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_宏观经济学论文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宏观经济学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 Classification:E10 F41 F49

一、引言

近年来,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是1995年Obstfeld和Rogoff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题为《汇率动态回归》的文章,开辟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的研究方法,标志着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沿着这一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回顾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是在二战以后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Mundell(1963)和Flemming(1962)将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引入到封闭经济的IS-LM模型中,建立了一个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即Mundell-Flemming模型(简称M-F模型)。该模型将开放经济体系最核心的变量纳入其中,尽管其最初是为了分析开放经济中的经济政策效应,但它却为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70年代,Dornbusch(1976)在M-F模型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用粘性价格代替原来的固定价格,同时引入预期因素,建立了一个汇率动态模型。该模型是对M-F模型的修正和扩展,其构建的新的框架被称为Mundell-Flemming-Dornbusch传统(简称M-F-D传统)。长期以来,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主要是沿用M-F模型或M-F-D传统提供的框架。但是,传统的分析框架有着内在的缺陷,无法对许多重大的经济政策问题进行分析,在其基础上发展的理论对一些经济现实也缺乏解释力。在传统分析框架的缺陷中,最基本的是缺乏微观基础,而这又是保证经济政策与政策效果之间内在联系所不可或缺的。

Obstfeld和Rogoff(1995)的开创性工作,将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跨时分析方法与M-F-D传统相结合,其根本目的正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分析的新的基本框架模型(Workhorse Model)。该篇文章及其后续的发展所形成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其主要特征是将名义粘性和不完全竞争纳入到建立在坚实微观基础上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名义粘性和垄断竞争的假定使模拟冲击的传导机制更贴近现实;而微观基础的引入,一方面使得新的理论框架下对现实国际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比传统框架下的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通过求解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可以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明确的福利分析和政策评估。因此,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较之传统的M-F模型和M-F-D传统框架下的分析方法大大前进了一步,并成为目前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

本文将对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综述,文章以下内容将这样展开:第二部分对Obstfeld和Rogoff在其开创性论文中建立的Redux模型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对基于Redux模型的前提假设进一步深入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扩展进行梳理;第四部分介绍Redux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后形成的随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及其发展;第五部分回顾关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大量实证研究文献;第六部分进行总结性评述。

二、Redux模型: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

(一)Redux模型的提出及模型假设

Obstfeld和Rogoff(1995)提出了一个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开放经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简称为Redux模型。该模型构建了后来被称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后的研究都是在该模型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在Redux模型的构建过程中,Obstfeld和Rogoff提出了一系列的假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该模型为一个两国模型。假定世界总人口数和世界商品量都为1,人口数和商品量都是连续闭集,由指数z∈[0,1]表示,其中,本国居住的人口是[0,n],剩余的部分[n,1]居住在国外;本国生产的商品量为[0,n],外国生产剩余的[n,1]。②每一个人既是生产者——生产一种不同的产品,同时又是消费者;劳动是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唯一要素,并且与产量正相关;国内外每一个人作为消费者具有相同的偏好,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可用(1)式① 表示:

该式实际上假定了一个居民的效用水平是与效用呈正相关的消费水平、实际货币余额以及与效用呈负相关的产出水平的一个加权平均值。③跨国贸易不存在障碍和成本,因而对每一种商品一价定律都成立。这意味着对于同样的消费篮子,购买力平价成立,基于消费的实际汇率是固定的。④存在一个统一的世界资本市场,在这一市场上两个国家都可以自由借贷。该资本市场上唯一可交易的资产是用复合消费品(composite consumption good)标价的无风险的实际债券。基于此,一个本国居民的跨时预算约束可以由(2)式② 给出。⑤假定当期商品价格在前一期被生产者确定,在经过本期以后,价格调整到均衡点,从而将名义价格粘性引入到模型之中。⑥引入不完全竞争,假定每个生产者都有一定的市场垄断力量,这样,总体来看,一国的产出面对的是向下倾斜的世界需求曲线。

