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常见口腔菌群动态变化研究论文_朱信明

朱信明

(连云港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1)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 ROU)患者常见口腔菌群的变化,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与口腔内菌群变化相关性。方法91例研究对象按是否溃疡及愈合分为发病组、愈合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观察革兰氏阳性球菌(G+c)、革兰氏阴性球菌(G-c)、革兰氏阳性杆菌标(G+b)、革兰氏阴性杆菌(G-b)及链球菌、韦荣氏菌、奈瑟氏菌数量在不同组的差异性。结果三组比较,革兰氏阴性球菌及链球菌、韦荣氏菌数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患者微生物菌群变化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与口腔内菌群微生态变化有一定相关性,提示我们治疗口腔疾病应该重视口腔微生态平衡。

【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ROU);微生态;口腔;菌群

复发性口腔溃疡(ROU)也被称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通常指原因不明,同时有周期反复发作特性和自限性的一种局限性溃疡性口腔黏膜损伤。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当前口腔粘膜病中最为常见和多发的疾病,发病率居口腔粘膜类疾病的首位,患者占比高达20%以上[1]。有研究表明[2,3],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不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活性细胞数量缺失和功能性缺陷,同时伴有口腔微生态平衡紊乱。说明复发性口腔溃疡不单与与细胞免疫功能有关,也和微生态平衡有相关性。本次研究收集了91例研究对象的唾液标本,通过对唾液标本的微生物菌群观察,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菌群的微生态变化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复发性口腔溃疡和口腔菌群直接的相关性联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纳入91例,分成发病组、愈合组和正常三个组。发病组组为确诊位复发性口腔溃疡同时处于溃疡期的3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平均年龄27.12±12.17岁;愈合组为临床确诊复发性口腔溃疡处于愈合期的31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24.73±3.62岁;对照组为健康成年人,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2.30±3.91岁。三组资料经均衡性检验,具有齐同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纳入对象在7天内未注射和服用任何抗生素、抗酸剂和H2受体拮抗剂,在30天内未注射和服用任何类固醇药物,所有纳入对象均无其他基础疾病和牙周病症,不合并有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1.3方法

用无菌洁净玻璃器皿取各组的受试者唾液,制作唾液标本,采用革兰氏法进行染色。根据菌群涂片的方法进行观察,光学显微镜1000油镜下,分别进行计数,将细菌总数和革兰氏阳性球菌标记为G+c,将革兰氏阴性球菌标记为G-c,将革兰氏阳性杆菌标记为G+b,将革兰氏阴性杆菌标记为G-b 计算并比较不同组的口腔菌群构成,并对平均值进行比较。同时对三组的链球菌、韦荣氏菌、奈瑟氏菌进行定量对比。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I3.0统计软件,对发病组、愈合组和正常组进行统计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以( ±s)表示,采取One-way ANOVA分析,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发病组、愈合组和正常对照组菌群构成比较

通过比较三组革兰氏阳性球菌(G+c)、革兰氏阴性球菌(G-c)、革兰氏阳性杆菌标(G+b)、革兰氏阴性杆菌(G-b)发现革兰氏阳性球菌(G+c)、革兰氏阳性杆菌标(G+b)、革兰氏阴性杆菌(G-b)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革兰氏阴性球菌(G-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格1

3讨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间歇反复性发作的以局部灼痛为主要特征的口腔粘膜溃疡损伤,临床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推测与精神压力、过劳、遗传易感性、微量元素、免疫异常、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关。目前,有众多观点认为口腔溃疡疾病与口腔微生态有关[4,5]。口腔环境和口腔微生物共同构成了口腔的微生态,这种微生态是口腔微生物经过漫长的自认选择而进化形成的。在不同部位共栖和竞争过程中口腔定植的微生物情况与口腔的健康密切相关,在口腔内的各项微生物之间在达到某种动态平衡后,才能保持口腔的健康。一旦口腔中出现外来微生物,或者口腔内某种微生物的比例明显改变,将造成口腔内部菌群失调,从而造成口腔疾病的发生。反之口腔疾病也会进一步造成口腔菌群的变化[6]。我们应当认识到口腔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口腔粘膜、唾液和牙齿等多个生态区域。其中唾液对于保持口腔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含有大量口腔细菌,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微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口腔各部位的细菌全部能可以从唾液中检出,主要包括口腔链球菌,韦荣氏菌、梭杆菌、奈瑟氏菌、酵母菌等。唾液中的细菌囊括了牙齿和口腔粘膜的各类细菌,主要来源为舌背和牙菌斑。虽然在唾液中菌群发生变化时还无法判别出是那一类菌种,但是根据革兰染色的特征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判断。本次研究即再收集唾液标本后,直接进行涂片和菌群观察,并进行计数,对复发性口腔溃疡唾液菌群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

对发病组、愈合组和正常细菌进行计数与细菌构成比进行研究。结果结果发现发病组、愈合组的细菌总数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标记、革兰氏阴性杆菌标记与正常组的对比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482,p= 0.157,p=0.342),仅有革兰氏阴性球菌具有显著性((p=0.031);发病组和愈合组和正常组比较呈逐渐增加趋势。这完全可以说明复发性口腔溃疡者的唾液革兰氏阴性球菌变化明显。口腔中菌群常见的为链球菌群、韦荣氏菌群和奈瑟氏菌群, 这三种细菌含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口腔微生态平衡。本研究发现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韦荣氏菌和链球菌变化并向,说明韦荣氏菌和链球菌的变化可能与复发性口腔溃疡具有较密切的关系。此外,我们还在研究中发现唾液中优势菌群为球菌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球菌数量大致相同,和通过培养得到的优势菌的结果十分接近。表明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菌群已经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口腔微生态环境平衡可通过细菌总数和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革兰氏阳性杆菌标、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比值变化来反映。因为当前还没有对这些具体指标的类似系统性研究,所有还不能确定对口腔菌群的动态平衡可否作为具体的判断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复发性口腔溃疡没有出现球杆菌比例倒置现象。在研究中,我们还进行了优势菌群培养和鉴定工作,发现优势菌群是链球菌属。除了上两种阴性球菌外,革兰氏阳性球菌的链球菌也有增加的倾向。

本研究发现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在发病期的口腔菌群有显著性变化,可以表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和口腔内菌群微生态有一定关联。临床上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可从改善和调整口腔微生态的方式上进行探索和尝试,其具体机制尚未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与阐明。

参考文献:

[1]张秀贞,马泉生,张艺晶.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40(6):392-393.

[2]陈梦云,陈素华.复发性口疮与患者细胞免疫水平的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807-809.

[3] Beighton,D. The complex oral microflora of high-risk individuals and groups and its role in the caries process[J].Community Dent and Oral Epidmiogy, 2005, 33(4) :248-55.

[4]陈建灵.复发性口疮的中西医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 10(6): 382-383.

[5]Paster BJ, Boches SK, GalvinJL, et a1. Bacterial diversity in human subgingival plaque[J]. J Bacteriol. 2001, 183(12): 3770-3783.

[6]王见璋, 陈清, 申洪.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菌群的变化[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9,29(5): 986-989.

论文作者:朱信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  ;  ;  ;  ;  ;  ;  ;  

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常见口腔菌群动态变化研究论文_朱信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