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在责骂声中长大的年轻消费者_新潮论文

一群在责骂声中长大的年轻消费者_新潮论文

在骂声中成长的青年消费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群论文,骂声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创造出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消费时尚,这使大多仍然保持传统生活方式的人们迷惑不解,而青年人却抱着“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的自我感觉,趋之若鹜,惟恐追赶不及。他们不见得有多么富裕的经济收入,而且也不接受由自己动手满足自己追求时髦的欲望:再不见女孩子为自己编织一件毛线衣,也不再有男孩子为自己制造出一件玩具和运动器,他们只是一窝蜂地涌进市场去买、买、买,把衣袋里的钱花光为止,甚至不惜借债,去买那些被大人们认为“没有用的”东西,而且喜新厌旧……

不难听到对他们的非议和指责,老年人爱骂他们是“败家子”,中年人爱骂他们是“精神空虚”乃至“贪图享受”……

他们成了在骂声中成长的一代生活消费上的“快乐王子”,笑嘻嘻地花钱,笑嘻嘻地拥有,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发出无恶意的挑战!

消费:体现了人生的自信

青年美工设计林泉和父亲林政发生了争执。

林政是我的同事,一位年过五旬的老编辑。他总是穿得极新潮,而有人说起他的这一点,他却怨愤无奈地抱怨说,这些衣服都是儿子买来穿一阵再也不穿的,他只得拣来穿。他说,他有好几年没穿过新衣服了。

长得人高马大,体积足以包裹他父亲的林泉才24岁,从天津美术学院毕业以后,进出版社做美术编辑,画广告牌,画动画片,先后跳槽近十次。为此,也引发了父亲对他的强烈不满。

父子的争执是因为林泉已经有了一件皮衣,却又花三千多元买了件新款的皮衣。父亲赌气不要他“淘汰”下的那件,他索性甩手送给了一个朋友。父亲气疯了,擂胸顿足地反省自己在什么地方影响儿子养成了这种“穷奢极侈”的“败家子”作风,骂儿子是“垮掉的一代”。

林泉并不这样认为,他说,什么地方能证明我垮掉了?我只追求享受吗?我今天能花几千元买自己喜爱的皮衣,我不在乎那件一千多元的旧皮衣,不但证明我没有垮掉,反而证明我有自立于社会的能力。我能挣几千元,我是为社会创造了几万元的财富换来的。我不只敢买皮衣,还敢买手机买摩托买小轿车,今天买不起,明天就可能买到手。因为,我对自己的挣钱能力有自信。您很节俭,您总是努力省点钱存起来防备以后的不时之需,其实是您对以后还能不能挣钱,还能挣几个钱失去了自信,您今天挣到手几十元,都不敢想明天能挣一百元。究竟是有自信的人在垮掉还是失去自信的人在垮掉?不论什么时代,都不能说对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的人垮掉了。节俭是美德,如果因为自己对今后的生存能力都惶惶不可终日去节省每一个硬币,精神上已经弱不禁风,物质上已经失去创造力,又有什么理由指责别人能挣钱能花钱是无所追求?这样的“节俭”对社会进步有什么积极意义?我劝您还是不要管制我花钱买东西,因为,在我的生活计划中,还没到我挣钱的高峰,也没到我花钱的时机,您最好别为我花钱去担心,我去花钱,说明我有得钱可花,等到我对自己的挣钱能力失望了,当然不敢再去花钱,而且也没得钱去花。不过,我有自信,我恐怕不会出现那种人生体验,除非社会发生了大危机、战争、天灾、经济崩溃……不过,到那时候,天塌砸大家,咱们父子也没有这份为花钱省钱坐在这里嚼舌头怄气的闲情逸致了……

消费:现代经济社会的生活必需

中信集团北京投资信托公司项目主管杨建国的消费热点是音响、泡酒吧和旅游。他的父母总抱怨他把钱花在了“没有用”的地方。确实,他的全套音响设备已经换了几茬,花进了十几万元。有什么用?不充饥不挡寒。可是,杨建国觉得自己有用的物质已经足够了,吃能吃多少?讲实用,一件棉大衣最可御寒。他说,我和我的父母在消费观念上的分歧,追本寻源,还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造成的生活方式的分歧。他们多年只有那份分配给他们的薪水,没有别的挣钱门路,要想富裕一点,只有少消费,甚至从分配给他们的份额中省一点剩一点存一点。我们呢?我想,与其说我们是热衷于消费,不如说我们是热衷于投资,是开始懂得用投资去换消费的一代。拿我来说,我在公司做投资项目的调研工作;我在业余去炒股,是实际的投资;我给一个朋友的娱乐城做兼职调音师,是间接的技术投资。没有这些投资的成功,我哪里会有钱消费?我想,我们这些“投资的一代”不仅会消费一时,而且会消费一世,因为用投资去满足自己的消费不是年龄造成的盲动,而会成为我们以及子孙后代完全不同于上辈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

