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预测与护理对策效果研究论文_姚凤云

湖南省脑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摘 要】目的:讨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预测与护理对策起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66例精神分裂的患者进行研究,冲动组(30例)和非冲动组(36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测定以及护理干预。结果:非冲动组的患者平均分值明显低于冲动组,对比两组数据,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冲动组的冲动行为的发生率为82.47%,非冲动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发生率为52.34%,冲动组明显高于非冲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激惹因子的分值来进行预测,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是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率,减少患者伤亡情况。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冲动行为;预测与护理;临床效果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是指在性格、思维以及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分裂,患者的精神活动与环境出现明显的不协调[1]。该病的发病原因不确切,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神经发育异常等有关,该病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根据患者的个人因素、疾病类型以及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但是一般情况下,患者都会出现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反应迟钝等情况,并且会觉得幻觉非常真实,其主要的情感反应和外界的刺激不相同,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也给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压力[2]。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会得到缓解,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很有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以及他人的情况。因此更好的预防和控制患者的冲动行为,并同时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为了研究预测和护理干预的效果,特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66例精神分裂的患者进行研究,男性患者为34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18至69岁,平均年龄为(36.3±3.1)岁,所有患者的病程均在1年以上,其中大专及以上的患者为21例,高中的为26例,小学及以下的为19例。NOSIE激惹因子将以上患者分为冲动组(30例)和非冲动组(3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的临床诊断标准。(2)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3)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同意本次研究。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NOSIE量表中的激惹因子进行测定,冲动组的患者单个分值在3分及以上,总分值超过12分,非冲动组患者的单个得分低于3分,总分小于12分[3]。常见的冲动行为为易发怒、烦躁、生气、激动以及不耐烦等。并根据患者的可能出现的冲动行为对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操作如下:

1.3.1实施安全防护措施,将患者放置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对房中坚硬的物品进行相应的处理,禁止有小刀、剪子、绳子等物品出现,同时也防止患者从外带入,避免患者发生意外。对于情绪较为激烈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必要时可实施相应的约束工作,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如果患者的情绪平稳,应结束约束行为,进而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4]。

1.3.2心理护理干预,由于精神分裂的患者很容易出现冲动行为,因此护理人员在其安静的状态下应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与其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且要根据患者可能出现的冲动行为进行分析,耐心的安慰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了解患者的思想以及相应的活动,在进行沟通时语气一定要温柔,尤其是患者出现冲动状态时,护理人员不应出现恐慌或者厌恶的表情,防止患者被刺激,应与热情和诚恳的语气与患者进行交流,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避免其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满足患者的合理请求,缓解其冲动状态。

1.3.3细节护理,在与患者进行接触时,护理人员不能出现慌乱的情况,说话的语气一定要沉稳,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接触技巧,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引导,实施健康教育,降低其他因素对患者的刺激。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对患者的家属也应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家属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

1.4判定标准

以激惹因子为基础,将易发怒、易烦躁、易生气、易不难烦、拒绝做事等方面进行评价,0分为无冲动行为,1分为偶尔出现冲动行为,2分为经常出现冲动行为,3分为发作频率较高,4分为长时间持续性发作[5]。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 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 s)表示,行 t 检验,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激惹因子评分情况,非冲动组的患者平均分值明显低于冲动组,对比两组数据,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冲动组的冲动行为的发生率为82.47%,非冲动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发生率为52.34%,冲动组明显高于非冲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该疾病在发生时会给患者和他人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大量临床报道显示,患有精神分裂的患者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冲动行为,这基本上与患者的幻想、缺乏自制力有关。因此,加大对患者冲动行为的预测是至关重要的。

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有强大的责任心以及应变能力,严密的观察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并及时的进行记录,进而掌握患者在出现冲动反应前的变化。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冲动心理;而实施安全防护措施是减少患者在发生冲动行为时受伤;在细节上实施护理干预,则是要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这说明,通过以上三点项措施,是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发生冲动行为的次数,保障其生命安全[6]。

通过本文研究可得出,冲动组患者的冲动行为发生率以及激惹因子分值情况均高于非冲动组,这说明,激惹因子分值是可以作为参考依据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综上所述,根据激惹因子的分值来进行预测,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是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率,减少患者伤亡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辛,蔡焯基,郑毅,等 .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规范化综合治疗临床路径的研究 .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45(3):165-168

[2] 温全胜,卢文芬,洗关娘. 129 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精神药物处方时点调查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7):1465 -1467.

[3] 钟赛玉 . 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预测及护理干预[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1):158 -159.

[4] 于侠 . 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预测及护理干预[J]. 中国民康医学,2014,6(15):39 -40

[5] 王香红,张振兰,朱颀峰,等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4):383-386

[6] 魏钦令,韩自力,吴小立,等. 有无冲动行为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弥散张量成像的比较[J].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3):3030 -3033.

论文作者:姚凤云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  ;  ;  ;  ;  ;  ;  ;  

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预测与护理对策效果研究论文_姚凤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