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莱坞电影节的研究:我们离奥斯卡还有多远?_电影节论文

华莱坞电影节研究:我们离奥斯卡有多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斯卡论文,电影节论文,有多远论文,华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电影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占据着强大的市场,据美国电影协会统计,2012年中国票房达27亿美元,较2011年上升了30%,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①国家广电总局的电影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电影产量893部,新增银屏3832块,达到了13118块。②华莱坞电影发展潜力巨大,趋势迅猛,与好莱坞、日本、欧洲、宝莱坞呈现出共同繁荣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华莱坞的现状,通过重点梳理中国三大国际电影节举行的时间、所在的城市文化、电影节历史、评委会主席以及奖项设置等方面,并与奥斯卡电影节进行比较,分析华莱坞电影发展的优劣态势,以便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三大国际电影节

(一)北京国际电影节

1.时间

北京国际电影节于2011年创办,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每年4月份在首都北京举行。该电影节以“融汇国内国际电影资源,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平台”为主旨,主张走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高端化以及市场化。

2.城市文化

北京有着深厚的城市文化。根据刘易斯·芒福德对城市文化的解构,从物质、价值两个维度来分析北京的城市文化。③首先,物质文化,北京各色商品应有尽有,交通发达,通讯设施完备,城市建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得以融合,而且,北京有着全国最大的电影市场,一直位居全国城市票房之首。其次,价值问题,北京有着中国最高等的电影学府——北京电影学院,它是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是中国目前高等艺术教育中唯一的电影专业院校,在国内电影界享有盛誉,同时北京电影学院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知识底蕴深厚。音乐、美术、戏剧以及习俗等方面的发展氛围浓重,这些都为电影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3.北京国际电影节发展史

北京国际电影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3届,每年参加的影片数、展映场数、签约总额都呈上涨趋势(如图1)。虽然承办的历史短,但是发展的后劲很足,并在2013年首设“天坛奖”,包括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等10个奖项,以吸引更多精彩的影片在此角逐。

图1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4.评委会主席

北京国际电影节在慢慢成长,其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评委会主席从有到无,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第一、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未设评委会主席,第三届评委会主席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被誉为俄国的“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拥有《黑眼睛》、《套马杆》、《安娜6—18岁》、《烈日灼人》等优秀作品,多次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影片。

(二)上海国际电影节

1.时间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成立之初于每年10月份举行,在2001年后,在每年的6月份举行,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国际电影节,也是中国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上海市政府主办,上海国际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承办,每两年举办一次,从2001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次。“金爵奖”是该电影节的核心,是赋予优秀电影人最新作品的最高荣誉。

2.城市文化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有着深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首先,物质文化上,上海是中国最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和国际大都会,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亦为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GDP总量位居中国城市之首,这些都充分说明上海的物质文化丰富。其次,从精神文化方面来说,上海高等学府众多,不但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这些综合性大学外,还有如上海戏剧学院这类学校为上海国际电影节输送大量专业型人才。此外,影视在1896年就引进上海,有着悠久的历史。上海还是近代流行乐的发源地之一,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成为经典。这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上海的城市文化,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动力。

3.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展史以及评委会主席

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993年创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十六届,每年参赛国家与地区、影片数、市场招展,还是出席红地毯、电影论坛的名人与嘉宾以及前来报道电影节的国内外媒体数量都不断刷新电影节创办以来的纪录,成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影盛会之一。评委会主席由国内知名导演担任发展到走国际化,更多地邀请吕克·贝松、汤姆·霍伯、巴里·莱文森等国际知名导演,促进不同文化间更好的交流(如图2)。

图2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三)长春国际电影节

1.时间

长春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2年,每两年举办一次,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举办的具有国际性的国家级电影节,该电影节设“金鹿奖”吸引精彩影片。

2.城市文化

长春电影节在中国东北部吉林长春举行,依托长春电影制片厂而发展起来。从物质文化来说,长春市是一个因重工业得以蓬勃发展的城市,它的汽车、电影、雕塑、建筑等产业都闻名中外。但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老工业基地的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经济发展步伐相对仍较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扩大。所以,长春电影节随着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逐渐衰弱而日渐没落。从精神文化来说,长春有一批大学提供高等教育,但是,该地区的人才流失严重,众多有为青年都流向北上广这些经济发达区,从而带来该区文化发展后劲不足。

3.长春国际电影节发展史以及评委会主席

长春国际电影节有着最悠久的历史,但是发展后劲不足。从1992年8月23号创办第一届发展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一届,但不管从参赛的国家与地区、影片数、放映场次,还是由电影节延伸的签约金额,都远远不如北京、上海国际电影节,而且评委会主席也都是来自中国(如图3),没有国际电影界的大佬参评,影响了其国际化程度。

图3 长春国际电影节的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二、中国三大国际电影节与奥斯卡的奖项设置比较