(二)Redux模型的内容与分析结果

1.模型的构建思路

基于上述一系列假定,在跨时预算约束下,每个人通过决定他的消费、货币持有量、劳动供给以及确定其产出的价格,努力使其一生的效用最大化。根据最大化问题的一阶条件可以得到三个方程:第一个是标准的欧拉方程。第二个是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方程,即实际货币余额提供的服务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持有实际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在效用函数中,每个人直接从持有货币中受益,但是也因此损失了无风险债券的利息和消除通货膨胀成本的机会。第三个是劳动和闲暇的交替方程,即多生产一单位的产品获得收入的边际效用等于劳动的负效用。求解上述一阶条件方程,就可以得到模型的一个稳定状态点。为了进一步研究货币冲击的动态效应,Obstfeld和Rogoff又利用稳定状态点附近的对数线性近似得出了模型各变量的动态调整过程。这样,就构建起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可以用来分析不对称的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冲击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由于价格是粘性的,故此可以分别得出一个冲击在第一个时期的短期效应和对长期稳定状态的效应;相应地,还可以计算出该冲击的总的福利效应,它等于该冲击所引起的短期效用变动与长期稳定状态效用变动的贴现值之和。

2.Redux模型中货币冲击的效应分析

在Obstfeld和Rogoff(1995)这篇构建Redux模型的经典文章中,他们利用该模型重点分析了Dornbusch汇率超调模型(Dornbusch,1976)中讨论的一个未预见到的永久性货币供给量增加所产生的各种效应。

他们首先考察了最简单的价格完全弹性的情况,以便和后面粘性价格下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价格完全弹性的条件下,并不存在动态调整过程,价格和货币供应量同比例增加,世界经济总是处于稳定状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实体经济并不产生实际影响,因此,货币是中性的。但是,当引入短期商品价格粘性的条件,则经济只能在长期达到稳定状态均衡,并且货币冲击会对消费、产出、汇率和贸易条件等的变化产生永久性的影响。

具体来看,当一国货币供给量增加,由于短期价格不变,名义利率下降,由利率平价条件,本国汇率出现贬值。于是,外国产品相对于国内产品变得更加昂贵,对国内产品的短期需求上升,导致国内产量和收入相应增加③。本国居民本可以将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但是为了实现跨时消费的平滑,他们只消费其中的一部分,而将另一部分用于储蓄。因此,尽管长期经常账户平衡,但短期本国则会出现经常账户盈余。由于长期财富的增加,本国居民会更加偏好闲暇,使得产量又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基于上述过程的简单分析,本国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冲击的效应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消费和产出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小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幅度。②本国汇率贬值,但贬值幅度小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幅度。这是由于粘性价格下汇率变动是由货币冲击和消费效应同时决定的,货币扩张导致的消费增加产生的消费效应对汇率贬值产生了一定的抵消作用。③本国贸易条件在短期出现恶化,而长期则会改善。这是由于短期内国内商品价格不变,汇率贬值会恶化贸易条件,而从长期来看,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冲击引发的财富效应会导致本国贸易条件改善。④降低国际实际利率水平。

与Dornbusch模型不同的是,在货币冲击对汇率的影响方面,Redux模型中不存在汇率的超调。这可以从该模型的汇率决定方程来说明,根据Redux模型推导出的长短期汇率决定方程分别由(3)式和(4)式④ 给出:

其中,(3)式是长期内稳定状态汇率变化率的表达式,(4)式是短期内汇率变化率的表达式。由于货币冲击是永久性的,所以国内外货币供给的变化率之差在短期内和长期内是相等的,即而由本国和外国消费的欧拉方程,可以证明,所以,有即长短期汇率的变化率相等,没有汇率超调。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贸易条件的改善缓解了迅速使名义汇率贬值的要求,因此粘性价格可以减轻汇率的波动幅度。

3.Redux模型中货币冲击的福利分析

利用Redux模型在对货币冲击的各种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计算出冲击对国内外整体福利的影响,进而可以据以对相关政策进行评估。福利分析的方法是将货币冲击对消费、实际货币余额和产出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根据(1)式给出的权重和贴现率进行计算,从而得出冲击的福利效应。值得注意的是,Obstfeld和Rogoff利用Redux模型证明得出,尽管冲击对国内外产出具有不对称影响,但是在正的货币冲击过后,国内和国外福利水平会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这一结论与认为增加本国货币供给量使本币贬值是一种以邻为壑的货币汇率政策的传统观点相反,它肯定了适当的货币扩张或贬值政策的积极作用。如果避开繁琐的数学推导,之所以会得到上述结论,是因为该模型认为货币冲击最主要的效应是增加世界需求,由于不完全竞争的扭曲意味着最初的产出水平较低,因此需求的驱动可以带动产出的增加从而提高整体福利。而冲击的支出转换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和实际货币余额变动效应与需求增加的效应相比仅仅是次重要的。另一方面,由于追求一生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从最初开始通过决定他的消费、货币持有量、劳动供给等变量,已经使得增加收入的边际效用等于增加额外工作努力的边际负效用,因此,本国居民生产更多产品并不提高他们的相对效用水平;类似的,最初的均衡使得冲击后通过经常账户不平衡实现的本国居民消费和闲暇的跨时再分配也不能提高他们的相对效用水平。因此,整体福利的提高是以国内外福利水平同等提高的形式实现的。

