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研究及有地表入渗的裂隙岩体渗流数值分析

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研究及有地表入渗的裂隙岩体渗流数值分析

胡云进[1]2002年在《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研究及有地表入渗的裂隙岩体渗流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就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试验测定和数值模拟确定、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机理、有地表入渗的裂隙岩体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值分析以及地表入渗对岩坡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大型工程问题的分析中。主要内容如下: (1)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于动力法原理(即逐次建立水相和气相之间的稳定流动状态),首次研制出一套可同时测定单裂隙毛细压力-饱和度以及非饱和渗透系数-毛细压力关系的实验装置,并提出一种用该实验装置来测定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物模试验法,使得通过试验来测定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成为可能。 (2) 运用分形几何和蒙特卡洛模拟等理论,提出一种更合理的确定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数值试验法,并开发相应的模拟程序。由于该法在生成裂隙充水域时考虑了水和气的“圈闭”效应,故能模拟出裂隙排水与吸水过程间客观存在的滞后现象,这是以往数值试验法所不能做到的。 (3) 把裂隙岩体等效为连续介质来处理,建立有地表入渗的裂隙岩体饱和非饱和渗流的数学模型。以Galerkin有限元法为模拟手段,研制了相应的算法,并编制了考虑地表入渗的叁维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计算程序SUSS3D。算例分析表明,上述模型和计算程序是合理可行的。 (4) 引入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理?

胡云进[2]2001年在《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研究及有地表入渗的裂隙岩体渗流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就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试验测定和数值模拟确定、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机理、有地表入渗的裂隙岩体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以及地表入渗对岩坡稳定性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大型工程问题的分析中。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1.从单一裂隙非饱和渗流研究和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分析模型这两方面出发,系统综述了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地表入渗影响下的岩坡稳定性研究概况。在分析现有研究成果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待研究的问题。 2.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基于动力法原理(即逐次建立水相和气相之间的稳定流动状态),首次研制出了一套可同时测定单裂隙毛细压力~饱和度以及非饱和渗透系数~毛细压力关系的实验装置。在该实验装置上进行了裂隙概化模型的试验,初步阐明了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机理,并提出了一种用该实验装置来测定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物模试验法,使得通过试验来测定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成为可能。 3.在总结分析以往数值试验法优缺点的基础上,运用分形几何和蒙特卡洛模拟等理论,提出了一种更合理的确定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数值试验法,并研制出了相应的模拟程序。由于该法在生成裂隙充水域时考虑了水和气的“圈闭”效应,故能模拟出裂隙排水与吸水过程间客观存在的滞后现象,这是以往数值试验法所不能的。 4.针对裂隙较发育的岩体,把裂隙岩体等效为连续介质来处理,建立了有地表入渗的裂隙岩体饱和非饱和渗流的数学模型。以Galerkin有限元法为模拟手段,研制了相应的算法,并编制了考虑地表入渗的叁维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计算程序。通过几个算例分析表明上述模型和计算程序是合理可行的。 5.引入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理论,运用刚体极限平衡法,研制出了地表入渗影响下的岩坡稳定性验算程序。该程序考虑了非饱和带基质吸力对岩体抗剪强度的贡献以及暂态附加水荷载的不利作用(若具备含水量与岩体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还能考虑水对岩体的软化作用),使计算结果更贴近实际。 6.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小湾电站水垫塘区岸坡降雨入渗分析、溪洛渡电站水垫塘区岸坡雾化雨入渗分析以及雾化雨入渗对溪洛渡电站水垫塘区岸坡稳定性的影响等实际工程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表入渗确会给边坡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并且本文的模型和计算程序均是合理可行的。

