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张广才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 要]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手工业制作规模小、影响力不强、传承后继乏人、自发保护状态等问题。要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加大政府投入,改善传承人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体系,以法律化、数字化模式固化已有成果,典型项目纳入教育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将文化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群众性活动及各种节日庆典相结合,让文化“活”起来。

[关键词]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嫩江流域包括黑龙江省西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东部与兴安盟、吉林省白城市与松原市西部,是嫩江主干流及31条主要支流流经区域,“全长1406公里,流域面积28.2万平方公里”[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嫩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汉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等多民族文化遗产,具有民族多样性,代表了这一区域文化发展态势,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发展状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旋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神情非常尴尬的站在那儿,想要对她解释什么,却被她用手势打住了。她说,得!你不用解释,我没白叫你大狼。然后,她没去她与他的卧室,走进另一个房间把门反锁上了。

一、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我国通过设立项目、建立各级生态保护区、传承人动态管理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与评估体系建设,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成就。截止2017年,我国已经对83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抢救性记录,建立21个国家级、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006年开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审批,目前共4批次。嫩江流域拥有包括扩展项目和原扩展项目改变为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五批次,嫩江流域共26人入选。内蒙古莫力达民间舞蹈达斡尔鲁日格勒等56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传统音乐罕伯岱达斡尔民歌等69项、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柳编等72项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外还有大量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截止2017年,齐齐哈尔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1项,吉林白城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8项。

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出台遗产基地、传习所、生产性示范基地等项目,截止到2017年,黑龙江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155个,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55个、传习基地18个、展览馆(厅)37个、民俗博物馆13个。嫩江流域吉林省在2017年1月开始建立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如前郭县民族歌舞传习中心传承基地马头琴与四胡音乐、查玛舞、潮尔、呼麦、安代舞等,通榆闯关东年画传习所年画。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建立了“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5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36处。”[3]

二、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各级政府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省、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调查中我们感到,现在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发挥更好作用。

(一)制作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价格偏高,民间购买力不足

手工艺模式与原材料短缺是造成价格偏高的主要原因。一幅画动辄数千上万元,屡见不鲜。不可否认,传统工艺的制作成本不论是材料还是时间成本,均是奇高的。仅作为工艺品价格高,情有可原,毕竟,一件工艺品后面有多少工匠、非遗传承人付出的汗水。以满族刺绣为例,打籽针法“一手拉住线,用针芒在附近底的线末端在线上向内绕一圈,向离原针处的一二根针的地方下针,再收紧圈线,便成一籽。线必须捻匀,起针落针的力道也必须一致,”[4]这样精细的操作,耗时耗力,半个月时间,仅绣出一片刺绣作品,价格是不可能便宜的。原材料紧缺也是现实问题。如狍皮服饰制作工艺。在上个世纪80年代,鄂伦春人开始禁猎,虽然现在个别鄂伦春聚居地会在农闲时有两个月狩猎时间,但狩猎数量有明确限制。狩猎中能否打到狍子,是未知数。短缺资源,带来的是物以稀为贵,推高了非遗产品的价格。一件纯手工打造非遗工艺品制作背后,非遗传承人付出的时间成本也是可观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工艺与成色无可挑剔,昂贵的价格却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商业化道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收入。产品不能商品化,带来收益,增加了传承人生活压力,也影响到传承人培养接班人问题。

(二)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不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般以家庭为主,父子父女相传。社会人士参与,则以经济效益为主,没有经济效益或者回报率低,在社会上很难找到传承人。仅凭个人爱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承保护的力度。白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熟皮技艺传承人王立国说,“干这行又累、又脏,成天与带着血与肉的皮张接触,现在的孩子,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后来活儿越来越少,——现在只能是做一些皮帽子、皮褥子,给别人改改皮衣了。”[5]现在,年轻人要找既赚钱多,又不辛苦的工作,像这种又脏又累,赚不了多少钱的苦差事,很少有人问津。也由于现在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没有销路,社会使用率不高,仅靠传统技艺、自身原有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和销售,已经不能够维持传承人一家温饱问题。

