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文化竞争力比较研究--对21世纪以来新加坡城市文化发展的观察_艺术论文

国际大都市文化竞争力比较研究--对21世纪以来新加坡城市文化发展的观察_艺术论文

国际大都市文化竞争力比较研究——新加坡二十一世纪以来城市文化发展观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大都市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文化发展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加坡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政策

      作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及转口贸易中心,新加坡一直是一个多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除了占人口约75%的华人,还有马来人(13.3%)、印度裔(9.2%)和欧亚裔等不同族群,宪法规定的官方语言也多达四种。新加坡强调种族和谐,在立国之初就确定了各族平等的政策,并且鼓励多元文化发展。1988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文化艺术顾问委员会(the Advisory Council on Culture and the Arts),研究文化艺术在新加坡的国家发展中所能担当的角色。委员会认为,艺术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提高生活质量,有助于培养国民认同感和发展旅游娱乐业。在审查了文化艺术在新加坡的发展情况以后,提出了以下建议:

      1、在大学及前大学阶段加强艺术教育。

      2、改善文化设施。

      3、强化文化遗产及视觉艺术收藏。

      4、通过媒体在社群之间开展艺术推广。

      经过10年努力,文化艺术顾问委员会的上述建议基本完成。为研究新加坡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中文化艺术所能起到的作用,新加坡政府又进行了第二次评估,并于1999年通过了一项为期五年的“文艺复兴城市计划”(Renaissance City Project),目标是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杰出的全球艺术城市,通过文化艺术的发展,将新加坡建设成为在工作、生活与休闲等方面都富有吸引力的地方。2005年开始实施的“文艺复兴城市计划2”,增加了资助金额,重点放在政府和企业界合作,将文化艺术作为新加坡在国际上进行整体形象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伦敦举办新加坡文化节,并于2006年开始举办“新加坡双年展”,力图发展成为东南亚艺术展示的中心。2008年出台、2010年开始实施的“文艺复兴城市计划3”,以特色内容、动态生态系统和社区参与为重点,以宜居的城市环境吸引各国人才到新加坡进行创作,并通过种子基金、社区参与计划等项目,大力推动自身人口的文化艺术素养发展,培育良好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

      通过连续推出三部“文艺复兴城市计划”,新加坡近年来的发展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因其不断繁荣的文化景观,新加坡在国际排名中被认为是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二、新加坡公共文化发展概况

      (一)公共文化投入

      2003-2007年新加坡政府对艺术与文化每年平均投资大约是1.14亿新币,包括拨给国家艺术委员会、国家遗产委员会、滨海艺术中心、新加坡交响乐团、新加坡华乐团的运行资金。“文艺复兴城市计划”前两期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扶植艺术家及艺术团体的项目及对历史遗产的宣传推广之中,“文艺复兴城市计划3”则在5年间额外投入1.16亿新币,以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根据预算,2011-2015年新加坡政府每年放在文化与艺术上的经费将在3.64亿新币左右[1]。

      仅靠政府拨款,对实现新加坡发展成为“全球城市”的长期愿景来说是不够的。成熟的文化领域需要建立一个同时包括私人与公共领域的经济模式。在新加坡,包括企业赞助在内的私人投入平均每年在4,000万新币左右,约占每年投入文化艺术领域的运作资金的25%,但如果算上基建开支,这一比例就将低得多[2]。新加坡信息传播艺术部认识到当地艺术社群缺乏筹资、艺术管理及关系管理的能力,正在考虑建立一个独立的艺术及商业机构,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同时为文化艺术组织提供艺术管理能力建设及顾问服务。

      新加坡艺术领域近年来的重大捐赠行为包括Liu Kang 2003年捐给新加坡艺术博物馆(the Singapore Art Museum)的美术藏品、2008年新加坡艺术博物馆从艺术家吴冠中手中获得价值6,600万新币的113幅作品的捐赠、2008年杨路林信托基金向杨秀桃音乐学院①第二次捐赠2,500万新币、Ngee Ann Kongsi捐给新加坡艺术学院(SOTA)1200万新币。其他非金钱形式的捐赠如借展、艺术品捐赠及联合推广活动等也纷纷增长。2007年,捐赠给国家遗产委员会的艺术品的注册价值达236万新币,借展作品的注册价值达1.8亿新币,比1999年增加了一倍多。

