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

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郑湘平1,袁卫华2,孙 伟1,务青青1

摘 要: 专项身体素质是女子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女子体操运动员选材的参考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等方法构建我国女子体操运动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包括专项综合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共4个一级指标和平衡木横木分腿提倒立等12个二级指标。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较好地解释了专项身体素质的结构特征和重要程度,对指导女子体操运动员的训练和选材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女子体操运动;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专项身体素质是女子竞技体操项目发展难度动作的基础,也是提高与保持女子体操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关键因素之一,亦是导致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竞技水平偏弱的瓶颈。随着高难技术动作的快速发展和新规则的不断更新,对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身体素质训练和评价指标明显滞后于运动员难新动作发展的要求。基于此,本研究以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实践训练为切入点,以女子体操运动员的最新技术特点、难度动作选择和专项身体素质结构为依据,侧重“基本动作与素质训练相结合、评价指标与高水平选材指标相结合”,突出指标定量化、规范化和定时、定距的思路进行构建。运用德尔菲法筛选构建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并揭示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特征,旨在为教练员全面地了解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监控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运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EBSCO数据库以及搜索引擎查阅收集本研究所需要的相关资料。以2000—2016年为时限,以“专项身体素质”“体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分析。

1.2.2 德尔菲法

1)专家基本情况。访谈专家包括女子体操国家队、湖北省、湖南省、浙江省、广东省、上海市等省市体操队教练员及体育院校体操教学与训练方向的教师,专家职称情况见表1。

参照Barker等人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效果根据症状缓解情况可分为三级:Ⅰ级(完全缓解):面肌痉挛完全消失或98%以上症状消失,即存在面肌抽动的感觉但别人看不出来:Ⅱ级(部分缓解):75%以上的症状消失:Ⅲ级(治疗失败):其它患者归为Ⅲ级。

自测井公司专业化重组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测井杯职业技能大赛。今年9月中旬,由测井公司吐哈分公司承办的第九届陕西省“测井杯”职业技能大赛在新疆鄯善如期举行,来自测井公司13家单位的108位参赛选手同台竞技、共同提高。通过比赛,加强测井公司各单位的思想融合、技术融合和文化融合。

表1 专家成员职称结构

2)信度检验。采用克隆巴赫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克隆巴赫系数公式ɑ=(n/n-1)(1-∑Si/St),ɑ为信度系数,n为测验题目数,Si为每项各被试得分的方差,St为所有被试所得总分的方差,测得克隆巴赫(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89,检验结果表明,问卷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

3)问卷调查形式。采用纸质和网络问卷进行3轮专家调查,筛选出13项指标为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指标。

矮小症是儿童在成长期间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生长缓慢,而使身高处在一个非正常状态。在临床上,矮小症儿童多表现为身材矮小、生长速率较慢、骨成熟延迟、代谢异常等等,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且,导致儿童出现矮小的病因,最为常见的就是生长激素缺乏,而除了生长激素缺乏外,引发矮小症的病因还包括有骨骼发育障碍、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家族性矮身材等等。不过,若是儿童出现矮小症的原因是生长激素缺乏,则可以通过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其临床效果良好,大多数儿童均可健康成长,但是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利影响,尤其是身高方面尤为显著。因此,及早的诊断和治疗是矮小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

1.2.3 数理统计法

尽快完善针对磷石膏利用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标准,便于其综合利用产品的推广;加大关键性技术研发的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同时要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避免与市场脱轨。

高度统一的平台架构:至强服务器提供全CPU统一架构处理,除了单芯片20核心40线程的处理器硬件外,还支持优化的Math Kernel Library数学核心计算库和深度学习框架,开发者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实现不同深度学习算法的移植、优化和重新部署。

2 结果与分析

2.1 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竞技体操具有高强度、短时间的特点,供能形式以ATP-CP和无氧乳酸系统供能为主。一般情况下,运动员主要通过手、脚与器械的直接作用,以完成不同项目、不同类型和不同难度的动作,而这些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运动员的力量、速度和灵敏等身体素质。例如:跳步和复合空翻动作(自由体操、跳马和平衡木)的肌肉受力形式主要是下肢肌肉群、下肢关节受到强大的压力与扭曲,近侧端关节受到碰撞和挤压;悬垂摆动类难度动作(高低杠)主要靠腰腹、躯干、肩、上肢(上臂、前臂、手腕等)肌群相互牵拉和同步协调产生悬垂引拉力等,而跳马助跑和自由体操助跑中需要良好的下肢速度力量[1]。因此,根据女子体操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该指标体系应主要围绕力量、速度等核心素质进行构建。

They are also my friends.They are from England.What should I give them?Why?