三、Redux模型的扩展:基于模型假设的深入分析

Obstfeld和Rogoff的Redux模型构建了一个弥补了M-F-D传统缺陷的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成为新一代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模型。此后,许多学者基于其假设条件的深入分析和修改,在Redux模型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扩展和深化工作,使得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一)基于国家规模假定的扩展:小型开放经济模型

Redux模型以及随后出现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文献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建立在两国模型的框架下,即假定两国经济规模是相同的。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对国际传播渠道进行明确地分析以及将利率和资产价格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内生地决定。但是这也造成了模型的复杂化,并且不适合对小型开放经济体的分析。实际上,在小型开放经济的假定下,也可以建立类似的、更简单的模型。

Obstfeld和Rogoff在《汇率动态回归》附录中,就给出了一个小型开放经济模型。他们假定在非贸易品部门中存在垄断竞争和价格粘性,而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一种同质同价的贸易品,即贸易品部门是完全竞争和价格弹性的,本国典型的经济人在每一期生产的贸易品数量不变,而对各种非贸易品的生产则具有垄断性;该小型经济体可以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自由借贷,国际资本市场上提供的无风险实际债券以贸易品计价;贴现率等于世界利率。在上述假定下,Obstfeld和Rogoff考察了货币冲击的效应,得出的结论是永久性的货币冲击不会导致经常账户失衡,但是却可能会出现汇率的超调。

Lane(1997)用这个小型开放经济模型考察了不连续货币政策的效应和开放度(用贸易部门的相对规模来衡量)对均衡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他分析指出,只有非贸易部门才能获得货币扩张的产出收益,由于这一收益的减少,一个更为开放的经济体从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中收益会较小;由于不连续货币政策下的均衡通货膨胀率与未预期通货膨胀下的收益是正相关的(Barro & Gordon,1983),因此越开放的经济体,其均衡的通货膨胀率越低。

后来,Lane(1998)重新定义了模型中消费效用函数的形式,进一步扩展了这一小型开放经济模型。在新的模型中,货币冲击会导致经常账户的不平衡,但具体是顺差还是逆差则是不确定的,取决于跨时替代弹性σ和期内替代弹性θ之间的相互关系⑤。因此,这一扩展模型清楚地显示了传统Mundell-Flemming模型的结果对模型微观基础的设定是非常敏感的。

(二)关于偏好和生产技术假定的理论发展

相对于M-F-D传统,引入微观基础是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的一大进步,但是消费偏好和生产技术等的设定对于模型分析结果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实际上,Redux模型正是建立在一系列对微观基础的特定假设基础上的,而后来的一些文献则尝试着放松和改变这些假定以检验模型的结果相对于假定变化的稳定性(Robustness)。

第一,Redux模型假定世界上每个人对国内外商品都具有相同的偏好,从而国内外商品是完全可替代的。Corsetti和Pesenti(1997)对其进行了扩展,假定国内外商品之间是单位替代弹性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得出了国内外居民之间有着固定的收入分配,即如果本国产出相对于外国产出上升10%,本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就会下降10%。这样,由贸易条件变动的抵消作用提供的风险分配(risk-sharing)机制使得经常账户始终保持平衡。而经常账户的始终平衡则意味着冲击对于经常账户没有长期效应,并且根据这一特征,Corsetti和Pesenti在不使用线性和国家间对称的假定下得出了模型的封闭式解(closed-form solutions),从而模型可以用来讨论国家间结构和政策差异下最优政策选择。

第二,在Redux模型中,货币需求的消费弹性不影响汇率波动。购买力平价成立条件下,各国面对着同样的实际利率并且各国的消费增长率也相同,从而导致汇率并不对冲击产生超调反应。然而,在市场定价(PTM)的条件下,货币需求的消费弹性就成为决定冲击对汇率波动影响的一个重要参数。Betts和Devereux(2000)对此进行了考察,得出汇率波动与货币需求的消费弹性呈负相关关系,其原因与传统的Dornbusch汇率超调模型关于货币需求产出弹性的分析类似,即一个低的货币需求消费弹性意味着,随着货币的扩张为了使得货币市场出清利率必须下降,而利率的下降只有在汇率预期升值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从而产生了汇率波动幅度增大的超调现象。

