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下)_疑问代词论文

古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下)_疑问代词论文

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代词论文,之二论文,上古论文,疑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4.4Ⅳ类 原因目的疑问代词

上古后期,见于文献的Ⅳ类疑问代词有“何”、“胡”、“奚”、“曷”、“盍”、“何故”、“何以”、“奈何”8个。 除“奈何”以外,这些疑问代词均已见于上古中期。据表三的统计,“何”最为常见,“何故”、“何以”次之,“胡”、“奚”、“曷”、“盍”则只能见到个别用例。例如:

(67)左右曰:“胜楚而君犹忧,何?”(《史记·晋世家》)│苟必信,胡不赴秦军惧死?(又,《张耳陈余列传》)│对曰:“言而见用,臣奚死焉?谏而见从,终身不亡,臣奚送焉?”(《论衡·定贤》)│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史记·殷本纪》)│子盍为我言之?(《论衡·刺孟》)│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史记·齐太公世家》)│孔子行鲁林中,妇人哭甚哀。使子贡问之:“何以哭之哀也?”(《论衡·遭虎》)

在汉人的注书里,用作Ⅳ类代词的“胡”、“奚”、“曷”、“盍”往往要被注释或对译为“何/何为/何故/何不”(如例68)。由此可以推断,这些代词至少在东汉时期已不再用于实际语言。

(68)胡,何。何不位天子之位?(《吕氏春秋·察今》“吾子胡不位之?”高诱注)│何故近之我梁,而不入吊唁我乎?(《诗经·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不入唁我?”郑笺)│奚,何也。(《孟子·万章上》“奚而不知也?”赵岐注)│言虽无道所任者各当其才,何为当亡?(《论语·宪问》“夫如是,奚其丧?”《集解》引孔安国注)│女既以媒得之矣,何不禁制而恣极其邪意令至齐乎?(《诗经·齐风·南山》“既曰得之,曷又极止?”郑笺)│王何为使我谋之,随而罪我居我以凶危之地?(《诗经·小雅·菀柳》“曷予靖之,居以凶矜?”郑笺)│盍,何不也。(《吕氏春秋·长利》“夫子盍行乎?”高诱注)│盍,何不也。(《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盍将把兮琼芳。”王逸注)

“奈何”用如Ⅳ类疑问代词是这个时期始见的:

(69)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人曰:“士奈何不一遇也?”(《论衡·逢偶》)

“奈何”既可以询问原因目的又可以询问方式情状,正与上古汉语的“何以”、现代汉语的“怎么”的用法相平行。显然,“奈何”询问原因目的用法是由其询问方式情状的用法衍生而来。

4.5Ⅴ 时间疑问代词

如表三所示,在《史记》和《论衡》中上古中期偶见的时间疑问代词“曷(害)”一例未见。另一方面,《诗经》中常见的“曷”在《毛传》和《郑笺》里绝大多数被注解或对译为“何”“何时”:

(70)忧虽欲自止,何时能止也?(《邶风·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已?”毛传)│曷,何也。何时能来望之也?(《邶风·雄雉》“曷云能来?”郑笺)│曷,何也。何时我得其所哉?(《唐风·鸨羽》“曷其有所?”郑笺)

由此可见,至晚在上古后期,时间疑问代词作为一个功能类已经从当时的疑问代词系统中完全消失。其功能由分析性的名词性短语“何时”承担。在《史记》和《论衡》中,询问时间除用“何时”外偶尔还见到“何如时”:

(71)且不求,何时得功?(《史记·晋世家》│天子废礼何时,岂秦灭之哉?(又,《谢短》)│扁鹊曰:“其死何如时?”曰:“鸡鸣至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4.6Ⅵ 处所疑问代词

上古后期,见于文献的Ⅵ类疑问代词有“何”、“安”、“恶”、“焉”、“奚”。从《史记》、《论衡》看,这个时期Ⅵ类疑问代词的出现频率较上古中期明显下降。如表三所示,“恶”、“焉”、“奚”仅见个别例子,“何”、“安”的出现次数虽略多于“恶”、“焉”、“奚”,但多数见于“何在/安在”这种熟语化程度较高的组合。例如:

(73)使货主问曰:“钱何在?”对曰:“无钱。”(《论衡·量知》)│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史记·滑稽列传》)│子擒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又,《仲尼弟子列传》)│故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恶在乎忠信之无罪也夫?(又,《苏秦列传》)│今诰以阴盛阳微,攻尊之难,奚从来哉?(《论衡·顺鼓》)

从汉代训诂著作反映的情况看,“恶”、“焉”、“奚”在当时的实际语言里可能已经不再使用,因为这些代词在很多注书里被对译或注解为“何所”、“安所”、“于何”以及“何”等:

