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标准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发展(一)_物流标准化论文

我国物流标准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发展(一)_物流标准化论文

我国物流标准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发展(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论文,物流论文,我国论文,科学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后,几年来,物流标准化工作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政府部门和全社会物流业界的共同努力下,物流标准发展规划制定完成,一批重要的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制修订步伐大大加快,物流标准制修订过程逐步与国际接轨,物流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结合更加紧密,标准直接推动经济规范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企业参预标准化工作的意识普遍提高,许多大企业和重点企业正在成为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骨干。以八部委联合发布《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为标志,我国的物流标准科学体系的已经初步建立,物流标准化工作正在取得多方面的突破性发展。物流标准科学体系初步形成

标准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是我国政府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产业政策。近几年来,为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改变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建设滞后、行业分散、标准总体质量不高的现状,我国物流业界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推进物流发展过程中,着重致力于我国现代物流标准科学体系的建设。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支持下,国家标准委委托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课题组,确定以制定“物流标准体系表”为核心,研制我国物流标准规划。规划研究制定历时约两年,其间,政府部门、科研院校、技术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业界先后有300多人次参加了课题的研究、论证和起草,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民航总局、海关总署以及邮政、机械、包装和军队有关机构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物流标准体系。以这个体系为基础, 2005年6月28日,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国家质检总局、民航总局、国家统计局等八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同时也是国务院全国现代物流工作协调机制的重要协调成果。《规划》与国家“十一五”计划相衔接,依据国际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提出了 2005-2010年的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302项具体的标准制修订项目。八部委《规划》的出台,不仅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物流标准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提供了依据,对“十一五”期间物流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规划》的出台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我国物流标准工作分散、零乱、衔接性不好、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的落后状况,标志着我国现代物流科学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从标准技术层面为我国物流业的加快发展奠定了重要和扎实的基础。在青岛召开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会议上,全面落实《规划》已经列入了加强现代物流业基础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快

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滞后,集中表现的一个方面是涉及物流业整体发展和技术规范的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制修订跟不上需要。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在国家标准委的统一规划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两个标委会积极申报和安排项目,牵头组织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一批现代物流业发展急需的、社会各方面都密切关注的通用性好、基础性强的重点标准制修订项目。其中包括《物流术语》、《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联运平托盘尺寸及公差》等。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2001年公布以来,在规范我国物流业发展、推进我国物流产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的日益进步,国际物流企业逐步向国内物流市场的渗透,现代物流理念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不少条目已经大大落后于物流实践的发展,不少新的物流现象与理论也需要通过标准作出规定性的解释。2005年,两个标委会组织力量,对《物流术语》进行较大幅度的修订,词条由原145条增加到260余条,并对原有的一半以上的术语进行了重新定义。托盘应用水平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托盘标准化和社会化应用的水平都还有较大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是降低我国物流总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的重要环节。 2005年,物流标委会牵头修订《联运平托盘尺寸及公差》国家标准,除拟等效采用国际标准规定的6种规格的托盘尺寸外,还将考虑重点推广一两种规格尺寸的符合我国及亚洲地区特点的托盘规格标准,为托盘的社会化应用创造条件。此外,《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等政府部门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通用性和基础性的标准也完成了调研和论证,进入了项目审核阶段。

标准化引导物流业健康发展

标准不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法令法规,也不同于行政部门发布的直接干预经济的方针政策,它只是通过技术层面的规定性要求对企业、对社会的经济活动加以规范和引导。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行政部门管理职能的转变,标准化对于经济发展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将会越来越直接。几年来,标准化的这种引导和规范作用在物流业体现的也十分突出。

