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噪声》和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现代主义论文,美国论文,噪声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白噪声》是美国当代作家唐·代立洛的第八部小说,1984年出版,翌年获全国图书奖。这是继1984年的美国艺术和文学学院奖后代立洛再次得到文学评论界对他成就的肯定。不负众望,嗣后他又写了两本小说《天平座》(1988)和《毛第二》(1991),分别荣登当年的畅销书榜,在读者中很有影响。但从文学角度上看《白噪声》的成就可能更加全面。
从故事层面上看,该书是大学教授、希特勒学创始人和权威杰克·葛莱德尼的自述,讲述他一学年中的家庭生活和主要活动,其中比较重要的两项是在他居住的小镇发生有毒化工物质泄漏时他可能遭到漂浮毒气云幅射以及他查出并射伤以拒恐惧药片为诱饵控制了他妻子身心的堕落科学家,但令评论界和一些读者称赞不已的是该书以幽默甚至是讽刺口吻和随感录形式对当今美国生活和文化所做的展现和剖析。叙述者杰克从一个敏感、有人情味的学者和家长的视角描述了周围的人和事,大部分是中产阶级的日常活动如吃饭、洗衣、处理垃圾、送孩子上学、看病、工作、购物、旅行等。透过这些琐事杰克探讨着消费者社会和高科技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变化。他的家虽然是温馨和谐的,他居住的美国中西部小镇也是安全传统的,但整个气氛令他感到暴力和阴谋的威胁,现代文明正走向自毁,他个人的经历,包括毒物泄漏的灾难,似乎构成了这悲剧历史的一部分。就这一点《洛杉矶时报》曾评论该书说:“代立洛通过温情、机智和强有力的讽刺画出了一幅令人不安的图,这种不安我们正日益有所感觉。”换而言之,《白噪声》以预示的方式批评了美国文化。
对美国文化持批评甚至是反对态度几乎是主要美国作家的一个标志,这一点从美国文学史中不难得到证实,当然批评的内容和方式因人因时而异。《白噪声》可以说是后现代时期的文化批评,而它本身又是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
对于后现代概念大多数西方理论家,不论是从经济着眼的或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入手的,在以下这一点上有一致的看法:即自50年代起后现代特征在西方社会的各个方面逐渐显露,就文艺而言当时首先有了反现代主义风格的绘画、雕刻和建筑,而后60年代初有一批后现代主义小说在美国相继问世。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著作近年来我国出版了不少,但对于这类作品常有的话题和写作特征似仍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例如1991年美国出版的《哥伦比亚美洲小说史》中《后现代主义小说》一节提出:“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并没有在任何方面明显地是个脱离接触、唯美主义和自我陶醉的项目,它基本上也不是非历史主义和表面化的。”(699页)这与在我国流传较广的伊哈布·哈桑的说法颇有出入。哈桑在《后现代主义概念初探》中列举33条与现代主义相悖的特征,其中包括“表面”、“游戏”、“微观历史”这几条。那么在这两种有冲突的看法中间读者是否必须认定孰是孰非呢?如果通盘考虑一下近30年来美国主要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就会看出两种说法依据的作品可能不相同。70年代中期前的作品与而后的在话题和文风上的差异可说是一目了然。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1962)、约翰·巴思的《山羊小子吉尔斯》(1966)、唐纳德·巴修姆的《白雪公主》(1965)这几本后现代主义经典之作都或多或少具有以下这些特征:建立不起虚构小世界,没有有发展的个体化人物存在,揭示小说构思和写作过程是该作品的部分情节,文字游戏,戏仿其它作品或文艺形式。这些作品中虽然也有表达或嘲讽时尚之处,但更多地先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欣赏作者的渊博和机巧上。