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中村综合整治探索及实践论文_周峰,张亭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7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原有城市周边的村落逐渐被城市包围,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城中村”,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尤其突出。“城中村”的存在与蔓延已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其进行综合整治势在必行。本文以白沙泉区块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现状分析,提出整治思路及目标,阐述对区块内的基础设施、建筑风貌、景观绿化、交通组织等四大方面进行改造提升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城中村;综合整治;建筑改造

一、项目背景

2010年,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正式作出美丽乡村建设决策,省委、省政府根据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工程的成功案例,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其实“美丽中国”的建设难点也在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城乡联动发展,推进新农村与城市的双轮驱动。

2016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杭州市主城区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2016—2020年)的实施意见》,目标至“十三五”期末,基本完成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将主城区城中村打造成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市社区,城中村居民获得感明显提升。

白沙泉区块位于西湖风景区宝石山麓北侧,属于西湖风景名胜区北山景区,包括了白沙泉和曙光三弄两个地块,总用地面积为77452平方米,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白沙泉应该称为“景中村”,但由于其位置处于景区边缘,同时与黄龙商圈接壤,其现状与城中村更为相似,适逢G20峰会在杭州召开,因此G20峰会办将其列入城中村整治范畴,白沙泉区块综合整治工程应运而生。

二、现状及问题

白沙泉村以泉为名,相传万历年间,村人掘土筑墓,泉自白沙出,甘冽甲于附近山泉,命名“白沙泉”,至今已有400多年。白沙泉地块紧邻黄龙洞、宝云山、仙姑山、栖霞岭,山林葱郁,洞窟众多,据考,此处原是宋代贡茶宝云茶产地,为北宋西湖三大名茶之一,是西湖龙井的前身,同时自五代吴越国以来积淀了丰富的佛教和道教文化,均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见,历史上的白沙泉村是风水宝地,在茶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方面均可圈可点,可如今的白沙泉区块又是如何呢?

今天的白沙泉可以说是城中村“脏、乱、差”的典型缩影,现状概括来说可以用“房乱建、车乱停、摊乱摆、线乱拉”这四句话来形容。(如图一)房乱建:整个村子违章搭建众多,建筑密度极高,很多地方都是房挨房,无法满足防火间距要求。车乱停:村内道路本就狭小,但是村民日渐富裕,大量私家车沿路停放,堵塞消防通道,2015年一起火灾就因为消防车无法进入而造成较大损失。摊乱摆:村内房屋以出租为主,多为低端餐饮及合租房,业态杂乱,人员混杂,占用公共道路资源同时随意排放污水,安全隐患极大。线乱拉:村内基础设施缺乏,强弱电仍采用明线铺设,燃气管线无统一规划,雨水直接排入地面或者就近接入污水井,非常脏乱。

图一:白沙泉整治前现状

三、定位及目标

白沙泉位于宝石山下,毗邻西湖景区及黄龙国际商务区,交通便利、配套齐全,可谓寸土寸金,白沙泉的未来在哪?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在省市相关领导和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渐渐对白沙泉区块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那就是“白沙泉并购金融街区”。浙江拥有大量上市公司,但在金融并购方面,尚没有产业链的集聚地,白沙泉并购金融街区的打造,正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这也是浙江省第一个以并购金融为主题的特色街区。

因此我们的目标就是“以白沙泉村落为依托,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对建筑风貌进行改造,提升整体景观绿化设计,营造一个现代整洁的街区环境,推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及城区面貌的有机更新”。

四、内容与策略

白沙泉区块综合整治工程包括了完善基础设施、改造建筑风貌、提升景观绿化、改善交通组织等四大块工作内容,其中的建筑风貌改造和景观绿化提升是作为整治工程最为直观的内容,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如图二)

图二:白沙泉整治后实景

1、完善基础设施: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对接电力、燃气、自来水等各职能单位,对现状管线进行综合设计,将电力、燃气、雨水、污水、给水、通讯、网络等管线统筹布置,按规范铺设,从而达到电力上改下、雨污分流、以及燃气、通讯、网络到户的目的。

