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中国投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关于我国投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理论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GNP的主体是居民收入与企业利润。居民收入的去向主要是消费,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用之于投资(广义);企业利润的去向主要是投资。总起来看,投资占GNP中比重是不低的。例如我国1994 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NP比重为35%。因此,研究宏观经济就不能不研究投资。

投资是一个很普通的词,可以说人人皆知。《辞海》对它的解释是:“企业或个人的以获得未来效益为目的,投放一定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的行为”。这样的解释现在看来是不够的。这里我们将对投资以理论与实际、定性与定量诸方面作一些系统观察。

一、投资的理论简析

投资的理论涉及内容很广泛,包括投资定义及分类、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投资体制理论、投资资金筹集、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分布、投资决策、投资实施、投资政策、投资效益等。这里我们主要说明投资理论的核心内容,即投资的定义及分类或内含与外延。

1.投资的内含

关于投资的内含,国内外学术界的看法分歧严重。我们首先列出数种有代表性的解释,然后提出我们的观点。

(1)经济活动论。 这种观点认为投资是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某些事业的经济活动。这里的某事业主要是指购建实物资产,有时也指购买金融资产。

(2)特种资金论。这种观点认为,投资是一种特种资金, 这种特种资金属于垫付资金,它是要回流的,要增值的。它不同于赠款,也不同于流转性经营资金。

(3)经济活动与特种资金两重论。 这种观点是上述两种观点的混合,认为投资既是一种资金,也是一种经济活动。

(4)证券流通论。这种观点属于狭义,认为投资是证券投资。 这种观点把企业投资(购建)归入到公司理财和工程经济范畴,把国家投资归入到宏观政策学范畴。这种观点在西方学术界较为流行。

(5)人力资本论。这种观点认为投资就是指人力资本增加。 人力投资是最主要的投资,人力投资是最有利的投资,非人力投资为人力投资服务。

(6)固定资产论。这种观点认为投资就是指固定资产的购建。 流动资产不属于投资范围。这种观点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正统观点,也是前苏联的投资解释。我国目前的政府统计由于改革滞后,也仍将投资限制于固定资产运动本身。

(7)资本增加论。这种观点认为投资是流量,资本是存量, 投资是资本的增加。这里的资本表现为房产、设备、存货。这一观点排除了证券投资。

我们认为以上诸种解释各有所长,但仍不能令人满意。笔者以为,投资的内含应该是:通过投入一定的经济性资源以增加主体的直接和间接发展能力的行为过程。以上确定的投资内容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①投资不完全是经济活动。当投资于购建生产性固定资产时是经济活动,当投资于购买非主体使用的资产而转赠于社会时则是社会活动,当投资于本人或他人提高教育水平时则是个人活动。这三种情况下的投资,其投入阶段必须是经济性的,其产出阶段不必是经济性的,可以是公益性、文化性的。

②投资以增加发展能力为中心。这种发展能力可以是行为主体的扩大再生产能力,也可以是行为主体自身的社会竞争能力,还可以是社会某一阶层或全社会的文化能力。例如投资于工厂、投资于个人上学、投资于学校分属于这三种情况。

③投资是一个过程。因而总是涉及较长的时间,不是一次性的,涉及较多的资源耗费。

2.投资的外延

明确了投资的内含,则易于分析投资的外延,即投资的分类,下面展开说明。按投资主体分,可以有个人投资、单位投资、政府投资、外部投资(引进外资)。个人投资与单位投资也叫民间投资。

按投资去向分,可以有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产投资,可以有生产投资与非生产(证券)投资或直接与间接投资,可以有经济投资与文化投资(人力投资)。

按投资时间分,可以有短期投资(1年以内),中期投资(1—5 年),长期投资(5年以上)。

按投资空间分,可以有地区投资、国内投资与国外投资及全球投资,可以有第一产业投资、第二产业投资、第三产业投资,可以有地面投资、地下投资、地上(空中)投资、海洋投资。

按投资法律分,可以有合法投资、不合法投资、半合法投资,可以有计划投资、自由投资。

按投资运作分,可以有消费投资(上课)、生产投资(购置更多的原材料)、建设投资(扩建、改建、新建)以及勉强划为投资的更新改造、投机投资(证券、土地等购买后待价而沽)。

按投资效果分,可以有无效投资与有效投资,可以有显效投资与隐效投资(生态保护投资),可以有近效投资与远效投资。

按投资形式分,可以有货币(现金、支票、存款)、物品、土地、劳动力、知识产权、债权、股权等各种工具的投资。

按投资收益分,可以有自益投资与他益投资,可以有固定收益投资与变动收益投资,可以有低风险(低收益)投资与高风险(高收益)投资。

按投资的口径分,可以有狭义投资、中义投资与广义投资。广义投资即是我们前面解释的投资含义。狭义投资即是证券投资,中义投资是指证券投资与生产投资。在一般的西方及国际统计资料中,常采用中义投资分项列出。由于在初始投资总量中直接的生产投资所占比重较少,并且随着经济高度发展,这种趋势越明显。因此,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常用狭义投资。

