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心理分析_思维障碍论文

小学生作文心理分析_思维障碍论文

小学生作文心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分析论文,小学生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作文动机障碍的产生与消除

1.小学生作文动机的层次性

小学生作文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1)为了完成作业(作文),不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2)为了考试(因语文学习要考作文);(3)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4)为了得到好分数;(5)长大想当作家;(6)为了掌握写作技能,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以上几种动机,较真实地反映了小学生作文学习的心理状态。这些动机,对小学生来说,没有正误之分,而是恰好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我们不能说小学生为了得表扬,得高分而学习作文是不好的动机,这是由小学生学习动机注重近景性、实效性决定的。以上五种动机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种层次体现了儿童作文学习过程心理发展的趋势。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违背了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层次性规律,或迁就低层次动机,限制心理发展;或拔高要求,助长畏难情绪,这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因此,我们既要承认五种动机不同层次的地位,又要不失时机地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2.作文动机的培养

第一,不可忽视基础动机的培养。小学生刚开始学作文,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是模糊的。按教材安排,学生必须接受一定的作文训练内容,要完成作业(作文),要参加作文考试,这样,学生的任务型动机开始产生,这就是基础动机。基础动机虽然具有被动性,但它代表着儿童一定心理阶段的水平,对形成小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有积极意义。他们不能跨越这一低层次动机障碍,有的学生到了高年级,作业还不能按时完成,这恐怕与基础动机未形成有一定关系。

第二,积极促进动机的发展。基础动机的培养是必要的,但我们决不能让学生停留在低层次动机的水平上。

首先,当学生基础动机形成后,要尽快实现任务性作文向趣味性作文的转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规定写作内容,规定每篇作文的字数,规定作文的篇数等,这在基础动机形成阶段是可行的。学生基础动机一旦形成,要及时改变教学方法,逐步淡化作文的任务性,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变教师要学生作文为学生爱作文。形成学生高层次动机产生的良好气氛。

其次,变备考式作文为技能训练式作文。让学生懂得作文考试是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检测,这是必要的。但是采用猜题,提供范文,进行模拟考试等方法来进行作文教学,必然限制学生的心理发展,形成动机障碍。这时,我们应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目的教育,加强作文技能训练,使学生从作文备考的心理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练好扎实的基本功,这必将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的产生。

3.作文动机的激发

学生动机障碍被消除后,我们还要注重动机的激发,使其得到巩固和提高。

例如,学生已形成了为得表扬、得高分而学作文的动机时,我们要适应学生这一心理状态,发挥动机的积极作用。可是,一般认为,小学生作文写得再好也不能得满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难得到满足,容易造成学生作文积极动机的衰退。湖北特级教师刘中和用作文批阅加分法解决了此一问题:给学生一个作文分数后,允许学生再次修改,每修改一次,根据修改质量加一次分。这样,有的学生作文分数可超过100分。显然,这对学生积极动机的激发起了重要作用。

又如,当学生把当作家作为自己的志向时,这说明学生的动机又上升了一步。我们应把握时机,为学生这一动机的巩固创造条件。许多教师经常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推荐到报刊杂志上发表,在班上朗读,在班级间交流,办作文校刊等,这都是激发学生这一动机的有效方法。随着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把作文学习与祖国建设联系起来,形成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的结合,为学生进入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文兴趣障碍的表现与对策

1.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分化

在小学时期,儿童学习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如低年级学生就很喜欢造句、看图说话、写话等,我们经常发现低年级学生能说出真实、想象丰富的一段话,甚至写出小作文。这时的教学,教师学生都有积极性,而到中年级后,学生作文质量下降,这是为什么呢?

据心理学家研究,在教育的影响下,儿童的学习兴趣逐步分化,一般认为,小学三年级前后是小学生学习兴趣分化的转折点。这时,学习内容增多,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接受知识的难易度有了体验,开始产生对能顺利学习的知识的无意识偏爱。由于作文综合性强,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如果作文教学处理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作文兴趣障碍,作文教学因而成为难题。

2.小学生作文兴趣障碍的表现

第一,让学生心理适应教师的要求,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当前小学生作文教学存在拔高现象,“优秀作文选”上的文章成为作文指导标准。这样,作文训练量必然加大,畏难情绪因而产生,学生的心理压力必然使作文兴趣减退。

第二,作文教学尾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作文教学不考虑学生心理发展因素,今天写《我的弟弟》,明天写《我的妹妹》、《有意义的一件事》,从低年级一直写到毕业。作文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层次上的要求,因而阻碍学生心理发展,对作文不感兴趣。

第三,作文教学脱离学生生活,不能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当前作文教学往往受教材和“序列要求”的限制,所写内容有时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经常只能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这样很难形成学生作文心理上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无疑受到限制。

