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_教学过程论文

物理自学指导教学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学指导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自学、讨论、再学习、再讨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训练自己的思维,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自学指导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1.素质教育和知识传输相结合的原则

自学指导教学法的目的是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其自学能力。离开了知识传输,素质教育是空话,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无从谈起,但离开了素质教育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传输就又回到了传统的注入式的教育中,学生能力难以提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教材及学生的现状,有意识地围绕某一素质或能力的培养目的来展开教学。例如在高一力学正交分解法的教学中,不按传统的做法那样直接将正交分解法提出,要求学生记住并模仿,而是先根据前面学习过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要求学生求出平面内互成120°的大小分别为10N,20N和30N的三个力的合力,在同学们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求出合力后,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解题的基本思路,总结为“依将合成法”,同时发现此法解题运算难度大,进而提出可否有简易解法,根据引导,让同学们分别总结出“分解合成法”,“斜交分解法”,最后提出“正交分解法”,像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强化了同学们对正交分解法的认识,而且打破了同学常见的在题目做完了就完事的片面想法,培养了同学们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不仅如此,依次合成法、分解合成法、斜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的对比讨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所有理论都是前人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经过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研究、概括而提出,再经过实验验证而建立起来的,因此,自学指导教学法必须充分注意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认真的观察,尽可能通过实验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时,利用气垫导轨,将两滑块碰撞的实验数据输入微机,利用微机进行数据处理,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再利用实验来进行反复验证,不仅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同学们充分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及使用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辨能力、概括能力,而且让同学们认识到正确的理论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习惯。

在新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和生活常见现象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同学们接收新理论,掌握新理论,而且将大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动量定律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出,然后并不像传统教学法那样急于用习题来讲解动量定理的用法及注意事项,而是先讨论这个方程反映了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按其要求来处理问题,通过启发,在同学们看出物体的动量改变由力和时间共同决定之后,再分析研究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从而发现走路时穿旅游鞋、球鞋比穿皮鞋轻松,跳高跳远动作,投掷传球的每一个动作都与动量定理紧密相连,这种讨论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物理定律的意义和使用方法,而且给同学们上了一节“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教育课,为此将大大提高他们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3.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任何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都需要在很多人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过程中完成,因此,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中,必须及时地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确和他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并向他人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学指导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及时发现并纠正同学之间的互相轻视,不关心他人的错误,并及时对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品质加以肯定和宣传。

4.循序渐进的原则

任何知识的传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高一学生,指导应多于自学,对于高二学生,自学应多于指导;开始的自学,课文篇幅应少一些,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能力的提高,逐步增加篇幅;开始的指导,应有一个从逐字、逐句、逐段、逐节、逐章的过程,先指导学生看懂课文,再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引导分析研究讨论评议课文,先就事论事,后分析重难点,最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结构上去看待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及各部分知识的特点。

5.自学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自学指导教学法强调自学和指导相结合,离开了自学,指导越多,学生负担越重,学生学习依赖性越强,学生自我努力意识越淡薄,学习效率越差;离开了指导,自学将陷入盲目,大部分学生将失去学习的兴趣。只有通过自学,教师有步骤地、恰如其份地点到为止,再通过学生间的再学习,讨论来共同提高,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是通过设疑,引路,沟通,总结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学生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在电场、电场强度的学习中,由于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非常抽象,传统的教法是通过老师大量的讲解,反复地举例说明,由于学生不知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听课漫不经心,但事后一想又糊里糊涂,因此,这节课历年都公认为是最难学的一节课,若仅靠学生自学,则更感困难,此时的讨论,也就无法展开,若在学生自学之后,在他们感到难以理解之时,教师离开课文设问:日常生活我们接触过什么看不见的东西没有;在学生了解到老师所指的看不见的东西是空气之后,老师再设问,空气的流动叫风,你怎么知道何处有风,此处的风有多大?这样的设问,马上让学生明确了一种研究看不见的物体的基本方法,让他们再去看书、讨讨,他们会马上了解到ω[,A]中检验电荷的作用,当然也就会了解为什么说E与q无关,E与F无关,但E由E/q来量度的道理。因此,自学指导教学法是通过学生自学来调整其心理,使其思维在最激烈的时候,教师指导过程中简单几句话往往会入木三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恍然大悟之中了解到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6.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实质是提高未来社会和国家的素质,仅靠几个科学家而没有各个层次的高素质人材,社会的进步将是天方夜谭。因此,自学指导教学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行动起来,通过自学,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提高。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应反映在积极地鼓励差生勇敢地谈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难,并指导其他同学对其疑难进行帮助。不少时候,差生的疑难也是优生被掩盖的困惑,在对差生的帮助中,实际上也是对优生的帮助。随着问题的解决,优生思维的针对性得以提高,思维的跳跃性得以填补,从而使优生思维更加流畅,随着问题的解决,“差生”信心会增强,学习兴趣会提高。