究其源或可解释说当时的写作动机和动力与巴思的枯竭文学理论不无雷同之处。巴思的论文《枯竭文学》(1967)的部分内容是当今作家意识到经过漫长的文艺历史各种说得过去的故事情节都已写尽,而今要想创新,想让小说存活下去只能在这已写完已用尽的基础上作文章。于是反观虚构自身和重读旧题材成为枯竭文学为自己开辟的新领域;有的作品再写旧故事对以前未曾提及的方面大加发挥,有的作品强调并揭示小说的虚构人为性质。70年代后的作品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1973),罗伯特·库弗的《燃烧的公众》(1977)尽管在反传统文学模式上和题材上各有千秋,但在思想内容上有了一致点,即通过重新解释一段历史或历史事件质疑公认说法,流露出对当权者、机构组织、传统信仰和价值观的怀疑。因此从内容角度说在这些作品中思想意识凸现出来。代立洛在1988年的一次访谈中说,他80年AI写作的书“有更深刻的动机,需要更强烈的承诺感”。即使是在60年代祈求缪斯使他免遭社会历史责任或其它责任之苦,但艺术责任除外的巴思在其近年的小说中也把80年代的美国与写作相提并论,认为二者都受到监督与控制。主要作家文风的转变说到底一般是与图书市场的动向有关,而后者受政治气候与知识界总动向制约。70年代后在越战失败、少数族运动兴起和后结构主义、后现代文化理论传播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知识界的时尚是关心政治追究意识形态,普遍的姿态是质疑传统价值观和制度规定。从这个角度考虑,前面提到的两种冲突意见似可以调合,即将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分为前后两期,以70年代初划界。《白噪声》属于这第二时期,它有后现代主义文学一些特征,但比第一时期的作品有更大的可读性和更多的思想意识内容。
下面分析一下该书在形式上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仍然从传统的概念范畴出发。
首先从故事情节上看。该书虽有一个完整的虚构世界,有明确的地理方位和城市布局,人物活动于其中,事件发生于其中,但没有中心冲突,因而也难找出任何形式的揭示矛盾、发展冲突、高潮和结局这个一贯的故事模式和结构原则。该书的第一卷讲述了杰克一家前半年的日常生活,类似拉家常。如有一章杰克讲述了家中最小的孩子,三岁的威尔德,连续不断地哭了七小时。另一章描述一家人用午餐,孩子们对大人的生活习惯评头论足。还有一章说的是全家去商店,杰克突发购物欲,孩子们也以各自的方式利用他这反常心态。有些章节杰克介绍了他的同事、自己的工作和妻子的活动情况等等。第二三卷中分别有小镇发生化工毒物泄漏、居民疏散,杰克被怀疑曾暴露在毒物云中和杰克察出科学家这两个戏剧化情节,但同时有更大篇幅的对新科技的怀疑、对恐死心理和怪诞行为的描述和剖析,对照之下这两段情节对结构全书材料起到多大作用就很难断言了。
该书也不是写人物成长或接受考验的小说。在这一学年里主要人物的思想状态几乎无所变化。杰克和妻子始终没有摆脱对死亡的焦虑;杰克的同事莫瑞是本书中另一主要人物,依然对各种现象发表着与众不同的解说;孩子们仍以自己的方式成长着。
这种以琐碎具体事物的描述取代典型环境重大事件的创造是该书不同于现实主义传统概念的一方面。以漫话家常代替选择有意义有概括性的情节作法也是严肃文学中少有的。
更有甚者,书中不但记述了孩子们关不住、牛仔裤在洗衣机干燥箱中滚动、菜根小瓶被垃圾处理器轧得嘎吱作响外,还时而插入一行电视中的话或难以确定说话者的事物名称,往往是三个一组,如三家饭店名、三种汽车品牌、三种信用卡等。它们与上下文或全书结构几乎毫无关系。对于习惯于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作品的人来说这些插入话是多余的,是败笔。但也许评论家常常引用巴修姆的一句话可以有助于解释这个问题。巴修姆在《白雪公主》里说:“我们喜欢读内容有一大堆糟粕的书,即有许多表现为没有多大相关性(或完全无关)材料的书,如果仔细对待这些材料的话,它们会提供出情况如何的感觉。”(第106页)评论家们认为这句话说明了后现代主义创造真实感的一种作法。《白噪声》虽然没有象早期后现代主义作品那样以支离破碎的细节描写、局部真实取代现实,但以上所说的那些看似无关的语句是否也帮助创造了气氛?现代生活不是常常在电视背景下进行的吗?无论是家庭或公共场所,甚至工作地点?电波和声波时时冲击着人们的头脑,形成了人们的潜意识。书中那些没头没脑的事物名称或可看成是潜意识中商业广告的浮出吧!
