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恶化及其原因分析_泡沫经济论文

台湾经济恶化状况及成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成因论文,状况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下半年以来,台湾经济由盛转衰,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岛内各项重要经济指标均创下 战后以来的最低点。“9.11事件”后,台湾经济在年底复苏的期望再度落空,今年出现战后 以来的首次经济衰退已无可避免。那么,当前台湾经济空前恶化的主要特征有那些?导致恶 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否短期内走出低谷?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

一、台湾经济衰退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台湾经济的持续恶化,其衰退幅度之大、涉及领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 ,均为战后以来所仅见。先看看去年以来台湾经济的主要表现:

(一)总体经济出现战后以来的首次衰退

2000年台湾经济增长率达5.86%,似乎有不错表现,但下半年已转趋疲态,第四季开始下滑 ;前三季经济增长率分别曾达到7.98%、5.10%与6.73%,第四季则下降至3.82%。2001年开始 ,台湾经济更是以每季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急剧下降,第一季仅增长0.91%,第二季则负增长 2.38%,第三季台当局估计衰退2.68%。“9.11事件”后,台湾年底复苏已无希望,台当局已 将 复苏希望寄于2002年第二季,这样台湾经济将出现连续四季经济负增长。台当局估计今年全 年经济增长率将负增长2.12%,而JP摩根、标准普尔等外国机构则也分别预测台湾衰退值 为2.4%与1.3%(注:台《工商时报》2001年8月21日,《经济日报》2001年9月24日。)。无论如何,台湾经济出现战后以来的首次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

从经济景气指标看,此次台湾景气衰退跌幅之深、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均为历次景气 循环所首见。台湾经济景气自2000年10月份开始明显下挫,2001年4月份开始景气对策信号 各项指标均为标志衰退的蓝灯,创下1974年以来采用该项指标的最低点。台当局这套景气指 标体系共有9项指标,每项指标最低1分,最高5分;综合分数最低9分,最高45分。2001年4- 6月份岛内景气综合指标竟跌至9分,如果景气再坏下去,景气灯号将会失灵,因为不管景气 再 如何坏下去,最低分还是九分。对比战后台湾较严重的景气衰退,1974年台湾在第一次世界 石油危机冲击下,当年台湾经济骤降为1.2%,但次年即提高为4.9%,其它景气低谷期间台湾 经济增长率也在3.5%以上。1980年到1983年台湾景气衰退期曾长达37个月,但各项产业 面及金融面指标衰退情况却远不及此次严重(注:台《经济日报》,2001年10月30日。)。台“中华经济研究院”预测从第2001年第二 季至2002年第一季出现连续四季经济衰退,则是历史第一次。

(二)工业生产大幅衰退,高科技产业步入历史最低谷

2000年前三季,台湾工业生产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增长率达7.4%,但从第四季起增幅 明显减缓,12月开始出现-3.0%的首次衰退。今年以来台湾工业生产更是呈加速衰退态势, 第一季衰退值达4.0%,其中制造业衰退4.8%,制造业中又以轻工业衰退最为严重;第二季衰 退值上升至8.3%,其中制造业衰退值9.1%,重工业衰退幅度亦相应扩大,衰退值达8.9%;第 三 季衰退幅度达10.9%,其中制造业衰退11.9%。