7.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仪器不断涌现,广泛使用这些仪器,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关于游标尺的教学一直是一难点,其实物刻度可见度小,只能供一人使用,以前教师教学只能借助挂图或幻灯介绍读数原则,但由于操作不方便,可供选用的实例少,学生难于掌握,如今利用摄像投影仪将游标卡尺直接放大,其刻度清晰可见,教师指着放大的游标卡尺介绍读数原则,并反复让同学读不同的读数,从而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很快就能被全班同学掌握。因此,广泛使用现代化教学仪器,省时省力效率高,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计算机应用的宣传,它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的欲望,为我国尽快普及计算机管理,计算机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打下基础。

但是,尽管投影仪器操作简单,容量大,可见度大,清洁卫生,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成本价低、信息保留时间长,在教师精心设计下,整节课内容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将有利于学生回味,整理,因此,自学指导教学法坚持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不少传统教学仪器信度大,真实感强,例如毛钱管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发波水槽,音叉在干涉的教学中,玻-马定律演示仪在等温变化的教学中均给学生留下清晰的感性认识,因此,选择地使用一些优秀的传统教具仍值得提倡。

二、自学指导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1.概念课的教学

概念是对现象的某一方面的本质描述。概念除了具有专一性、科学性和完整性,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和操作的简易性。因此,自学指导教学法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只是为了认识一个新概念,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怎样建立概念,如何提高概念的完整性、专一性和科学性等。因此,在概念课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能否将事物的这一个侧面准确地完整地反映出来,为什么前人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否有别的方法来描述它的这个侧面,等等。这样的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全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讨论将从单一的认识整个概念变成为如何认识某个概念。例如关于速度的教学,课文直接从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速度的定义,进而给出q=3×10[-5]C。若仅仅为了让学生了解速度的概念,这样做无可非议,但若在学生自学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的方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能否满足专一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其操作的可行性和简易性如何?这些问题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不停地激起学生疑问,使其心理始终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使学生心理出现强烈的反应,从学生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时而惊奇,时而兴奋,时而困惑,时而焦虑,在这种心理的高度紧张之中,学生不仅深刻的认识了速度的概念,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今后的概念的学习之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联想,反思,对比,概念,从而提高其学习概念的能力。

2.规律课的教学

物理规律课不仅是要学生了解某一物理规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任何规律的发现,都是社会的进步,任何规律的发现,都经过一个认识、总结、验证、再认识、再总结的过程,通过对规律的发现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学习前人的科学的思维、精妙的方法,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崇高的敬业精神和他们为了人类进步的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同样,规律的表达、规律的应用的教学也是对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的极好机会。因此,规律课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今天的学生顺利成长为明天的科学家而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解力的合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要求同学们回顾了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之后,通过演示实验,指明要将橡皮拉长一定值必须用一个大小方向都相同的力,然后请同学们考虑能否用别的方法,也能将橡皮条拉长到同样的位置,并要求同学们自己实验操作,通过引导,并及时将部分同学的独到做法介绍给全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通过归纳,很快让同学明白,有很多种办法能达到同一目的,此时,引入分力与合力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在引入分力和合力概念之后,再引导同学们讨论他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引导同学们讨论合力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不遵循代数关系,再经同学自学后找到平行四边形法则,再要求同学们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验证,汇总全班所有同学的意见和看法肯定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正确性。