没有了传统的以中心矛盾或人物做骨架的组织原则,《白噪声》取舍材料的依据是什么呢?可以说是话题,可以说代立洛设想自己是一个从闭塞社会来的人或是本世纪初的美国人,把他在当代家庭生活中可能见到和听到的极平常而却会令他瞠目结舌的事记述出来。比如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挑剔浪费的顾客和神秘开闭的自动门的超级市场;开设摇滚歌星研究、撞车电影研究和希特勒学的私立大学;依靠通灵人破案的警察局;父母都曾经历过多次婚变、孩子们的双亲均不相同的家庭。这些琐事勾勒出丰裕社会颇显怪诞的一面。另一个统帅全局又时常浮现的话题是恐惧和焦虑:担心高科技失控造成大灾难,怀疑相关机构和人员隐瞒情况,害怕互联网络破坏了个人隐私权从而对个人有更大的控制,而最突出的是害怕死亡。恐惧和焦虑这个话题是通过杰克的感想和与他人讨论直接表述的。总括来说《白噪声》不是情节小说。
再从人物上看。该书的叙述者杰克通过自己的眼和耳记录了相关人的外表、动作和言谈,使他们有了个体存在,这是与前期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另一不同点。但如上所说人物总的说来是没有发展的,不仅如此,而且还有类型化的趋向,有时只是某种思想和态度的代表。杰克几乎从未谈到自己行动的动机和除恐惧焦虑外的其它意识活动。另一个主要人物,新从纽约来的流行文化系客座讲师莫瑞·西斯肯德,代表了先锋派知识分子,他随身带着纸笔收集文化数据。他的个体存在主要来自对各种事物敏锐和惊人的见地。他知道当代人的模式是“自贬自嘲,模棱两可,嘲讽敏锐,脆弱厌世,悲剧历史观”,他洞悉知识界的状况,一语道破杰克的心思是“希特勒比死亡还大……你想在他那里得到帮助和庇护”,“一方面在希特勒那压倒一切的可怕中没有你个人死亡存在的余地”,“另一方面你想利用他增大自己的重要性和力量”,“你发明了这学科,希特勒现在是你的了”。作者时常把他安排成杰克的搭档,杰克描述活动或提问,他做理论分析,两人共同解读美国生活这个大文本。当然他的观点并不一定代表杰克的或者作者的,他只是代立洛设想出的一种后现代理论的代言人。比如他把超级市场比做喇嘛寺庙——人们精神充电的地方。这反映了一定的神秘主义思想。他告诉学生电视是美国家庭的原动力,看时该忽略其内容只研究其中包含的数据和公式。这话里有很多的形式主义色彩。而杰克并不是一个形而上学或玩世不恭的知识分子。莫瑞理论的独特性在书的开始部分就已点明:杰克的妻子初次见到他时问道:“你怎么懂得那么多?”他回答说,“我是从纽约来的”,“我是犹太人”,而后当杰克重复了他的某些话时他那代表了美国老工人形象的岳父立即反应道:“这是 犹太人的说法。”
杰克家的孩子也有类型化的痕迹:最小的孩子是纯感性的代表,浑浑噩噩,更主要的是不喜欢学说话。拒绝进入心理学家拉康所说的“象征秩序”。大儿子海因利希虽然只有14岁,说起话来有一套套的理论,他是混乱信息的代言人;在身处阵雨中时能用科学哲学中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模糊理论证明是否下雨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视觉结论并不可信。这家11岁的女儿以从媒体中得来的知识监督大人的生活习性(如嚼口香糖与吸烟均不可取,水要烧开了才能喝等),并教导妹妹要世故厚脸。孩子们的存在在书中起到从最基层展示怪诞的作用。
性格前后一致也不是作者的关注。杰克现在的也是他第四任妻子一直被表现为热心、乐观、务实、积极生活,既无个性又无脸型,但在书中间的一处她竟然也象海因利希一样以诡辩派口吻争论道:“何谓黑夜?”“何谓潮湿?”“难道只因为我们这半球是夜晚生命就停止了吗?”
