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移民视角下农民工引导性培训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民工论文,视角论文,移民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8)04-0070-03
一、农民工引导性培训的内涵与现状
(一)引导性培训的内涵
我国农民工引导性培训是和职业技能培训相对应而提出的一个概念。2003年9月9日,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和财政部六部委联合发布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指出,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主要是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而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性培训主要由各级政府,尤其是劳动力输出地政府统筹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来开展,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1]
(二)我国农民工引导性培训的基本情况
相对于职业技能培训来说,引导性培训规模更大(见表1),涉及面更广,参与对象跨度大,基本以16~45岁之间中青年为主,可以说“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在培训内容上,更为讲求标准和统一化,如有统一免费发放的《进城务工农民读本》,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基本权益、法律常识、城市生活常识、如何寻找就业机会四个方面进行;培训时间短,国家对各地方的基本规定是一般不得少于8课时。
二、尝试性分析与思考
(一)引导性培训的“身份”解读
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引导性培训具有以下“身份”特征:第一,引导性培训本质上是一种初级培训,具体体现在课时短、学习内容简单、学习要求低等方面,更多的是一种参与性和普及性的学习活动。第二,引导性培训实质上处于一种辅助性地位,是“职业技术培训的预备班”。第三,引导性培训基本上是国家扶贫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政府(尤其是流出地)鼓励、支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计划地流出,将其作为劳务输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基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与改善当地经济情况,提高农民收入。
(二)对农民工“类工人”身份的反应
从身份认定的角度出发,“类工人”身份下农民工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民,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人,他们处于“半工半农”之摇摆状态,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过程性的、过渡性的状态。
众所周知,农民工现已成为了我国第二、三产业的重要生产大军。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4年全国进城务工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2亿左右。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这一比重达到50%以上。[2]如果要将这个庞大的队伍完全转为工人,那将意味着国家需要在资源分配、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面做出巨大的调整和改革,显然,这在短时期内国力是难以达成的。笔者以为,将他们置于一种“类工人”的身份,是国家暂时性的一个软着陆、过渡性、渐进性的思考,其中体现出观念与管理上的某种弹性与灵活。假若国家一时没有能力解决他们的身份转变及其之后的诸多实际问题,农民工至少还保留原有农民身份的退路。这种身份定位在当时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合理性。然而,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社会人员的流动也逐步加速并且呈现复杂局面,政治、精神文明不断深入发展,这些都给农民工的培训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两大挑战: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农民工移民
(一)农民工的最新发展趋势
2006年4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的三大变化趋势: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3]笔者以为,这三大变化实质传达了如下重要信息:农民工开始对自己的身份有了认真的思考,他们不再满足于现有的亦工亦农的矛盾状态,而是具有了明确的对城市市民身份的追求;在流动方式上,他们正在积极地、充分地融入城市生活,开始了“如何成为一个真正城市人”的思考;在进城工作的目的上,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由低层次的谋求生存转向了更高层次的有关权利、平等、教育、良好生活环境以及完满幸福生活的新追求。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国家统计局2007年2月份数据显示,2006年末,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3.9%,城镇人口已达5.77亿,[4]按照国际公认的30%~70%是城市化发展加速期的标准,我国目前城市化恰处于一个高速成长的时期,预计在未来二三十年里,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比目前快1倍左右,年均增长在1~1.4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中,除了原有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大量农民工事实上成了城镇永久居民,虽然目前没有精确的统计,但有学者估计有1/5~1/4的农民工成了城市“新移民”。以上海为例,2003年流动人口为499万人,其中在沪居住达半年以上的就达到60%,占上海本市常住人口的18.6%。[5]
由此可见,农民工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民工是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既符合我国国情,也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普遍经验。第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如,有人说“广东现代化的‘脚手架’,是由进城务工青年撑起来的”;北京郊区的浙江村,每年服装交易额为30亿,上缴区税收1个亿,成为丰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家政行业中绝大多数也都是来自农村等。第三,农民工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劳动密集产业向沿海地区的转移,实质就是投资资本、当地土地与农民工结合的成果。第四,促进农村产业化,加速农村城市化。部分农民进城后,留守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农村土地有了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可能,进而有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生产效益的最大化以及成本的节约,有利于促进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从而逐步实现与城市化的接轨。同时,在外农民所接触的现代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新技术、新经验等也可能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城市化进一步奠定内部基础。
四、城市移民视角下的农民工引导性培训改进
(一)身份与角色
基于城市移民视角下的农民工引导性培训,要从其“类工人”身份的认定中逐步转变过来,以其“新市民”、“准市民”、“潜在市民”等身份进行重新认定,有计划地、前瞻性地考虑并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使他们能够顺利地适应移民后各方面的新变化和挑战。角色转变就是其中之一,农民工移民至城市后,他们不再是所谓的“外来人口”、“流动人口”,而是城市的新“主人翁”,如“新上海人”等称呼,因此需要尽快地培养他们城市主人翁的精神。
(二)培训目标与效果
身份和角色的根本转变必然导致培训目标的改变:培训工作就不再是考虑其生存与就业问题了,而是要逐步思量这些新移民的“发展性工作”、“适应性需求”和“个人发展空间的寻求”,从城市的发展需要出发,逐步兼顾到“长远利益”,因为城市化最重要的是“人”的城市化。如果等到真正的城市化到来了,再来对他们进行教育与培训,即使不晚,那也是缺乏远见的,可能会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
(三)培训内容
相应的,培训内容也要逐步拓展与提升。如,加强市民的普通文化教育、市民心理素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公共生活伦理与规范、社区建设、政治参与、城市价值观、新的闲暇教育、城市公共交通甚至终身学习与教育等。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培训活动与所在城市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活动结合起来,不断地丰富培训内容、挖掘并提升培训的文化内涵。如,在上海,市民、农民工新移民的教育可以借助2007夏季特奥会、2010年世界博览会等活动展开,进行常用英语、志愿者服务、外宾接待礼仪、国际形势等方面的教育。
(四)实施方式
在国家每年的引导性培训要求中,逐步充实和深化内容,采取步步推进的方式;不能忽视成人教育的普通教育功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平台,引导条件合适的中、青年农民工参加“补偿性”学历教育,提高国民的普通文化素养;将引导性培训的拓展与国家推进终身学习的政策结合起来,在引导性培训这种非正规教育活动之外,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公民教育、社区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为逐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既有地域特色又有超地域性的终身学习政策打下坚实基础。
从短期来看,将农民工教育中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创业指导培训)放在首要位置是合乎实际选择的,因为只有较为充分地就业才能确保农民工的稳定和正常流动。但是从长远来看,引导性培训应逐步得到重视、加强和改进,尤其是在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成为“新工人”、“新移民”和我国加速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更应以引导性培训为契机,倡导终身学习的新文化,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收稿日期:2007-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