(74)恶乎至犹何所至。(《公羊传·庄公10年》“鲁侯之美恶乎至?”何休注)│恶乎犹于何也(《礼记·檀弓下》“吾恶乎用情?”郑玄注)│言有雄虺,一身九头,速及电光,皆何所在乎?(《楚辞·天问》“雄虺九首,倏忽焉在?”王逸注)│安所匿其情?(《论语·为政》“人焉瘦哉?”《集解》引包咸注)│问作书之人何在也?(《淮南子·道应训》“其人焉在?”高诱注)│奚,何也。(《吕氏春秋·贵直》“水奚自至?”高诱注)

从《史记》、《汉书》、《论衡》看,这个时期的文献里,询问处所的功能通常由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何所”、“安所”来承担,偶尔也可以见到“何许”。例如:

(75)帝曰:“虽然,意所欲,欲于何所王之?”(《史记·三王世家》)│民安所措其手足?(《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民弱臣少,寡人独治之,安所用贤人辩士乎?(《说苑·奉使》)│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许人,愈争事之。(《论衡·道虚》)

4.7Ⅶ 数量疑问代词

上古后期的Ⅶ类疑问代词有“几”、“几何”、“几所”,其中“几”、“几何”已见于上古中期,在这个时期的文献里仍然使用。例如:

(76)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史记·滑稽列传》)

“几何”上古中期主要充当谓语,做定语的例子少见;到了上古后期,“几何”充当定语的例子明显增多:

(77)于是王乃使人驰而问泉阳令曰:“温者几何家?名谁为豫且?……”(《史记·龟策列传》)│说《论》者,皆制说文解语而已,不知《论语》本几何篇。(《论衡·正说》)│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说苑·贵得》)

“几所”是这个时期产生的疑问代词,例子少见。下面的例(78)引自魏培泉(1990):

(78)王阳居官食禄,虽为鲜明,车马衣服,亦能几所?(《风俗通·正失》)│数问其家金尚有几所趣卖以共具。(《汉书·疏广传》)

4.8小 结:

4.8.1 新兴疑问代词的出现和旧有疑问代词的消亡仍是这个时期疑问代词发展与演变的主要表现。根据上文的举例和分析,这个时期产生的疑问代词有事物疑问代词“何所”、“何等”,方式情状疑问代词“云何”,原因目的疑问代词“奈何”以及数量疑问代词“几所”;而在这个时期的文献或实际语言中消失的疑问代词有事物疑问代词“曷”、“胡”、“奚”、“孰”、“恶”、“焉”,方式情状疑问代词“胡”、“奚”、“曷”、“恶”、“焉”和“若何”、“何若”、“奚如”、“奚若”,人物疑问代词“孰”,原因目的疑问代词“胡”、“奚”、“曷”、“盍”,以及处所疑问代词“恶”、“焉”、“奚”。

如果仅就疑问代词的词项而言,这个时期出现的疑问代词有“何所”、“何等”、“云何”、“几所”4个, 而实际消亡的疑问代词有“孰”、“胡”、“奚”、“曷”、“恶”、“焉”、“盍”、“奚若”、“奚如”、“若何”、“何若”11个。由于实际消亡的疑问代词数量远多于新产生的疑问代词,所以这个时期的疑问代词系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和简化。

进一步观察会发现,这个时期产生的疑问代词均为双音节形式,而消失的多数为单音节形式。我们认为这种情形可能与语言结构特点的变化有关。我们知道先秦汉语中词汇结构(特别是包括疑问代词在内的功能词)大都是单音节形式,但入汉以后(特别是后汉时期),汉语词汇出现了强烈的双音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由先秦延续下来的单音节疑问代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双音化(譬如句法功能的限制、见次率太低),因而被兼并、淘汰。另一方面,新产生的疑问代词之所以会采取双音节形式,也正是为了适应这个时期出现的词汇双音化趋势。

4.8.2这个时期,疑问代词的演变也体现在系统结构的变化上。 如前所述,时间疑问代词在上古前期疑问代词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功能类,降至上古中期这个功能类已趋于消亡,而到了上古后期,随着时间疑问代词的完全消失,这个时期疑问代词系统的结构因之发生了变化。

五 结 论

根据上文的讨论,我们对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能够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从西周到东汉, 汉语疑问代词发展与演变的主要表现是频率变化、功能发展以及词汇兴替。频率变化是指同一个疑问代词在不同阶段的使用次数的变化,功能发展指的是同一个疑问代词在不同阶段句法功能的发展,词汇兴替则是指功能相同的疑问代词之间的历时替换。

(2)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演变也体现在系统结构的变化上。

(3)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产生主要有文字假借、 功能扩展以及词汇化等三个途径。大体说来,单音节疑问代词的形成主要采用文字假借和功能扩展的方式,双音节疑问代词的出现则主要是句法单位词汇化的结果。上古汉语中某些旧有疑问代词的消失主要导源于相关疑问代词的功能扩展以及特定时期语言结构的演变,此外,可能也与方言因素的消长有关。附录:

表一:上古前期疑问代词一览表(注:表一中《尚书》和《诗经》的数据,分别据顾颉刚(1982)和陈宏天、吕岚(1984)。)

Ⅰ事物疑问代词 Ⅱ人物疑问Ⅲ方式、情状疑问代词

代词

何 胡 曷/害 畴 谁 何 胡/遐 曷 如何 奈何 如台 若之何 如之何

尚书7 1 4 2

6

3 1

4 1

计经81 5 3 2 48 8 10 4 18 9

88 5 4 2 4 48 10 10 4 6

211

4 1

9

合计 9952

16

续表一

Ⅳ原因、目的疑Ⅴ时间疑Ⅵ处所疑问Ⅶ为数量疑

问代词 问代词 代词 问代词

胡/遐 曷/害 何

曷 何 何胡 安 焉 几何

尚书10 11

诗经 39 1

5 9

16

1

3 1

2

11

39 1 15 1

9

17

1

3 1

2

11

合计 6518 71

表二:上古中期疑问代词一览表(注:表二中的数据,《庄子》和《墨子》主要依据哈佛燕京学社(1947和1948),《韩非子》依据周钟灵等(1982),其他文献则依据香港中文大学(1995和1996)。

Ⅰ事物疑问代词 Ⅱ人物疑问代词

何 孰 奚 曷 胡 焉 安 恶谁 孰

左传 406 7

1135 17

论语 42

3

41

11

13

老子 9317

孟子 95

8 1213

16

墨子 122 17 7 2

1

33

14

庄子 139 7 361

2

15

58

荀子 46

2 519

2

12

24

韩非子106 8 4713

17

965 55 112 19

3

3

2

1 233

166

合计1160 399

续表二(上)

Ⅲ方式情状疑问代词

何 胡 恶 安 焉 曷 奚 如 若 奈 何 何 何 奚 奚

何 何 何 如 若 以 如 若

31 3

3

7

82 3

51 2

23 22

5

1

19 16 3

5

1

2

7 16

12 1

7

16 7

8 83

9

2

21 1

8

24 3

23 4 37

21 6

2

8

1

3

13 9

1

15

1 3

13 89

5

3

5

6

18 10 8

13 46 17 3

21 17 18

3

100 7 7292 150 6 25

4

61 77 92 9

97

4 6

452350

802

续表二(下)

Ⅳ原因目的Ⅴ时间疑 Ⅵ处所Ⅶ数量疑

疑问代词问代词 疑问代词 问代词

何 胡 盍 奚 曷 何 何 曷 害

何 安 焉 恶 奚 几 几

故 以 何

左传 38 9 40 1 28 7

1

11

7 29

7

3

论语 112 661

1

老子 1 1

孟子 379 44

12 17

1

墨子 471 1 21 10 7

2

庄子 35 8 5 115 26

2

29 7

6

5

荀子 41 4 1 2 3 1 6

21

3

韩非子75 4 4 10 5

1

1

258 25 58 29 3 65 19 3

129 15 37 47 9

16 9

484 4 13725

表三:上古后期疑问代词一览表(注:表三中的数据,《史记》依据李晓光、李波(1989),《论衡》论据程湘清等(1994)。)

Ⅰ事物疑问代词Ⅱ人物疑问代词

何 孰 奚 曷 胡 焉 安 恶 何所 何等谁 孰

史记 370 13 3

8

74 1 79 31

论衡 517 17 1

6

1

9

5 49 23

合计 887 30 4

14 1

16

4 6 128 54

962

182

续表三(上)

Ⅲ方式情状疑问代词

何 胡 恶 安 焉 曷 奚 如 若 奈 何 何 何 奚 奚 云

何 何 何 如 若 以 如 若 何

史记 88 1

23 101 9

5 1

8 2 107 59 2 69 2

2

论衡106 1

239 18 2

54 1 7 12137 3

1

合计194 2

23 340 27 5 3

62 3 177 71 2 206 5

3

1123

续表三(下)

Ⅳ原因目的

Ⅴ时间 Ⅵ处所疑 Ⅷ数量疑问

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 问代词代词

何 胡 盍 奚 曷 何 何 奈 曷 害 何 安 焉 恶 奚 几 几 几

故 以 何何 所

史记 204 5 7 3 1 16 27 11 5 31 2 119 6

论衡 235 2 1 3 67 31 2 14 11 2 11

合计 439 7 8 6 1 83 58 13 19 32 2 2 2 21 17

615 575738

标签:;  ;  ;  ;  ;  ;  

古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下)_疑问代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