第三,Redux模型中消费和闲暇是可分的,但是,如果技术进步只局限于市场部门,这种假设则与稳定的增长路径不相容。因为随着国家变得越来越富裕,劳动力供给逐渐下降,最终将趋向于零。Chari、Kehoe和McGrattan(1998)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首先考察了在真实商业周期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且与稳定的增长路径相容的一个标准偏好方程:

该效用方程中,消费和闲暇是不可分的,且具有单位替代弹性,这样,一个货币冲击在增加国内相对产出的同时为了弥补额外的工作努力就必须同时提高国内的相对消费水平。而这就大大减小了货币冲击对实际汇率的影响效果,从而降低了货币冲击对可以观察到的高实际汇率波动的解释能力。鉴于此,Chari、Kehoe和McGrattan(1998)认为为了解释高汇率波动,消费和闲暇的偏好可分性假定是必要的。相应地,他们引入了一个修正了的偏好可分效用方程(公式(6)),当假定非市场部门生产力随着市场部门的生产力提高而提高时,该偏好设定与稳定的增长路径可以相容。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稳定增长,还需要σ=ξ⑥,这样,就将劳动供给弹性和跨时消费替代弹性联系起来。在上述设定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劳动供给弹性或跨时消费替代弹性越高,实际汇率的波动越大。

第四,Redux模型中,劳动是生产的唯一要素。由于短期内产出是需求决定的,为了增加可操作性,这一供给方面的简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是,Chari、Kehoe和McGrattan(1998)认为引入资本要素是重要的,因为货币冲击会通过降低短期利率而导致投资激增。这样,相对于Redux模型中货币扩张会导致经常账户盈余的结论,资本要素的引入意味着货币冲击可能会造成经常账户的赤字。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激增的影响是相对于未来增加了当前的劳动供给,从而冲击的持续性也降低。此外,Betts和Devereux(1997,1999)也对投资在货币冲击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第五,Redux模型假定只有可贸易商品,而忽略了非贸易商品的存在。Hau(2000)将非贸易商品引入到模型的分析中,对Redux模型进行了扩展。他研究发现,首先,非贸易商品的存在会扩大货币冲击对汇率波动的影响;其次,非贸易商品的存在意味着需求扩张是偏向于本国商品的,从而提高了国内相对于国外的消费;最后,由于冲击后在向新的稳定状态过渡的过程中,实际汇率预期将会升值,这样由消费决定的实际利率国内就会相对低于国外,进而造成国内外消费更大的差异。上述后两点导致了货币冲击后价格水平的下降,因此部分地抵消了因非贸易商品的存在引致的汇率波动增加。最后,Hau模型中的高汇率波动是与相对国内生产商品而言进口商品相对价格的高波动相联系的,而这在数据中一般不容易被明显发现。

(三)关于商品一价定律成立假定的理论发展

在Redux模型中,假定商品一价定律始终成立。然而,很多学者(如Engle,1993;Engle & Roger,1996)的研究表明,跨国间的商品价格对一价定律的偏离已经超越了地理距离或运输成本所能解释的范围,于是一些学者结合市场分割和市场定价(Pricing to Market,简称PTM)问题对Redux模型进行了扩展。“市场定价”一词最先由Krugman(1987)提出,意指当市场处于分割状态⑦ 时,出口商可以根据进口地点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价格。一个外国出口商如果可以根据市场定价,在面临进口国货币贬值的情况下,就可能为了保有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而降低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出口价格,以使得用进口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不变或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从而导致汇率贬值无法产生或较少产生支出转换效应。

Betts和Devereux(1996)较早地涉足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且之后又发表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论文(Betts & Devereux,1997,1998,2000)。他们假定商品的价格以买方的当地货币计价,这一现象被称为“当地货币定价”(Local Currency Pricing,简称LCP)原则;同时,还假定价格不经常调整,即进口方的货币价格粘性。通过上述两个假定,Betts和Devereux表述了市场定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LCP-PTM模型。由于该模型在求解方面表现出的可操作性,以及它对实际存在的贸易品国际相对价格变动现象的描述能力,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Obstfeld和Rogoff(2000)在对四组国家1974—1998年的月度数据进行的分析中也验证了在一定时期确实存在市场定价。