      (二)公共文化设施

      在文化艺术顾问委员会1989年的报告中,已提出新加坡要加强文化艺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设备的改善。从文化艺术顾问委员会后来发展出国家艺术委员会(National Arts Council)、国家遗产委员会(National Heritage Board)、国家图书馆委员会(National Library Board)等组织,并成立了新加坡艺术博物馆(Singapore Art Museum)、新加坡历史博物馆(Singapore History Museum,后改称为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亚洲文明博物馆(the 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滨海艺术中心(the Esplanade:Theatres on the Bay)等重大文化组织及设施,为新加坡繁荣文化景观提供了硬件基础。信息传播艺术部的目标是在新加坡打造一个文化与娱乐区,在规模、多样性及繁荣程度上可以媲美纽约的百老汇和伦敦的西区剧院。

      2002年10月,斥资新币6亿元的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Esplanade)正式开幕。该艺术中心位于滨海公园,占地6公顷,包括拥有2,000个座位的戏剧院与1,600个座位的音乐厅、可容纳220人的小剧场、250人的音乐室、户外剧场与三层楼高的购物中心。Esplanade之于新加坡,是一种野心的展现,代表新加坡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气息及设施,是新加坡与世界接轨的文化桥梁。造型独特的圆顶为它赢得了“榴莲”的称号。滨海艺术中心还有几个户外场地,适合各类活动和表演,如户外剧场(Outdoor Theatre)、边缘剧场(The Edge)等。位于商场内的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是新加坡第一家以表演艺术为主题的图书馆。信息传播艺术部还探索在滨海艺术中心发展中等规模的场所及排练场地,以为更多孵化项目及原创表演艺术提供支持。

      《文艺复兴城市计划3》继续将“发展能够提供重大艺术与文化产品的世界级文化娱乐区”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该计划认为,所有的全球性城市都需要一个拥有顶级文化机构与场所的、充满活力与独特性的中心,而新加坡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位于巴东、新加坡河及滨海湾的“市民区”已经拥有了一些在本地区独树一帜的文化机构,如滨海艺术中心、亚洲文明博物馆、维多利亚剧院及音乐厅、新加坡交响乐团、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等。

      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建于1827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政府建筑物。在新加坡国会搬迁到附近的国会坊一号之后,旧国会大厦就改造成了集各种现代视觉艺术、电影、音乐、舞蹈与话剧演出的“艺术之家”,拥有多种艺术设施,包括小型电影院、音乐厅、黑盒子剧场、彩排空间、接待室、视觉艺术展览厅、宪法史展览厅。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是新加坡历史最久远的博物馆,可追溯到1849年。当时仅是新加坡一个公共机构图书馆的一部分,在经过几次变革与装修之后,于1887年成为一个独立的场所。国家博物馆主要以展示新加坡历史为主,2006年经过修复重新开放以后增设了三个展览厅,分别是新加坡历史馆、新加坡文化生活馆和临展厅。国家博物馆将现代科技融入历史展览品中,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传达历史信息。

      亚洲文明博物馆集中收藏亚洲文化遗产。坐落于亚美尼亚街的第一分馆Peranakan土生文化馆,是一座经过精心复原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始建于1910年,藏有享有盛誉的永久性陈列品,这里的亮点包括著名的蜡染印花布、刺绣品、珠饰品以及精致绝伦的银质与瓷器制品。博物馆的第二分馆(ACM Ⅱ)经过扩建修葺后,于2003年2月在皇后宫对外开放。一系列主题长廊覆盖三个层面,从中可认识印度、中国、东南亚以及伊斯兰世界的文化遗产。