2.2 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鉴于第2轮专家咨询意见比较集中,满意度较高。由此,将第2轮专项咨询结果进行部分删除、完善后反馈给参加过第2轮咨询的专家,并就指标的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3个维度进行最终评价,计算指标得分的均值、变异系数见表6。从表6的统计结果可知,第3轮12项指标在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上均得到了专家的一致意见。因此,通过3轮专家调查,确定“20 m助跑最后5 m速度”等12项指标为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指标。

体操运动员在长期训练的过程中,通过系统的专项体能和技术训练,其身体及机能的塑造呈现出专项化特征。身体素质是指完成动作时人体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通常是指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2]158。专项身体素质是指能够使运动员适应现代竞技体操的大负荷训练或比赛,并能使运动员更好地掌握复杂的体操技术和高难度动作所需的素质总和[2]158。根据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内部特征和外部表现形式,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并仔细收集、分析我国部分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日记,按照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结合专家咨询、甄选,最终确定30 m跑、60 s引体向上、五级蛙跳等26项指标为专家咨询的初选指标(其余指标略)。

改进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为96%,常规组为84%,改进组患儿家长的满意程度更高,证实了改进后的弹力绷带小手套在固定小儿手部留置针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程度。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专家对部分指标删除的说明:①专家认为对于运动员快速奔跑能力的评价指标中,部分指标的信息存在重叠。例如,“200 m跑”和“30 m跑”,专家一致认为“30 m跑”更能够反映运动员的快速奔跑能力。另外,在“倒立类”素质的待选指标中也存在上述现象,他们认为“推倒立”“爬倒立”和“靠墙倒立”只能作为一般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而不宜作为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指标。②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指标选择应主要以身体素质为核心,对于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更应以满足专项技术发展的需要为根本。“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是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重点,而柔韧素质的评价指标不在考虑范围内。因此,“正、反握转肩”被删除。③高水平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技术同步发展,部分指标评价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不具有区分度。例如,“腾身回环成倒立”“高低杠向后大回环”和“分腿慢起手倒立转体180°”3项指标主要以“回环、倒立转体”技术为主导,并不能准确反映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大部分信息。

以初选指标为基础设计问卷,专家对指标从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3个维度分别按照“很重要(9分)、重要(7分)、一般重要(5分)、不重要(3分)、很不重要(1分)”进行5等级评价。根据专家评价结果,计算每个指标的得分均值和变异系数(计算步骤略),结合相关分析,形成系统的评价指标。其中:均值指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数值越大,说明该指标的重要性高、可操作性强、敏感度高;变异系数表示专家意见对某个指标的协调程度,说明专家对该指标相对重要性和相对可操作性的波动程度,或者是协调程度。其系数越小,说明该指标的协调程度越高[3]

为了更好地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揭示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本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以4个一级指标为例。第1步,建立矩阵计算权重,即统计18位专家的调查结果(见表9),建立判断矩阵如下。

2)需修改完善的指标。根据专家对指标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的评分结果(见表3),部分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他们普遍认为这些指标在设置上存在不足,专家针对这些指标也提出了相关的修改意见。

运用SPSS17.0对专家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方差极大值正交旋转提取公因子,并检验指标结构的科学性。

根据第1轮专家咨询的结果,综合考虑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度的评价结果(平均值、变异系数)、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技术特点、难度动作、身体素质结构和规则导向等因素。对第1轮指标进行删除、补充和完善,形成第2轮专家咨询问卷。