LCP-PTM模型研究认为:首先,市场定价限制了汇率变动对商品价格的传递(pass through),使得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减少甚至消失,因而汇率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很小,当发生货币冲击后,为了满足货币市场均衡,均衡汇率会比在非市场定价情况下有更大幅度的波动,从而增加了短期出现汇率超调的可能性,而这一结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短期内,即使是较大的汇率变动对经济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现象。其次,在非市场定价的情况下,货币冲击倾向于引发不同国家之间较大的消费共同变动和较小的产出共同变动。然而,市场定价改变了这一情况,由于引致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市场定价导致了不同国家消费共同变动的减少,同时,汇率支出转换效应的消失增加了不同国家产出的共同变动,而这一结论与某些著名的经验研究(如Backus,Kehoe & Kydland,1992)相符合。再次,在市场定价条件下,汇率贬值能够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这是因为以外国货币标价的出口商品价格是固定的,从而,贬值提高了相应的以国内货币标价的出口商品价格,但是以国内货币标价的进口商品价格却没有改变。因此,与Redux模型的结论不同,本国一个未预期的货币冲击能够通过对外国贸易条件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发“以邻为壑”效应。相关地,Betts和Devereux(2000)研究表明市场定价的存在严重地改变了贬值改善经常账户的参数条件。最后,市场定价的引入对于货币政策冲击国际传导的福利效应有着重大的影响。在Redux模型中,一个未预期的货币冲击会同时提高国内外的福利水平,但是在市场定价的条件下,国内货币扩张增加了本国福利,但却降低了国外福利,因此,货币政策是一种“以邻为壑”的工具。而这就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总的来说,LCP-PTM模型框架下的分析指出了商品市场分割和市场定价有利于解释国际汇率和价格的波动,并且对冲击的国际传导、福利效应以及政策评估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也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尽管存在滞后,但汇率变动确实存在着全球范围内的支出转换效应,因此,该效应理应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得到反映。实际上,并没有理由认为以LCP-PTM为特征的模型不能同时包含支出转换效应,将两者结合成为了一个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例如,Corsetti和Pesenti(2001)将市场定价程度的参数引入分析,实现市场定价和支出转换效应某种程度上的结合,从而对LCP-PTM模型给予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关于世界资本市场结构假定的理论发展

Redux模型假定世界资本市场上只能交易无风险的实际债券,因此,资本市场是不完全的。Obstfeld和Rogoff(1996)对此假定的解释是,很难想像在一个能够实现国际风险完全分担的充分完善世界中,价格或工资的刚性能够存在。尽管如此,很多学者还是在资本市场结构假定方面对Redux模型进行了扩展。

Chari、Kehoe和McGrattan(1998)在PTM模型的框架内,比较了完全资本市场⑧ 下和资本市场只有一种本国货币标价的不连续的名义债券可交易下的货币冲击效应,发现由于均衡经常账户波动很小,两种情况下货币冲击的持久性影响相差并不大。Betts和Devereux(1998)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然而,Tille(1997)指出,市场定价的条件下,资本市场的结构通常会使货币冲击对经常项目的影响发生质变。例如,如果资本市场上只有一种本国货币标价的名义债券可以交易,非预期的汇率变动就会改变外国居民面对的实际利率,从而使得他们的最优消费路径发生偏移。

一些学者对资本市场存在的摩擦阻力给予了关注。Sutherland(1996)首先将交易摩擦引入到了模型的分析,他假定只有债券可交易,但是购买外国债券需要承担一定的交易成本。交易摩擦的出现使得国内外利率可以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在出现国内货币冲击时,国内利率下降,与国外利率之间出现一个负的利率差,与此同时,国内相对消费会出现一个跳跃性的增加,并且资本出现外流,结果导致汇率只有小幅度的贬值,而这又意味着国内产出增加较少,最后,汇率相对于长期水平出现低调(undershoot)。Sutherland在模型中还采用了Calvo(1983)关于名义粘性的设定,在此基础上得到的一个结论是,价格的惰性越强,资本市场摩擦对经济造成的影响越大。后来,Senay(1998)在Sutherland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商品市场分割和市场定价行为,考察了一系列货币、财政和生产冲击的效应。她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在决定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过程中,资本市场一体化在其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程度。

(五)关于名义粘性假定的理论发展

在Redux模型中,假定当期商品价格提前一期确定,经过本期后,价格进行充分调整。实际上,为了分析的方便,该假定采用了一种简化的方式来描述价格粘性。Corsetti和Pesenti(2001)指出,如果价格粘性是由固定的菜单成本(menu cost)形成的,当冲击非常大以至于造成边际成本超过价格时,企业就有动机在冲击后立即调整价格。因此,粘性价格的假定只有当冲击在一定的范围内才可能是合理的。

