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论文_赵心灵

浅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论文_赵心灵

◆ 赵心灵 安徽省濉溪职教中心 安徽 淮北 2351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目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并提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策略在于职业素养教育与教学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素养教育 养成教育

自2007以来,我校通过走访、问卷、校企座谈等形式调研了50余家企业,发现现代社会和企业对用人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专业能力以外更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如责任心,守时负责,诚实正直,能够适应变化,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与人交流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等,这表明现代企业更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

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两难”局面,招聘单位找到合适的人员难,应聘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单位难。从表面上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职学生就业人数多、市场需求少、缺乏实践经验等;从深层次看,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今职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脱节造成了双向选择的障碍。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对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学校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用人单位在人才选用上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

分析人才市场的招聘状况,可以发现用人单位表现出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人品胜过重文凭、重能力胜过重学历的倾向。然而当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准备和现实的矛盾也非常突出,他们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陈旧的就业观念、知识能力准备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等也导致了就业难的现状。

2.社会竞争要求中职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中职生要想立足于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要想成为职场中的常青树并成就大业,就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涉及到人与职业的适应与不适应问题,主要是人的职业素养是否达到了职业对人的要求。社会正处在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使优秀者更优秀,劣势者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尽可能地优秀起来,要么被无情地淘汰。显然,在人才素养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必须重视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策略

1.职业素养教育与教学并举

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硬实力,是成为一个成功职业人员的基础。中职学校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专业基础。在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中要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获得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养成职业素质。以工作任务的形式组织教学,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与综合应用能力。精简专业课设置,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2)职业技能。通过组织各级各类学生技能大赛、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逐步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

(3)双师素质。中职学校要加强“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努力实现教师“能力”和“素质”双双为师。所有任课教师应定期到企业锻炼,了解企业文化,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职业技能在日常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

(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是中职学校办学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来说应主动参与挂钩中职学校的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是提供企业的用人信息及标准,企业有什么样的岗位,这岗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二是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企业还应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基地并给予指导。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在真实的环境和实践中才能真正形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为企业应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生产,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品牌形象、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体会、模仿学习,加深认知,为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

2.打造校园活动品牌,完善学校育人栽体

中职学校办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因此,中职学校要注意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抓手,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积极营造文化氛围,构建体验教育体系,不断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创学校使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育人载体。

在实践上,按照企业文化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生日常管理活动中,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环境,实训车间要最大化地模仿现实车间,张贴各种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工作制度,突破原有的诸如建立校园社团、举办文化艺术节和汇报演出等传统模式,积极开展团队索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技能大赛、创业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技术、练技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

3.制定及时有效的职业素养教育反馈机制

中职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对岗位的适应情况怎么样,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和加强,这些是我们的反馈机制所要收集的。中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反馈机制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实习生、在校生组成,采用调研的形式,对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师资结构、实验实训、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培养信息进行反馈。就业指导部门设立专人管理,定期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反馈,并做出可行的改进措施方案,经过专家的审定,对教学计划进行一定的调整。

4.以德育学分制为评价体系,确保职业素养培养的可控性

我校从2012年开始实行的德育学分制是对职业学校学生评价,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探索,实施三年多来,可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

“德育学分制”旨在变管理为服务,将德育活动制度化、学分化、详细化。把口头说教变成行为教育,从而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最终通过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一起努力,让学生学会为人的基本原则,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造就诚信、积极、独立、和谐的个性。

5.实践成效

经过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学生很好地完成了由职校人向准职业人,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得到很好的认知、训练与强化。

在2010年,2011年我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就业的一次性安置率在75%,原因是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和基本职业行为与技能,在实习就业期间,一年内的就业稳定率仅40%左右,专业对口率就更低了。

经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我校近两年的就业率都在96%以上,就业稳定率也有了大幅提高,其中机电、汽修专业还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实现了广泛就业。同时我们还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对招聘企业资格审查等保证学生能进入知名大企业就业,实现了学生高薪就业的要求。

三、结语

总之,中职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必须以培养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协调发展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真正解决中职学生就业“两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文德 职业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辽宁中职学报,2009,(9)。

[2]王民权 梅晓妍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47~48。

[3]孙忱谦 改革中等职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若干措施[J].成才与就业杂志社,2008,9。

[4]刘宏 职业能力与职教课程改革[J].成才与就业杂志社,2008,10。

论文作者:赵心灵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1月总第17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9

标签:;  ;  ;  ;  ;  ;  ;  ;  

浅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论文_赵心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