表2 台湾工业生产状况 单位:百分比

制造业

期 间 工业生产 房屋建筑业

重工业轻工业

1997

7.4 8.7 13.1-0.7

-16.3

1998

2.6 2.4 4.6 -3.1

0.5

1999

7.7 8.1 11.10.46.6

2000

7.4 8.0 11.1-1.0

-15.1

2001

第1季 -4.0-4.8 -3.6-8.4 -5.1

第2季 -8.3

-9.1 -8.9-10.4 -12.1

第3季 -10.9 -11.9-12.6

-9.3 -19.4

资料来源:“经济部统计处”编印《台湾地区工业生产统计月报》。

表3 台湾各制造业生产状况

单位:百分比

1998年

1999年

2000年2001年上半年

资讯电子工业 9.619.6 18.1 -8.8

金属机械工业

0.02.1

3.7 -11.5

化学工业 0.76.5

3.7 1.3

民生工业 -3.6

-1.5 -1.3 -7.6

资料来源:同上表。

就制造业各产业看,则2001年上半年按四大类划分的台湾制造业中,各产业均出现大幅下 跌,其中尤以资讯电子产业的迅速衰退引人注目(参见表3)。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核心半导体 产业,最近因受到国际电子产业景气急挫及岛内投资环境恶化形势,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龙头企业台积电与联电产能利用率只有五成左右,岛内茂矽及南亚科技 等六大DRAM(动态随机存储记忆体)生产厂家今年亏损将超过500亿元,已被岛内信评部门 列为债信风险高企业,对2002年的投资纷踩煞车(注:台《经济日报》,2001年10月30日。)。岛内有关部门评估,2001年半导体产业 产 值将估计衰退26.4%,这是半导体产业在台湾崛起以来的首次最大幅度衰退(注:台《经济日报》,2001年9月17日。)。台湾工业尤 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大幅度衰退,为台湾80年代中期经济转型以来所仅见。

(三)进出口贸易出现大幅滑坡

2000年,台湾对外出口大幅增长22%,进口增长26.5%,创下近年来的新高纪录。但该年对 外贸易的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上半年的贡献所致,第四季台湾出口增长开始放缓,12月份更是 降至个位数,为全年最低。2001年台湾出口贸易更是迭创衰退纪录,1-9月,台湾对外出口 衰退18.5%,进口衰退23.7%。如此衰退幅度,创下台湾25年来新低纪录。从贸易地区看,除 对祖国大陆外,台湾对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均出现大幅度衰退,其中尤以对美国市场衰退 幅度最大,前3季衰退21.7%;由日本市场进口衰退幅度高达33.4%。

(四)股汇市连续大跌,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

台湾股市在2000年2月18日曾一度达到10393点,此后即一路下滑,5-7月份下跌到8000多点 ,到12月份平均下跌至5072点。今年以来,台湾股市更是持续重挫,连续突破5000点、4000 点,并在“9.11事件”后一度跌破3500点。从2000年5月到2001年8月,台湾股市总市值缩水 4.6兆新台币。汇市也出现巨幅波动,新台币对美元汇率由2000年5月份的1美元兑30.813元 新台币,贬值至2001年8月份的1美元兑34.554元新台币,贬值幅度达12.1%。

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据2001年6月份台“内政部”完成的地价评议,与上年相较公告土地 现值,台北市调降2.39%、高雄市调降10.82%、“台湾省”调降4.82%、“福建省”调升1.66 % ,总计全岛平均调降4.93%,这是自1977年岛内都市与非都市土地全面实施平均地权以来, 首度出现跌幅(注:台《经济日报》,2001年7月3日。)。

表4 台湾重要金融指标变动

期 期 全体银行逾放比例平均汇率 股票成交金额 股价平均指数

% (新台币 元/美元) (亿元)(1966年=100)

19973.70 28.71 372,411 8,411

19984.36 33.46 296,190 7,738

19994.88 32.27 292,915 7,426

20005.34 31.23 305,266 7,847

2001

第1季

5.89 32.53 63,061 5,687

第2季

6.47 33.48 34,937 5,230

第3季

7.52 34.66 27,000 5,069

资料来源:台“中央银行”编印《台湾地区金融统计月报》。

(五)银行经营体质恶化,坏帐率空前提高

台湾银行体系目前弊端丛生,经营体质日趋恶化。按照官方统计,岛内全体银行的逾放比 例在90年代初尚不超过1%,此后缓慢上升;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迅速攀升至4.36%。自去 年台湾经济开始恶化后,岛内银行的逾放比加速上升,2000年达到5.34%,2001年第三季更 高达7.52%。基层金融机构的逾放比例更高,2000年6月底全体农会信用部的逾放比例即超过 15%。这只是官方公布的数据,由于台湾统计方法与国际有较大差异,而且未计入台湾发生 本土型金融风暴期间“纾困企业展延贷款部分”,实际上台湾银行的逾放比例要远远高于官 方的公布数字。美国权威信用评等公司穆迪以及所罗门美邦证券等估计,台湾银行实际呆坏 帐率应高于15%,总呆坏帐金额可能高达600亿美元,占GDP的20%。美国《商业周刊》甚至认 为,如果打消全部呆帐,台湾至少将有13家商业银行的净值将出现负数(注:中国社会院台湾研究所,《2000年台湾研究年度报告》,第72页,时事出版社,2001年3 月。)。

