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中小企业的企业升级战略_企业经营论文

论我国中小企业的企业升级战略_企业经营论文

论中国中小企业经营升级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中小企业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一直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据1993年统计,日本企业数合计654.17万个,而中小企业数为648.43万个,占全部企业数的99.1%。非第一产业1991年的就业总人数为5479.18万人,而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数达4339.93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9.2%。这说明中小企业在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中小企业也是一支十分重要的经济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据统计,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数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7.87%。1992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就业人数占80%,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8.5%。因此,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中小企业的成长受制于特定的环境,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种种挑战,为此,借鉴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

一、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中小企业之称,虽由来已久,但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即使在同一国家里,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也有不同的标准。一些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人们通常依照生产要素或产品的集中程度将企业划分为大中小三类,这仅是“量”的规定,其实,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还有许多质的区别。这些“质”的规定则是分析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的出发点和依据。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其质的区别主要有:(1)经营规模小。体现在劳动力数量、固定资产拥有量或产品的生产能力都只占有较小的部分;(2)影响力弱。即占有相关市场的较小部分;(3)由于小企业独立所有,独立经营,企业主采取直接管理方式控制整个企业运转,没有任何定型的管理机构,因此,企业主的行为对企业影响极大。

中小企业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中小企业在经营上具有小型分散性、专业性、开拓性、适应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它一方面使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的优势,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显示其活力和较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因其先天的弱点──分散性和脆弱性,使其搞风险能力较低。

上述这些特点是中小企业内在的特性,也是中日两国中小企业的共同特性。但是,与日本中小企业相比较,中国中小企业还具有某些特点或弱点。

二、中国中小企业的弱点

中国中小企业成长于五、六十年代,迅速发展于八、九十年代。尽管八、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在许多方面冲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但由于是在新旧体制转换交替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带有旧体制的痕迹。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中小企业在经营结构上存在“小”、“全”、“散”、“低”、“乱”的不合理状态。

1、所谓“小而小”,就是指单个企业规模过小。以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江苏和福建为例,江苏省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单个生产力都在规模水平以下,如炼钢行业,中小企业规模起点应是转炉容量在15吨以上,而江苏中小企业平均只有11.4吨;电炉容量应在10吨以上,而江苏中小企业平均只有4.65吨。在建材行业中水泥厂的规模起点应是年生产能力不小于5万吨,而江苏的小水泥厂平均年生产能力仅为1万吨左右。福建的情况也大致相似,以中小企业占多数的乡镇企业为例,福建省的乡镇企业平均每个企业从业人员仅6人,严格地说70%以上的乡镇企业只能算是手工作坊。企业规模过小是中国中小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之一。

2、所谓“小而全”,是指封闭型、全能型企业较多,专业化、协作、联合发展不足。以乡镇企业为例,参加生产联营、产销联营、资金联营、技术联营和其他联营分别仅占企业数的0.061%、0.04%、0.056%、0.018%和0.054%。与此相适应的一些重点企业的零部件协作率很低,如某制氧机厂的协作率只有25%,而国外同类企业达55%;某锅炉厂的外协率只有10%,而国外一般高达50%,在中国12万个机械工业企业中,80%以上属于“全能性企业”,机械工业企业自制铸件和锻件分别占80%和90%,而日本的同业企业自制铸件只占15%左右。这些情况表明中国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组织化程度很低。

3、所谓“小而散”,是指中国中小企业地理布局上极为分散。在地域分布上未形成相对集中的工业聚集区,尤其是乡镇企业,走的基本上是一条“遍地开花”的路子。因此,无法统一配置基础设施,难以形成比较完善的共同设施体系,这表明中国中小型企业的地域结构也很不合理。

4、所谓“小而低”,是指中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很低。首先,从企业拥有的工程技术人员看,根据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人数比重,大型企业为5.69%,中型企业为4.25%,小型企业仅为1.61%。其二,就设备装备系数看,中国中小企业1989年人均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只有8900元(约1000美元,1982年日本中小企业这一指标约为8000美元)。而且,中国中小企业采用的设备大多役龄过长、老化。其三,就产业结构看,中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上,如纺织、食品、工艺品等,至于那些高科技领域,中国中小企业很小涉及。其四,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低,管理手段落后,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导致中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很低,这表明中国中小企业的技术结构不甚合理。

