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会维护职能缺失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缺失论文,中国论文,职能论文,工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2004)01-0066-03
中国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是为了维护职工自身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而建立的群众性社会团体,是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2001年10月,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工会法(修正案)》明确增加了一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由于中国工会独特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还由于职工意识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文化传统影响,中国工会维护职能长期缺失。
1 中国工会维护职能缺失的历史原因
中国工会独特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工会维护职能缺失的历史原因。一般来说,工会是近代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列宁认为“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是工会产生的基础”。欧洲国家的工会,比如英法的工会,不但是工人反对资本家剥削的经济斗争的产物,而且经历了长期的相对独立的经济斗争阶段,然后才逐步上升到政治斗 争,并且把两种斗争结合起来。美国工会长期把工人的斗争仅仅局限于经济斗争,它接 受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强调争取尽快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利用一定程序解 决劳动争端,而不关注更广泛的社会目标,不想用社会主义取而代之。
在中国工会形成阶段的中国特色。
(1)中国工人和中国工会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步步形成。因此,中国工会的斗争锋芒一开始就直指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把争取自身权益的经济斗争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特点和政治特色。
(2)中国工会萌芽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前后出现过少量现代工会组织,但真正革命工会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工会迅速发展,壮大,成熟。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工会没有把“接受党的领导”与“依赖党的领导”区别开来,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中国工会自身独具的社会功能欠缺。
(3)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同于马克思所设想的,也不同于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一条崭新的道路,即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革命的主战场在农村,以城市和工业区为主体的工会运动只能起到战略配合的地位和作用。
相对来说,在历史上中国工会更强调阶级意识和政治目标,无疑也隐含着某种弱点和不足:在既定的社会体系中有较强的依附性,缺乏独立从事经济斗争的经验和传统。
2 中国工会维护职能缺失的经济原因
中国工会长期推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中国工会维护职能缺失的经济原因。在经济领域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国家掌握并制定计划来组织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其主要的特征是:
(1)单一性。在所有制方面,全盘公有化(采取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消灭私有制、个体所有制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份。
(2)集中性。所有企业归各级政府直接管辖,权利高度集中于中央,所有重大的生产经营决策都由国家作出,然后由企业去贯彻落实,结果由国家负责。
(3)统一性。由国家和集体统一掌握和安排所有资源和包括劳动者在内的生产资料,个人几乎不拥有任何资源和生产资料,也几乎没有任何自主权。
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国家一方面控制所有企业,另一方面,国家或政府扮演着直接的经济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通过直接的计划和行政指令最大限度的集中资源和资金,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并进行统一的资料配置,由此国家享有至高无上的经济权利和几乎无所不在的渗透力量。这种国家作为一种社会上的政治组织,同时表现为一种直接起作用的经济力量,事实上是一种不仅控制着企业的内部关 系,而且控制着决定企业和家庭地位的整个外部因素力量。国家对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 具有绝对的支配权,而且同时,国家决定着将这些商品传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条件(首先 是价格)。这种经济体制的形成的客观性,在一定时期和限度内也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它一方面使企业和个人的一切经济行为和活动都与行政权利紧密相联,由行政命 令去指挥和控制,企业和个人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企业与职工 个人之间不是社会经济关系而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另一方面,国家通过企业掌握了个 人生活资料的全部来源,个人的就业,工资,福利,医疗甚至子女的就学就业都由企业 ,国家提供和统一安排。这种经济体制客观上排斥了工会在经济生活中的渗透与参与, 工会作为一个群众组织处于无权可保的状况就是必然的。
3 中国工会维护职能缺失的政治原因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工会维护职能缺失的政治原因。中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是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和不断强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的明显特点是:
(1)集权性。政企不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利过分集中于各级党委手中,党委可以直接给国家政权机关下命令,发指示,干预政权机关的工作。党组织在相当程度上代 行了国家机构的职能,职责和职权。而党委的权利又逐步集中于书记一人手中。邓小平 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 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 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全 国各级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个问题。”
(2)全能性。国家承担了经济社会和个人方面的大量事务,许多本应由社会组织担负的职能全部都在政府手中,政府几乎担负了社会的生产、分配、消费、保障和科教文卫 等方面的所有职能。一方面造成包括工会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由国家控制,并完全依附 于国家,缺乏自制性和自我管理,没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造成国家职能权 力膨胀,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
(3)单向性。国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缺乏对干部的群众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
工会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实际上是行政化的政治机构,是直接受各级党组织领导的政治团体。在组织序列和机构设置上,它们几乎与中央机构完全一样。在一般情况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机关中,都设有相应级别的工会组织,并且分别隶属于各级党委的领导,实际上各级工会无论在组织序列中,还是政治领导上都隶属于各级党的领导机构,起到党的一个具体办事部门的作用,工会领导人由同级党委和上级工会协商任命后,受其双重领导,但以接受同级党委领导为主。
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会被赋予“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但其在政权中的地位决定其既做不到独立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又做不到对党和政府进行有效监督,防止职工合法权益被侵害。事实上,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无从发挥。
4 中国工会维护职能缺失的思想原因
在分析了中国工会维护职能缺失的客观原因后,再分析一下工会维护职能缺乏的主观原因,即权益主体——职工的思想意识。中国有过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的历史,封建专制文化传统的影响是职工不能利用工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主观原因。
“传统乃是人类在往昔历史岁月中创造的各种有意义现象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出于同源,从过去延传到现在,因而形成一条时间之链。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力量,传统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存在于普通民众的意识、心理、习惯、行为方式及生活过程之中,因而与一个社会的有机体密不可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成了社会成员信仰或认同的载体。”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上形成了封建专制集权的政治统治关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封建专制文化。现在作为一个政治整体虽以被彻底否定,但封建专制文化传统仍有很强的活力,顽固的占据人们的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观念,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以现代人的眼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其中许多的消极因素阻滞了权益主体——公民(包括职工)对自身权益的漠视和淡化,导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权益意识的悖离。
(1)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义为上”“重义清利”和现代权益观念冲突。在这一观念取向下,人们忽视个人权益,放弃对个人应当权益的追求,对自身权益遭到破坏时往往显得不在乎,更不明白应当怎样去维护自身的权益。
(2)强调“孝”“忠”,与现代个体权益的冲突,漠视和否认个体的价值和利益来强调家族、集体、国家不容置疑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强调个体压制自身的愿望、情感、冲突来实现对家族、集体、国家利益的肯定。过度强调个体利益服从家族、集体、国家利益,忽视对个体权益的尊重和表达。
(3)强调“礼”与现代权益主体平等的冲突。“礼”以维护现实的不平等的社会政治秩序为根本宗旨,导致人们在行为方式和权益保护两个方面不平等的等级观念,忽略了主体地位平等,导致了人们威慑于权力而缺乏平等诉求。
中国封建专制文化传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还有“和为贵,忍为上”的委曲求全,放弃对权益追求;“人轻言微”对个体的权益处于不自觉放弃的卑微心态等等。可见,根深蒂固的中国封建专制文化传统的消极作用严重制约了职工对个体权益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平等的权益意识长期被忽略,工会即便存在,也缺乏主动维护自身权益的主体基础,职工自身对工会的依赖性、需求度和信任感比较低,这是中国工会维护职能缺失的主观原因。
正如中国工会维护职能的缺失不完全是工会自身原因一样,中国工会维护职能的充分发挥也不是工会自我改革就可以完成的。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会维护职能逐渐凸现出来。由于中国工会的特殊成长历程,其维护职能的有效发挥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收稿日期:200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