      新加坡环球影城坐落于全球投资额最高、内容也堪称最丰富的家庭旅游目的地“圣淘沙名胜世界”之内。在24个景点和云霄飞车等项目中,有18个专为新加坡设计、全球独有的游乐项目,包括以科幻电影《太空堡垒》为蓝本、高度达42.5米的双轨云霄飞车以及拥有3,500个观众席的未来水世界剧场等。环球影城与六家豪华酒店、全球最大的海洋生物园、购物美食街、高档SPA、娱乐表演等众多娱乐休闲项目共同构成了圣淘沙名胜世界。

      预计2015年开放的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将显著提高新加坡市中心的文化供给。该美术馆占地面积为4.8万平方米,可以与世界上的著名博物馆如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在面积上相媲美。作为新加坡的遗产与地理位置的一种反映,美术馆将主要展出由国家收藏的东南亚现代艺术。其目标是建设成东南亚的一个重要艺术机构,增加向新加坡人及游客所提供的文化产品的多样性。

      新加坡人对艺术及艺术人才的欣赏为艺术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近年来成立了各种专业艺术学校,为音乐、视觉艺术、媒体及设计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大学教育,吸引了著名的纽约大学提斯克学院在新加坡建立亚洲分院。

      (三)公共文化活动

      为了实现新加坡的愿景,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大力发展更加活跃的文化与艺术景观。前两项“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的一个重要成就是为新加坡培养了艺术人才,尤其是在表演艺术领域如戏剧公司、交响乐团、音乐人才、舞蹈公司等。从2006-2012年,新加坡经过注册的各类艺术公司从428个增长到1260个,艺术协会从302个增长到386个[3]。有20多个主要表演艺术公司已经具有专业管理及推广能力,推出了原创性的艺术作品,与国际前沿艺术团体合作,培养了艺术新人,并培养了一大批观众。

      从1988年到2010年,新加坡每年的艺术活动从1,700项增加到33,884项,增加了20倍。本地居民全年都有各种可供选择的节庆、市集及各种活动。艺术活动的售票观摩率从1988年的41万增加到2010年的138万,国家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从1988年的32万增加到2010年的281万,人数分别增长到当初的3倍及8倍多[4]。

      从1996年到2007年,新加坡的表演场次及视觉艺术展览天数每年从6,000次增长到2.7万次,这意味着2007年每天有70多项售票及不售票的艺术活动提供给新加坡人,在这70个活动中,1/5的是来自国外的节目。从1996年到2007年,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艺术活动的人口比例从1/10增长到1/3,售票观摩的观众人数从75万增长到150万,非售票活动的参与人数从2003年的99万增加到2007年的270万,国家遗产委员会属下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从1996年的31.6万增加到2007年185.6万,参加遗产推广活动的人数从2003年的150万增加到2007年的440万。单单新加坡遗产节(Singapore Heritage Fest)就吸引了超过140万参与者[5]。

      社区层面对文化与艺术的投入也在增长,尤其是学校、社区发展委员会(Community Development Councils)及民众联盟(People's Association),这些机构通常将文化艺术整合进他们的活动计划中。社区发展委员会、民众联盟与国家艺术委员会联合发起的“街道艺术节”每年吸引10多万居民。2007年,13万余名学生参加了与艺术相关的联合课外活动;新加坡青年艺术节(Singapore Youth Festival)成为新加坡全体学校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式活动。

      新加坡政府还力图通过文化活动反映新加坡社会的不断成熟,并满足全世界对亚洲不断升起的兴趣,将新加坡打造成制作及首演与亚洲有关的原创内容的首选之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艺术委员会推出新的艺术委托项目及艺术家驻地计划,并大力扶植本地艺术家及机构打造具有原创性的内容,集中表现新加坡在亚洲的历史、角色及未来。信息传播艺术部及国家遗产委员会也鼓励东南亚联盟及其他亚洲地区的艺术家到新加坡进行创作及首演其艺术作品,以充分利用新加坡的文化设施,将新加坡打造成亚洲的创意活动中心。新加坡艺术节(Singapore Arts Festival)、新加坡双年展(Singapore Biennale)及新加坡作家节(Singapore Writer's Festival)正在逐渐发展成为本地及亚洲人才涌现的平台。通过不断委托及首演新的作品,这些艺术活动对塑造新加坡作为新晋人才走向国际化的理想跳板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新加坡的国家级博物馆每年都要推出13-19场不同的展览。国家遗产委员会也通过遗产节(Heritage Fest)、社区遗产布道(Community Heritage Trails)等活动,加强公众对新加坡的历史与遗产的了解,推进遗产保护活动的多样化。“文艺复兴城市计划”全部资金的17%、约430万新币被投入到将卢浮宫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托普卡帕宫博物馆的一些世界级的展品请到新加坡的活动中,在新加坡展示那些世界知名的艺术品。