5、所谓“小而乱”,是指组织管理结构上处于无序、分散、单干的混乱状态。许多同类企业是由自成体系的各个部门和地方分散管理的,如冶金企业,从纵向看,它分别属部、省、市(地)县和乡五级,从横向看,它又分布在冶金、机械、煤炭、轻工等十几个部门,其他行业也是如此。同时,产业关联度差,不同所有制、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缺乏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基本上处于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中国的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力偏弱,未形成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广泛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即使中小企业之间也未结成互相协作、分工的生产或销售联合体。因此,可谓“群龙无首”,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处于无序、分散、单干的混乱状态,它们四处出击,各自为战,互相封锁技术和信息,有的甚至互相挖墙脚,致使中小企业的群体优势得不到发挥。其次是指中国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不完善,竞争行为不规范。如在生产上,有的中小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靠生产伪劣、假冒产品牟取暴利;在销售方面,要么采取低价倾销,要么通过走后门、拉关系、提取回扣、搞不正之风,强行把价高质次的产品推销出去;在投资方面,竞相铺摊子,重复建设,造成同类产品生产厂家过多,过度竞争;在产品开发方面,仿效跟随,一成众效,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竞争行为的不规范,严重打击了中小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积极性,造成许多资源严重浪费,使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在低水平上徘徊,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三、中国中小企业经营升级的策略

中国中小企业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摆脱面临的困境,根本之道是力求经营升级,比较重要的策略有:

(一)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力求“规模大型化”。根据中国的情况,当前调整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扩大单个企业规模;二是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

1、扩大单个企业规模。一是加快规模经济的发展;二是限制不规模经济企业的产生。具体途径有二:一是调整增量资产,即实行投资倾斜政策,对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中小企业追加投资,或对规模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减少投资甚至干预、制止其产生;二是调整存量资产,即由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兼并、合并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或对那些效益差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

2、推进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1)发展下承包制式的协作和联合。下承包制在中国一般称之为企业承包企业,它是一种以大企业为龙头(塔尖),多极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为龙身(塔身)的垂直分工协作和联合形式,是大中小企业之间在产品生产方面建立的长期稳定关系。从组织形式看,其主要方式是建立零部件加工型下承包关系,通过大企业供应原材料、加工订货、贷款、技术指导等办法,将下承包的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中,中小企业只为大企业加工某些零部件。这种形式的协作和联合,是实行专业化协作的重要途径。这一组织形式在日本的大中小企业间广为采用,成为日本实现系列化的组织基础。80年代以来,在日本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中下承包企业所占的比率高达65.5%,在一些重要行业中达70%以上。(2)发展集团式协作和联合。从日本和其他国的经验看,组建企业集团也是企业实现专业化协作的重要形式。从组织形式看,当前可以组织两种形式的企业集团或集团公司,一是组建生产型企业集团,围绕某种名优(骨干)产品,以骨干企业为主体进行的协作和联合。这种集团式协作和联合的生产经营实际上是核心(骨干)企业产品的系列化。二是组建资金型企业集团或“集团一公司”。它是以成员企业通过资金渗透、共同投资、相互投股和垂直控股而形成的一种协作和联合。这两种形式都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技术结构的提升──力求“技术精致化”。日本从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小企业开始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中小企业的部门结构开始向电子技术工业部门为主体转变;产品结构则从“重、厚、长、大”向“轻、薄、短、小、”和“美、感、游、创”转变;中小企业对尖端技术领域(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生物工程……等)的开发也日益广泛。

中国目前整体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为主体,因此,中小企业在提升技术结构方面不能一味追求高、精、尖,而应采用适用技术。然而,中小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面对21世纪高科技时代的挑战,改变自身技术落后状态,必须加快技术进步。当前,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加快技术引进和提高研究、开发能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生产自动化和追求管理现代化。

(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力求“经营合理化”。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内部各经营环节如产、供、销;各生产要素如人、财、物;各职能部门如厂、处、室之间;各生产组织如车间、班组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促进又相互制约、协调运作的关系。当前在完善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的过程中,最迫切的问题是要纠正不规范的竞争行为,使企业走上正常的健康的发展轨道。

(四)建立完整、有效的中小企业政策。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综观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史,除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极强的产品、技术开发能力;市场经营、开拓能力;商品销售、服务能力和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等内在因素外,日本政府采取扶植政策不能不说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而且,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植是全方位的,包括立法、行政、金融、税收、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方面,如早在1963年日本就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将中小企业置于国家政策支持的地位,目前除基本法外,还有《防止中小企业破产保险法》、《中小企业协同组合法》等十几部。为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中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防止因经济波动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国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立法上保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要建立专门负责中小企业事务的权威性、综合性管理机构,以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指导。其三。要建立金融支持政策。中国中小企业资金少、经营条件差、风险性较大、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因而取得信贷资金的困难较多,特别是1991年以后银行贷款无论从数量还是投向上都重点支持大中型企业,对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不予照顾,给小型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困难。因此,中国应设立专项基金,由专门金融机构办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同时,还应允许中小企业发行各种形式的债券,采取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其四,中国应鼓励中小企业加强科研和使用新技术政策,包括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从融资,税收上给予优惠,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用于中小企业高技术高风险产业投资;成立专门机构为中小企业的科研服务等。其五,促进中小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政策,包括建立中小企业情报网络,向中小企业提供国内外有关市场信息、技术信息、调查资料等,同时,建立培训制度,负责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开发、咨询和技术成果推广服务等。总之,我国应借鉴日本振兴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开发的指导,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标签:;  ;  ;  ;  ;  

论我国中小企业的企业升级战略_企业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