图4 中国三大国际电影节与奥斯卡的奖项设置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奥斯卡金像奖的奖项设置由成就奖和特别奖两大板块构成,从导演、编剧、演员、剧本、摄影、音乐、服装、剪辑、培养、视觉等角度出发,设立影片各方面的奖项。相比较而言,中国三大电影节中,北京国际电影节和长春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设置接近,从导演、编剧、演员、摄影、音乐、评委会这些角度来设定奖项,显得狭隘。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这两个电影节这些奖项设置的基础上,增加了亚洲新人奖、手机电影节短片大赛两大板块,在新兴传播媒介基础上,拓宽了电影节的影片渠道,吸引更多优秀影片参与竞争,从而提升电影节本身的质量。(如图4)

三、中国三大国际电影节与奥斯卡参评影片数量比较

就近5年的数据来看(如图5),奥斯卡金像奖参评影片数目都比较平稳,而中国三大电影节参评影片数量都远远超过奥斯卡,且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一方面,这显示了中国三大电影节旺盛的生命力,有着源源不断的影片资源输入。而另一方面,过于庞大数量的影片进入参评环节,会造成评定工作量过大,从而给评定优秀影片增加困难。因此,在影片进入评定环节之前,中国三大电影节应该设立各自的准则,过滤一部分不符合标准的影片,能够让奖项评定精益求精。

图5 2008年—2012年中国三大国际电影节与奥斯卡金像奖的参评影数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四、从三大电影节看华莱坞与好莱坞的差距

图6 奥斯卡评审机构结构图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华莱坞,中国电影的代名词。三大国际电影节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华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界有更大的积极影响力以及促进华语电影的发展。但是,在这发展过程中,相对于奥斯卡,中国三大电影节呈现的弊端日益明显。

其一,参赛影片的质量受质疑,电影节的权威性远远不如奥斯卡。参赛作品认知度不高、质量低下,自然权威性下降,一线大导演不重视设立的“天坛奖”、“金爵奖”、“金鹿奖”,更青睐于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国外去展映、参赛,换取更大的国际声誉,这让一心想提升分量的三大电影节遭遇尴尬。

其二,评委团设置显示专业性不足。奥斯卡金像奖评定要经过两轮筛选: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下属各部门投票提名,或提名影片在学院轮流放映,观影后学院所有会员进行第二次投票,最终以得票高低决定获奖影片。相对于奥斯卡评委团设置的严谨性、机构庞大复杂度来说(如图6),中国三大电影节都没有形成规范的评审制度。参评专家人数少,参评人物的分量更是受到质疑,甚至2013年6月举行的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被媒体认为提前泄露奖项。因此,三大电影节必须要完善评审制度,让评选过程更加公平公正。

五、用SWOT理论分析华莱坞电影节

SWOT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通过对华莱坞电影节的态势分析,将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维,把各个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提供相对应的策略。

(一)华莱坞电影节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从数量上说,华莱坞电影节要优于奥斯卡。中国三大电影节参赛影片数量要多于奥斯卡,而且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传统电影参赛的基础上还加入了手机短片电影,增添了电影节的多样性,在APP平台不断发展的今天,手机短片电影也拥有强大的观众群,完善了华莱坞电影节的评奖格局。

但是,在质量上,华莱坞电影节远劣于好莱坞。经过三大国际电影节评选出来的电影并未得到观众广泛的认可度,更没有得到深远的流传。因此,奖项的权威性下降,优秀的影片更多地被导演拿到国外的电影节进行评定,代替国内三大国际电影节。好莱坞电影节在评奖前就会引起很多机构对能获奖的影片进行预测,体现了高度的观众关注度、忠诚度。④

(二)机会分析

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市场对影片的需求增加,2012年内地新增银幕3832块,增长率达41%,平均每天新增10.5块。根据enBOtracker日票房数据显示,2012年城市影院观影人次约4.7亿,同比增长27%。内地观众总人次在印度、北美市场之后居全球第三位。由于内地人均年观影次数仍然远远低于欧美以及印度、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电影市场的消费潜力仍然巨大。⑤经济、生活水平、市场需求和综合国力这些条件的不断成熟,为三大国际电影节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经济基础,文化条件、政治保障,更好地促进华莱坞电影节的蓬勃发展。

华莱坞电影节并未形成规范的影片评定模式。从参赛影片的筛选,到评委会的组成,影片评定的程序,以及最后获奖名单的保管,这些程序都没有严格的、规范的规定和执行。好莱坞通过符合规则的庞大的评委会机构进行两轮评选,最后得票最高的影片放在保险箱由荷枪实弹的警卫日夜得以保护,直到最后颁奖那刻公布。整个过程经过将近百年的执行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规范化的规则,选出的影片具有很高的观众认可度。我国的电影长期被列为计划经济体制范畴,成为宣传和教育的一种方式。这种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华莱坞电影节不应该成为这些教育片、宣传片的摇篮,提升自主性,提高影片的质量。电影节规范化操作是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并且是中国电影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这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在当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之时起了一个很好的领头机会。⑥

(三)威胁分析

1.投入规模大

华莱坞电影节从场地布置、影星邀请、奖品设置等都需要巨额资金,特别是大牌导演、明星阵容、拍摄场景等方面都需要加大投入,成本上升,给电影节承办方带来巨大的风险和压力。