3.消除小学生作文兴趣障碍的对策

根据小学生学习兴趣分化规律,针对造成兴趣障碍的种种表现,我们可做好如下工作:

首先,我们要树立小学作文教学的整体观念,加强低年级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不分化的特点,培养作文兴趣。儿童入学前已具备相当水平的口头作文能力,他们进入学校后就有着用书面语言表达心声的强烈愿望,这时如不抓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不仅会失去作文教学的有利时机,而且为学生作文兴趣的保持和提高设下了障碍。

其次,我们要注意把握转折点,加强重点年级的作文教学。一般三年级是学生兴趣分化的转折点,这个年级的作文教学应积极为学生创造保持作文兴趣的条件。如尽可能改变教师“小循环”的教学机制,避免形成作文教学的断裂层。又如在重点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注意趣味因素的渗透,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作文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注意恢复学生已分化了的作文兴趣。在学生对作文已产生畏难情绪的情况下,我们应采取措施,重新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有位学生非常害怕写作文。一次,老师发现他的一份检讨书写得真实,文句也很有条理,于是,老师将这份检讨书作为优秀作文在班上进行了评讲,这一做法使那位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从此爱上了作文。显然,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失去的兴趣也是可以恢复的。

三、作文思维障碍的存在与排除

在批阅学生作文时,教师们常常发现有些文章内容好像在哪见过,特别是考试作文,一个班,几个班,甚至几所学校中都能找到相同的素材,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作文内容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来源,即学生亲身生活;二是间接来源,即学生通过书本、电影、电视等中获取。目前,“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大量出现,这些作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近,与教材规定作文内容对口。于是,学生(也包括教师)放弃直接来源这一主要作文源泉大量学习优秀作文中的写法,于是出现了没钓过鱼可以写钓鱼,没去过大森林可以去写大森林,没有妹妹也可以写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妹妹。这就是说,小学生不用观察,放弃对事物的感知,不需要表象的储存,用不着进行复杂的思维加工就能学好作文。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形成思维定势,引起学生学习心理的畸型发展。

作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排除思维障碍,引导和开拓学生的作文源泉。

1.不要过早、过多地进行范围较窄的命题作文

对小学生来说,过早地进行范围较窄的命题作文,往往限制了学生对写作内容的选择,促使缺乏命题范围生活的学生去走“捷径”,这样就使学生失去了思维加工的训练机会,形成作文思维障碍。我们在命题作文教学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①低年级不宜进行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应分层次进行。

②可安排学生写一些“自由文”,即教师不命题,学生自己选择熟悉事物写,写后教师评讲。

③当全体学生参加某一活动后,应按活动内容及时进行命题作文训练。

④注意多选用大范围的作文命题和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作文命题。

⑤可以因人而异命题。

2.当学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时,少用范文指导作文

作文课出一个题目,念几篇范文,这是再简单不过了的事情,这样,学生很难跳出范文框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阻碍创造思维的发展。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当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时,他们通过范文接受的是一个个具体形象,很容易把这些形象原样搬进自己的作文,这样,只有到高年级或进入中学,逻辑思维才逐步形成。那时,才能通过范文学习,从中吸取精华,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显然和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不相符的,我们千万不可采取这种方法。

3.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思维的加工是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使学生摄取一幅幅生活“镜头”,留下一幕幕美好的回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个班的同学同去参加一次活动,有的学生把活动写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却写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除了写作水平的差距外,主要是观察上有差距,是不是凡亲自参加某项活动或有某一亲身经历就一定有了写作素材呢?这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第一,会不会观察。人们一般认为“观察”就是“看”(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其实不然,观察是多种感官参入的复杂活动。不会观察的人用眼睛观察,会观察的人用脑去观察。观察一种事物,我们可以通过看、听、摸、闻、尝、判断、感受等手段,使事物给人留下真实、全面、深刻的体验。心理学认为,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没有思维参入的观察不是真正的观察。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观察。

第二,能不能形成表象,并储存下来。通过观察,要使事物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并通过记忆把它储存下来,这就是素材的积累过程。小学生作文素材靠平时有意和无意的观察来获取,并不能像记者采访那样一一作好记录。这就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在脑中用书面的方式记下来,如果只顾观察,不能形成表象,素材的积累是不会多的。我们可运用写观察日记,复述所见所闻等方法来训练学生表象形成和储存能力。当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表象储存,作文时就能按要求选择素材进行思维加工。这时,学生思维的活跃必将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当然,小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不只是以上三个方面,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帮助学生消除障碍,学好作文,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得心应手。

标签:;  ;  ;  

小学生作文心理分析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