在大量的文献中,对名义粘性的假定一般都是假定价格的粘性,而Bergin(1995)则认为,工资粘性假定要优于价格粘性假定。Hau(2000)建立了一个模型,讨论了商品价格可以灵活调整而名义工资提前确定的情况;Andersen(1998)提出工资粘性比价格粘性更容易产生持久的影响;Obstfeld和Rogoff(2000)也对工资粘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工资粘性对开放经济中汇率的影响很大。实际上,若假定每个人生产不同的产品,则不同的人提供的劳动具有差异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状态。面对固定的需求弹性,如果生产者依据在工资基础上固定加价的原则来确定商品价格,则由于工资是粘性的,商品价格在短期内也相应的会保持固定。因此,该种情况下工资粘性实质上也同样具有Redux模型中的国内商品价格粘性所能产生的国际传导效应。

一些学者认为,Redux模型中假定的价格在一期后间断一次性的调整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因此他们考虑使用允许平缓价格调整的“蹒跚价格设定”(staggered price setting)方法来引入价格粘性。早期采用该方法研究价格粘性的有Taylor(1980)、Blanchard(1983)和Calvo(1983)等,其中,Calvo(1983)对粘性价格的设定⑨ 较具有代表性,为很多Redux模型的扩展文献所采用。Kollman(1997)假定工资和价格都是粘性的,他比较了工资和价格提前设定和以Calvo方式调整工资和价格两种情况下货币冲击的影响,发现Calvo方式的名义粘性能够更好的解释大量观察到的名义与实际汇率的序列相关性和价格水平的缓慢调整,但是对产出与其它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却解释不足。

四、不确定性的引入:随机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

汇率风险普遍存在,是国际经济政策分析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例如,美国之外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往往会出现美元的突然升值,而这通常是由“安全港效应”引发的大量资金向美国转移造成的;欧洲消除国家主权货币而建立统一货币,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汇率的不确定性严重阻碍了贸易的发展。然而,在Redux模型及很多后续文献的分析中,并没有涉及不确定性问题,名义汇率风险这一众多现象的分析基础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者们通常依靠一个确定的等价假定来近似准确地均衡关系,这种处理方法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即Kimball(1995)所指出的,“不可能对影响产出方差的变化有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福利分析”。近年来,除了在Redux模型的假设上进行突破外,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即将粘性价格下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扩展到随机的环境中,从而使名义汇率风险在模型中得以明确地反映。

最先在这一方面进行突破的是Obstfeld和Rogoff(1998),他们在Corsetti-Pesenti模型设定(Corsetti & Pesenti,1997)的基础上,通过假定本国和外国货币存量变动服从对数正态的随机过程,将货币不确定性及名义汇率风险引入进了模型中。这一方法使得能够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福利权衡进行明确的量化分析,并且这种权衡与国家的规模相联系。在引入不确定性后的框架下,Obstfeld和Rogoff得出了一系列值得注意的结论:第一,风险不仅影响资产价格和短期利率,而且影响单个厂商的价格确定,进而还影响预期产出和国际贸易流量。第二,尽管冲击前在价格设定上的差异和冲击后在相对产出水平上的差异,由于货币的不确定性对两个国家的冲击前福利有着对称的影响,因此本国和外国对于建立一个最优全球汇率体系有着相同的动力,而且不论国家规模相对大小,该结论都成立,这就与通常所认为的小国会更关注汇率稳定的观点截然不同。第三,汇率风险不仅影响早期文献广泛研究的投机的可预测收益,而且影响汇率水平。第四,本国货币波动性的增加会导致汇率风险溢价水平和远期汇率风险溢价水平的同时下降。Obstfeld和Rogoff从汇率变动为消费波动提供对冲的角度对这一结论进行了解释。该结论与“金融市场上货币冲击波动性越大,风险溢价越高”的传统观点正好相反,并且为著名的远期溢价之谜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第五,本国货币的较大波动,尽管会导致低的国内名义利率和本国货币的升值,但一定会减少国内外的预期福利。

在Obstfeld和Rogoff(1998)随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上,Devereux和Engel(1998)加入市场定价因素后对其进行了扩展。他们利用扩展后的模型对固定和浮动两种汇率制度安排进行了福利比较,结果显示:制度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定价的方式;一旦价格的决定中包含进风险溢价,汇率制度就不仅与消费、实际货币余额和闲暇的方差有关,而且还与这三个变量的均值有关;由于市场定价能够隔绝汇率波动对消费的影响,在市场定价下浮动汇率制度的成本比在生产者货币定价下更低,一旦市场参与者的风险规避程度至少与对数偏好的消费者一样时,一个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要比钉住汇率制度有优势,相反,在生产者货币定价条件下,如果风险规避程度足够高,则固定汇率制度将更有优势。