      政府每年为表演艺术、视觉、文学及电影领域的艺术家颁发国家级奖章,鼓励其成就,如Meritorious Service Medal,Cultural Medallion以及青年艺术家奖(Young Artist Award)等.

      (四)公共文化参与

      新加坡政府注重通过文化艺术来加强社区纽带及增强自豪感,通过新加坡艺术节、新加坡艺术展及新加坡遗产节等活动,将文化与艺术带给大众。通过不售票的、以特定社区团体为对象的艺术活动,公众也被吸引到像滨海艺术中心等高档场所。

      2007年,滨海艺术中心的表演票房收入为3900万新币,售票57.7万张,非售票参观人次为160万。2007年前五名展览平均每个展览有9万名参观者,其中购票参观者中的7%来自国外;滨海艺术中心每年吸引超过600万参观者,其中30%是游客。

      文化艺术领域最重要的参与者是学生与社群,他们代表了当下及将来的观众、消费者、参与者与创造者。国家艺术委员会的艺术教育项目为每个学校提供资金,学校可以用这笔资金组织学生参观艺术表演或展览,或者请艺术家及艺术团体到学校来创作作品或是演讲。99%的学校及60%的学生参与了至少一项国家艺术委员会艺术教育项目所提供的活动。国家艺术委员会还推出“为所有人的艺术”社区参与计划(Arts for All Community Engagement Plan),扶植为社区带来益处的、由社区发起的文化艺术项目。

      三、新加坡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遗产委员会(National Heritage Board)成立于1993年,在信息传播艺术部的领导下,负责新加坡的博物馆及文化遗产的发展。1969年,新加坡第一个博物馆来福士博物及图书馆(the Raffles Museum and Library)被重新命名为“国家博物馆”,定位是“具有民族志倾向的社会历史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后来被重组成三个专门的博物馆:亚洲文明博物馆、新加坡历史博物馆、新加坡艺术博物馆。新加坡历史博物馆于2006年装修结束重新开张以后,被重新命名为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为扶植博物馆的工作,遗产保护中心于2000年成立,作为藏品管理、保存的标准制订与监管的机构。

      新加坡国家档案馆(NAS)和遗产保护中心(HCC)是负责确保对历史资料及国家收藏进行适当保存的顶级机构。他们学习该领域的最佳做法及最先进的经验,建立起一个系统化过程,并获得国际9001体系的认证。

      国家遗产委员会还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从2004年开始的一项得到五年拨款的“口头历史中心”项目(The Oral History Centre),组织人力对那些影响及参与新加坡历史发展的人物与社群进行采访,很多采访可以在线观看,记录了新加坡民众独一无二的家庭及社区历史,以及新加坡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集体记忆。2006年起,国家遗产委员会开始与学生及社区团体合作,记录及保护社区遗产布道。新加坡人对遗产保护有着高度的自觉,在一次调查问卷中,90%的新加坡人同意“遗产保护很重要”,87%的同意“了解新加坡的历史及遗产将会增加我们的归属感”。

      从2008年起,“文艺复兴城市计划”每年投入210万新币,通过遗产产业倡议计划等项目来推动新加坡遗产产业的发展。该计划主要将资金投入两个方面:一是推动从展览手册、宣传单的制作到工作坊及讨论会等项目的完成;二是从遗产布道到与遗产保护相关的培训项目。新加坡的遗产产业目前规模很小,随着更多的私人博物馆的出现(新加坡新建的综合度假区里的每个部门都将打造自己的博物馆),这一情况将有所改善。截止到2008年,私人及民众部门拥有新加坡1/3的博物馆。

