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发展-中央银行酝酿中的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委员会不同意_存款准备金率论文

政策发展-中央银行酝酿中的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委员会不同意_存款准备金率论文

政策动态——央行酝酿差别准备金率 货币政策委员会意见不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央行论文,货币政策论文,差别论文,准备金率论文,委员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尽管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似乎已成“人心所向”,到底该怎么调,这个谜目前谁也无法破解。

近日,记者从接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人士处证实,央行早在去年底就开始研究差别准备金率,以求对不同的商业银行实施不同的准备金率;日前更就此向货币政策委员会征询意见。

结果,该方案遭遇了不少人的反对意见。

各执己见

消息人士透露,上周,中国人民银行就实施差别准备金率的想法向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征求意见,却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

反对者的主要理由在于,央行到底要以何种标准来判定对具体某一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是依据银行个体的统计数据,或是按照巴塞尔协议重新制定一整套标准,还是借鉴银监会近期发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评级办法?

总而言之,如何确定“差别”准备金率,似乎让人无从着手。

然而,央行对此却信心十足。

3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廷焕在“两会”期间公开表示,央行在操作手段上要根据不同银行的情况实施区别对待,不同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差别。他说,对资产质量好、资本金充足率高的银行,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低些;否则,就应该提高。提高的比率可以是8%,也可以是8.5%。央行以此为调控手段,体现出市场公平竞争的效应。

他同时强调,对商业银行实施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否则效果就无法体现。

之前的2月份,在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央行行长周小川也提到,今年,央行将“继续研究实行存款差别准备金率政策的操作方案”。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的宋国祥也认为,如何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其方式值得探讨。要发挥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需要改革,比如按规模、定活期类别等条件,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

尽管如此,众多业内人士仍然坚持认为,让“刚性”的法定准备金率“弹性化”,这是违背常理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同,它应该是调节总量的工具,而不能将它用来对银行个体进行调节。法定准备金率也是一样。对商业银行实施不同的准备金率,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头寸,进而对该行业务造成连锁反应。

他同时表示,国际上,各国央行对逐步取消准备金率的态度越来越明确,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即使我国央行采取“区别对待”的策略,那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能长久。更何况,国际上根本没有“差别准备金率”一说。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开资料显示,1984年,我国在刚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时实行的就是差别准备金率,即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由于这个标准偏高,一年以后,央行将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此后一直到去年9月,尽管这期间准备金率又经过了五次调整,但均实行了统一标准。

政策伏笔

在准备金率问题上,央行亦有着明显的矛盾心态。

这一点,在去年央行决定将准备金率从6%上调至7%时便反映了出来。

至今,市场上仍有传闻,称当时央行作出调整行为,其初衷是想实行差别准备金率,但未被批准;取而代之的政策是,想把准备金率上调两个百分点,仍未果。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当时上调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的范围只限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而城市信用合作社与农村信用合作社暂缓执行。可以说,央行此举已实行了广义上的差别准备金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的王召说,如果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应该对高风险银行实行高准备金率,低风险银行实行低准备金率。但是,此项政策却意味着对相对低风险的商业银行执行7%的高准备金率,对高风险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仍然执行6%的低准备金率,似乎有悖常理。

不过他也承认,鉴于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农村信用社改革,时至今日,35500家农村信用社仍然是中国农村金融的根本,本来有效资金就不充足,如果准备金率再加高到7%甚至更高,亦是有失公允。

既然差别准备金制度早已埋下伏笔,何不再前进一步?

很明显地,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已经放出了“信号弹”。从数据上看,春节以后,央行回笼资金的欲望极其强烈。天信研究的分析认为,近期央行票据的发行总量呈逐渐上升态势。3月9日单周发行量创下央行票据运用以来单周净回笼资金最高纪录;从连续四周高额的票据发行量来看,则是央行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首次如此大力度回笼资金。由此可见央行对流通中的货币量供应过大,已然表现出极大的担扰。

而另一方面,从招标参考收益率来看,却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在最近四期的公开市场操作中,3月招标参考收益率下降了36个基点,6月招标参考收益率下降了29个基点,1年招标参考收益率下降了6个基点。招标利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短期下降幅度较长期明显,这也说明短期市场资金非常充裕。此外,在目前较低的收益率下均能成功招标,一定程度上也坚定了央行回笼资金的决心。

存款准备金率七次调整回顾

所谓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意义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清算,之后逐渐演变成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建立起来的,近20年来历经七次调整。

1984年,央行根据当时我国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准备金率,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即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

1985年,针对当时存款准备金率偏高的情况,为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央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央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要,又将存款准备金率从10%调至12%。

1988年,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3%。以上这两次调整,对于抑制当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和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8年3月,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到8%,准备金存款账户超额部分的总量及分布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1999年11月,为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抑制通货紧缩趋势,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

2003年9月,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至7%,以调控信贷走势。

标签:;  ;  ;  ;  ;  

政策发展-中央银行酝酿中的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委员会不同意_存款准备金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