戴瑾是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她的消费热点集中于外国原版唱片、光碟的搜集,而且对服饰极为讲究,另外就是不惜花成百上千元购票去看各种文艺演出。有位老先生感叹,说是现在的年轻人浮靡轻慢,快赶上过去的“八旗子弟”了。戴瑾反驳他说,难道现在的年轻人是靠国家掏钱供养着吗?他们花的不是自己挣的钱吗?难道现在的年轻人个个在偷在抢在贪污受贿吗?老先生气得脸都白了,他说,你们都是投机家。

戴瑾说,说说我的消费来源吧,不瞒诸位,我是有自己的“投资”项目,是知识投资,为一家大型私人企业的董事长作顾问,薪水暂时保密。

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做研究员助手的郑先生,消费热点是摄影、交际,他自己“供认”,每月用于和朋友聚会的支出超过一千元。他认识一个江苏的小伙子,是个修脚师,手艺很好,在西直门的一家洗浴中心打工,月收入超过两千元。他每周都要去蹦一次迪,约了朋友或同乡去饭店吃一次饭,甚至去做一次美容。他说,如此消费使他在蹦迪吃饭和美容时都感到“在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能使他工作起来心情轻松愉快。

郑先生说,新潮的消费方式对于我们不仅仅是衣食之需的满足,而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生存价值的体现。人与人的关系不再完全靠严密的社会地位的分配来决定,我觉得这是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大进步。

消费:科技含金量和知识的自新

我的年轻朋友谢承旺在中美合资的史克利医药公司做财务工作。他追“新潮”追得很紧,不论服饰还是他投入消费热情极大的家用音像设施,总在不断更新换代。为此,父母对他的责骂几乎没有一天间断。

他对自己的消费热情有独到的解释。他说,对现代消费热点能保持冷淡的人并非因为囊中羞涩,而是因为他们属于“科盲”。

谢承旺曾将自己淘汰的一台VCD给了父母。好长时间,他发现父母根本不看。他只以为父母是在下定决心抵抗“新潮”的诱惑,后来才知道父母是不懂外文的菜单,不会使用遥控器。他请人改了中文菜单,现在父母不但爱用VCD,还对缺乏他们喜欢的富有人情味而又不荒诞离奇的影视光碟不满。他说,父母对买洗衣机、空调等等家用电器都经过了一段因为“科盲”而产生的陌生,而掌握了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以后,使用的热情和从中得到的乐趣就变得越来越高涨了。

他说,仔细想想就会明白,眼下推动市场形成的时尚消费热点无一不是高新科技成果在兴风作浪。拿最简单的例子说,穿纯棉制品成为时尚,其内涵是现代科技对于环保,对于生化污染的认识有了新的发现。至于某种纯棉面料又成为时尚,是因为新的科技工艺产生了,使纯棉可以像毛料一样光洁等等。年轻人赶“新潮”,很大程度上是在追赶新科技发展的潮流,是在消费中体现自己科技知识的更新意识。化妆品消费,如果不是追求科技新发现的效果,有瓶过去的“雪花膏”用用就足够了,也就形不成时尚消费的潮流。

消费:积累消费经验的过程

“打假骑士”王海是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青年人之一。见过他的人,都会对他产生极其深刻的第一印象——他全身上下,从里到外,都表现出最时尚的新潮。

他的这种“扮酷”形象,也引起不少人的非议。“打假”,似乎是道德君子去做的善举,而王海的形象,与人们印象中道德君子的形象毫不沾边,更像个光怪陆离的“酷儿”。

骂则骂之。王海则说:“我若没有了消费激情,也就不会去关注市场,研究市场,更不会如此近乎疯狂地以消费者的心态、从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的角度,总之是彻头彻尾地作为一个消费者的典型去打什么‘假’了……”

老工人见他做工人的孙子使用手机就认为“不像个工人”;老教师见他做教师的孙子穿了件花衬衫就认为“不像个教师”,老年人常指责年轻人追时尚是“不会过日子”,其实,老年人作为生活经验一部分的消费经验,也是从消费实践中得来的,不常买菜,哪里会知道什么样的黄瓜才新鲜。何况,消费是不是实用,也是从消费实践中得到的,而且因为时代不同,对消费的实用需求也不同。老年人买面料,以是否耐穿为实用,年轻人买面料,以是否显示个性为实用,都需要从买面料的实践中去积累经验,而且有一条标准不会改变,那就是争取最大限度的实用性而商品的质量又必须保证没有改变。有实践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形成经验。想当然地认为热衷于消费就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就是甘愿上当受骗,就好像一个人喝了一口滚沸的水被烫了舌头,再见到冒“热气”的雪糕也怕烫嘴不敢去吃一样。

……

尽管持有传统观念的人总是对眼下的青年们“不懂得过日子”看不惯,但是,青年消费群体已经成为国内市场坚挺的消费主力军之一,却是难以改变的时代趋势。

标签:;  ;  

一群在责骂声中长大的年轻消费者_新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