然后讨论合力和分力大小方向之间的关系的定量关系时,将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展示合力和分力关系,在引导同学们进行观察并总结出当两分力大小为定值时,合力大小随两分力之间夹角而变化时的变化规律,并找到合力何时最大为多大,何时最小为多少,进一步展示合力与较大分力之间的夹角随两分力夹角而改变的规律,再找出合力与较大分力之间夹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全面认识平行四边形法则,而且让学生了解到规律发现的艰苦过程,确认规律的科学态度。不仅如此,伴随着规律的确认,同学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习题课的教学

任何一道习题的解题过程都是一个对事物的了解、研究并解决的过程,通过审题,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推理能力和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习题答案的反思,将有利于学生对多种现象的全面认识并能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习题课的教学绝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为了体现教师的“行”,而故意选难题为难学生,习题课的例题选择应围绕着某一目的进行,开始是为了认识某一规律而选题,然后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推理能力而选题,最后一定要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选题,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的习题课中可顺序选用下述例题:

例题一:升降机以2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质量为60kg的人站在升降机中不动,问人对升降机底板的压力多大?

例题二:在水平地面上,并排放着A、B两滑块,若R[,0],两滑块与水平地面的滑动摩擦系数均为μ=0.1,当用大小为10N的水平推力推A时,A、B一起匀加速前进,求此时A滑块对B滑块的推力。

例题三:在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滑块摩擦系数为μ,现用与水平成α角斜向上的恒力F拉物体,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以上三题中,例题一可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解题时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速上升”和“不动”的含义,要强调对人的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图,要问怎样才能知道人对底板的压力。

例题二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时候要将两物体合成一个物体整体来进行讨论,解题得出答案后要问若两物体和地面摩擦系数μ=0.2,则结果如何,如何证明,最后要学生讨论,物体间的互相作用力与物体的加速或减速状态有何关系,并要求证明。

例题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解题中应引导学生分析物体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各在什么条件下,加速度大小为多大?

习题课的教学中,任何一道题解完后,教师必须将自己的良苦用心用总结的方法展示出来,而决不能让学生糊里糊涂地解,糊里糊涂地结束。例如上述例题一解完后一定让学生总结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程序及其注意事项,例题二解完后要学生将所问问题归纳整理一下,例题三解完后要学生分析解题过程中什么因素使你想到物体运动的第二可能性,你在平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4.实验课的教学

实验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的最佳场所。为了培养研究型人才,实验课必须根据学生能力的增长而逐步将教师指导下的实验发展为学生的自我设计实验。也就是说,开始由于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动手能力较差,教师的指导应多一些。甚至可以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的操作来完成实验,随着学生能力的增长,以后的实验就是在学生自学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明确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之后,放手让他们去做,以后,教师仅只提出实验课目的后,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动手去完成实验,最后,则是将实验室开放,让学生在自己认为必要的时候自己提出实验课题,自己设计实验并动手完成实验。准确地说,自学指导教学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自觉学习,从教师讲、学生听发展为学生的自己学习,自己研究。

必须强调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实验后的总结至关重要,这是学生了解自己实验的成败与优劣,提高自己能力的重要时机。因此,实验后一定要围绕着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误差展开讨论,并要求每个学生对这次实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写出评价报告。

自学指导教学法是在学习了国内外现代教育思想之后提出的一种教学设想,笔者在前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实验,受到所有学生的极大欢迎。但由于现实条件,个人教学水平和思想水平的局限,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关于教学的评价,目前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在短期内还未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为此,这些实验,是成?是败?还有待几年,十几年后,再从对学生的跟踪分析中,才能看出端倪,因此,自学指导教学法,只能作为教改中抛出的一块砖,供同行们参考。

标签:;  ;  

物理自学指导的教学方法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