      同样由“文艺复兴城市计划”拨款,“新加坡家庭树”网站于2007年推出,加快了对新加坡人家谱的整理与记录,也有助于实现国家遗产委员会关于加强国家认同的目标。

      新加坡遗产节提升了新加坡人对本土遗产的了解与欣赏,是公共、私人及民众部门合作的结果。通过在各区及购物中心举办丰富有趣的教育及互动节目,包括展览、寻宝、遗产布道、竞赛、电影放映及表演等,分享个人故事及国家遗产与文化的不同方面。近年来,遗产节还推出“文化101”活动,通过举办有关艺术欣赏的演讲,向民众推广文化与艺术,反驳将文化艺术看作是精英行为的观点。2006年遗产节在新加坡旅游奖中获得“独一无二新加坡”奖。

      国家遗产委员会还将着重发展一些经过评估、被认为可以提升人们对新加坡的国家身份及其与亚洲移民现象的关联的了解的遗产中心,包括马来遗产中心、孙逸仙(孙中山)纪念堂及计划中的印度遗产中心,这些中心将会成为主办以新加坡移民历史为主题的展览活动的根据地,也将增强各自社区的旅游潜力。

      四、新加坡的文化和创意产业

      为促进新加坡的经济成长,2001年12月,新加坡政府成立经济评估委员会(Economic Review Committee)检讨新加坡的发展策略,并制定未来发展方向。此委员会之下依不同产业分类分为七个小组委员会,其中的服务产业委员会由八个工作小组组成,创意产业工作小组(Creative Industries Working Group)为其中之一。创意产业工作小组于2002年9月提出第一份针对新加坡而拟定的创意产业发展策略——《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推动新加坡的创意经济》,提出以三个重心来发展新加坡的创意产业:“文艺复兴城市2.0”、“设计新加坡”及“媒体21”。

      “文艺复兴城市2.0”是延伸2000年“文艺复兴城市”的规划而来,建议公共部门集中资源以发展文化艺术基础建设,藉此培养创意人才与观众;就经济发展来说,由几个部门共同合作开发文化艺术活动的经济潜力,新闻与艺术部及旅游局都涉及此计划。

      “设计新加坡”的概念是以设计能力来增加新加坡企业与国家竞争力,藉不同层面的设计为新加坡增加价值。这个规划包括协助企业将“设计”视为一种工具来规划商业策略,以刺激创新与经济成长。就国家层面来说,建立国家设计局以鼓励设计人才、商业界积极发展设计活动,以由上而下的带领产生协同效应,提升设计能力与质量,形成有力的设计网络。

      “媒体21”则试图在新加坡形成一股活络的媒体生态,将新加坡建设成为全球媒体城市。在此概念下,新加坡以建设一个兼具工作、生活、玩乐与学习功能的城市为目标,鼓励实验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的媒体研发与制作,同时将新加坡定位为媒体交易中心,以各种优惠方案吸引媒体资本进驻新加坡。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与外地人才与企业合作,将原本仅在国内销售的媒体内容出口到其它国家。

      经济评估委员会将创意产业列为除教育与保健之外、新加坡要大力促进的三大新兴的、最具发展前途的服务业。据信息传播艺术部2003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新加坡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表明,2000年新加坡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9%,约为29.8亿新币,创意产业从业人数约为4.7万人,约占总就业人口的2.2%;分销方面有3.2万从业人员,也就是说创意产业总从业人数达到7.9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3.8%。2000年,新加坡创意产业总出口额达36.7亿新币;1986年至2000年间,新加坡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7.2%,高于同期GDP的10.5%的增长率。新加坡政府希望到2012年创意产业的增加值能提高到全国GDP的6%,并且树立起“新亚洲创意中心”的声誉。

      新加坡设计委员会于2003年成立,目标是将新加坡发展成为设计创新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并提升生活品质的全球设计城市。新加坡设计委员会从属于信息传播艺术部,通过推动设计产业作为一个创意集群发展,鼓励企业开展各种设计活动,并通过设计活动来培养合作与创新的氛围。

