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病因及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闫慧茹,鲁忠德

新生儿黄疸病因及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闫慧茹,鲁忠德

闫慧茹 鲁忠德 山东省济阳县人民医院 251400

【摘 要】目的 总结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因素,并探讨出对应治疗方案。方法 抽选我院收治的1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发病病因加以总结,并提出对应治疗发挥方案。结果 150例患儿发病病因依次是感染因素、围生期因素与母乳性黄疸、原因不明以及ABO血型不合,占比分别为48%、28%%、12%、8%、4%;经对症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47%,且总胆红素水平也从治疗前的(278.5±24.1)μmol/L降低到(167.5±22.5)μmol/L,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感染与围生期因素是新生儿并发黄疸的主要原因,需引起重视,强化围生期保健,减少感染,并在明确病因后积极对症治疗,以此来确保患儿健康。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病因;治疗

在临床上,黄疸病是新生儿期一种多见病症,约有60%新生儿都会出现不同程度黄疸症状,且大部分可自然消退,但因胆红素本身有一定毒性,故少数患儿可能并发严重胆红素血症,而且若胆红素水平过高,也会经由细胞膜进入到患儿细胞内,从而对细胞代谢功能加以干扰,致使患儿出现脑细胞功能代谢紊乱情况,极大影响到新生儿正常发育[1]。故准确寻出病症发病原因,并采取对应治疗办法,意义重大。基于此,文章抽选了15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将其发病病因与治疗方案作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于2014年7月~2015年4月时候收治的15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观察对象,男80例,女70例,日龄均在1~18d间,平均日龄为(7.4±1.3)d;足月儿50例,早产儿100例,临床多伴有不同程度面部与周身皮肤黏膜黄染情况,且平均血清总胆红素为(278.5±24.1)μmol/L。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治疗前被给予血常规、总胆红素与血培养、胸部X线片以及肝功能、C反应蛋白、全腹B超等检查,明确发病病因,而后给予对症治疗。主要有:(1)光照疗法。借助波长在427~475nm蓝光或是波长在510~530nm的绿光给予患儿光照治疗,症状轻者照射治疗24~28h,症状重者则需照射48~72h,且最长可达96h。但治疗中,需将光亮度控制在160~320W间,且灯源同患儿距离需控制在20~25cm间,且为避免辐射,需做好患儿双眼与生殖器的保护;(2)药物疗法。给予患儿口服肠道益生菌,以有效纠正患儿水肿、酸中毒与心力衰竭、贫血等症状;合理应用肝药酶诱导剂、茵栀黄制剂等药物,帮助患儿恢复肝酶系统功能,以有效抑制抗原抗体反应;(3)一般疗法。给予患儿肠外营养补给,暂时停止母乳喂养,以促进胆红素的正常代谢;给予其低流量吸氧处理,确保营养充足,并做好保暖处理,有效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度失衡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疗效判定标准

结合患儿黄疸消退情况进行疗效判定,若治疗5d后,患儿皮肤黄疸基本消失,且胆红素<119.7μmol/L,则为显效;若皮肤黄疸大部分消退,且胆红素水平在119.7~171μmol/L间,则为有效;若治疗后患儿皮肤黄疸消退不甚明显,且胆红素水平仍超过171μmol/L,则为无效[2]。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加以分析与处理。其中采用(±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果P<0.05,那么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发病病因分析

经统计分析发现,150例患儿发病病因依次是感染因素、围生期因素与母乳性黄疸、原因不明以及ABO血型不合,占比分别为48%(72/150)、28%(42/150)、12%(18/150)、8%(12/150)、4%(6/150)。

2.2治疗效果分析

经治疗后,患儿情况均有所好转,显效100例,有效4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4.47%(142/150),且总胆红素水平也从治疗前的(278.5±24.1)μmol/L降低到(167.5±22.5)μmol/L,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新生儿并发黄疸主要有以下几个病因:①感染因素。如肺炎、肠炎、皮肤感染等,而新生儿在感染后,红细胞极易被破坏,出现溶血现象,进而造成体内胆红素大量生成,并使转移酶活性受到抑制,肝脏结合胆红素能力有所下降,从而加重黄疸;而且感染后,患儿纳入量也会减少,由此大小便自然减少,从而造成肠肝循环增加,加重病情;②围生期因素,如胎儿宫内窘迫、胎儿窒息早产、胎膜早破与妊高症等。其中,胎儿窒息与宫内窘迫会致使胎儿缺氧,造成胆红素水平上升;而早产新生儿因低体重,易并发低血糖与低蛋白血症等,进而会被给予相关抗生素应用,从而造成胆红素于肠道内被重复吸收,引发黄疸;③母乳性黄疸。因初乳中β葡萄糖酸苷酶活性比较高,加之母乳量又少,新生儿肠蠕动性比较差,胎粪无法及时排出,从而致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最终引发黄疸[3]。

在明确患儿病发原因后,就需及时给予患儿有效治疗。其中,光疗法可对胆红素起到异构化作用,适用于间接胆红素升高患儿。同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其相关药物应用,及时纠正酸碱与水电解质失衡情况,暂停母乳喂养。而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所有患儿经对应治疗后,情况均有所好转,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治疗总有效率达94.47%,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病因是多种多样的,由此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故在临床治疗上,医护人员需具体明确患儿病发原因,进而结合病因给予患儿对症处理,以此来更好控制患儿病情。同时,为有效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医护人员还需做好产妇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院内感染,以此来消除患儿致病因素,减少新生儿黄疸发病率。

参考文献:

[1]王慧,王菊萍.新生儿黄疸病因及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02):41-42.

[2]余子成,梅银雨.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3):141-142.

[3]郭薇.新生儿黄疸病因分析与治疗[J].中国农村卫生,2015,11(19):48.

论文作者:闫慧茹,鲁忠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1

标签:;  ;  ;  ;  ;  ;  ;  ;  

新生儿黄疸病因及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_闫慧茹,鲁忠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