荣冠[3]2005年在《岩土介质非饱和渗流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饱和非饱和渗流现象是岩土介质中普遍客观存在的地下水运动规律,由于其对岩土体稳定性、地下水资源利用、污染控制、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工程问题均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近十来年由于国内外在上述领域工程需求增加,使饱和非饱和渗流研究正成为岩土工程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对岩土体饱和非饱和渗流、渗流场与应力耦合作用和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稳定性方面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岩土介质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及非饱和渗透试验、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模拟、降雨入渗及其对边坡岩体稳定性影响、渗流与变形耦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和探讨的内容有: 1.对多孔介质饱和渗流基本理论进行了简要论述,给出了多孔介质饱和渗流基本微分方程。阐述了非饱和土水势、多孔介质土水特征曲线和各种经验公式及非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等。研究了不同特征裂隙的渗透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裂隙岩体的渗透特性,介绍了裂隙岩体REV的概念。基于已有的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资料,研究了岩石裂隙开度分布规律,进行了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拟合及理论分析,同时对岩石裂隙非饱和渗流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2.根据渗流基本理论分析推导了连续介质叁维饱和非饱和渗流问题微分方程以及渗流基本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饱和非饱和渗流方程Galerkin有限元格式。推导的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求解中以压力水头为基本未知量,将稳定与非稳定、饱和与非饱和渗流场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整个渗流场采用一个支配方程,自由面只是正压区与负压区的分界面,计算中不须进行自由面迭代。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求解相应的缺点有:非饱和参数不易确定、计算精度不易控制、由于负区与正区方程类型不同导致求解和收敛困难。针对上述问题讨论了求解中材料非饱和参数选取及逸出面的处理、非线性迭代技术及收敛标准和初始压力水头边界的确定等问题。 在叁维饱和非饱和渗流有限元程序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对某库区边坡岩体库水位升降条件下的渗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反映:随着水位的上升,渗流场总体变化规律为,负压区范围逐渐变小,正压区压力水头变大,部分岩体由非饱和状态变为饱和状态,零压线上升明显滞后于库水位的上升。由于边坡初始压力水头(对应含水量)和岩土材料非饱和渗透参数的差异性,使负压区水头和零压面的变化较复杂。水位下降时,零压面随库水位下降而迅速下降,负压区也随之增大,正、负压区压力水头均逐渐变小。地下水流速矢量方向总体为斜坡倾斜方向,且零压面附近流速最大。

姜媛媛[4]2005年在《饱和—非饱和渗流影响下非连续性岩体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体边坡中的渗透水压力和渗流场分布是影响边坡稳定和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应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深入研究了库水位变化和降雨入渗条件下岩体边坡的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场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 1.由渗流基本物理方程出发,以压力水头为基本未知量推导了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微分方程,阐述了饱和—非饱和渗流问题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应的定解条件。 2.在分析降雨入渗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了考虑降雨入渗影响的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场有限元分析方法。运用Galerkin加权余量法给出了有限元计算格式,研制开发了叁维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有限元计算分析程序,并通过算例予以验证。 3.分析比较了极限平衡法、极限分析法、有限元法、离散单元法、DDA等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针对岩体边坡的非连续变形和大变形特征,采用非连续变形分析展开研究,提出了基于叁维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的岩体边坡稳定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 4.以某两水库边坡滑坡体为例,研究了库水位骤降、降雨入渗条件下岩体边坡非饱和渗流场的变化规律,并利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模拟了边坡的变形,分析了边坡的稳定性,探讨了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场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

丁金华[5]2014年在《膨胀土边坡浅层失稳机理及土工格栅加固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膨胀土作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特殊土,对相关地区的工程建设造成了极大破坏和影响,一直是岩土工程领域研究的难题之一。浅层失稳破坏是发生在铁路、公路、水利等工程中最普遍最频繁的膨胀土边坡破坏现象,但目前对浅层失稳破坏机理缺乏足够的认识,传统的极限平衡稳定性分析方法不能如实反映和解释膨胀土边坡此类破坏的真实性状,也制约了工程建设中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以解决由于其特殊性质带来的工程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膨胀土边坡的浅层失稳破坏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工程措施是保障工程设计安全和经济性的关键。本文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膨胀土边坡稳定问题,针对膨胀土最本质的工程特性——膨胀性开展深入研究,通过大型静力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压实膨胀土边坡在没有裂隙、超固结性、干湿循环等因素的影响下,由于水分入渗引起的边坡膨胀变形和滑动的发生发展破坏全过程。在“湿度应力场”理论基础上,提出一种非饱和渗流场-膨胀变形场-应力场的多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结合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成果,阐述了膨胀土边坡浅层失稳的破坏机理。在此基础上,从加筋土的筋—土作用机理出发,研究土工格栅对膨胀土膨胀变形的约束效果,及其对边坡浅层稳定的改善作用,为确定合理的膨胀土工程处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膨胀土边坡极为普遍的浅层失稳破坏形式,采用大型物理模型试验(6m×2m×2.8m),并结合湿度场-膨胀变形场-应力场的耦合数值模拟分析,揭示出膨胀土边坡浅层失稳的本质在于膨胀土的膨胀性。由膨胀变形控制的膨胀土边坡浅层渐进性失稳破坏机理可阐述如下:膨胀土边坡在受到外部水力边界作用时,首先导致边坡内含水量场发生时空不均匀分布,继而引起土体的不均匀膨胀变形,应力应变场发生重分布,在非饱和-饱和浸润交界区域形成剪应力集中区,产生局部剪切破坏,并逐渐向边坡深部扩展,最终形成多重剪切面,边坡发生渐进性失稳破坏。(2)针对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在“湿度应力场”理论基础上,提出一种结合非饱和-饱和渗流场、膨胀变形场、应力场多场耦合作用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通过对模型试验的仿真模拟,证明这种多场耦合分析模型和方法可以真实反映膨胀土边坡的浅层渐进性失稳过程,为深入理解边坡浅层稳定性的破坏机理提供了有用的分析手段。(3)基于温度膨胀和湿度膨胀的相似性,采用热—固耦合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根据室内膨胀土无荷及有荷膨胀试验成果,反演得到不同含水率、干密度和荷载作用下的膨胀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膨胀系数受含水率、干密度、荷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低荷载条件下含水率和膨胀系数近似符合线性关系。因此,在多场耦合数值计算中采用低荷载条件下对应的含水率—膨胀系数(饱和度—膨胀系数)关系来反映边坡不同部位湿度变化引起的膨胀系数的变化规律。(4)采用大尺寸膨胀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铺设土工格栅后膨胀土的吸湿膨胀变形发展规律,获得了不同格栅参数(强度、类型、铺设层数和方式等)对膨胀变形的影响规律,对土工格栅抑制膨胀变形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5)通过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对土工格栅处理膨胀土边坡浅层稳定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为膨胀土工程处理措施提供了基本的试验依据。