      发展创意产业是一项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新加坡的政府、企业界和基层组织在发展创意产业中努力做到协调合作、共同发展,保证每个参加者都能获得相应的利益。作为协调新加坡创意产业发展的龙头,信息传播艺术部及其下属机构与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6]。

      根据信息传播艺术部的资料,新加坡文化艺术产业2009年的营业收入为45亿美元,创造附加值10亿美元,其中视觉艺术贡献比例超过40%,表演艺术为20%,书籍出版销售为30%,其余为博物馆等行业。创意产业2010年共为新加坡经济注入118亿元,跟10年前的30亿元相比增加显著,其中数码媒体领域的增长尤为令人瞩目,自2005年起,每年增长25%。

      国家艺术委员会和国家遗产委员会在“文艺复兴城市计划3”的框架中,推出新的产业种子基金项目。国家遗产委员会推出遗产工业激励计划,为项目、公司、私人博物馆及其他私人组织提供种子基金扶植。国家艺术委员会继续在“艺术企业框架”(Arts Business Framework)下,为与艺术有关的企业提供资金扶植。

      新加坡一向是国际媒体公司的战略性跳板。很多著名媒体品牌如AXN,BBC World,CNBC Asia,Discovery Asia,HBO Asia,MTV Asia,Nickelodeon,Walt Disney Television等都选择新加坡作为本公司在东南亚的中心。很多公司也积极采用新加坡媒体行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如顶级并高效的前后期制作能力、电影、高清数码及3D影像内容的打造、有才能的制片人、导演及杰出的拍摄场地等。

      五、新加坡文化创新与国际化程度

      (一)文化创新

      作为理想的创新事业发展之地,新加坡已建立了健全的研发(R & D)生态系统和完善的知识产权(IP)保障制度。根据IMD的《2008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新加坡被评为知识产权保护亚洲最佳城市,在全球排名第二。此外,新加坡也致力于保护和推动专利和创新产品的发展。2005年6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新加坡设立了其位于亚洲的第一家区域办事处。2012年,新加坡共有专利申请1,722项,授予820项;2012年,新加坡共拥有专利5,129项[7]。

      新加坡素来以诚信、质量、可靠性、法治、效率及严谨的知识产权法和执法政策闻名于世,这些也正是知识型经济的要素。根据IMD的《2008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新加坡是亚洲最清廉的经济体,在全球则排名第三。

      新加坡采取了富有竞争力的税率和税收政策,对石油化工、电子和清洁能源等主要支柱产业采取全面的战略管理方式。并于2010年制定了名为“未来·新加坡”的新的发展战略,旨在城市方案,康乐、老化与保健,生活时尚产品和服务等领域,为投资者的新创意提供运作模式和试验地点。

      随着一批本地及外国艺术与遗产领域的专家在新加坡展开创作及各种活动,“新加坡制造”的内容将会由于其多元文化的内涵及对传统与当代元素的结合,而形成自身的独特特点。信息传播艺术部相信,这种文化将作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与娱乐产品的基础,不断吸引游客、国外人才及国际社会对新加坡的兴趣。新加坡的政府部门积极向国际社会展示新加坡的独特内容:2005年在伦敦、2007年在北京上海分别举办了“新加坡季”;自2003年以来积极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加强与法兰克福书展等组织的联系;与法国签订文化协议,新加坡可以展出法国顶级博物馆的展览,也可以将新加坡最好的收藏在法国进行展出。国家艺术委员会扶植在海外艺术机构、场所及活动中展出具有高质量的“本地作品及展览巡展”,国家遗产委员会也不断推出文化遗产方面的类似海外巡展。