(六)岛内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经济恶化对台当局本已困窘的财政产生了进一步冲击。一方面,台赋税收入持续下降,200 1年1-7月实征数较上年同期减少62.%,其中关税收入减少10.2%。另一方面,台当局财政支 出 则进一步增加,2001年前7个月岛内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累计为10518亿元新台币,支出累计为 12954亿元新台币,赤字为2,436亿元新台币;其中“中央政府”财政收入6906亿元新台币 ,支出8504亿元新台币,累计赤字1598亿元新台币。为弥补赤字,台当局不得不大幅增加公 债发行额,2001年前7月台“中央政府”公债发行余额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32.9%,公债发行 余额占岁出比例由2001年1月份的65.4%上升至7月份的83.4%,占GNP比例亦相应由9.9%上升 至11.1%(注:台《财政统计月》,2001年8月。)。台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对台当局采取扩张性公共支出以拉动内需的经济政策 ,形成直接制约。

总体来看,这次台湾经济恶化是空前的,而且至今未看到好转的迹象,“9.11事件”后, 各项重要经济指标更加速下滑。岛内对经济形势关注的话题,也由台湾衰退转向是否会发生 经济萧条,足见经济已恶化到何种地步。台湾经济恶化对岛内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与影响 。岛内失业率在90年代从未超过3%,但从2000年下半年起迅速升高,7月份首度超过3%,到2 00 1年9月份已上升至5.26%。台湾企业到闭关厂数目也大幅增长,上半年工厂到闭数目较去年 同期增长50%以上。目前,台湾整个社会弥漫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欲期,并已对台湾政局产生 了重要影响。

二、台湾经济大幅衰退的原因分析

台湾经济这次空前恶化,是多数人所未曾预料的。如果仅仅从产业面观察,台湾在许多领 域仍有竞争优势。在以前国际不景气时期,台湾虽受冲击,但总体表现一直相对优于东亚各 主要经济体,而这次却正好相反。今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不仅远落后于全球及东亚地区的平均 水 平,在亚洲“四小龙”中也很可能忝列末尾,成为东亚各经济体中表现最差者之一(注:根据JP摩根大通银行预测,今年台湾今年全年将衰退2.4%,新加坡预估衰退2.3%,香港 今年将成长1.8%,南韩将可成长2.5%。资料来源同注1。)。台湾 经济出现如此大幅滑坡,其原因究竟在那里呢?

(一)政治因素是导致台湾经济恶化的直接原因

从表1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台湾经济增长率加速下滑,主要来自岛内需求的下降。而岛内需 求下降则主要来源于民间消费疲弱与民间投资大幅的衰退。民间消费增长率由2000年的6.03 %急剧下降至今年第一季的2.62%与1.16%,创下1957年以来的最低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也相应由2000年的3.3个百分点下降至2001年第一季的1.3和第二季的0.6个百分点,上半 年平均仅贡献0.9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本形成增长率在2000年曾高达15.7%,前三季增长率 甚至高达20%以上,但去年第4季开始出现1.28%的负增长,今年前二季衰退幅度更分别高达7 .6%与13.7%;民间固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也相应由2000年的2.4个百分点下降至200 1年前二季的-1.0和-2.2个百分点。2000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为5.86%,民间消费与投资对其贡 献合计就达5.4个百分点,是台湾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支撑。但今年以来民间消费与投资均出 现大幅减缓或衰退,经济出现大幅跌落就是必然了。

民间消费需求疲弱及民间投资大幅滑落,与岛内所谓“政党轮替”后的政局剧烈动荡及两 岸关系紧张有着直接关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局动荡加速股市下挫,民间财富急剧缩水;加上产业大量外移和失业率迅速上升 , 直接导致了民间消费日益疲弱。岛内民众基于对前途信心不足,大量紧缩消费开支,不仅在 奢侈性支出方面大量减少,也波及一般性日常消费,台当局估计今年民间消费的食品消费增 长率将由4.1%降至2.8%,非食品消费由上年的5.2%降至1.3%(注:台《财政统计月》,2001年8月。)。

