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件可与载体分离吗?_硬盘存储论文

电子文件可与载体分离吗?_硬盘存储论文

电子文件具有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载体论文,文件论文,可分离论文,电子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电子文件问题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档案专家、学者和广大档案工作者加入了研究行列。“目前对电子文件的特点已达成共识的观点主要有:电子文件有依赖性;信息非人工识读性;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信息可变性及信息共享性。”(注:徐维、张文友,我国电子文件研究现状与走势,《档案与建设》,2000,(6)。)

尤其是其中的“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的观点,几乎只要谈到电子文件的特性都要引用,似乎已经成了电子文件最主要的特性。然而笔者认为,这一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完全不符合事实。不仅电子文件的信息与载体不可分离,事实上与载体分离的信息根本就不会存在。当然限于笔者的认识水平,可能会出现偏差,敬请专家指教。

自古以来所有文件的记录形式,其信息都是被固定在某载体之上,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文件的使用、传递都是以这种整体形式实现的。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表达思想的信息符号和制作文件用的信息载体几经变化,但所有的文件都是由特定的信息附着在特定的载体之上的,文件的信息不可能离开其载体而存在。对文件来说,内容与最初形成时的标记同时被固定在载体上,使之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同时也打上了明显的原始性印记。我们应该注意的一点是,这类文件的信息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和原始性印记,是可以直接被人工识读和工人辨认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电子文件的大量产生,使档案界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电文文件的不可人工直接识读一下冲垮了档案人员对文件的固有概念,电子文件“来无踪去无影”的迅速转换,象一个琢磨不透的“幽灵”,又一下打乱了档案人员的定势“思维”。档案人员在艰苦的探索中认识到:“电子文件中信息和载体失去了往日的密切”,“电子文件中信息不再具有固定的物理位置,也不再对原始记录载体‘从一而终’,它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扩展、缩小或改变其存储空间。可以改变在硬盘上的存址,可以从硬盘拷入软盘、磁带或光盘,可以从一张软盘、一盘磁带拷入其它软盘或磁带之中,还可登上‘信息高速公路’流向异地”,电子文件具有“信息和载体的可分离性”。(注:冯惠玲,认识电子文件,《档案学通讯》,1998,(1)。)然而这种结论正确吗?是不是就是电子文件的本来面目呢?就让我们揭开电子文件不可人工直接识读的面纱,去探寻一下电子文件的本来面目吧!

应该说电子文件与其它记录形式的文件一样,其信息也是被固定在某载体之上的,它们也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电子文件的信息和载体的可分离性是电子文件的表面现象,是一种假象和错觉。电子文件中的信息不再具有固定位置,可以改变在硬盘上的存址,可以从一个载体转换到其他载体硬盘、软盘、磁带、光盘等,可以通过网络流向异地,这些现象其实并不是信息与载体相分离,其实质是“复制”,是简便、快捷、不走样的现代复制技术,让电子文件可以“来无踪去无影”地随意转换位置。但是不管其如何变换位置,其信息和载体却是始终不可分离的,始终是相互结合紧密固定的整体。所谓转换位置,只不过是在不同位置上的一件件复制件而已。电子文件从产生存贮在硬盘中就有特定的物理位置,决不会无故移动。如果不去移动它,不去删改它,不整理硬盘,这份电子文件就始终有特定的物理位置,而且它的信息与载体是始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当人们在硬盘上改变它的存址时,改变的只是文件分配表(FAT),而电子文件本身仍固定在原来的物理位置上;如果是分区的硬盘,假如从C盘移动到D盘,那么这个过程是一个复制加删除的过程,而不是信息和载体的分离过程。在外存(C盘)中的电子文件,首先被复制到内存中,而后由内存复制到外存(D盘)中,复制完结后,自动删除原在外存(C盘)中的电子文件。而这种删除也不是真正的删除,在计算机上所有删除其实都是逻辑删除。在DOS和Windows中删除一个文件时系统并未真正删除它(即使在Windows中清空回收站,也是如此),只是在目录结构(FAT)文件分配表中给文件加上一个删除标志,表示此空间可被再利用。如果没有新的写盘操作或写盘而未覆盖此文件,这个文件记录还会在磁盘中存在着,直到有新的文件占据此空间(覆盖)。在大型计算机中,其外部存储器是磁盘阵列或光盘库,在它上面改变电子文件的存址,与微型机是一样的,也不过是在重复上述过程。“信息与硬盘载体的可分离性”与这种事实相差甚远。当移动电子文件时,信息或经过内存或经过数据线到另一个位置,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载体须臾没有分离。因为在外存中信息与硬盘载体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外存到内存,信息与电子信号载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数据线到达内存;从内存到外存,同样是信息与电子信号载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数据线到达外存。在这个移动过程中,不是电子文件中的信息不再具有固定的物理位置,而是人们强迫它改变了它的固定的物理位置。把电子文件从硬盘拷入软盘、磁带或光盘,从一张软盘、一盘磁带拷入其它软盘或磁带之中,或者登上“信息高速公路”流向异地,其过程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地复制或通过现代通信技术传输到异地复制而已。从硬盘拷入软盘,其过程是将硬盘上的信息复制到软盘上,在硬盘上的信息与载体是紧密结合的,在拷入软盘的过程中,信息与电子信号载体紧密结合并通过数据线复制到软盘上,在软盘上信息与软盘载体也是紧密结合的,根本就不存在信息与载体相分离的现象。如果将硬盘中的信息拷入(复制)到软盘,而不将硬盘中的信息删除的话(删除也仅仅是逻辑删除),硬盘中的信息与硬盘载体始终紧密地在一起,而拷入软盘中的信息,只是一件复制件。如果将硬盘中的信息再拷入磁带、光盘等等,无非是一次次重复上述的复制过程。而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流向异地,也无非是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加长数据线在异地复制而已。在这些过程中,信息与载体始终没有分离,得到的只是一件又一件的复制件。