书中没有英雄也没有坏蛋。即使是以拒恐惧药片诱奸求助者的堕落科学家也被表现为自我欺骗的牺牲品。在杰克最终找到他去算帐时,他已被研究所解除了项目负责人职务并开除了,蛰居在一座破旧的汽车旅馆中,他不但对自己分离出的恐惧基因深信不疑,而且不时地大把大把往嘴里送拒恐惧药片,妄图缓解自己的恐惧症。
以上几点是要说明《白噪声》中虽然有个体的人物,但是用典型性、完整或丰满、自我身份等这类讨论现实主义作品的标准去衡量是完全不适宜的。
在1988年的访谈中,代立洛在回答他的人物缺乏真实感这条意见时说,当代作品中扁平和没头尾的人物并不罕见,这是卡夫卡,贝克特的传统。在这里还可替他加上一句,即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条共识是主体没有固定的自我或身份。作者视需要给人物穿上或脱下这样或那样的特征外衣,让他说这样或那样的台词,而今也已是一种惯例作法了。
《白噪声》的另一个后现代主义特点在于它融汇了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在体裁上呈杂烩状态,既难以归入原有文学范畴又无法总结出规律形成一种新体裁。
上文提过全书的前三分之一是日常生活描述和随感,象日记和散文。第二卷描述毒物事件,从结构和内容上均可独立成一篇幽默讽刺短篇。整个事件过程中效率与混乱并存,高科技与谣言迷信混杂。它又象是好莱坞片,有军用飞机护航翻滚、爆裂着的毒物团的场面和直升机吊下技术员向毒云中栽植食毒菌种的科幻描绘,还有撞车、逃命等惊险场面。第三卷追查拒恐惧药片情节很有侦探小说味道,包括受害者不肯说出全部实情,相关者雇佣侦探跟踪调查等套路,只是在这里侦探换成学院中的科学家,跟踪调查由化验电脑检索承担。在这一卷里作者为从更高层面上剖析现代文明,让人物从许多方面如当代人的举止心态、暴力和阴谋、背叛和信仰等进行理论对话,因此已象是通俗哲理小说,尽管所谈的哲理往往是目前西方很流行的怀疑哲学。他把这些说法放到具体人物嘴上,一定情节中。譬如当杰克把被他射伤的伪科学家送到一家天主教医院救治时,那里的护士长、一位中年修女声称宗教信仰是一种姿态。她说:“必须有人看上去是有信仰的……当信仰的地盘在这世上日益缩小时,人们更加感到需要有人是信教的。”那些放弃了信仰的人不得不信仰我们。他们认为放弃信仰是完全正确的,但也知道信仰不能消失。当人人都没有了信仰时世界就是地狱了。“我们牺牲了自己的生活以便你们能过没有信仰的生活。……没有傻子就没有真理。……”
体裁上的混合还表现在文体上。该书随着场合的不同文笔就有所变化。家庭圈内的谈话内容琐碎语言平淡。从夫妻间的私语到孩子间的恶嘴都占有一定篇幅,象是三流通俗家庭小说。而在随感和描写形象的段落里语言又象诗样有节奏和情感,象画样有色彩和动感。如杰克在墓地沉思时祝愿道:“愿时光空过,岁月蹉跎。”当见到徒步疏散人群时,他说“警报又响了”,行进的人群并没有加快步伐,既不看桥下的我们,也不向夜空搜索随风飘动的毒物云,只是在照出雪花狂舞的片片灯光下挪动脚步走过桥。当然,还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警句和俏皮话,如杰克说“在不景气的岁月里,人往往不禁要贪食……只有上岁数的人是身材修长,气色不错”,“麦片盒上的说明是目前我国仅有的先锋派作品”等。文体的合宜变化、语言的挥洒自如不但说明了作者不囿于传统范畴,而且也进一步确定他散文家的地位。
《白噪声》的后现代主义性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主要的还表现在思想意识上。
