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句调”的教学技巧论文_李莉

探索“句调”的教学技巧论文_李莉

江西省龙南县里仁镇中心小学 341700

摘 要:也许我们曾经欣赏过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也许我们曾经赞叹过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殊不知,在朗诵、演讲等多种声音表演艺术中,表演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的共鸣,至少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语音表达手段,“句调”就是其中的基本技巧之一。

关键词:朗诵 演讲 句调

很多教材把普通话的句调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例如湖南省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就是这样分的:

一、升调——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明显上扬

常用于表示疑问、反问、惊讶、号召、呼唤等语气的句子。例如:

1.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疑问)

2.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反问)

3.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惊讶)

4.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号召)

5.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呼喊)

二、降调——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句末明显下降

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陈述句中,表示肯定、坚决、请求、感叹、沉重等感情。例如:

1.我是唯一的一个找到真金的人!↘(肯定)

2.我们决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坚决)

3.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感叹)

4.交给我们吧,你磨光的扁担!↘(请求)

5.等待着,等待着,载着您遗体的灵车,撵过我们的心。↘(沉重)

三、平调——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

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等感情的句子里。例如:

1.记得我十三岁时,和母亲住在法国东南部的耐斯城。→(陈述)

2.这一切都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说明)

3.可是,我……我还没有向您请教呢……→(迟疑)

4.刘胡兰冷冷的回答:“不知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冷淡)

5.很久以前,在一个漆黑的秋天的夜晚,我泛舟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森森的河上。→(追忆)

四、曲折调——全句语调的高低有曲折的变化

用于表示含蓄、讽刺、反语等复杂的感情。句子语势先降后升,或先升后降。把句子中某些特别的音节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曲折的升降变化。例如:

1.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讽刺)

2.是我的错,你没错!(反语)

3.你真是太聪明了!(反语)

按照这四种类型来学习句调技巧,我总觉得学生的认识容易支离破碎或者说有些模糊。学生可以把某一个句子的句调按方法读好。但是,怎样处理全篇文章或者是某一段话的句调,学生依然稀里糊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针对这个实际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句调变化的一般规律探索,并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句调教学方法,经过实际教学操作,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供同仁探讨。

(1)上坡调——适用于表达递增语气,特点是一句比一句读得高。一般的递进句或表达感情越来越强烈的排比句、排比词等常用这种句调。应注意的是起的音要低,否则,最后高不上去,或者说像是喊出来的。给人的感觉是欠真实、自然;而且,这种上坡调最多只宜读四句。正像坡长了人们爬起来费力一样,不宜久爬,要适可而止。尤其是那些较长的递增语气句,要考虑到气息能否充分支持,可以在一句里面爬坡。(2) 下坡调——适用于表达递减语气,特点是一句比一句读得低。如果表达的感情越来越深沉也可用这种调。应注意的是起句的声音要高。而且,有可能这个起句正好是上坡调的最后一句。(3) 波浪调——适用于表达普通的变化语气,特点是一句读得高,一句读得低。高低相间,像波浪一样。而且,每一句高的程度与低的程度不见得完全一致。这是一种运用相当广泛的句调,最为常见,最为实用。(4)阴阳调——适用于表达阴阳怪气的语气。如讲给小朋友听的故事中的阴险狡诈角色,就经常要操这种句调。只是这种句调很特殊,用的机会很少,不能滥用,用得应慎重。阴阳调其余的特点如同前面讲的曲折调,这里不再作赘述。

正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朗诵与演讲等声音表演艺术中,每一个人对于语音表达技巧的处理肯定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甚至,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处理同一篇作品的技巧都有可能不一样。

句调也是如此。例如:“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一句话,既可以读成“爬坡调”,也可以读成“波浪调”。因此,我在文中所列举的句调只能代表着一般的规律,不排除不同的人的特殊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句调由低到高或者由高到低,它的变化都是渐进的,这样过渡才自然、真切。切不可给人以忽高忽低的突兀感,那样会显得有点儿神经质。而且,高有头、低有度,高音不能刺耳;低音不可听不清。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句调,你在设计它的时候,都应重视句子前后(指一个句子)或前后句子(指多个句子)的比照与变化。这种比照与变化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只有根据文章的思想感情来处理、变化句调才是不变的真理。

论文作者:李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2月总第1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4

标签:;  ;  ;  ;  ;  ;  ;  ;  

探索“句调”的教学技巧论文_李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