第二,两岸关系的僵持与紧张状态,增加了岛内经济的不确定因素。民进党上台后,其浓 厚的“台独”色彩及在两岸关系上的一系列政策,加剧了两岸关系的不稳定与紧张状态,对 岛 内经济发展形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两岸关系紧张以及对台湾前途没有确定感,直接影响 了外资及岛内工商界在岛内进行长期重大投资的信心,台湾产业掀起新一股产业外移潮,赴 大陆投资猛增;而岛内投资则持续下降,今年上半更出现大幅衰退。

第三,在政局动荡、“朝野”对抗日趋激烈形势下,台当局拿不出有效的振兴经济对策与 方案。民进党执政初期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经济施政政策(如“停建核四”、“金融扫 黑”、缩减高科技产业投资优惠项目与内容等),以及民进党上台后改变了过去根深蒂固的 传统政商关系,严重打击了工商界信心。而且,由于民进党严重缺乏经济施政经验,在宏观 经济政策上空洞模糊、前后矛盾,所谓“知识经济发展方案”、“全球运筹中心计划”等过 于 空洞,缓不济急。台当局后来推出的所谓“8100,台湾启动”方案,即指望以巨额公共投资 带动内需的举措,因政治宣传意义大于经济实质意义,又受到在野党强力杯葛,预算总额也 大大被删减,到今年9月份,该方案达成率仅5成左右,进度严重落后,使台当局以公共投 资短期刺激内需的企图落空。

岛内政局动荡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归根结底来自对民众与岛内工商界信心的严重挫伤。民 进党执政以来的多次民调均显示,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对经济前景充满悲观,对台当局的施 政 措施缺乏信心。岛内舆论指出,民间信心不足已成为目前台湾经济的最大症结所在,而信心 不足来自对台当局施政能力的疑虑及对前途的不确定感,“拚经济首须重振公众信心”(注:台《经济日报》社论,2001年8月19日。)。

(二)国际经济景气下滑是催化台湾经济恶化的重要因素

当然,台湾经济的空前恶化,与美国经济走缓、国际经济景气低迷也有着密切关系。世界 经济的火车头美国自2000年底出现了衰退,到2001年7月份工业生产已经连续下降了10个月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生产率也开始出现下降。尽管美国自出现首 次危机现象以来已连续7次降息,但至今未看到明显成效。日本自90年代步入经济停滞和衰 退以来,目前非未看到好转迹象,反而有恶化趋势,2001年第二季日本GNP下降3.2%,重新 进入衰退,从统计上看日本的工业生产低于1995年水平,仅仅略高于1991年的水平,2001年 七 、八月的失业率也创历史新高。欧盟经济走向衰退只比美国晚半年左右,2001年第一季欧盟 工业生产下降1.2%,第二季下降3%,欧盟第一、二大经济强国德国和法国也已出现了明显的 衰退迹象。今年资本主义的三大中心同时处于经济衰退之中,这是战后以来经济发展所 仅见。

基于此,国际各权威机构纷纷下调了今年国际经济预测指标。联合国2001年8月预测,全球 经济增长率将由2000年的4.1%大幅下降至2001年的2.4%,其中美国将由5.0%下降至1.8%,日 本由1.7%降至0.7%,欧盟由3.4%下降至2.7%,东亚地区由7.3%下降至3.7%。受经济增长大幅 减缓影响,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由2000年的12.3%大幅下挫至2001年的5.5%(注:台“经建会”,“当前经济情势”,2001年10月3日,来自“经建会”网站。)。“9.11事 件”后,联合国对2001年全球经济展望又作了进一步调降。

国际经济的不景气,对于出口导向的台湾经济而言自然会产生重要影响。台湾出口的大幅 下挫,即是直接受美国景气趋缓的影响。信息电子产品是台湾出口的主力,电子、信息及通 信产品三项占总出口的比重目前占三分之一强,且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高达4成左右,美国 市场需求疲弱对台湾出口产生了重大冲击。2001年1-7月,台湾出口值较上年减少13.7%,其 中电子产品衰退17.8%、信息与通信产品减少16.4%,衰退幅度高于整个出口下降幅度(注:台“行政院主计处”新闻稿,“国民所得统计及岛内经济情势展望”,2001年8月17日 发布,来自“主计处”网站,http://www.dgbasey.gov.tw/。)。 除对祖国大陆外,台湾对其它国家和地区贸易也出现大幅下降局面。同时,自去年以来美国 纳斯达克指数的不断跌落,对岛内股市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外部环境对台湾经济恶化起了催化作用,由于出口减少导致岛内工业生产下降,进口大幅 度衰退也表示岛内投资消费需求在降低。但是,台当局将经济恶化的原因完全归结为外部因 素 ,显然是在推托责任。从台湾经济增长的来源分析(参见表1),由于今年前二季台湾对外贸 易的出口衰退幅度小于进口衰退幅度,因此从帐面看,岛外净需求(即对外贸易顺差)对台湾 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仍为正值。由于政治因素引发的岛内需求衰退,才是台湾经济出现负增长 的主要因素。如果进而与东亚各国与地区的经济表现比较看,外部因素也不足以解释台湾经 济为何表现如此之差。

