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_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_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现代教育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列为高中必修课。那么,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是什么?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如何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基本内涵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生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其内核是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主体研究精神,促使基础教育以学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创新性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而且是一种教育指导思想、一种课程构造模式。因而,从课程形态来看,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凡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都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现形式。

研究性学习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问题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多为适合学习者学习和探究的某个小问题或小专题。这个小问题或小专题既可以是科技类的,也可以是人文类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跨学科式的。

二是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不是预先规定好的标准的、统一的,而是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考虑已有的资源条件而确定的。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多是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带有某种不确定性,问题的答案常常是多元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

三是现实性。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习者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尽管也有一些是学术性、理论性、思辨性的问题,但与传统课程内容相比,它所研究的问题更多地源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生活性、社会性与实践性。

四是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获取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处理信息、进行积极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

五是协作性。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个体的学习、发现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协商,从而得到其他成员的帮助、启发和检验。这一过程需要提供通讯的工具和交流的环境。

2.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及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学与教过程及其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实现学与教过程及其资源的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论与实践。它具有主体性、智能性、创新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特征。

3.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是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研究性学习和现代教育技术同步发展的学习方式。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内容和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两者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具体表现如下:

1.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研究性学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系统方法。设计、开发基于开放的情境、真实的任务和主动的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传统课程是以知识为本位的预成性课程,而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明显地是一种以经验为本的生成性课程。它在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学习活动方式、课程开发方式等方面表现出区别于传统课程的特点。在课程目标上,研究性学习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原创性能力。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体现了问题性、开放性、现实性三个基本特点。课程内容偏重于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的专题,是非预知的、可选择的、运动着的、开放的。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由于课程是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是生成性的、建构性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必然是参与式的、活动式的、行动式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现成的、由专家学者事先编制好、组织好的知识体系,而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被揭示、被展开、被形成的产物。因此,课程的开发和编制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过程。整个过程并不依赖专家学者的权威,而是依赖于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与指导教师、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交互作用。

提高课程的设计质量,是保障研究性学习质量的关键。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核心内容的教学设计理论,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系统方法,因此需用系统的方法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内容、活动和评价进行综合的分析,做出合理的规划。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在研究活动中,研究策略和思维方法是决定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研究策略和思维方法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内容。

其二,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必须综合开发和利用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电子教室、校园网、互连网、教师等校内教育资源,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开发和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为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资源设计、开发的理论和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资源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到互连网,不断发展、丰富,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局限于课堂的教与学活动发展到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对各种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可供参照的原则、标准和方法。

其三,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信息化、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和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层面:网络连通的多媒体教室中的计算机辅助教与学;校园网上共享互动教学资源的计算机网络辅助教与学;校园网与互连网连接的广域的教与学。现代教育技术在不同层面上的普及和应用,促使教师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拓展了教育途径,为研究性学习形成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开放性的教与学环境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

开放的网络环境,为研究性学习选择课题和研究实施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计算机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数据处理工具。

其四,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评价工具。现代教育技术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研究”不是目的,只是完成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通过这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感受和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学生探究的课题有多大的价值,他们的探究方法有多少科学性,探究的结果是否有社会效益。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有了探究的意识、是否参与了探究过程、是否获得了积极的体验、是否学会了认识世界的一些方式;要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并要求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过程性的记录和评价工具。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网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便于教师、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2.研究性学习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发展空间

(1)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必将带动中小学的信息科技硬件设备建设。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中小学的信息科技硬件设备必将得到一个跨越式发展,硬件设备的提高必将产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2)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丰富、发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为了能对学习资源进行组织、分类、提供链接,并指导学生检索研究性学习信息资源,有效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广大教师必须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探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与自主学习的学习情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成功范例。这一过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气与活力。

(3)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硬件设备的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促使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转变观念,迎接挑战,真正为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而努力奋斗。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就是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运用到研究性学习中去,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理论,把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认知工具、研究工具、展示工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

上面的分析表明,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可以为现代教育技术和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培训

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和研究性学习发展培训,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应是物化技术(如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如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策略与设计)的整合。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不仅要对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征、掌握方法和步骤,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用现代教育技术武装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使其在熟练掌握、运用物化技术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理论水平、逐步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并落实到教育过程中,这样才有可能迸发出其巨大潜能。

对于教师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培训,“临床性研训”值得关注。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情境性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的辅导也带有情境性,很难通过单一的集中培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临床性研训”就是通过具体的学习案例,采用集中“会诊”的办法追踪学生课题研究和导师辅导的全过程,通过讲解、研讨、评议的方式开展培训。一般情况下,可以由一位教师辅导一个课题、其他人进行参与式学习,也可以让一位参与研训的教师亲自辅导一个课题,然后由组织者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研讨,每一次可以有相对集中的主题。因此,“临床性研训”可以描述为:教师在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与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辅导策略。

2.创建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

创建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网上创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网站、创设研究性学习包,便于师生随时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程序,及时查阅相关材料,经常性地建立研究性的档案,并开辟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和互访的园地。更重要的是,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优良的信息化环境。

网络平台是有效联结学习资源,包括适度组织的信息资源、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构建开放学习社区、记录过程性学习活动的网络档案袋、便捷有效的教学管理,实现生态式学习的物质保障和支持平台。它可解决没有活动平台造成的资源无导航、对话不集中、发表受局限、无共享交流等局限。

3.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如:上海市冠龙高级中学开展的《基于网络运用的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试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提供的《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案例》;上海市宝山区教研室总结的《研究性学习的网络虚拟教学组织形态》;广州市天河中学创建的《基于网络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模式》等,为我们学习、借鉴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案例,发挥了引导作用。

标签:;  ;  ;  ;  ;  ;  ;  ;  

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_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