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惊厥患儿26例护理体会论文_陈青兰

高热惊厥患儿26例护理体会论文_陈青兰

陈青兰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七套卫生院 江苏盐城 224623)

【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高热惊厥后如何利用高效的临床护理提高疗效。方法:对2010年01月至2015年06月间救治的26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护理进行分析。其中男孩15例,女孩11例,年龄5个月~6岁。经积极有效救治及护理后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结论:及时的急救护理可以帮助高热惊厥患儿及早康复,降低并发症,有效的健康指导可以减少病情复发。

【关键词】高热惊厥;健康教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2-0021-02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起病急,发病率高。主要表现:突然发作面肌、口角抽动,肢体抽动伴有双侧眼球上翻、斜视或神志不清等,若惊厥发作时久或救治不及时,极易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智力发育和生命健康[1]。

本文通过对26例高热惊厥患儿成功的院内急救、精心护理及院外健康指导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01月~2015年06月急诊救治的26例小儿惊厥患儿(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姚在新主编《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中小儿惊厥的诊断标准),其中男孩15例,女孩11例。男女比例约1.36∶1,年龄5个月~6岁。发生惊厥时腋温37.6~38.5℃2例,约占8%,腋温38.5~40℃21例,约占80%,腋温>40℃3例,约占12%。26例患儿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9例约占73%,急性支气管炎2例约占7.5%,支气管肺炎2约占7.5%,急性细菌性痢疾3例约占12%。经过精心护理,所有患儿全部治愈,无并发症。

2.护理

2.1 急救护理

2.1.1首先应立即将患儿平卧,解开患儿衣领,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儿口腔分泌物,同时令其头偏向一侧,防反流误吸等,同时要用指头将纱布或者手帕将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有条件放置牙垫)防止患儿咬伤舌部,放置床档以防意外[2]。

2.1.2对患儿迅速给予合适浓度氧气吸入,2~4L/min, 3岁以内患儿选用面罩吸氧,4~6岁患儿选用鼻塞吸氧管吸氧以维持充分通气。

2.1.3采用必要的止痉措施。若惊厥持续时间过长可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害。故一旦出现惊厥应及时处理,力争在3~5分钟内减轻或停止惊厥。应尽快控制病情发作[3],可用针刺和药物止痉两种方法,确保在最短时间实现减轻或停止惊厥,可针刺人中、百会、十宣、涌泉、合谷等穴。其中,针刺十宣效果显著[4]26例患儿有16例都在降温的同时给以针刺十宣处理,止惊疗效好.对针刺3min内不能止惊时,迅速使用止惊药物,多以地西泮剂量0.3~0.5mg/kg,小婴儿一次用量不得超过5mg,必要时20min后可重复应用[5]。惊厥持续状态者联合使用两种药物,如安定+10%水合氯醛或氯丙嗪+苯巴比妥等。

2.1.4尽快降低患儿体温,高热是造成痉挛加重的重要因素,并可导致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为此需要立即对患儿进行退热降温。降温分为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对于高温服退热药效果不显的患儿,迅速进行物理降温,具体方法有:头部冷敷:用冰帽、冰袋:温水(酒精)擦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a、冷敷:将湿毛巾(不滴水为宜)装在可封口的保鲜袋内,置冰箱冷冻室速冻15~30分钟取出,盖在患儿额部或直接将保鲜袋中装入碎冰块(常备冷饮碎碎冰或铲出冰箱中的厚霜)用毛巾包裹放在患儿的额头、颈两侧、腋下、腹股沟等处(禁敷患儿耳廓、枕后、阴囊处),半小时后测体温观察。

b、酒精擦浴 酒精具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散热能力强,使用时须特别小心。用小毛巾蘸25%~30%酒精,擦拭患儿(2岁以上)前颈、腋下、腹股沟、四肢等,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而加速散热,擦浴后半小测体温。

c、温水擦浴(32~36℃)可改善血液循环,将干毛巾在温水中浸湿后擦小儿全身皮肤,对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稍用力,擦至局部发红,每隔半小时测一次体温,直至体温下降。

2.1.5积极遵医嘱 针对病因治疗、护理。

3.出院健康教育

通过示范性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以高热惊厥的病因、病情观察、降温措施等内容指导其学习。

3.1 生活起居

小儿发热时要少动、多休息,多饮水或吃些多汁、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或水果,如牛奶、豆浆、果汁、面包、咸饼干、嫩菜叶、鸡蛋挂面等。

3.2 重在预防

告知家长协助患儿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天气变化,适时为患儿适时增减衣服。感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人流量大的地方,外出时要戴口罩,避免接触感冒患者;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避免生冷饮食、暴饮暴食,对婴幼儿的玩具,家长应定期清洗、消毒。

3.3 体温监控

3.3.1教会家长常备体温计并能正确使用体温计,以预防体温升高发生惊厥,既往有高热抽搐者尤为慎重。

3.3.2指导家长常备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类、布洛芬等药(不推荐用安乃近、阿司匹林等药物),并严格按说明书使用,不可多服同类药物,也不可剂量不足(如服药后呕吐、或使用退热栓剂时手法不正确或腹泻造成药物浪费)。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腋温超过37.5℃时就应使用退热药,降温不满意者及时到医院就诊。

3.3.3指导家长观察用药后效果,随时注意体温变化。

3.3.4教会患儿家长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温水(酒精)擦浴的具体操作。

3.3.5教会家长针刺人中、十宣、涌泉、合谷等穴方法。

4.小结

通过原内急救、病因治疗及健康指导26例患儿全部治愈,无并发症。

通过指导家长常备体温计及退热药品,一旦发现患儿出现发热情况,立即进行体温测量,患儿体温超过38℃应适当给予退热药品(有2例患儿腋温超过38℃即发生抽搐);对于高热患儿积极物理降温,头部用冰敷或者温水擦浴。一旦出现抽搐情况,指导家长不要慌张,迅速将手帕置于患儿上下臼齿之间, 掐患儿的“人中”穴和“合谷”穴及针刺十宣等措施,使惊厥得到及时控制。此外,做好高热惊厥患儿的出院健康教育,使患儿家长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疾病知识,对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26例高热惊厥患儿出院后3个月至一年以上随访,仅有2例患儿家长因忽视了体温观察,使体温达38.5℃以上致使惊厥再次发生(及时入院急诊处理后救治成功),其余24例患儿因家长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使体温控制在一定范围,避免了惊厥的复发。

【参考文献】

[1]聪敏.小儿惊厥[J].医学综述,2006,12(8):747-749.

[2]杨小利,殷亚楠,黄琳等.小儿高热惊厥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22期.

[3]郑世梅.小儿惊厥的急救与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第12期.

[4]刘清沁.针刺十宣穴治疗小儿惊厥50例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6年第4卷第2期.

[5]张燕.42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第12期.

论文作者:陈青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8

标签:;  ;  ;  ;  ;  ;  ;  ;  

高热惊厥患儿26例护理体会论文_陈青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