二、近十年来我国投资的实证考察

如前所述,投资是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变量之一(另一个基本变量是消费)。分析研究投资的变动规律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前提。这里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传统投资口径)1985年以来的基本动态作一些实证分析。

1.基于投资总量的实证考察

①1985—1994年我国投资(名义值,下同)由2543亿元增加到15926亿元,增长了5.3倍。同时期,我国GNP由8558亿元增加到43800 亿元,增长了4.1倍。投资与GNP的增长速度比为1.3:1,投资占GNP的比重由29.7%增加到36.4%。由此可见,尽管GNP中由个人取得的收入份额可能增加了,但GNP使用中实质由个人消费的比重并没有增加, 投资的实际比重相应增加了7个百分点,增长率高达23%。

②1985—199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673元增加到2851 元,增长了3.2倍;我国农民人均消费支出由317元增加到1021元,增长了2.2倍;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不足3倍。同时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5.3倍。由此可见,即使加上人口增长率因素, 依据家计调查数据也可从另一侧面证明我国GNP中消费比重在下降、 投资比重在上升这一现象。

③1985—199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最高增长率(限于资料,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是1993年的59%,最低增长率是1990年的10.6%,高低落差3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性远高于GNP,并且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峰波谷超前于GNP的波峰谷均为1年。这绝不是巧合,它反映了我国投资对GNP拉动作用的先导长度是1年。这一特点说明投资可以作为GNP预测的指示器。 这里的结论即使考虑价格因素也没有实质性改变。

④1985—1994年我国通货膨胀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表)最高值是1994年的24%,最低值是1990年3.1%,与我国名义GNP的增长波峰与波谷同步,因而它们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最高增长率与最低增长率年份相比,恰好也是滞后1年。显然,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于对通货膨胀的走势进行先导预测及预警控制。

2.基于投资结构的实证考察

①1985—199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有单位所占比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所上升,由66%增加到71%。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国工业产值中国有部分已由70%下降到40%以下。因此,我国投资向国有企业的这处倾斜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效益,这一特征也对我们的投资投向提出了新的变化要求。

②1985—199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集体单位比重由13%增加到17%,而个人投资(建房及购买生产性设备)比重却由20%下降到11%。个人投资下降主要是由于乡村个人投资增长缓慢。而乡村个人投资增长慢一方面是由于乡村居民建房热潮周期性消退,一方面是因为农民用于生产性固定资产购置支出增长较少。个人投资比重的这种较大下降与我国经济市场化大方向是不一致的,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视。

③1985—199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由16%下降到4.9%,国内贷款由20%增到25%,利用外资由4%增加到10%,自筹投资始终居主要地位,占50%以上。这里国家预算内资金用于投资的比重下降过低,对于进行投资引导、均衡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是不利的。如果再考虑到预算内资金(用财政支出代表)占GNP 比重由21%下降到14%以下,则更说明宏观调控能力弱化。

④1985—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用于建筑安装工程的支出仍占大头,但有较大下降,由65%下降到50%;用于设备工具器具购置的支出则由第二位变成末位,由28%下降到24%;而用于其他费用(管理费、青苗费、安置费等)的支出则由小头变为中头。这种其他支出的过快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是不利的。

⑤1985—1994年国有单位投资中,用于农业的投资比重趋于下降,已不足2%。这一情况与我国农业在GNP中拥有19%的比重是极不相称的,更与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50%以上的比重极不相称。

三、今后投资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伴随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国投资的研究不仅在量上要由简单转向复杂,而且在质上要由片面转向全面。中国投资的研究要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且应力争有所趋前。为此,当前及今后中国投资的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投资口径要拓宽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口径基于资金最终使用角度,并且主要是局限于固定资产这种口径的投资与计划经济下的MPS 统计核算相适应,但不适应新SNA要求,对投资的反映是不全面的。至今, 我国的官方统计资料中,仍然只有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缺少证券投资数据,也缺少流动资产投资数据。

从目前看,我国的证券投资还比较小,但从发展看,证券投资不可忽视。因为,首先,居民购买国债数额已经占有相当规模,每年有上千亿元。其次,企业与居民购买各种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各种股票等,每年可能也有数百亿元。再次,我国吸收外国投资,举借外债用于投资每年折合人民币也在上千亿元。最后,国外对我国的直接投资(近两年每年都在2千亿人民币)中,有一部分用于证券买卖。因此, 综合起来看,相对于直接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于最终形成的固定资本,证券资本的比重将愈益增大。建议今后国家逐步建立规范化的多层次投资统计体系,中国的投资研究要向宽口径方向渗透。