周宏[6]2006年在《有地表入渗的土坡饱和—非饱和渗流及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非饱和土的研究将是二十一世纪岩土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下水饱和—非饱和二维模拟软件,模拟计算有地表入渗条件下西南某水电站下游岸坡渗流场;建立在渗流计算的基础上,编制了渗流计算结果到土坡非饱和稳定分析的数据接口以及土坡非饱和稳定分析程序;将土坡的饱和非饱和渗流和土坡非饱和稳定分析进行整合,编制了“有地表入渗的土坡饱和—非饱和渗流及稳定性分析的实时监控系统”。叁个方面的工作及主要及成果具体如下: 1) 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详细分析了泄洪雾化、降雨入渗条件下岸坡非饱和区以及垂向、法向和径向剖面的基质吸力变化情况,其中对泄洪雾化的范围根据已有资料作统计分析,并对雾化入渗时饱和(暂态饱和区)范围进行分析,相对隔水层对渗流场影响作了详细的说明。对不同入渗类型作了对比分析,表明降雨入渗和泄洪雾化入渗在入渗强度和坡面入渗形式上有所不同。 2) 土坡非饱和稳定性分析。根据不同时刻点网格节点上的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值,计算不同时刻点土坡的稳定系数。对最危险滑动面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研究,回归暴雨期间边坡稳定性系数—入渗时间方程式。将降雨强度和持雨时间对边坡稳定性的组合影响用降雨容量的概念表述,定义稳定性降雨容量系数的概念。对典型计算滑动面计算不同降雨强度和持雨时间组合下的稳定性,对其组合作二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稳定系数与降雨量、持雨时间的关系式,计算得到稳定性降雨容量系数。提出土条自重的土水分离算法并加以分析,对空隙水压力系数也进行了探讨并将其延伸到非饱和区。 3) 渗流及稳定分析的实时监控系统。在有地表入渗的饱和—非饱和渗流以及边坡非饱和实时稳定性计算的基础上,编制“有地表入渗的土坡饱和—非饱和渗流及稳定性分析的实时监控系统”程序。系统通过地下水模拟系统进行饱和—非饱和渗流模拟计算,通过自编的程序完成边坡的实时稳定性计算,由计算统计的回归方程根据气象预报对地表入渗条件下土坡的稳定性进行预测,反过来也可以对危险气象条件进行预报。