Bacchetta和van Wincoop(1998)也建立了一个市场定价条件下的随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模型采用了一个更为简单的两期动态框架,这就使得他们能够分析消费和闲暇在偏好中不可分性的影响。在他们的分析中,一个重要的结论是,货币的不确定性使得在本国和外国市场分别定价成为最优:如果消费和闲暇是可替代的,对国外的定价会高于对国内消费者的定价,从而减少国际贸易的数量。这样,传统关于汇率不确定性会减少贸易的担心就在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中被正式反映出来,在该模型中,汇率波动和贸易量同时被潜在基本因素的随机性质所决定。Obstfeld和Rogoff(2000)还建立了一个将市场定价应用于中间投入品的国内外定价随机模型,其分析的结果证明了在面临货币冲击时,对中间投入品实行市场定价也会给经济带来持久性影响。

Engel(1999)对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外汇风险溢价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四点主要结论。第一,弹性价格一般均衡模型中风险溢价的存在依赖于外生的货币冲击与总供给冲击的相关性,而粘性价格模型中的风险溢价则是内生的;第二,粘性价格模型中总供给冲击的分布对外汇风险溢价没有影响;第三,在给定风险溢价取决于消费者面对的价格条件下,当购买力平价不再成立时,由于生产者以消费者货币定价,导致没有一个固定的外汇风险溢价;第四,标准的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通常并不意味着有大的风险溢价。

五、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实证研究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原有理论不能为一些现实问题给出合理解释的回应。随着该方向理论的不断发展,一些学者又开始试图通过经验研究来为新理论模型中的一些结论和机制提供检验或现实依据。但是总的来看,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前还缺乏系统的、成功的经验研究的支持。

Chari等(1998)和Kollman(1997,1998)采用一种校准法(calibration method)⑩ 验证了粘性价格下货币冲击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大小。在粘性价格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数量特征方面,他们的这些研究可以提供很多有用的结果。然而,即使货币冲击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只能解释总体经济波动的一部分,这也并不意味着与名义刚性的存在和货币政策在应对其它失调中的重要作用不一致;此外,一般认为名义和实际汇率的无条件方差还受到大量与宏观经济基本面无关的市场噪声的影响。因此,这种校准法在对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的总体经验评估方面是并不充分的。

除了使用校准法外,对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经验研究中一个更为重要的方法是利用VAR经济计量模型得到的脉冲反映函数(impulse-response functions)来获得有用的经验证据。Clarida和Gali(1994)、Eichenbaum和Evans(1995)较早的建立了VAR模型对货币冲击的效应进行研究,认为货币冲击对实际汇率的影响方式在数量上与粘性价格模型的预测相一致。后来,Betts和Devereux(1997)进一步发展了Eichenbaum和Evans的VAR模型,并将贸易余额加入模型,其研究结果显示,PTM模型下得出的结论与现实统计数据的吻合程度要高于Redux模型。还有一些文献试图验证货币冲击是否像一些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显示的那样影响经常账户。Lane(1998)使用货币冲击对经常账户没有长期影响这一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识别假定,估计了一个VAR模型;Lee和Chinn(1998)、Prasad(1999)则采用货币冲击对实际汇率没有长期影响这一识别假定进行估计,总的来看,这些研究都发现正的名义货币冲击会改善一国经常账户的状况。

除了通过数据来研究货币冲击的实际影响,还有一些学者,如Basu、Fernald和Kimball(1998)、Gali(1999)等,关注名义刚性对财政或技术等实际冲击传导机制影响的实证研究。Basu、Fernald和Kimball(1998)在一个封闭经济的假定下,研究了正的技术冲击如何能够在名义粘性存在的情况下对产出水平产生负面的影响。而将Basu等的这一研究扩展到开放经济的情况下,研究粘性价格下非货币性冲击对实际汇率、经常账户和相关的冲击国际传导机制的影响,则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课题。