(三)“泡沫经济”破灭加剧了金融体质恶化

实际上,无论是国际经济走衰还是内部政局动荡对台湾经济的冲击,都是一种直接的短期 行为。此次台湾经济恶化速度如此之快,涉及范围如此之广,特别是金融体质的空前恶化, 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其中台湾经济本身存在的严重“泡沫经济”现象加速破灭,就是导致 金融面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泡沫经济”,是因为总体经济的市场机能失灵,导致资产价格的过度膨胀,这种虚 拟的资产价格膨胀,由于缺乏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容易暴起暴落,破坏资金市场与经济资 源的有效配置,使金融产生震荡。

80年代中后期,台湾经济出现第一次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当时由于台湾经济出现严 重失衡,即超常累积外贸顺差的外部失衡加上迅速增长的巨量超额储蓄累积的内部失衡,使 岛内存在严重过量剩余资金,大量流向股市与房地产,引起股市与房地产的飙涨,形成严重 的 “泡沫经济”,股指在1986年到1990年的短短几年内由不足千点涨至12600点。这次“泡沫 经济”在1990年破灭,股市由2月份的12600点一度惨跌至10月份的2485点,房地产业也一蹶 不振,至今未走出底谷。

第二次“泡沫经济”出现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从1996年4月起台湾股市由4000多点上涨至 1997年8月的1万多点,但随即而来的亚洲金融风暴,使台湾股市泡沫再次破灭,1997年10月 份台股指迅速下跌到7000点左右。这次股市跌幅虽不及上次,但对上市公司股价冲击却要重 于上一次,除了少数的电子类股外,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价在1999年初低于1990年9-10月份 (注:于宗先等,“台湾的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处理”,载陈百强、黄少敏主编,《亚洲金 融风暴与台湾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由于当时许多企业以融资为手段大量投机股市,又以股票为主要融资质押,这次股市 泡沫的破灭,使许多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并进而牵连到金融系统,发生了本土性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台湾经济虽然没有受到东南亚各国那样的灾难性冲击,但也失去了一 次对经济积弊进行彻底改革的机会。当时,台湾当局由于(1)工商界通过“民意代表”施加 压力,(2)政商关系密切企业要求当局进行“护盘”以及(3)台当局的“好大喜功”(注: 台《经济日报》社论,2001年8月19日。),采 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如干预汇市、护盘股市、延长企业债务进行“纾困”等,这些明显有 违社会公平和市场法则的办法,虽然暂时躲过了亚洲金融风暴,但“泡沫经济”的根源未除 ,并累积下更大的弊端。

此后,在亚洲经济复苏、美国经济强势增长带动下,台湾经济景气逐步恢复,股市泡沫又 起,尤其股市中电子股在外资炒作下更出现飙升,当时的执政当局为了选举,也大力营造股 市繁荣景象,股价指数在2000年2月再次升至万点以上。这次股市泡沫,却受到岛内外环境 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击,泡沫破灭之快远高于前二次,虽然台当局强力护盘,但已无济于事 。这次股市泡沫对台湾经济尤其是金融体质造成的冲击,远远高于前二次。由于股市大跌, 企业财务危机更形严重。根据岛内投信机构中华信评公司在2001年4月份的评估,台湾大部 分上市公司均出现债务恶化趋向,全年可能违约的公司债金额可能将达约一百五十亿元新台 币 ,金融机构可能因此会增加一千多亿元的不良资产或坏帐,恶化情形大大超过亚洲金融风暴 时期(注:台《工商时报》,2001年4月24日。)。包括东帝士、华隆等知名企业,在上半年已发生不同程度的财务危机。