汪斌[7]2007年在《库水作用下滑坡流固耦合作用及变形研究》文中认为叁峡库区是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带。自2003年135m蓄水伊始,到2006年156m蓄水位以来,绝大多数滑坡经受到了库水位作用的考验没有复活。但库水位波动对滑坡的稳定性和变形破坏失稳的影响机制仍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应用课题之一。论文选取叁峡库区叁大滑坡之一的巴东县黄土坡滑坡前缘临江崩滑堆积体及深部滑带土作为研究对象。在流变试验的基础上,对滑带土的流变特性和长期强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应力—应变—时间叁者关系的蠕变方程,为滑坡的建模和稳定数值计算奠定力学基础;另外,将前缘崩滑堆积体作为渗流场以及其与应力场耦合分析的工程实例,建立了叁峡库区典型的地质—渗流场—应力场叁位一体的耦合计算的概化模型,对不同工况下的滑坡的流固耦合作用进行了理论上和数值模拟分析。总之,滑坡滑带土的流变性以及滑坡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作用的研究是当前岩土工程和工程地质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正是建立在这一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析基础之上,进行了以下主要内容的研究:1.滑坡区的工程地质特征是研究滑坡的形成、变形、破坏机制的基础,也是建立地质—渗流场—应力场叁位一体的耦合计算的概化模型的基本前提。重点研究了黄土坡滑坡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前缘临江崩滑堆积体的空间组成结构、软弱层的物质成分及物理力学性质等。2.叁峡库区一些滑坡的变形与复活的控制因素在于滑带土的力学特性强度损伤积累和时间效应,这一内在的地质力学机理与外在的地面变形演化过程彼此呼应。因此,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滑动带土的长期蠕变效应。对滑坡滑带土的蠕变特性进行研究并建立适合该滑坡蠕变特性的应力、应变和时间叁者关系的方程就显得十分必要。研究了黄土坡滑坡1#崩滑体TP3平硐处的深部滑带土的长期蠕变特性,建立适合该滑坡的蠕变特性的Buger's方程,并对参数进行了无约束非线性回归辨识。基于滑带土的常规试验和蠕变试验研究,得到了瞬时强度与残余强度破坏包络线,滑带土的峰值强度包线与长期强度包线。3.推导了多孔介质饱和.非饱和、稳定-非稳定渗流问题的微分方程以及方程的有限元格式,用有限元分析程序对库水位变化下引起含泥化夹层(软弱带)的斜坡的饱和—非饱和渗流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包括水位波动的动态自由面的变化特征和坡体内孔隙水压力(基质吸力)、体积含水量、稳定性系数等的变化规律,最后应用到黄土坡滑坡前缘的非饱和渗流场的研究中。主要成果有:①库水位上升或是下降,不同水力特征的层状岸坡内在开始前几个时步内总形成一个楔形的非饱和区(位于相对弱透水层与坡面相交部位)和两个渗流自由面。这与Rulon和Freeze(1985)用类似结构砂坡来研究降雨入渗时在坡体内形成的双自由面相似。②岩土体的饱和渗透系数、土水-特征函数以及坡体的结构特征等共同决定了水位升降过程中岸坡内孔隙水压力和浸润线的分布。模拟结果可作为对库岸尤其对于含弱透水层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及岸坡的排水加固提供参考依据。4.根据库水位波动对滑坡产生的力学作用,总结出库水位下降引起的叁种类型孔隙水压力。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归纳并分析了地下水对斜坡稳定性影响的力学机制的叁种模式:潜水含水层模式、纯承压含水层模式和承压水与潜水含水层的混合模式。阐述了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将其应用于滑坡的稳定分析中。对传统极限平衡分析方法进行延拓,将考虑基质吸力对抗剪强度贡献的Morgenstern-Price条分法应用到岸坡的稳定性计算中。结果表明:在库水位下降过程中,稳定性系数总体变化趋势是先减然后递增,然后趋于达到一个稳定的常数;总存在一个最小的稳定性系数,它对应一个最危险水位,一般发生在库水位开始下降后10-15米左右。通过比较考虑基质吸力与不考虑基质吸力对滑动面的抗剪贡献所计算的稳定性系数,前者计算的稳定性系数稍大,一般要大0.5%左右。5.阐述并严格地推导了Terzaghi准叁维固结和Biot叁维固结微分方程,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对基于虚功原理的渗流场和应力场的微分方程进行空间域及时间域离散,充分考虑双场耦合作用,推导出以位移增量和孔隙水压力增量为方程域变量的饱和—非饱和岩土体耦合固结控制方程。6.基于滑坡区的工程地质特征,考虑不同岩性物理特性及水力学参数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建立了叁峡库区典型的地质—渗流场—应力场的耦合计算概化模型。通过对五种典型工况下的黄土坡滑坡1#崩滑堆积体的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的FEM模拟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蓄水前,仅在前缘浅层极小区域出现塑性区,说明总体上,浅层与深层滑坡均稳定。在库水位蓄水过程中,前缘的最大剪应力随库水位上升而变大,方向几乎与滑动面倾向一致,而且剪应力集中带有向浅层滑坡体后缘扩展的趋势。位移场及变形集中分布在高应变梯度带的滑动面上,且呈前缘位移大的牵引式变形,塑性区有沿浅层滑带向后缘扩展趋势。当库水位175m时,模拟成果表明,塑性区有向后缘纵深处发展贯通趋势,已对深部滑体的稳定性产生了影响;②由于耦合计算充分考虑了库水位作用下的应力边界和水头边界的变化,坡体内的渗透的体积力以及坡外的库水压力,在快速蓄水和泄水工程中,模拟结果表现出不同于单场计算的孔压场,具有明显的Cryer效应;③通过工况五的的数值模拟以及基于极限平衡法的稳定性计算,得出的滑坡的位移场、塑性区扩展趋势以及稳定性变化趋势。得出影响滑坡稳定性变化趋势的主要力学机制:库水位下降前期,作用在滑带上的有效应力的增加以及基质吸力对抗剪强度增加对滑坡稳定性的有利影响小于渗透力和超孔压力对滑坡的不利影响,而后期(本例中t≥6d)前者对滑坡稳定性的有利影响大于后者对滑坡的不利影响。这正是影响滑坡稳定性变化趋势的主要力学机制。