1)删除的指标。通过专家咨询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对专家意见集中度低于7.0、意见协调度较高(变异系数较低)的指标予以删除。由表2可见“200 m跑”等9项指标,在专家咨询的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上的得分均低于7.0(除200 m跑和靠墙倒立的可操作性大于7.0),同时,专家咨询的协调程度也较高(变异系数均小于0.20)。由此可知,专家一致认为这些指标不能准确地评价女子体操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应删除这10项指标。

表2 “均值”小于7.0直接删除的指标(第1轮)

2.2.2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修改

2.2.2.1 第1轮专家筛选与分析

表3 变异系数大于0.2存在歧义的指标(第1轮)

具体修改意见如下:①“30 m”跑主要衡量运动员的平均助跑速度,而不能准确反映女子体操运动员由助跑衔接各类起跳之前获得的加速度,部分专家建议选择一项指标能够评价女子体操运动员“30 m跑”最后瞬间或一段距离的速度。②“五步连续单足跳”反映运动员单足连续起跳的能力,女子体操运动员下肢爆发力是专项身体素质的核心,该指标能否准确评价下肢爆发力值得商榷,同时,指标中“五级蛙跳”也能够反映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而这2个指标均反映运动员向前起跳的“远度”。相关研究表明:跳深是发展和评价、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常用指标,建议将“五步连续单足跳”改为“一次跳深接纵跳”,这个指标既能反映女子体操运动员的爆发力,也能评价其运动中衔接的纵跳能力[4]。③部分专家认为“原地连续单摇跳绳”适宜于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灵敏素质的评价,而高水平体操运动员在训练中均采用“原地连续双摇跳绳”,实践证明“原地连续双摇跳绳”更能够体现运动员的协调性与灵敏性。④“15 s连续原地后空翻”能较好地评价运动员原地连续起跳与空翻的能力,并能反映体操运动员的动作速度,但在“15 s”时间的设置对于评价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是否合理有待商榷。因此,在时间设置上应结合实践训练、广泛征求教练员意见而重新确定。⑤“闭目单足站立平衡”是评价女子体操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指标。专家普遍认为选用“原地跳转540°”能反映女子体操运动员时空感,体操项目中“时空感”主要体现在空翻和转体2个方面,该指标符合体操项目的技术特征[5]

2.2.2.2 第2轮专家筛选与分析

对第1轮专家咨询意见和结果进行汇总,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与完善后(见表4),反馈给参加过第1轮专家咨询的专家,18位专家对修改后的各个指标从重要性、可操作性及敏感性方面再次进行评价。

根据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14项指标进入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显示,专家在12项指标上形成了共识,他们一致认为该指标体系紧密结合了女子体操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和难度动作的特征,不仅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和综合性,而且能反映体操运动的“时空”特征。从表5可见,“60 s引体向上”“前团5次或快速4次”2项指标在重要性和敏感性上的均值得分较低,变异系数较大,大部分专家对这2项指标持不赞同意见。专家认为“60 s引体向上”主要衡量女子体操运动员的上肢悬垂引拉能力,而本指标体系中“4 m爬绳”是一个更能体现运动员上肢悬垂、引拉能力的综合素质指标,它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前团5次或快速4次”在指标的表述上存在歧义,更重要的是该指标操作性较差。因此,“60 s引体向上”和“前团5次或快速4次”2个指标在第2轮专家咨询中被删除。

表4 第1轮专家咨询后部分修改指标

2.2.2.3 第3轮专家筛选与分析

2.2.1 评价指标的初选

表5 “均值”小于7.0直接删除的指标(第2轮)

表6 “均值”大于7.0及“变异系数”小于0.2的指标(第3轮)

2.3 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的优化

对通过德尔菲法筛选出的12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应对其因子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KMO检验系数>0.5,Bartlett检验P值<0.05时,问卷才有结构效度,才能进行因子分析,其中KMO检验系数值越大,说明因子分析效果越好。12项指标经KMO和Bartlett’s检验,KMO值为0.787,相应的显著性概率(Sig=0.000)<0.01为高度显著(见表 7)。因此,经德尔菲法筛选出的12项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7 KMO取样适当性度量和巴特莱特球度检验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见表8,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得到4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73.758%,可见这4个因子可以解释大部分的变异,反映原有的大部分信息,总方差可由4个公因子解释。