Hau(1999)对其后来的一篇文献(Hau,2000)中明确提出的“非贸易部门的相对规模越大,货币冲击对实际汇率的影响越大”这一结论进行了经验检验,发现实际汇率波动与开放度实际上是负相关的。Obstfeld和Rogoff(1996)、Gagnon(1996)、Lane和Milesi-Ferretti(1999)的研究则通过对OECD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净外国资产和实际汇率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提供了证据,而这一经验发现为即使是暂时性的冲击也能产生持久性影响的命题提供了间接的支持,因为经常账户不平衡改变净外国资产,因此能够产生长期持久的实际效果。在财政政策方面,Caselli(1998)利用欧盟的数据验证了利用Redux模型可以得出的国家间的私人消费增长率的差异与公共消费增长率差异之间的负相关关系。Bergin(2003)经过实证分析验证了小国开放经济模型中,粘性价格的假定作为货币冲击影响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重要性。

六、总结性评述

本文对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所谓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是指在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中对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问题进行的研究。这种新的分析框架的主要特征是将坚实的微观基础、名义粘性和不完全竞争融入到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构建之中,最早由Obstfeld和Rogoff(1995)提出。此后,很多学者在保留这一框架最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分析框架进行了发展,并用其对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在这一新的框架下,关于冲击效应的分析结果有些与传统框架下的分析结果相同,但也有许多不同于传统理论的新的结论。特别是,由于微观基础的引入,在新的分析框架下可以进行严格的福利分析和政策评估,使得开放经济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此外,随着随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的提出,不同的政策制度也可以在这一框架下进行比较。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较之传统框架下的理论体系在分析方法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并成为目前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

然而,从本文的综述中可以看出,许多冲击效应和福利结果对于名义粘性的具体形式、偏好的设定、资本市场的结构等假定前提非常敏感,许多结论和政策建议都是在严格的特定假设前提下得出的。当前,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从假设条件到具体结论都缺乏系统的、成功的经验研究的支持,这就使得这一领域的发展从目前来看更有意义的是其研究方法上的突破,而不是其结论本身。只有当大量的经验证据为某种“更为贴近实际”的前提设定提供支持,并且在这种设定下的分析结论也能被经验研究所证实,这种结论对于实践才更有指导意义。因此,关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对于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应成为未来突破的一个重点。

注释:

①式中,σ,ε>0,μ<0,0<β<1,C[,s]是该居民消费各种产品的总的消费指数;M[,s]/P[,s]是该居民的实际货币余额;y[,s](z)是该居民的产出水平,用以表示他付出的工作努力。

②式中,r[,t]表示债券从t到t+1时的实际利率,F[,t]和M[,r]是一个本国居民在进入t+1时期时所持有的债券和本国货币存量,p[,t](z)和P[,t]分别表示在t时期商品z的本国货币价格和总的本国价格指数,y[,t](z)、C[,t]和T[,t]分别为该居民在t时期的产出水平、消费水平和付给本国政府的税负。

③之所以需求上升能够使得生产者愿意增加产出,是因为价格固定时,产出由需求决定,而垄断的生产者总是在边际成本之上定价,即使价格不能变动的情况下满足非预期的需求也总是有利可图的。

④式中,E、M、C分别表示汇率、货币供给量和消费,“^”表示该变量的变化率,“*”代表国外,“—”代表该变量的长期稳定状态。

⑤σ表示不同期间消费替代的意愿,θ表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替代程度。若σ<θ,正的货币冲击导致经常账户盈余;σ>θ,则经常账户赤字;当σ=θ时,经常账户平衡。

⑥σ是跨时消费替代弹性,ξ是劳动供给弹性。

⑦市场分割指商品在不同地区存在着价格差别,但国际套利却很难或几乎不可能。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国家标准或者垄断厂商对国际商品套利的限制和阻止。根据市场分割的程度,生产者可以在不同的国际市场上制定不同的价格,即市场定价。

⑧资本市场完全和一价定律成立的条件下,充分的风险分担意味着货币冲击不会带来财富的转移,从而Redux模型中财富效应的持久性影响将不会存在。这样,完全资本市场假定可以通过消除经常账户与净外国资产作为冲击的动态传播渠道而使得分析简化。

⑨Calvo假定每个厂商调整其价格的机会是随机的,且有大量相互独立的厂商。这样,每一期都有固定比例的厂商调整价格,从而使得总体价格水平是一个平滑变量,仅仅随着时间逐渐变动。假定价格调整机会的Poisson逼近率为γ,则每期有γ比例的厂商变动价格;对一个特定厂商而言,其进行价格调整的间歇为1/γ。

⑩该种校准法主要是通过对由模型得出的无条件动量(unconditional moments)与数据中观察到的无条件动量进行比较。

标签:;  ;  ;  ;  ;  ;  ;  ;  ;  ;  ;  ;  ;  ;  ;  

新经济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_宏观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