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苄青霉素和常规方法治疗单纯性外阴炎疗效对比研究以及康复情况分析论文_杨秀莲

(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中心卫生院妇产科 甘肃武威 733006)

【摘要】目的:探究氨苄青霉素和常规方法治疗单纯性外阴炎疗效对比研究以及康复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单纯性外阴炎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对比分析,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45例)予以氨苄青霉素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康复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外阴瘙痒(3.02±1.74)d、烧灼感(2.00±1.00)d、外阴肿痛(2.01±0.69)d显著更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分别为36(80.00%)例、7(15.56%)例、2(4.44%)例,实验组总有效率95.56%较对照组77.14%显著更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氨苄青霉素应用于单纯性外阴炎患者中,不仅可显著改善患者外阴烧灼感及瘙痒、外阴肿痛等症状,且可显著提升其临床总有效率,值得于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氨苄青霉素;常规方法;单纯性外阴炎;康复情况

【中图分类号】R71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052-01

单纯性外阴炎于临床中属于一种较为常见妇科病,其病毒细菌感染为导致该病重要因素,严重干扰患者正常生活工作与生活。本研究主要针对本院收治80例单纯性外阴炎患者予以氨苄青霉素和常规方法治疗进行对比,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单纯性外阴炎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对比分析,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年龄25~60岁,平均(42.50±2.02)岁,病程2~4d,平均(3.00±1.20)d;实验组(45例),年龄26~61岁,平均(43.50±2.22)岁,病程2~5d,平均(3.50±1.40)d;两组上述基线资料中(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采取红霉素(生产于国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规格25万/单位,国药准字H34023638)肌肉注射治疗,80万单位/次,2次/d。实验组予以氨苄青霉素(生产于华北制药集团先泰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g,国药准字H10983081)肌肉注射治疗,2次/d,1g/次;两组患者均治疗28d,每治疗7d需停用1d。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症状:外阴瘙痒、烧灼感及肿痛;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愈:患者体征与状均消失,且镜检真菌显示为阴性;有效:患者症状有显著好转迹象,且经镜检提示真菌结果呈阳性;无效:患者体征与症状无好转,病情甚至加重[1]。

1.4 统计学处理

本数据予SPSS21.0软件处理,正态计量(x-±s)数据组间对比通过t进行检验;正态计数例数[n(%)]组间率对比则予χ2检验,当两组对比显示高度差异,即提示具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对比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更短,两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治愈22(62.86%)例、有效5(14.29%)例、无效8(22.86%)例,实验组分别为36(80.00%)例、7(15.56%)例、2(4.44%)例,实验组总有效率95.56%较对照组77.14%显著更高,两组有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单纯性外阴炎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外阴瘙痒、烧灼感及肿痛;主要体征为:外阴可显示潮红、肿胀以及局部充血,部分患者可出现湿疹及溃疡。临床治疗方式有局部治疗及药物治疗,本文就本院予以药物治疗的80例单纯性外阴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康复状况予以对比分析。

红霉素主要是由链霉素组成,归为大环内酯类药,能够穿透于细菌包膜中,抑制核酸核糖的生成于P中,并阻抗多肽链受位移至P位,从而可显著阻断细菌间的蛋白质结合,进而达到抑菌效果。相关资料显示[2],该药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过敏、腹泻等,从而严重影响患者治疗效率。氨苄青霉素属于半合成类光谱型青霉素,治疗后,其能显著阻断移位酶的生成,且可以对细菌肽链予以抑制,还能够阻抗细菌蛋白结合,从而达到抑菌及杀菌作用,进而可有效改善患者外阴肿痛及烧灼等症状[3,4]。另外,氨苄青霉素具有效、安全可靠优势,且价格较廉价,从而被临床广泛应用[5]。两种药物虽然均可以对单纯性外阴炎产生疗效,但本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外阴瘙痒(3.02±1.74)d、烧灼感(2.00±1.00)d、外阴肿痛(2.01±0.69)d显著更短;实验组总有效率95.56%显著更高;表明将氨苄青霉素更加适合应用于单纯性外阴炎患者中,其不仅可以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且可显著提升其临床总有效率。受内部因素等限制,关于氨苄青霉素和常规方法治疗单纯性外阴炎不良反应未给予分析,待临床探究并进行充分补充。

总结上文,将氨苄青霉素应用于单纯性外阴炎患者中,不仅可显著缩短其外阴瘙痒及烧灼感等持续时间,且可显著提升其临床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海容.氨苄青霉素在淋菌性外阴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35(9):223-224.

[2]郭凤波.氨苄青霉素在淋菌性外阴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0(1):161-162.

[3]徐雪平.炎清舒洗剂治疗非特异性外阴炎及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4):185-186.

[4]杨帆,刘笑梅.地锦草冲剂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非特异性外阴炎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3):148-150.

[5]于秋红,肖云心嫣,张惠,等.苦薄椒洗剂治疗接触性外阴炎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10):936-937.

论文作者:杨秀莲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  ;  ;  ;  ;  ;  ;  ;  

氨苄青霉素和常规方法治疗单纯性外阴炎疗效对比研究以及康复情况分析论文_杨秀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