还是在1988年的那次访谈中采访者问代立洛是否经常阅读当代哲学书和文学批评理论著作,因为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内容与新理论呈平行关系。代立洛的回答是否定的,但他说自己的思考系统可能与一些理论系统有相交之外。姑不论代立洛从哪里获取到这些理论的,他在作品中表现或提及了它们是不争的事实。他的第六部作品《名字》(1982)类比了语言系统和经济政治系统,认为它们都是自指自足,衍生自己内容的符号。另一本《赖特纳之星》(1976)解构了知识,揭示其来源于事实这个信息的荒谬。
上文已提到《白噪声》中的一些人物的话语里往往响着怀疑哲学、否定传统价值观和愤世嫉俗的回声。这种直陈后现代文化理论、后结构主义话题的例子此处不再多举。下面从更深层次上挖掘一下该书的后现代意识。
首先看看生活和艺术再现问题。
美国较保守的文学杂志《新标准》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如果有谁该对将美国现代生活变成复印文本这事负责任的话,那人就是代立洛。”
这句话指出了该书编造故事时刻意要突出的一点,即重复:个人重复他人的思维和行动,个人重复所认同的集团的规范行为。
第一类的例子可以举出:
1)海因利希在向杰克说明他的通讯棋友、一个因滥杀无辜而终身监禁的犯人,如何构思和进行犯罪,杰克猜对了他当时行动的每一步,只在细节上拿不准他选了哪一种可能,如行动前如何留下说明,开记者招待会?录音?给亲朋写诀别信?又如他选的开枪地点是立交桥上?临时租用房间?或正在上课的小学?
2)杰克9岁的女儿要去墨西哥探望自己的生母,但担心被母亲强留住,11岁的女儿告诉杰克这种事会发生的,通常作法是雇绑架者把自己孩子劫持回来,杰克也该按此办理。
3)毒物泄漏发生后,人们被安顿在急救中心,一个男人向群众演说抱怨媒体不得力,只在广播中用52个字报道了经过。他说:“他们不知道这是真事吗?难道摄影师、音响师和记者不该成群地在我们街上蠕动吗?难道我们不该从窗户里向他们喊‘别打扰我们,我们受的苦够多的了,从这里滚开你们和你们的臭机器,’……必须得先发生什么事他们才会把麦克风举到你鼻子下边,追到我们家门口,在我们家草坪上搭起帐篷,制造出常见的媒体马戏团场面?”
4)流行文化系一教授就他模仿某电影中施虐癖者的笑脸有十年之久,每当有感情纠葛时就使用这笑脸摆脱危机。
以上这些例子制造出一种效果,即生活象是个写好的剧本,个人是演员,在什么场合下怎样行动已有规定且已牢记在心。
第二类的例子可以举出:
1)杰克说学院学生在图书馆中不堪入目的坐姿颇为相同,他们家长的穿着举止大同小异,他们有种认同感,属于每年能付得起1.4万元学费和攒足保险金的集团。
2)莫瑞在得知杰克因担心受幅射将不久人世后说:“你不能滑到自怜和绝望中去。人们指望你们死得勇敢。人们想从即将逝世的朋友身上找到倔强、粗犷的高贵和不向死亡低头。”
3)杰克妻子拒绝说出伪科学家的名字和地址,尽管杰克保证不对他动粗。他妻子说:“你是个男人,我们都知道男人是怎么回事,疯狂发怒时会是什么样子。男人就擅长这一手:疯狂的和暴力的忌妒,杀气腾腾的怒火。”
这几个例子表明人们按群体判断人并期望每个人对号入座按规范行事。同时它们又表明代立洛赋予群体的特征显而易见是片面武断的。可是他把它们当作共同认知,当作真理来谈,既表达出玩世不恭的态度又提供了大量笑料。
但这里不是要讨论幽默理论,而是要考虑在这两组例子中人物牢记在心并要按其行动的“剧本”是谁写的?群体行动规范是哪里得出的?