企业债信品质空前恶化,加剧了台湾银行经营体质的恶化。台当局自80年代后期实施金融 “自由化”政策以来,岛内金融机构家数急剧增多,目前包括分行在内的岛内金融机构家数 近10年来由近1000家急剧上升至2689家,如此多的金融机构争夺岛内狭小市场,竞争激烈程 度可想而知。加上台湾产业结构转型,台湾银行的主要客户传统企业迅速衰弱,而新兴的高 科技产业更依靠风险资金而非传统银行系统,使银行的经营空间更加减少。岛内各银行为争 夺有限市场,纷纷扩大授信额度,大量资金涌向股市与房地产,也对“泡沫经济”起了推波 助澜的效果。而企业利用财务杠杆过度介入股市操作,甚至利用政商关系从公营行库取得资 金进行大肆扩充和盲目投资,股市成为维系银行经营和企业财务运作的重要因素。这些深层 弊端即便在98年台湾发生本土性金融风暴后仍被掩盖,从而导致目前台湾金融业逾放比例的 空前恶化。2001年9月底,岛内银行三个月未还本金及六个月未还利息的所谓逾期放款及 应予观察放款比率已高达11.57%,总金额达18,571亿元新台币;根据中华信用评等公司 在“9.11事件”后公布的最新评估结果,认为岛内不良授信比率将攀升到12%到15%。逾期放 款比率超过10%,国际上就认为是金融风暴。岛内高层财经官员不得不承认,“台湾已 经不用争议会不会有金融风暴,实际上已经身处金融风暴中”(注:台《经济日报》,2001年11月18日及2001年10月30日。)。

(四)岛内外政经因素恶化激发了台湾经济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此次台湾经济的空前恶化,实际上是在内外因素激发下,台湾面临新一次经济转型所带来 的内在结构性矛盾的总暴发。

战后以来,台湾经济先后实现了三次重大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是50年代由殖民经济形态 转变为进口替代工业发展阶段,台湾由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二次转型是六七十 年 代,台湾成功实施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第三次是80年代中后期 开始,台湾通过“自由化、国际化”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以及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产业升 级政策,使台湾经济体制由干预体制转变为市场导向为主的自由经济体制,在产业方面也由 国际劳力密集型产业加工出口基地转变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出口基地之一,台 湾产业结构在90年代中期后出现了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特征。

第三次转型,可说是台湾战后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分水领,但这次转型并不彻底,留下许 多结构性矛盾。

第一、经济发展体制仍存在许多弊端,造成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不断失灵。在经济体制方 面 ,台当局在经济自由化、国际化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经济自由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但当局仍保有强烈的干预手段,在产业政策、金融资本市场政策尤其是对大陆经贸政策等方 面表现尤为突出,政商关系或金权现象严重,从而严重扭曲了岛内经济资源的配置效果,形 成长期的结构性矛盾。“泡沫经济”的一再发生便是突出一例。

第二、宏观产业结构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八十年代中后期台湾实施经济自由化及产业 升级的结果,是以金融、保险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膨胀,第二产业中信息电子产业为代表的 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第三产业所占份额由1986年的47.3%迅速提高到2000年的65.5%;第二 产业份额则相应由47.1%下降至32.4%。仅仅从产业结构看,台湾已出现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 特征,是经济进步的表现。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台湾这次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过快 ,大大超过美、日、德等国家在相同发展阶段经历的变动速度(注:张冠华,《跨越新时期门槛之路——透视台湾经济转型》,第102-103页,台海出版社 ,1998年9月。);台湾目前的产业结构水 平已接近或达到发达经济的水平,但其人均GDP只及这些的国家的一半左右。显然,台湾产 业结构有超前发展之嫌,并隐留下结构性矛盾。这些结构矛盾表现在:

其一,第三产业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后,面临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张问题。占GDP比重 达 三分之二的第三产业已成带动台湾经济增长的主引掣,若仍以狭小的台湾内需市场为导向, 长久势必扩张乏力,须寻求外需发展空间。台当局在90年代中期曾提出“亚太营运中心”计 划,便是指望以祖国大陆为主要市场腹地,带动岛内金融、交通等服务业的进一步扩张, 但“戒急用忍”政策使之无疾而终,民进党上台后更是彻底放弃。第三产业的发展只能继续 以岛内市场为需求动力,从而发生第三产业过度膨胀与岛内需求市场狭小之间的矛盾,岛内 金融业竞争的空前激烈以及由此引起的银行经营体质恶化便是其结果。