2.投资对比分析要注意可比性

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一种价值运动,与其他经济变量一样,即可以从现价角度考察,也可以从不变价角度考察。当投资品价格变化幅度较小时,两者差别不大,但是如果投资品价格变化幅度较大,则两者差异很大。因此,在进行不同年份或不同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对比分析时,应注意由价格因素引起的不可比性。

例如进行八五时期与七五时期的投资总量对比研究不能简单地把各个时期的年投资额直接加总对比。 如果直接加总对比, 则由七五时期1986—1990年各年投资分别为3020亿元、3641亿元、4497亿元、4138亿元、4449亿元,八五时期1991 —1995 年各年投资分别为5509 亿元、 7855亿元、12458亿元、16370亿元、19500亿元(估计), 从而七五时期总投资为19745亿元,八五时期投资比七五时期投资增长2.1 倍, 为3.1:1,平均每年增长高达25%,个别年份增长率达59 %(《经济日报》1995年8月21日3版在“八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回顾”一文中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的)。显然,这种对比分析没有考虑到价格因素引起的不可比性。据统计,八五时期前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依次为:9.5%、15.3%、26.6%、12%,4年物价总上涨79%,平均每年上涨15.7 %。由此,按现价计算的投资增长率,若扣除价格指数,则其数值要下降一半以上,实际每年投资增长率为11.6%。

与投资价格指数相联系的是通货膨胀,后者一般用消费价格指数代表,两者具有密切联系。在计算投资回收时要注意通货膨胀率。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企业讲,本企业赚回了多少个本企业,比如有某企业,其建设投资1亿元,建成后5年内每年获取利润0.2亿元。由此, 有些同志就不假思索地认为5年已赚回一个企业,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且不说这笔投资首先应取得等价于银行利息的利润,单是这5 年的通货膨胀也必然使这5年赚取的1亿元远不及5年前的1亿元。如果再考虑5 年前这笔亿元投资的机会成本,则究竟赚回了多少个企业就大有值得重新思考的必要了。

3.应加强投资建设周期与投资波动周期研究

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有些大型工程可能要10年20年才能建成,比如三峡工程总工期计划为17年;有些工程由于某些意外原因,或相互不配套,也会使工期延长。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周期是全社会所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平均建设工期。其计算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计划法,可以把某一年度或不同年度所有开工的固定资产项目的计划建设工期全部加总,然后除以项目个数,也可以每个项目的投资额为权数,把各个项目的建设工期加权平均。另一种是实际法,可以把某一年度或不同年度所有竣工完成的固定资产项目的实际建设工期,按投资额加权平均。据有关材料的估计,我国固定资产的平均建设周期大概在6年左右,显然偏长。

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周期一般取决于:相对于更新改造投资的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基本建设中大型工程所占比重、资金筹措到位速度、施工难度、管理水平、投资规模,等等。据统计,1985—1991年,我国国有单位建设投资中,大中型项目所占比重逐步上升,1988年至1991年大中型项目投资超过小项目投资,1992年开始大中型比重有所下降。由此,我国投资建设周期自然有所拉长。

由于固定资产建设需要一定周期,这样就使得计划投资由于不可确定的通货膨胀因素、自然风险因素等而与实际投资不相一致。普遍的情况是计划投资小于实际投资,或者说静态投资小于动态投资。比如三峡工程,其静态投资为1千亿元,但由于1994年、1995 年的高物价以及今后不会低于8%的物价涨幅,估计动态投资已3千亿元都打不住了。因此,缩短固定资产建设周期不仅可以使固定资产早日投入使用发挥效益,而且也可以减少投资的不确定性,利于控制投资总规模,节约资金。

与固定资产建设周期相联系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周期。投资周期与建设周期相比较,投资周期侧重于从宏观经济角度反映投资额波动,建设周期与微观经济主体关系更为密切。

投资周期按时间长度,可以分为投资短周期(2—3年),投资中周期(5年),投资长周期(10年)。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 我国投资周期逐步由绝对量波动型转化为相对量波动型,我国投资周期以中周期较为显著,我国投资周期的振幅偏大,波动系数大。例如按当年价计算,改革开放之前国有投资中周期之中波动幅度最大者(峰谷落差)达 147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有所减少,但也仍达到40—50个百分点以上,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投资波动程度。

投资建设周期与投资波动周期是投资经济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围绕投资建设周期应加强研究其如何缩短,围绕投资波动周期应加强研究如何弱化波幅。这样的研究自然应该与企业行为、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社会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应该与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联系起来,应该与消费资料生产联系起来(我国投资总额中40%最后转化为消费基金),与稳定的经济增长联系起来。

标签:;  ;  ;  ;  

中国投资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