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江雪》生态学翻译的个案分析论文_杨莉

唐诗《江雪》生态学翻译的个案分析论文_杨莉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选取著名唐诗《江雪》作为原文文本,采用生态翻译观的三维原则对该诗进行翻译,对笔者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唐诗《江雪》的生态学翻译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关键词:《江雪》;翻译生态观;三维转换原则

一、原诗解读以及译本

(一)原诗摘录

《江雪》

柳宗元(773-819)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原诗赏析

唐诗作为高度凝练的中国文学体裁,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它分为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每句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分,其对每句的平仄格式和韵脚也有着严格的规定。这首五言绝句诗压仄韵,以入声字“绝”、“灭”、“雪”作韵脚,读起来具有很强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该诗语言简约,意境隽永高洁,作者寥寥20字为后世描绘了一幅千古流传的江山雪景图。

全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烘托出了天地寥廓的酷寒雪境。一个“钓”字,作为全诗的诗眼,打破了全诗冷然孤寂的画面。该诗寓意深远,寄托了诗人桀骜不驯、坚贞不渝的人生理想,寒江独钓的生态背景和深层的社会现实意义使全诗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美。

(三)译本

River Snow

No bird could be found among hundreds of mountains,

No trace could be observed in thousands of paths.

An old man in palm-bark rain cape and hat,

Fishing lonely in the cold sole boat.

二、生态翻译学的翻译观

(一)背景介绍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这一理论具体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文本的解释功能,一是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二是翻译原则——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三是翻译方法——“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

胡庚申教授在2011年发表于《中国翻译》的文章“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一文中提出,生态理论主要涉及翻译生态环境、“三维”转换、译者中心、适应选择、生态范式和关联理论等九大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在本文中,主要运用其中的三维转换对唐诗《江雪》翻译实践进行个案分析。

翻译生态环境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它是由所涉文本、文化语境与“翻译群落”及精神和物质构成的集合体,是翻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

生态翻译学认为,“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本能,是翻译过程的实质。译者不仅要适应生态环境,而且要以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适应的目的是求存、生效,适应的手段是优化选择;而选择的法则是“优胜劣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这个角度说,翻译可以被描述为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这种“三维转换”是发生在翻译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译者应如何进行翻译。

(二)三维转换原则下对唐诗《江雪》生态学翻译的个案分析

1、语言维转换

语言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结合生态环境对语言形式的适应选择转换。

在音韵方面,原诗严格按照唐诗的韵律要求,运用一、二、四句压仄韵的形式,使原诗读起来富有节奏美和音韵美。对照笔者的翻译,按照aabb的押韵方式,切合原诗押韵的形式,使译本基本传递出原文的韵律美。在选词上,译本参照原诗一二句对仗的情况,采用类似的句式来进行翻译,做到l贴近原文。原诗为五言绝句,每句五字,用字简洁凝练,传神达意。译文第一二句均为九字,三四句分别为九、七字,上下两句字数基本对等,切合了原诗的生态环境,再现了原诗用字的特点。

2、文化维转换

文化维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它关注的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在翻译中,译者起着非常关键的桥梁作用,不仅应注意两种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在语言层面上做出转换,而且要注意文化的传递,将文化元素传递给受众。

原诗以“江雪”为题,点明全诗的大背景是连江都被雪覆盖,雪笼罩一切的静态情景,译本将其译为“River Snow”,以名词并列的形式贴合原诗静态情景,符合原诗的生态环境。原诗第三句“孤舟蓑笠翁”里的“蓑笠”是笔者自己认为是比较难处理的一个地方。“蓑笠”指蓑衣和斗笠。两者都具备比较浓厚的中国色彩,没有对应的英文名词来翻译,所以这是笔者翻译时的一个难题。对照其他译本,笔者发现有的笔者从两者的取材上来进行翻译,符合生态环境和文化转换的翻译视角,因此笔者将其翻译为“palm-bark rain cape and hat”。

3、交际维转换

交际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选择转换。不同的文体在翻译中应表现出和原文类似的社会交际功能,不能只看字面就进行翻译。(何其莘,仲伟合,许钧,2009,21)它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把翻译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把原文的交际意图传递出来。

原诗借景抒情,前两句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后两句用“孤”、“独”、“钓”、“翁”等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届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自然环境的孤寂冷静与诗人内心涌动的情绪形成对比,但要如何将这一对比衬托手法要准确的传达给英文受众就是笔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了。笔者在比较了多个译本的处理方法之后,结合生态翻译观的要求,决定以“An old man in palm-bark rain cape and hat, fishing lonely in the cold sole boat.”来翻译原诗三四句,用“lonely”和“lone”等词来传递“渔翁”孤独的思想状态。

三、问题和总结

虽然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译文与原作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其中也存在着相似性,因此找到相似性与差异之间的平衡点就尤其重要了。翻译生态学引用达尔文选择适应的观点,认为翻译是一个在原文、原语、译语多个层次,语言、文化、交际多个维度的翻译生态环境以译者为主导的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强调译者在翻译生态系统中与多个因素和翻译这一整体的和谐。

本文通过对唐诗《江雪》的解读和分析,深入剖析了其背后隐含的意境,并结合生态学翻译的理论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对该诗进行立体的翻译,为笔者翻译唐诗开辟了新的角度和着眼点。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也存在着阻碍,原诗诗眼“钓”字,要使译本发挥出原作一样一字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还是很难的,姑且暂时翻译为“fish”。其他译本提出用“angle”等词,也总有不妥之处,在此提出,希望在以后的翻译过程中能够找到更为符合的翻译。谨以此文作为唐诗翻译初探的个案分析。

参考文献

[1]何其莘,仲伟合,许钧.《中国文化典籍翻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胡庚申. 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3).

[3]胡庚申 . 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的基础 [J]. 外语研究,2010(4).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5]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商务印书馆,2013.

作者简介:杨莉,女,汉族,云南弥渡人,云南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论文作者:杨莉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  ;  ;  ;  ;  ;  ;  ;  

唐诗《江雪》生态学翻译的个案分析论文_杨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