、花生和开心果为研究对象,根据这种颗粒状农产品的主要特征,考虑到实验分选的颗粒状农产品其在外在形状上差异不大,然后对其有长短轴、RGB颜色空间和纹理特征等进行特征提取和筛选,然后用KNN算法进行特征筛选,得到能够代表图像的本质特征。下一步工作就是通过在PC机上进行实验验证,进而将该算法应用到实际农产品的分选,最终实现对颗粒状农产品的分选。

胡萝卜素的功效有哪些:说到胡萝卜了,这种市面上常见的蔬菜可是不容小觑。因为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那么这个胡萝卜素到底有什么功效呢?

参考文献:

[1] 吴卉连.浅析闽南“宋江阵”的源流、表演形式及界定[J].大众文艺.2012(09):79-80.

[2] 蔡莉.对宋江阵传入我国台湾地区及发展状况的研究[J].武汉学院院报.2006:40.

[3] 张宝强.运动之美——唐五代官词的艺术特征浅议[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01):92-94.

[4] 吴腾达.宋江阵研究[M].台湾:台湾省文化处,1998:39.

[5] 黄文博.宋江阵.台原出版社[M].第40页.

[6] 廖文志.罗汉门宋江阵的涵化现象[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3:57-60,25,70.

[7] 周传志.台湾庙会中的民俗体育[J].《体育科学研究》.2012:1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lk Sports in Fujian and Taiwan under Common Faith——Take Song Jiang Array as An Example

Zhu Jiaxin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351100, Fujian,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performance forms of a folk sport in Fujian and Taiwan called “Song Jiang Array”,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the performance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while the terms used in each stage of the performance are slightly different. It shows that Song River Array in Taiwan did not discard the original source in inheritance. By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ong River Array in Fujian and Taiwa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folklore.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so that this kind of traditional folk sports with common beliefs can radiate the deep national identity of compatriot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through special connection.

Key words: Fujian and Taiwan; folk sports; “Song Jiang Array”

作者单位: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中图分类号: G8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256(2019)06-0001-3

doi: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9.06.001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项目编号:13YJA890040)

作者简介: 朱家新(1966-),男,福建莆田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标签:;  ;  ;  ;  

共同信仰下的闽台民俗体育比较研究-以“宋江阵”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