每天早上七点,“平民包子”准时开门营业,鼓风机嗡嗡作响,火苗忽闪,蒸气缭绕,刚出笼的包子香味诱人。常有不到十岁的学生和穿环卫服的老人来买包子,他们有时不小心把包子掉到地上,老板连忙捡起放到垃圾袋中,免费再送上新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在后继乏人状态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参与程度、品牌打造意识相对薄弱。2018年哈尔滨东北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与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日本等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内江浙紫砂壶、龙泉剑等,内蒙古通辽地区牛皮画、黑龙江赫哲人鱼皮画,唯独找不到嫩江流域的任何参展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缺宣传与参与力度。一方面,参加高端论坛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租用场地、雇请帮工、来往交通食宿问题,均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般传承人家庭难以承受。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是看经济效益而决定是否参展。我们考察了嫩江流域一些地区,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部分处于单打独斗阶段,个人做个人的事情。另一方面,一些人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有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出行不便。除了身体条件之外,还有传承展示的场地限制,例如,熟制皮革,烧陶工艺,不可能将其工艺流程搬到现场。展览会只适合完成的工艺品、无污染的技艺等展示,如满族刺绣、绘画。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传承人个人状况复杂,这次文化展览中没有见到嫩江流域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不够。

(四)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自发保护的艰难窘境

经济效益决定传承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是发展,使其产生持久的内生力”[6]经济效益无疑是能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动力。只有将经济效益建立在不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两者最大契合,才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靠自身内动力与社会需求完成自我发展。现实问题是如何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项目与经济发展的契合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繁杂,不同项目有本身不同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色,找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效益的新路子。目前,社会民间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于单打独斗阶段,没有规模、没有效益、没有保护的持久力。传承人要利用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契机,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地方经济发展最好的契合点,积极参与进去。不仅提高知名度,也会在打造自己品牌上获得较好收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问题。

三、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

(一)手工业成本高,加工过程人文元素渗透强

作为超级计算机,“未名生科一号”的参数配置与常见的家用电脑不太一致。直观解释它的运算能力的话,就是可以在一秒钟实现587.8万亿次的浮点运算,这大概相当于5000台普通电脑同时工作的运算能力。

数字化保护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新一代媒体技术。具有鲜活性、历史复原再现性、存量大等特点。2005年,国家开始进行数字化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基础资源数据库,共93万条目,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口传文学数据库”。[7]嫩江流域也在进行数字化工程。问题在于数字化后不要将之束之高阁,要严格管理,并向社会推广。尤其是乡一级政府资金要专款专用,加强专职人员的配备。要注意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加大监管力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正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各地建立相关网站,积极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动态情况。

(二)价格偏高,一定程度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市场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生产时间比较长,成本高,传承人以此为生,必然将产品高价出售。在受众群体小、知名度不高的状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没有效益,传承人生活来源问题无法解决。社会上其他人群看到传承人窘境,也会敬而远之,这样,寻找新传承人也将成为问题。这种非良性循环,必将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困境。因此,与上一问题解决之道相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将立项后的项目与传承人相关经济保障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够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一心一意搞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一代一代接班人,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2017年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补助资金使用中,嫩江流域前郭的剪纸、传统民居得到资助。

二是高度重视阅读与写作。美国高中生的阅读量远远大于中国学生,又厚又大的课本,要在课前阅读,并写出阅读笔记和提出问题;教师还会发阅读资料及学习任务单;每个单元结束时都有综合写作,不论人文课还是科学课,学生们常常一写就是一篇论文。

(三)宣传不够,参与程度低,打造品牌意识不强

在调查中,我们也感到一些人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不够。这里既有现代社会泛娱乐化倾向、崇尚西方快餐文化的弊端,也有这些年对我国优秀文化宣传不够的政策性失误。在一些文化展中,只有相对熟悉的老项目如剪纸、葫芦画等,而具有时代与传统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牌项目并不多见。在宣传中,由于考虑角度不同,政府、专业人士、民间有识之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普通百姓认知存在一定差距。对待不同层次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说,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使传承文化更具生命力。对专业研究人员,主张集团化作战,提高研究的水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对于普通百姓,要提高他们的兴趣,培养文化修养素质。弘扬本地优秀文化,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形成群众热心参与、宣传、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环境,使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发自内心的优越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四)没有显著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相对困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传承人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繁多,各地区文化遗产差异性极大。有具有表演功能的,如说唱艺术、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有文化娱乐性质,如民间游戏与体育竞技与游艺;有实用性质,如民间美术、一些民间工艺技艺;有解决人心理问题的,如祭祀、宗教;也有解决人健康问题的,如传统医药。在复杂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各传承人是在各自领域内独自战斗。在传承过程中,抵御市场、现代文明的冲击能力要依靠自身适应性来解决。如果没有好的策略与措施,他们很容易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被冲击得七零八落,自身发展必然陷入艰难境地。