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增长迅猛,企业个数增加很快,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增长的需求,但同时也出现了物流企业盲目发展,企业业态散小弱差,物流市场秩序混乱,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同题。针对这些问题,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在国家标准委指导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尝试通过标准化的途径加强行业自律,对物流市场秩序和企业经营加以引导,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经过一年半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以及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下,起草完成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2005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向社会正式公布了这个标准。标准从技术层面明确地规定了物流企业的范畴,界定了我国一种新的企业形态,提出了物流企业的必备条件、基本范围和不同类型,以及不同企业在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上应该达到的基本规范,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明确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标准的出台,将使物流企业从根本上与各种各样单一业务的运输公司、仓储公司、搬家公司、中介服务公司相区别,使物流业沿着清晰的轮廓成长和发展,最终成为成熟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标准将引导我国物流企业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改善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逐步走向现代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做大做强,加快成长。标准对于有效遏制不规范物流行为、建设规范诚信的物流市场也将起到良好的作用:缺乏物流服务能力和信誉的公司的市场空间将会越来越狭窄;物流市场将呈现出较高的透明度;物流市场供需双方的诚信度将会大大提高;专业化、规模化的物流企业将会占有更多市场份额。标准和政府有关部门陆续颁布的一系列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样,对于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形成和发展,是奠基石,其作用和影响都将十分深远。《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公布以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积极组织《标准》的宣贯执行,依据《标准》建立了物流企业评估体系,进行了物流企业综合评估试点,向社会公布了两批共58家A级物流企业,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企业特别是大中型物流企业的广泛欢迎。

制定《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并依据标准进行企业评估是我国标准化工作直接引导和规范经济活动的一次积极实践,对于标准化如何贴近社会急需、贴近市场需要、贴近企业生产经营,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标准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紧密结合

信息化和标准化构成了现代物流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现代物流前沿科学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靠标准化支撑,标准化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与推进。围绕物流标准科学体系的建立,我国的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结合的更加紧密,物流信息技术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对实现物流信息标准化的国际上重要技术项目进行了全面跟踪,进行了全球产品分类(GPC)、全球数据同步(GDS)、全球数据字典(GDD)、联合国标准产品与服务代码(UNSPSC),产品代码(EPC)的研究。物流数据的一致性研究,是当前物流信息标准化的重点。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全球贸易和电子商务已成为当今的发展趋势。贸易伙伴之间数据是商务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而电子商务与现物流紧密相关,针对严重影响现代物流建立与发展的物流数据一致性的问题,全球数据同步的研究将为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加快与世界先进物流技术的同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品电子代码(EPC)是近年来出现的物流信息管理、自动识别和供应链应用的一项新技术,它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全球的、开放的供应链网络系统,对实物供应链全过程实时跟踪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效益和安全保密性。目前,国外正由研究转向生产和应用。我国对这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做了大量跟踪研究,参加了EPCglobal的 HAG、SAG、BAG工作组。由于EPC系统是全球性、开放性的社会化大系统,信息交互与沟通需要协商一致的标准支持。 2004年12月EPCglobal批准发布了第一个标准UHFGen2,根据这个标准,我国目前已经完成了EPC标准体系研究和EPC系统术语、EPC系统数据结构标准草案,进行了标准立项。与此同时,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协助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开展EPC工作频率的测试工作,为EPC编码和自动识别技术在商品条码应用的基础上更好、更快捷、更迅速地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进而在贸易领域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推进物流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

建立完整科学的物流标准体系,必须认真借鉴国际上标准化工作的先进经验,积极采用推进国际物流界通行的共同遵守的国际标准,不断推进物流标准化创新,为我国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搭建通畅的标准技术平台,推进我国的物流标准化加快融入国际物流标准化体系的步伐,加快与国际接轨,早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在推进物流标准与国际接轨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是大力开展学术研究。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接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物流标准化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研究课题于2005年分别完成。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物流标准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发达国家物流标准化的发展状况、中外物流标准化发展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和对比,提出了中国物流标准化战略实施的构想,对推动与国际物流标准化接轨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二是努力推进与发达国家物流组织在标准化领域的合作。为建立亚洲共同的托盘流通体系、降低中日韩国际物流成本,2004年和2005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日本托盘协会、韩国托盘协会合作,召开了多次中日,韩标准专家会议,确定三国共同推进亚洲一贯输送用平托盘,并明确了共用托盘的两种采用规格,为实现托盘的区域化、国际化流通和共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推动与国际物流标准技术的统一,是实现我国物流业与国际物流业全面接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物流业重要装备的制造如集装箱、插车、托盘已普遍采用通行的国际标准。2005年,在国家标准委的提倡和组织下,物流业的国际采标率进一步提高。如,我国托盘标准原采用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4种推荐性标准,随着全球物流业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将托盘的4种规格修订为6种。 2005年,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组织修订我国的托盘标准过程中,已确定继续等效采用6种规格的国际标准,使我国在托盘的制造和使用上继续达到和国际标准的完全接轨,进而为建立托盘的全球共用系统准备条件。

标签:;  ;  ;  ;  ;  ;  ;  

我国物流标准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发展(一)_物流标准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