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解放、社会解放与劳动解放--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再分析_政治论文

政治解放、社会解放与劳动解放--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再分析_政治论文

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再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探析论文,人类论文,政治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追求人类解放(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母题,然而,学界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辩证审视时期所提出的思想上,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实际上,进入经济学研究以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明显地具体化为社会层面和个体劳动层面两个不同的维度;而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以后,这两个不同维度又分别潜蕴于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和主体向度中,并相应地演变为社会解放思想和劳动解放思想。

一、政治解放的意义及其限度

马克思明确肯认:“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其一,政治解放使“国家摆脱犹太教、基督教和一切宗教而得到解放”,国家“不再维护任何宗教,而去维护国家自身”;更具体地说,就是“使政治国家返回实在世界”,而不再是基督教国家。政治解放使宗教不再是国家公权力量,“不再是国家精神”;它完成了“宗教从国家向市民社会的转移”,使宗教成为个人私事。其二,“政治解放同时也是市民社会从政治中获得解放”。政治解放“使市民社会的等级差别变成了社会差别,即没有政治意义的私人生活的差别。这样就完成了政治生活同市民社会分离的过程”。然而,马克思更深刻的地方、远远超越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之处在于,他清醒地认识到政治解放“并不是彻底的没有矛盾的解放”;相反,政治解放在完成对宗教和封建特权的批判之时,在完成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即宗教异化的克服之时,也形成了“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它导致了人在市民社会生活中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同时异化,即所谓“双重异化”。

二、人类解放的大视野及其双重维度

正是基于对政治解放之限度的深刻认识,马克思提出了超越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思想。何谓人类解放?马克思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强调:“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他进一步说:“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人类解放包含两个相对分立的层面:个体主体层面(个体的经验生活和活动成为类生活、类活动)与社会层面(形成社会力量,实现人的个体本质和类本质)。社会层面的解放或曰社会解放明确要求“不再把社会力量当做政治力量”,这意味着“在真正的民主制中政治国家就消失了”。而国家之所以会成为普遍利益、类生活的异化,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国家不得不重新承认市民社会,恢复它,服从它的统治”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相对的,它们之间的联系才是绝对的,这种联系体现在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由此,社会解放的关键就在于克服市民社会,即把市民社会从唯利是图、相互敌对的个人世界改变为人的类生活场所。显然,由于受赫斯从社会关系(交往关系)角度看待人的本质的思想的影响,此时的马克思偏重于社会解放层面。

三、社会解放思想的全面论证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资本主义在社会层面的异化主要有哪些呢?通过经济学研究和对市民社会的深入解剖,马克思已经认识到社会异化不仅表现为政治力量的异化(和社会力量相对立),也表现为经济力量的异化。

归根结底,上述所有异化、异化力量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社会解放的最基本要求。随着私有制的消灭,生产力不再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生产者,“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将被消灭,“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社会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从此,“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劳动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市民社会;从此再不会有原来意义上的政权了。因为政权正是市民社会内部阶级对立的正式表现。”“公共权力就失去了政治性质”。国家将自行消亡,因为它不过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当然,市民社会的完全克服和国家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为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关键区别之一。但诚如恩格斯所说,“工人阶级夺取政权是社会解放的手段”而非目的;“国家再好也不过是在争取阶级斗争中获胜的无产阶级所继承下来的一个祸害”;“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

必须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以后,马克思的社会解放思想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紧密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使得社会解放不再是一种价值的应然,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自身通过异化的形式创造并积累着消除异化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社会异化力量却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6页),所以,我们不应该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对之进行片面的道义批判。当然,只有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它所创造的发达的生产力,才使共产主义和社会解放成为“现实的运动”。

四、作为主体向度的劳动解放

劳动解放的实质是什么呢?《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工人阶级“同生产力并同他们自身的存在还保持着的唯一联系,即劳动,在他们那里已经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而且只能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生命。而在以前各个时期,自主活动和物质生活的生产是分开的,这是因为他们是由不同的人承担的,同时物质生活的生产由于各个人本身的局限性还被认为是自主活动的从属形式,……”显而易见,这里的“自主活动”是和异化劳动相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它在历史上曾以片面的形式存在过,即把劳动排除在外,仅仅表现为狭隘的道德、政治实践和艺术创作活动。马克思此处把它和劳动联系在一起,就使得这种劳动和《手稿》中的“劳动”有了根本的区别,因为它不再是一种先验的应然意义上的价值设定,而是一种能动的生命创造活动。因此,从个体主体角度而言,劳动解放的实质就是由异化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同时,“劳动向自主活动的转化,同过去受制约的个人交往向个人本身的交往的转化,也是相互一致的。”这是个体主体解放的两个主要内容。

劳动解放的动力来自于劳动本身。考察人类的劳动史不难发现,一方面是劳动的非人性不断加深、异化不断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劳动自身不断创造和积累解决自身矛盾的条件和力量的过程。正是人类现实劳动中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矛盾构成了劳动解放的动力和源泉;现实异化劳动本身所蕴含和创造的劳动能力及其物化的社会财富,推动和促进着劳动解放的实现。和社会解放一样,劳动解放同样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当然,只有到了雇佣劳动阶段,异化劳动转变为自主活动才具有直接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完全失去了整个自主活动的现代无产者,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

五、小结

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在深层次上是一致的,它们不过是人类解放在不同向度的表现。资本主义的异化不仅体现在生产力对个体劳动者来说是一种异己的社会力量,和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对人来说是一种物化的关系,而且表现为产品对生产者的支配、物对主体的支配、正在实现的劳动对已实现的劳动的支配。资本关系不仅使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具有异己性,而且也使工人“和他自己劳动的实现条件完全无关、相外化和相异化”。马克思为此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同时也是“资本家对这种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时,“社会就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不言而喻,没有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因此,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之而起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了快乐。”他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巴黎公社所建立的人民主权既是“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也是“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

劳动解放和社会解放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的基础上,但两者侧重点和立足点有明显区别:社会解放侧重于从社会历史的客体向度即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法的角度寻求社会异化之源和解决之道,而劳动解放则具有直接的主体人文关怀意味。从社会层面来理解甚至界定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人类解放思想,正是传统研究的基本思路。然而轻视了劳动解放,会使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向度、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无以彰显,因此,正确和全面把握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必须把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两个层面结合起来考虑。而且,只有把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为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对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的理解才能避免重蹈抽象人本主义的覆辙。

标签:;  ;  

政治解放、社会解放与劳动解放--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再分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