在第1主因子中,“平衡木横木分腿提倒立、平衡木纵木控倒立、低杠连续屈伸上摆倒立、20 s原地连续后空翻”的因子载荷量较高,命名为专项综合素质;在第2主因子中,“直体悬垂引拉成倒悬垂、4 m爬绳、一次跳深接纵跳、五级蛙跳”的因子载荷量较高,命名为力量素质;在第3因子中,“20 m助跑最后5 m速度、肋木屈体悬垂收腹举腿15次”的因子载荷量较高,命名为速度素质;在第4因子中,“原地连续双摇跳绳、原地跳转540°”的因子载荷量较高,命名为灵敏素质。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第 5 位[1]。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有学者认为糖尿病也是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4]。但由于种族、生活方式和主要发病因素的不同,研究结论尚存争议。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探讨 2型糖尿病和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发病的相关性及关联强度,以期为肝癌的病因学研究和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表8 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的方差解释率

2.4 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观察组术后康复锻炼依从性、康复知识认知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本次科考队副领队魏福海曾9次赴南极执行任务并担任过昆仑站站长,他引用古语抒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固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专项综合素质速度 力量 灵敏

得出专项综合素质因子的权重为0.375 1、速度因子为0.189 3、力量因子为0.281 6,灵敏因子为0.154 0。第2步,进行一致性检验 CR=CI/RI,CI=(λmax-n)/(n-1),λmax是矩阵最大特征根,即(A×w)i=ai1w1+ai2w2+…+ai2wr,a为判断矩阵中的标度,计算获得此处CI=(4.001 1-4)/(4-1)=0.000 4,查表可知同阶矩阵平均一致性指标RI=0.90,故CR=CI/RI=0.000 41<0.1,具有一致性。依此得出各指标权重系数。

2016年完成“抽油井工况分析表”发布,系统实现了泵效偏差、沉没率偏差计算结果的数字化和量化排序,从而及时发现潜力井,如图7所示。

表9 旋转成分矩阵

2.5 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因子释义

专项身体素质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其是由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和战术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在专项竞技的过程中[6]。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的复杂性决定了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构成的复合性,进而决定了女子体操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补充[7],因此,要研究女子体操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必须从构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各个因素与专项技术水平的关系上把握专项身体素质评价的指标,见表10。

表10 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权重

2.5.1 专项综合素质

专项综合素质是发展运动员专项技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衡量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指标。女子体操运动员难度动作的发展,在结构、空间、方向上极其复杂,其难度动作主要为以绕身体纵横轴快速翻转的各类空翻、绕纵轴的倒立转体、摆动回环与空翻腾越的衔接等。专项综合素质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25.652%,表明专项综合素质各指标的变异信息能力最强,携带的信息量最多,在专项身体素质中占主导作用[6]。该因子4项指标主要反映女子体操运动员上下肢及躯干各肌肉环节的力量、速度与耐力的控制能力和协调用力能力,这些指标是女子竞技体操训练过程中具有典型性的基本动作,与体操专项技术及不同难度动作的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例如:平衡木横木分腿提倒立在身体素质层面反映了女子体操运动员上肢及躯干的速度力量和耐力水平,以及身体不同肌肉群的控制能力;在技术层面反映女子体操运动员在非单一技术条件下的“倒立”基本功。平衡木纵木控倒立主要评价女子体操运动员在极限条件下的支撑能力、平衡控制能力和“倒立”基本功。因此,运用平衡木横木分腿提倒立、平衡木纵木控倒立、低杠连续屈伸上摆倒立、20 s原地连续后空翻等指标进行评价,不仅可以反映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综合素质的水平,而且能够反映某些基本技术的掌握情况。