答案从书中可以推出,那就是电视、电影或其它的大众传媒。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噪声》的主题之一是探讨大众传媒在当代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它们构成了人们的潜意识,控制着人的思维和行动。
正因为如此本书才有现在的题目。书中至少有三次提到当代人处于电波和放射的包围中。仍稚嫩的海因利希认为电视、收音机、微波炉等越来越多的电器设施放出的低频率波和放射对人体造成直接害处,这是当代的真正问题。理论家莫瑞欣赏无所不在的波和放射造出的神秘感。被死亡缠绕头脑的杰克设想死亡会不会只是白色的电噪声,千篇一律地包围着人们。
但敏感的读者会看出该书制造的这许多生活是复印文本或重复的形象,在更深层次上还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再现话题交相辉映。50年代后期随着结构主义对语言自指自足性质的认识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理论家们开始注意人们的认识和心理在传媒时代发生的变化。竞争和利润加速文化商品化的速度,电视电脑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认识生活的途径,后工业化时代大规模生产与复制使得一切都成为系列中的一个,没有任何文化品还能保留独一无二的光晕,同时电视电脑又将外界生活送到人的家中。广告和节目本来是一种生活再现,但它们无处不在,丰富多彩,创造了各种可能的生活场面,最终成为人们体验经历和认识生活的指标。符合这些再现品的是正常的,不符合的就是偏差。在科学技术上这种在再现中认识生活有个专有名词叫虚拟(或模拟),它是创造出的理想规范形式,正在越发广泛地用于人员培训中。不难理解这是一种新的既塑造生活又限制生活的再现品。对这种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日益脱离活生生的现实,到再现中去体验现实的后果的理论家们有大相径庭的见解,此处不必细谈。但有两点与本书息息相关。其一生活是源、艺术是模仿的传统概念受到冲击。代立洛把这个问题具象了。上文举的第一组例子都表明生活在模仿艺术再现,或说人物要按传媒中的模式去思维行动。生活与本该是生活模仿的艺术再现成了一个分不出头尾的圆圈。书中有一处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极端:化工毒物泄漏后许多人患了似曾相识症,即患者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有似曾见到过的臆想。这可能是作者开的大玩笑,将新鲜涌动着的生活统统变成乏味呆板的复印文本。
在再现中体验生活的第二点是对传统美学中典型性的冲击。传统文艺理论认为在集体共性的基础上加上个性或细节真实就成了典型。上文举的第二组例子表明的是在后现代传媒时代中电影、电视和广告用不断补充变化细节再现同一内容,造成个性是共性的一部分,细节与典型密不可分。换而言之在生活的重复与再现充斥社会的每一角落的情况下偶然与独特不复存在。每一个典型,每一种类型不但是共性也包含了能想到的全部细节与个性。代立洛让他的人物认同于集团后再按其规范行动的例子似乎体现了对典型的冲击。杰克的妻子虽然深知丈夫的秉性,但她把他列入男人范畴后就预期一定的行动。莫瑞把杰克列入即将去世的朋友集团中,于是预期杰克应象电影或电视中的形象一样行动表现。代立洛仿佛在说看似多元和多姿多彩的后现代社会没有典型只有类型。
反映后现代意识的另一个问题是美。
《白噪声》在描写自然和事物上相当吝啬,但那几处简短的勾勒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一是对毒物云团的描写:“庞大的黑色团向前移动着,就象北欧传说中的死亡船,由长着螺翼、披铁挂甲的怪物(军用飞机)护送夜航。……这东西看上去真可怕,近在咫尺,伸手可及……又蔚蔚壮观……我们的恐惧里夹杂着宗教的敬畏感。”第二个例子是对落日的描写:“地球的边缘在暮霭中微微震颤。其上卧着太阳,象只在燃烧的大海中下沉的船。”“自从空载毒物事件发生以来,这里的日落简直美得令人生畏…这里的日落本来就光辉灿烂,现在一下子半边天空变成了猪血色,威威逼人。”在这两个例子中美是与死亡、敬畏、血、燃烧相联的。