认为电子文件具有可分离性的另一个特征是“电子文件以全文形式存在的‘文件形态’还可以与其中以逻辑关系连接的‘信息要素’之间发生分离。随着关系模型的发展,调用若干个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合成’文件将成为文件制作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这种‘虚拟文件’的‘合成命令’是程序,计算机执行一定的程序,可以将相关信息要素经逻辑组合形成一份文件,如果不将其全文保存下来,一旦关机这份虚拟文件将不复存在。重复执行同样的指令,文件会迅速得到重组,但是,如果用于合成新文件的信息要素存在于动态数据库中,重组时库内信息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合成文件的内容也会与前次有所不同。”(注:冯惠玲,认识电子文件,《档案学通讯》,1998,(1)。)其实,这些都不能说明信息和载体是可分离的,而且这些现象与信息和载体相分离连一点关系都没有。第一,“文件形态”与“信息要素”之间的发生分离并不是信息与载体的分离。不论是在显示屏上的“文件形态”(它实质上是在内存中生成的文件),还是数据库中的“信息要素”,它们都是信息与载体紧密相结合的实体。这时“文件形态”与“信息要素”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输入到内存中的文件和字库中的字的关系一样,输入的文件就是“文件形态”,字库中的字就是数据库中的“信息要素”,只不过字库中的字是单字或短词组,而数据库中的“信息要素”是长词组或词组团而已。前者需要人工慢慢敲入,而后者由人工点击由机器迅速组合,两者没有本质区别。这些都与信息和载体相分离没有任何关系;第二,“将相关信息要素经逻辑组合形成一份文件”并不是“虚拟文件”,它是实实在在的。它也不是信息与载体相分离的产物,它的信息与载体实实在在地紧密地结合在内存中,不将其全文保存而关机这份文件将消失,如果用户认为不需要保存,那就没有必要保存,消失也就消失了。如果是需要保存,而操作失误文件消失了,那是人为的原因。但这些都与信息和载体的可分离没有关系;第三,执行同样的指令,文件得到重组,而信息要素如果存在于动态数据库中,重组的合成文件的内容与前次不同了。这实际上是有些生成文件或利用文件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动态的数据,由于数据的经常变化,而实质上每次形成的文件都是一份新文件,不是原来的文件。因为时间不同,构成的要素不同而不再是同一份文件的要素,相同的仅仅是格式。不管怎样,这都与信息和载体的分离没有关系;第四,在信息要素存在的动态数据库中的信息会发生变化,但是那里的信息和载体始终是紧密结合的,从没有分离过,只不过是新的信息占据了旧信息原来所在的载体空间。

电子文件在不同载体上的转换不等于其信息与载体的分离,这只是电子文件的快速复制给人的一种错觉。它同用复印机复制复印件,传真机接到的传真,在异地听到的广播并录下音、看到的电视并录下像没有一点区别,都是复制,并不是信息与载体的分离。只不过后者容易辨认其是复制件,而前者不易辨认罢了,但不易辨认并不等于不能辨认。至于电子文件原始记录性的问题,那是另一个问题,它与信息和载体是否分离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上,信息的生产、处理、储存、传播、利用均离不开物质载体,“信息是不可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注:杨春时、邵光远、刘伟民、张纪川编著,《系统论信息论 控制论浅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也就是说“与载体分离的信息是不存在的”(注:张怀涛、代根兴主编,《文献信息利用通论》,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从事实上看,信息总是与物质相联系的,通过物质来表现的,任何信息的传播都要以物质为载体,离开了物质和物质的运动,就没有什么信息”(注: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版,第50页。)。以上事实说明,认为电子文件具有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的观点,明显地带有主观主义的色彩。

编后记:该文付梓之时,我们了解到,冯惠玲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的《电子文件管理教程》一书中,谈到电子文件的特点时,使用的是“信息与特定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的语句,即指电子文件的信息并非固定在一种载体上,而是可以从一种载体转移(复制)到另一种载体上。这一认识与本文作者的观点是否相通呢?

电子文件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而对其全面、深入、准确的认识仍需假以时日。研究、讨论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认识更接近真理。作为编者,我们对作者的质疑精神表示赞赏,对学者们与时俱进不断深入的治学态度表示敬佩。

标签:;  ;  ;  

电子文件可与载体分离吗?_硬盘存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