秦刚[8]2005年在《海岛滑坡灾害预测的数值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滑坡问题总是基于不同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条件,经济活动和工程活动情况而形成独特的类型和特点。文章搜集整理福建沿海地区海岛滑坡的岩土工程和地质方面的资料与研究成果,总结区域地质特点,归纳海岛地区滑坡的类型、特点、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对福州平潭县的岛上典型滑坡地质环境的综合系统分析和归纳,以此建立针对性分析预测模型,采用传统的刚体极限平衡理论、有限元理论及相关渗流理论,分析研究开挖和降雨对于滑坡问题的影响、作用机理; 总结了沿海岛屿地区滑坡的特点,初步探讨了海岛地区滑坡灾害的定值预测模型。1、总结了海岛工程地质特点和坡体破坏的地质、岩土、力学等因素,在残积土的基础上,指出类土质边坡的区别于残积土边坡的特点,它应是滑坡灾害预测分析研究重要的基础内容。2、基于危险滑动面的搜索确定是极限平衡理论定值预测滑坡灾害的重要依据和条件,在系统归纳分析刚体极限平衡理论及其相关方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滑坡最危险滑动面搜索确定的最优化方法——黄金分割法。基于多种不同工况条件,同时采用极限平衡理论的多种方法对滑坡稳定态特性进行了定值计算分析预测。3、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开挖的效果,讨论了开挖和卸荷对于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对滑坡灾害启动孕育过程进行了定值计算分析预测。4、基于非饱和渗流模型,讨论水力函数曲线的几种估计方法,模拟了瞬态渗流场的变化过程,讨论了因地质模型不同而造成的渗流场不同的特点。5、将基质吸力考虑到稳定性分析中,结合渗流场用极限平衡法讨论了边坡降雨前后的稳定性系数变化,降雨入渗对于滑坡的影响,力学特点和岩土性能变化; 结果表明基质吸力随降雨入渗过程的变化性状是滑坡预测的重要内容。6、将有限元和极限平衡法结合,即考虑应力的情况下的滑坡稳定态特性,讨论了这一方法在降雨入渗条件下,滑坡问题预测计算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研究及有地表入渗的裂隙岩体渗流数值分析[J]. 胡云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2

[2]. 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研究及有地表入渗的裂隙岩体渗流数值分析[D]. 胡云进. 河海大学. 2001

[3]. 岩土介质非饱和渗流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D]. 荣冠. 武汉大学. 2005

[4]. 饱和—非饱和渗流影响下非连续性岩体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研究[D]. 姜媛媛. 河海大学. 2005

[5]. 膨胀土边坡浅层失稳机理及土工格栅加固处理研究[D]. 丁金华. 浙江大学. 2014

[6]. 有地表入渗的土坡饱和—非饱和渗流及稳定性分析[D]. 周宏. 河海大学. 2006

[7]. 库水作用下滑坡流固耦合作用及变形研究[D]. 汪斌. 中国地质大学. 2007

[8]. 海岛滑坡灾害预测的数值分析研究[D]. 秦刚. 福州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研究及有地表入渗的裂隙岩体渗流数值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