      长期以来,分别成立于1938年和1984年的南洋艺术学院(the 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NAFA)和拉萨里艺术大学(the Lasalle College of Fine Arts)是新加坡仅有的专业艺术教育机构,提供大学文凭及学位课程。为了培养本地人才的文化创新能力,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在大学层面建立了更多机构,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下属的音乐学院、南洋科技学院下属的艺术、设计及媒体学院及共和理工学院(Republic Polytechnic)。共和理工学院专注于创意产业领域,是新加坡迄今为止唯一提供技术性戏剧文凭课程的机构,如戏剧照明、戏剧声响、戏剧舞美等。在经济发展委员会的“全球校园计划”的推动下,与著名外国机构如纽约大学的提思科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及苏富比艺术研究院的合作将让新加坡的艺术教育更加多样化。随之带来的挑战是确保进入创意生产领域的毕业生能够确实满足艺术组织及企业的需要,为新加坡的文化艺术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国际化程度

      新加坡向来是美国、欧洲与日本公司设立亚洲总部的首选地点。新加坡签署了50个避免双重课税协定和30项投资保证协议,使选择在新加坡进行跨国业务的总部公司,享有税务优势。作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签署国,新加坡还将为企业提供额外的保障,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产权的潜能。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学院(IMD)2008年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排名,新加坡拥有亚洲最好的知识产权保障。新加坡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市场之一,拥有完善的金融体制,吸引了许多区域财务中心在此落户。新加坡也是极少数拥有标准普尔AAA信贷评级的国家。

      近年来,很多亚洲公司将新加坡作为进军全球市场的平台。在新加坡,跨国企业可以相互交流、交易并建立伙伴关系。已经进驻新加坡的跨国公司也在积极拓展业务,进行更高附加值的商业活动如区域与全球商业企划、人才培训、财务与融资活动、研发、知识产权管理和物流管理等。立足于新加坡的公司可以利用本地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享受由500多家本地或外国金融机构提供的优质金融服务。2010年数据显示一共有2.6万家国际公司立足新加坡,三分之一的“财富500”公司选择在新加坡设立亚洲总部。[8]

      世界级的劳动队伍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便可形成。新加坡所能提供的劳动力人口,被公认为具有高水平的生产力、技术能力以及积极正面的工作态度。除了本国教育之外,新加坡一向很重视人才引进。据调查结果显示:1991-2000年,智力型和技能型移民对新加坡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37%。以研发领域为例:2002年新加坡全国共有2万名研发人员,外来人才高达78%。目前新加坡人力部已在海外设立了9个“联系新加坡”的据点,作为吸引和引进海外专业人才的前哨。政府和企业还主动出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领军人才聘请到新加坡工作。

      新加坡拥有世界级的研发设施与专长。国家科技局有12间研究中心,从事多种科技领域的工作,包括信息通讯、纳米技术和制造生产等,吸引了来自欧美和亚太地区的海外专家。新加坡政府还积极推动在研究机构、产业与大学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

      新加坡拥有一流的、通向全球市场的物流服务平台,在2007年被世界银行评选为全球最佳物流中枢。全球25个最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3PLS)在新加坡设有大量业务,给予高增值和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全球15大奢侈品公司中,有7家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包括路易威登集团、历峰集团、爱马仕和劳力士等。全球15大连锁酒店集团当中,有9家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包括喜达屋、希尔顿、四季酒店、洲际酒店集团、雅高和万豪国际俱乐部等。

      新加坡是外派企业人员眼中生活素质最佳的亚洲国家。根据全球人力资源研究机构ECA国际的调查,绝佳的基础设施、低犯罪率、社会政治稳定等因素,使新加坡成为最佳生活地点。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Mercer)在2007年将新加坡列为亚洲生活品质最高的国家。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新加坡海外游客的数量从2000年的769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l,560万人。外国游客带来的旅游收入从2004年的98亿新币增长到2013年的235亿新币。

      ①新加坡杨秀桃音乐学院是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里面的一个音乐学院,建于2001年11月26日,是新加坡第一所音乐学院。杨秀桃是一名音乐教育者,以她父亲的名字成立的基金“杨路林信托基金”2003年向该学院捐赠了第一笔捐款2500万新币。

标签:;  ;  ;  ;  ;  ;  ;  ;  

国际大都市文化竞争力比较研究--对21世纪以来新加坡城市文化发展的观察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