这种感受在美学中有个名称叫崇高。18世纪英国哲学家爱德蒙·伯克首次谈到这种特殊体验,他认为在保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审视可怕的事物并产生出危险和苦痛的感觉,这就是崇高感,是情感中最强烈的一种。德国哲学家康德继而将这个概念发挥为当人体验到某种可怕事物在量与能方面都大到超出想象和表达能力时,恐惧和敬畏会油然而生,这是崇高感。70年代末理论家开始研究后现代主义作品是否有美学价值时,法国的利奥塔提出崇高概念作为替先锋派绘画辩护的哲学依据。他认为这些画家之所以不再依赖既定的象征、形象或造型形式是因为他们在寻找再现那无法显示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美国的詹姆逊则提出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和艺术品表达出我们的头脑无法测绘出正在发展的、整个全球的、多国的、非中心化的交流网络系统。他称其为“歇斯底里的崇高”。
代立洛可能对这些文章一无所知,但社会的总气氛一定使他感染到后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是与恐惧、毁灭相联的,至少在知识分子圈内。他巧妙地想象出不同于先锋派作品的能为一般群众理解接受,但又与恐惧密不可分的美的形象。至于他个人的态度或许杰克以下的描述能加以说明:在这种日落景象中当然包含了敬畏感,“……超越了已知的所有的敬畏范畴”,“有些人害怕了,有些人决心要有升华感”,“大多数人不知该有什么样的感觉”。
《白噪声》涉及的另一理论问题是语言和现实的关系。
毒物泄漏并形成云团后当局几易其名,从羽翎到翻滚云团,最后定为“空载毒物事件”。书中有一段关于有惊无险的飞机事故的叙述。讲述人说当时飞机失控,急速下坠,乘客一片混乱,一名机组人员灵机一动想出一个说法,于是机长宣布说现在是在“坠毁降落”。在这两件事中本质没有变,但一经加了“空载”和“降落”这两个词,事情就有了人在控制的效果,于是一个新的现实诞生了。人们重复这两个新说法,似乎找到些安慰。可以想象,如果记载于史册的话,这两个词条给后世读者的将是经过遮掩的事实。而《白噪声》的读者知道它们反映的是某一些人想法的话语,是以一定的原因和目的为基础的。
如果说上述婉言巧妙地改变了现实,是否还有更多的不知情的类似情况呢?话语是否是代表事物的某方面掩盖了其它方面的符号系统呢?这是后结构主义热衷讨论的一个问题,也是作为后现代时期知识分子的杰克时时考虑的。在不少场合他自忖“这些符号象征代表什么意思?”“他的话是什么意思?”或“这姿态中包含了多少的密码、反密码和社会历史!”这些问题把他锁定在目前很流行的文化研究(批评)圈子中,尽管他在书中没有解答自己的问题。
不做定论,结尾开放是《白噪声》的另一特色。在这一点上代立洛与当代一些美国作家相同。他不但没有回答上述杰克关于符号含意的提问,而且还刻意表现无法确定这个当代哲学热门话题。例如专家们对泄漏的毒物有很全面的知识,甚至对实验鼠触毒的后果也了如指掌,但人体接触后受到什么损害无法确定;医生对杰克体检化验指标有充分的理论分析,但对这些指标是否说明他遭到幅射或严重程度无法确定,由于发生受污染的病例,小镇的中小学停课检测,一周后收集了详尽数据,但污染源仍无法确定,因检测人员的防护服是合成纤维制品。除此之外代立洛还留给读者一些需自己解答的问题,如超级市场,这个多文化的代表,在书中象征了什么?杰克把它看成是消费者社会的缩影,莫瑞的解读是死亡和再生的预备营地,一个青年人说那里是找到一分不感到受威胁的工作的场所。还有对电视和传媒如何评价?当代文明滋生出如此众多的怪诞和焦虑该否定它吗?这些问题书中找不到明确回答,作者留给读者按各自的背景和知识去思考。答案会是多元的,因为书中有太多的系统和数据。也许该书接近尾声处转抄银行皆知的一句话能适用解读该书的情况,该话是“记住你(自动取款卡)的密码……只有输入了正确的密码你才能进入这个系统”。读者的解读和评价取决于进入该书的哪个系统,故事的?形式的?理论的?其它?也取决于用的密码——即个人的范畴概念。
作为一个有突出特征的文学潮流,后现代主义已然式微,但也可以说壮大了,因为它的许多内容已扩散到不同派别的作品中。《白噪声》是一个特定时期想象力的产物,它将以其独特魅力留驻美国文学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