其二,第二产业过度集中于信息电子产业。八十年代中后期台湾的产业升级策略,包括发 展 高科技产业及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升级二个层次,但由于台当局的政策资源更主要集中于高 科技产业,结果是前者迅速崛起,后者则迅速衰落,使台湾工业结构过度集中于电子信息产 业。从1991年到2000年,按照四大类产业划分,台湾信息电子工业生产指数增长2.9倍,金 融机械工业增长43%,化学工业增长41.3%,而同期民生工业则衰退13.4%,台湾制造业产业 结构加速向信息电子产业集中(注:台经济日报社编印,《经济年鉴》(2001年),第281页。)。而高科技产业又结构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及 电脑硬件产业方面。台湾出口也更集中于信息电子产业,其出口比重高于大部分东亚其它国 家和地区的水平(注:2000年台湾电子、信息及通信产品出口比重为34.5%,高于日本的19.4%与韩国的29.2% 。资料来源于“行政院主计处网站”。)。这次国际景气衰退,尤以IT产业市场衰退最为严重,台湾自然首当其 冲。

第三,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面临国际产业分工新形势的挑战。80年代中期以后,以信 息、半导体产业为代表的台湾高科技产业运用当时国际IT产业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获得迅 速发展,并很快替代传统产业成为台湾工业发展的龙头。但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并未摆脱台 湾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即以代工生产(OEM)和代工设计(ODM)为主要生产模式,并形成上、 中、下游制造的整合与群聚效应。这种模式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大量移出IT产业的制造环节 时 期,充分显示了其国际竞争优势。

但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高科技产业分工模式开始出现重大变化。低价电脑的兴起,使国 际跨国企业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纷纷采取全球运筹发展模式,即为降低管理、生产与销售 成本,实行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除保留上游的研发与标准制定外,加速将中下游的 生产与销售环节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而且更讲究产销环节的时间与成本控制,即当地生 产、当地销售,减少库存与流通成本。这种重大变化,大大影响了国际产业分工的态势。IT 产业的国际分工链条迅速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延伸。在亚太地区,祖国大陆及东南 亚部分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从事制造的重要一环。

在这种情形下,台湾在IT产业方面的传统制造优势面临极大挑战。一方面,台湾信息硬件 产业在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步入成熟期,在生产成本方面的国际比较利益优势日益下降,面 临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国际跨国公司对新兴市场特别是祖国大陆 市场的开拓,要求其岛内的产品供应商就近生产以降低成本。因此,自90年代中期后台湾高 科技产业特别是电脑硬件产业开始向祖国大陆加速转移,到1999年台湾信息硬件产业产值的 海外生产部分已占其总产值的47.3%,其中在祖国大陆生产产值占33.0%(注:台《经济日报》,1999年11月30日。)。岛内信息硬件 产业产值则从1997年开始增幅减缓,1997年为12%,1998年仅1%,1999年增长9.36%,这种增 长速度与90年代前半期高达2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相比,已大幅下降。与信息硬件产业相类 似,台湾半导体产业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下,也面临产业外移问题,一俟台当局“戒急用 忍”政策松绑,联电、台积电将加快赴祖国大陆投资设厂。

由于国际产业分工态势的迅速变化,台湾高科技产业正面临着传统制造优势不断下滑的挑 战,今后加快向海外尤其是祖国大陆的转移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台湾在八十年代中后期, 利用近二十年时间创造的在高科技产业方面的比较利益优势,又一次面临转型升级的严重压 力。而这个转型升级期,又正逢岛内外一系不利因素的严重冲击。从国际分工趋势看,台湾 高科技产业应选择价值链条中上端的创新研发与下端的服务,但这个选择须以与祖国大陆的 制造优势相结合,通过建立两岸间有效的产业分工体系才可能实现。但两岸政治关系的 紧张与僵持,以及台当局的“戒急用忍”政策,使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升级失去了方向, 拖延了时机。在内外因素夹攻下,台湾高科技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决非偶然。