手工艺品制作时间成本高,成为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艺品旅游商品化的瓶颈。没有手工业技艺,将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工艺又无法取得规模效益,在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下,逐渐失去其使用价值。手工业与现代化的悖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政府出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盈利性的公益文化事业,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靠手工制作打造的非遗产品和工艺制作技艺的传承问题。

四、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一)利用数字化工程,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的成果

熟练操作1-2种加工设备,识读机械图及相关的产品加工文件,掌握常用刀具的加工性能及使用,掌握常用量具的选择及合理使用,加工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根据任务通知保质保量完成生产计划任务,做好现场管理工作。

(二)建立培训班制度,培养传承人队伍

建立传习所,进行“非遗”的培训,重要的典型性的“非遗”项目纳入教育体系加入推广。现在嫩江流域相关行政区划都建有相应的传习所、定期与不定期的“非遗”培训班,对“非遗”项目进行广泛宣传,培养新的传承人。民族服饰工艺的培训、民族音乐舞蹈、饮食工艺等,与社会需要契合点高的项目能够流传下来。而一些没有多少社会需求的项目,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制作技艺,传承人要面临吃苦、耐得住寂寞、经济效益不高的现实,传承动力不足。因此,国家要“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工程,盼望对传承人的培养能制定出特殊的相应扶持政策,在管理上也能有更切实可行的行业条规。”[8]传习所与培训班不要流于形式,要有实效,培养一支稳定的传承人队伍,才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正传承下去。要支持名录中“非遗”项目、传承人后续工作,不是重申报,轻管理。

(三)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

生产性保护,能够“达到活态的、自觉的、积极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9]嫩江流域现在已经开始进行生产性活态保护基地的传承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生命力才能够真正“活”下来,是保护传承的实质要义。我们反对脱离民族传统“活力”单一保护模式。生产性保护要遵循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契合,要具有适合时代特点,有市场经济概念,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传承。

(四)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执行力度,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

我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相对完善,2011年政府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2016年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出台《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7年吉林省出台《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些法律法规使包括嫩江流域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法律保护。现实问题在于法律的具体执行层面。政府不仅要依靠经济手段发展社会经济,也要利用法律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如承载非物质文化内涵的一些场所,如老字号经营场地,在城市改造过程中会面临被拆迁可能,这就需要法律援助,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所遭到破坏时,有法律作为支撑。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相关节庆日

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在各种庆典中展示,如达斡尔民歌扎恩达勒、罕伯岱达斡尔民歌、“乌钦”传唱、蒙古族四胡音乐、马头琴音乐。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在“世界自然遗产日”、本地域和跨省级的“非遗”活动日展示。如吉林镇赉的柳编工艺;黑龙江克东满族刺绣、依安县粗陶泥塑制作工艺;科尔沁右翼前旗的科尔沁蒙古族剪纸、莫力达瓦达斡尔雅都根服饰与器具等,走出去,以开放心态,进行文化传承。2018年,黑龙江省“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全省9大类,包括嫩江流域的满族刺绣、剪纸、陶艺、传统美食,内蒙古四胡与其他地区的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哈尔滨道外巴洛克街区展出。内蒙古举办“草原文化节”,在节日庆典中,嫩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调、蒙古族服饰、乌力格尔能够展示其独有魅力。2018年呼伦贝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嫩江流域的达斡尔服饰、传统民族阿捏别参加展示,效果非常好。

(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走产业化道路

“对于有市场前景的,鼓励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进入市场,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10]结合嫩江流域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将民族文化与商业利益、经济效益挂钩,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衍生的文化产品能够产生商业活力,产品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使其承载的“非遗”文化项目发挥相应的育人、树人、陶冶人作用,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恒轩.富饶美丽的黑龙江[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24.

[2]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N].中国文化报,2012-2-26.

[3]赵雪.传承文化根脉加强非遗保护[N].呼伦贝尔日报,2018-11-15.

[4]吕佳宁.浅谈满族民间刺绣饰针法[J].西部皮革,2018,9.

[5]谭志斌.百年制裘工艺盼你来学[N].城市晚报,2013-4-16.

[6]司马一民.发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N].杭州日报,2011-9-26.

[7]舒晋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五大问题[N].中华读书报,2011-11-30.

[8]严红枫.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守才能传承[N].光明日报,2012-5-9.

[9]张宝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N].吉林日报,2011-4-2.〔10〕刘金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走产业化道路[N].黑龙江日报,2011-12-25.

[中图分类号] C9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426(2019)04-0065-05

[作者简介] 张广才(1964-),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地域文化研究。

※本文系黑龙江省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 (基地专项)“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处境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D2017024)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攻 克

标签:;  ;  ;  ;  

嫩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