2.权威性下降

首先,华莱坞电影节没有得到国内知名导演们的认同,他们更加愿意把优秀的影片投向国外知名电影节,比如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而不是北京、上海、长春三大电影节。其次,评选过程没有以严格的程序加以限制,评选结果没有说服力。更有甚者,部分政府在职人员参加影片参评,评委会成员的专业性受到质疑。最后,评选结果泄露事件也让电影节蒙上不信任的阴影,如2012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获奖名单的泄露事件给电影节带来尴尬。华莱坞电影节应该运用更科学、更公正的评定方式,评选出认同的最佳影片,从而提高权威性。

六、对华莱坞电影节发展的建议

(一)除了商业大片参评外,应该引进更多精彩的文艺、社会关注性电影参加评选

参与奥斯卡评选的电影以超越经典类型的、综合类型影片为主,同时,它也是大投资、大制作和大明星的混合物。⑦华莱坞电影节的评定应该以此为鉴,引进更多经典的商业大片参加评选,提高市场的电影交易量,这也体现了电影节的商业性。

但是中国电影节的存在与发展不单单是商业性质的,同时应该担任一定的社会责任。除了商业大片外,有一些人文电影、关注社会问题的电影更值得我们关注,这些电影往往艺术性、人文性价值更高,能够引起观众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同时,从经济角度来说,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在2006年提出长尾理论(如图7),认为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都会有人买。⑧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⑨因此,小众电影的评选不仅可以使华莱坞电影节更加完善,并且能够带来经济利益。

图7 长尾理论模型

数据来源:《长尾理论促进新媒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科学制定华莱坞电影节评审的标准

华莱坞电影节应该提议一套规范的评审机制,评委会的组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专业评委会以及大众评委。专业评委由知名导演、有影响力的演员或电影学者担任,大众评委可以通过网上试题考核的形式,挑选热爱音乐并具备一定的电影鉴赏能力的观众来担任。

参赛作品进行第一轮评审时,选定一些网络频道进行播放,邀请大众评委观影,之后观众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或APP等平台进行投票,另外结合专业评委的匿名投票,来评选出十部入围的作品;第二轮评审,评委会对剩下的十部电影实现十分制排名评选,得分结果应该由评委会外的工作组进行统计,最后得分最高的电影获得最终的奖项。

(三)对评审结果做好保密工作

通过两轮评选最终确定下来的获奖名单应该由最后进行统计的工作组组长进行保管,如果最后获奖名单泄露,工作组应当问责。保密工作的不到位会直接威胁电影节的可信度。此外,华莱坞电影节应杜绝黑幕事件,不能用商业贿赂这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最佳影片,保证电影节的公正、公平。

(四)加强华莱坞电影节奖项的市场指导作用

电影节评定的结果是电影市场的风向标,奥斯卡金像奖评定的最佳影片历久弥新,即使多年过去,依旧在世界范围内与观众引起共鸣,被认为是不败的经典之作。借此,华莱坞电影应该树立这样的目标,具备这样的市场导向作用,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观众对其奖项充满信任和期待,会去观看并且欣赏评定的影片,这样才能使影片带来更好的市场经济效益。

(五)加强华莱坞电影节的自身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

华莱坞电影节应该对中国三个国际电影节的每一个电影节发展的特色进行分析综合,在整合基础之上,建立整体的高度的品牌识别,当观众看到或听到华莱坞电影节的时候都能非常清晰地想到该电影节的特点,具有熟悉感,树立它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从而使观众认可,提高华莱坞电影在整个国际市场中的认可度,最终建立观众对华莱坞电影节的忠诚度。

我国电影节起步晚,因此应当学习和借鉴历史悠久并且在国际上享有最高声誉的奥斯卡的优点,来规范华莱坞电影节的评审制度,提高华莱坞电影节的品质,树立它在观众心中的良好形象,提升华莱坞电影节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使得华莱坞电影节在通往更为健康,更加具备艺术性、人文性、社会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带来更好的经济效应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注释:

①王金跃.美国电影协会年度报告:中国成全球第二大影市[N].北京晚报,2013-03-24.

②马海燕.电影喜剧的忧伤:没有几部能留下来[J].中国新闻周刊,2013(2).

③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④Michael Gold,Ryan McClarren,and Conor Gaughan.The Lessons Oscar Taught Us; Data Science and Media & Entertainment[J].Big Data.June 2013(2):105-109.

⑤尹鸿,尹一伊.2012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电影艺术,2013(2).

⑥李承刚.北京电影产业化运营的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⑦李小丽.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⑧Erik Brynjolfsson,Yu Jeffrey Hu,Michael D.Smith.From Niches to Riches:The Anatomy of the Long Tail[N].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Research Showcase,2006-06-01.

⑨黄孝章,张志林,刘双双.长尾理论促进新媒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

标签:;  ;  ;  ;  ;  ;  ;  ;  ;  ;  ;  

沃尔莱坞电影节的研究:我们离奥斯卡还有多远?_电影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