三、展望与影响

可以看出,台湾经济的空前恶化既有其直接影响因素,也有其深层原因。在新世纪之交, 面临转型及产业升级的台湾,由于存在内在的结构性矛盾而处于脆弱时期。正是此时,台湾 又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世界三大经济体共同衰退、以及四十多年来台湾首次政党轮替引发的政 局动荡的双重冲击,接连发生的台风等自然灾害也使台湾经济雪上加霜。这种史无前例的打 击,使台湾经济本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弊病暴露无遗,从而导致空前的经济恶化与衰退局 面。

目前的台湾经济是否已到底谷?何时复苏?又会对未来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 于造成目前台湾经济恶化的原因十分复杂,对台湾经济的展望无疑是一个复杂的难题。但可 以大体理出影响台湾经济的几大关键因素,作一简单展望。

第一,国际经济形势。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能否尽快摆脱衰退局面,是台湾经济能否 走出底谷的关键外部因素。台当局原本指望美国经济能在今年第四季复苏,带动台湾经济振 弊起衰,但“9.11事件”使这一企盼化为泡影。联合国发布报告指出,“9.11事件”将对世 界经济造成深远影响,除拉下全球经济成长外,更令人关切的是各国投资人与消费者信心滑 落,不仅打击短、中期经济需求,并将冲击全球长期经济成长(注:台《经济日报》,2001年10月12日。)。果如此,对台湾经济短 期内复苏又是一项利空。

第二,岛内政局。岛内政局能否走出动荡局面,是影响岛内民众及工商界能否提振信心的 关键因素。12月1日,岛内“立委”及“县市长”选举结果揭晓,虽然民进党“立委”席数 增加,但“三党不过半”的局面仍将难以使岛内政局走出动荡不安,选后岛内政局的重组将 为经济发展增加新的不确定因素。

第三,两岸关系。两岸政治关系是影响岛内民众信心的另一关键因素,并对岛内经济产生 着直接的影响。两岸经济关系能否借两岸加入WTO获得新的发展契机,也仰赖未来两岸政治 关系的走向与岛内政局的变化。两岸经济关系不仅是台湾未来进行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重 要凭借,也是近期内台湾能否走出经济底谷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全球经济处于衰退局面之际 ,祖国大陆2001年仍将保持令人瞩目的7%以上的快速经济增长。今年前8个月,台湾对大陆 出口虽然亦呈衰退趋势,但衰退幅度远低于对其它出口市场的衰退幅度,而且8月份对大陆 出 口出现了6.8%的增长,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也首次超过20%。两岸入世后,大陆 内销市场的大幅开放,将成为台湾经济发展不多见的外部利多因素。但是,两岸入世只是两 岸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契机,而非必然。如果台当局在对大陆经贸政策的调整不能改弦易 辙,尤其在直接“三通”问题上不能取得全面突破,也可能会失去这个重要的机会。

因此,台湾经济在短期内走出底谷并不乐观,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否已到谷底也犹待观察。 从产业面看,传统产业已大量走失,高科技产业正加速外移或缩小岛内生产线,急剧下降的 民间投资又使台湾短期内难以形成新兴的龙头产业。而失去了产业支撑,金融业的进一步恶 化更将不可避免。八十年代中后期台湾经济转型,靠得是金融保险业的快速增长带动台湾经 济 走出低谷。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台湾免受重创,靠得是高科技产业的支撑。但这次台湾经济 欲 振弊起衰,将靠什么产业?

仅就目前的恶化状况而言,台湾经济已大伤元气,并将付出难以估算的成本。由于缺乏强 力的主导性产业,即便未来国际经济出现好转,台湾经济也很难象过去那样很快恢复高速增 长。从迹象看,台湾经济过去景气循环明显复苏情形可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可能将是 长期的低增长循环周期。岛内财经官员甚至认为,如果结构性问题调整失败,台湾未来的电 子产业不能掌握由美国硅谷研发——台湾负责设计与商品化——大陆生产的模式,并发展出 高附加价值产业,台湾恐将被挤出世界经济舞台,步上日本十年来经济衰退的后尘(注:台《经济日报》,2001年10月30日。)。这 些话如果放在在几年以前,很可能被岛内一些人士指责为“卖台”或危言耸听,但现在却成 为摆在台湾面前的活生生现实。两岸经济关系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而言,其重要意义已越来 越明显了。

标签:;  ;  ;  ;  ;  ;  ;  ;  

台湾经济恶化及其原因分析_泡沫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