2、改造建筑风貌:白沙泉区块属于西湖风景名胜区,因此农居的建筑高度和风貌需要按整体规划严格控制,违章建筑需要一律拆除,我们的建筑整治需要在此框架内进行。

2.1、拆违:保持现有农居建筑机理,拆除全部违章建筑共26547平方米,减少建筑密度,留出公共空间用于绿化及基础设施。

2.2、限高:按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建筑高度,檐口标高定在8.4米,层数2层半,不允许建地下室,对现状农居逐户测量,发现违规当场整改。

2.3、建筑风格:粉墙黛瓦的建筑主基调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做为并购金融街区,融入现代的元素也是必然,因此,本次改造在细节和造型上进行突破,利用浅灰色系的线条和深灰色亚光铝合金门窗及栏杆在白墙上勾勒出现代感,同时利用装饰花篮和木制披檐来增添建筑活力。

2.4、店招:统一店招材质及形式,采用古铜色镂空工艺,请专业公司设计logo,融入到店招之中,体现出整体的整洁与现代感。

2.5、空调外机:统一空调外机罩材质及形式,采用仿木纹铝合金加工,有木色及深灰色两种颜色可选,固定空调外机摆放位置,增加统一感。

2.6、公共建筑:将现状汽车修理厂改造为体现茶文化的服务设施,新建垃圾收集点、保安亭、公厕等服务建筑。

3、景观绿化提升:村内现状绿地极少,仅在老曙光路两侧有少量绿化带,因此,在本次整治中,“见缝插绿”是我们主要的设计原则, 通过保护、恢复、提升、整合、鼓励等五方面手段来打造整体景观。

3.1、保护:保护山林,明确划定村落与山林的范围界限,不占用山林资源。保护村内的古树名木,画出保护半径,设置保护设施。

3.2、恢复:恢复侵占的茶地,还原茶田风光。拆除违章建筑及构筑物,恢复庭院空间,进行绿化设计,让庭院绿化形成点、线、面的结合效果。

3.3、提升:对现状老曙光路两侧的绿化带进行重点打造,提升整体绿化档次。

3.4、整合:根据拆违之后情况,因地制宜地整合出较为集中的绿地作为公共绿地,开辟公共活动空间。

3.5、鼓励:在建筑立面整治时设置了较多成品花架,鼓励住户自行进行绿化栽培,同时在满足整体氛围的前提下,自行美化庭院。

4、改善交通组织:对现状道路进行梳理分级,规划完善的消防通道、车行交通及步行交通体系,因地制宜设置停车场。

4.1、消防车道:利用白沙泉路和老曙光路形成环形消防车道,利用现有空间较宽裕的南北向道路扩展为消防通道。

4.2、车行交通:村落内部禁止车辆进入,消防车及特殊事宜车辆除外,将并购金融街区作为步行街区打造。

4.3、停车场:村民就近利用老曙光路沿线车位或者浙江图书馆的停车场,游客利用黄龙体育场停车场。

4.4、步行交通:村落内完全形成步行街区,沟通原有断头小路,沿山设置游步道,可登山游览,完善步行系统。

五、结语

随着杭州城市的不断扩大,很多原来的自然村被城市包围而形成城中村,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如何根据各个城中村的现状特色,进行精确定位,合理整治,既改善城市面貌又推动产业升级成为一大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白沙泉区块综合整治的实际案例的阐述,抛砖引玉,为广大同仁在今后的城中村整治中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楼烨. 杭州西湖风景区景中村景观风貌提升实践--以梵村为例[D]. 浙江:浙江大学, 2014(6).

[2] 应四爱. 杭州城中村改造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5.

论文作者:周峰,张亭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3

标签:;  ;  ;  ;  ;  ;  ;  ;  

杭州城中村综合整治探索及实践论文_周峰,张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