2.5.2 力量素质

“力量”是竞技体操制胜的主导因素,既是女子体操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也是衡量女子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核心指标。力量素质主要通过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反映运动员上下肢的动力性悬垂引拉、静态支撑和下肢弹跳力量,以及腰腹躯干力量和静态控制能力。在女子竞技体操难度动作技术中系列的起跳、转体、翻腾、回环等动作环节的下肢爆发力是运动员获得空间高度的直接动力,无论转体、翻腾或是回环,其动作速度与轨迹都是通过腰腹躯干中间环节的控制能力发挥纽带作用。若腰腹躯干的力量不足,则因腰腹的“塌、软、松”而导致起跳高度、翻腾转体速度或回环的技术水平大打折扣,尤其是高难度的复合翻转类动作,会导致身体姿势不正确、折叠不紧等,因此,下肢爆发力不强和腰腹躯干力量弱会直接制约难度动作发展及成套动作的完成。随着竞技体操运动不断向“力、难、稳、美”的方向发展,因此,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必须加强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2.5.3 速度素质

体操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包括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动作速度是女子体操运动员快速完成多周空翻、转体和回环等动作的基础,更是运动员完成成套动作“时间、空间”转换的保障;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速度、力量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女子体操运动员的速度必须有良好的力量素质为前提。实践中,通常采用“定时计数或定数计时”来评价,例如“肋木屈体悬垂收腹举腿15次(计时)”“20 s原地连续后空翻(计数)”2个指标评价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动作速度。肋木屈体悬垂收腹举腿15次主要评价女子体操运动员腰腹背部肌肉群在克服自身体重的状态下的屈伸速度,20 s原地连续后空翻不仅反映女子体操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更反映其专项综合素质。女子体操运动员的位移速度主要通过定距计时来衡量,其位移速度主要表现在跳马助跑起跳和自由体操快速趋步起跳的瞬间,即要求助跑起跳的瞬间达到速度最高峰值,所以选取20 m助跑最后5 m速度评价女子体操运动员的位移速度。该指标主要反映位移速度与助跑起跳的有机衔接,尽可能地将位移速度转化为腾起速度。

2.5.4 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运动员凭借良好的判断力和反应速度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8]。准确表现为在完成难度动作过程中在方向、时间、空间和用力特征,以及复杂动作的协调配合上呈现出的精准性。对于灵敏素质而言,“变”是根本,“快”是关键,而改变方向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协调性是灵敏素质的外在表现[8]。特别是对于时空转换快、技术复杂和变异组合的女子体操,显得更为重要。女子竞技体操难度动作系列主要以“翻、转”为主导,女子体操运动员要在器械上或腾空过程中,准确地判断转体、翻腾的方向和度数,为保持难度动作节奏和连接做好准备,其动作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女子竞技体操难度动作的完成要求具有极高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原地连续双摇跳绳”主要反映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快”的条件下变换动作的速度和上下肢的协调性;而“原地跳转540°”反映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变”的条件下改变方向的能力和准确性。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灵敏素质在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素质的结构中贡献最小(见表8),这主要是由于女子体操运动员经过多轮次的选材,且其处于竞技能力的高峰状态,同时,灵敏素质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阶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灵敏素质相对专项综合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而言重视不够,随着女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技术和难度动作的不断发展,女子体操运动员的灵敏素质不容忽视。

近些年来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队伍越来越年轻,专业虽然对口,但是实践经验却不足,还不能准确判断和衡量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单位一般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技术水准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但是技术人员在市场机制下流动性比较强,许多有经验的从业者不再从事这项工作,使得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由于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新成立的环评公司也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和经验,使得很多经验不足的人员从事环评工作,影响环评报告的编制质量。

3 结论

1)专项身体素质是女子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形成的基础,专项综合素质是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的综合体现。世界女子竞技体操难度动作发展趋势的把握和项目特征的表现,专项综合素质是世界女子体操运动员高水平竞技能力的保证,力量素质是难度动作发展的核心,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是难度动作完成的准确性和艺术性的基础。

2)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4个一级指标:专项综合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的权重依次为0.375 1、0.281 6、0.189 3、0.154 0。一级指标权重系数诠释了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结构特征和重要程度,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发展应以专项综合素质为重点,加大力量素质的训练的比重,贯彻速度、力量协调发展的训练理念,而灵敏素质保持稳定发展。

3)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应突出素质与技术相结合,以基本动作和基本难度动作为主要手段,贯彻“定时、定距”的要求,从而提高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湘平.我国少儿女子体操运动员力量训练及评价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53-57.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竞技体操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黄海燕,张林.体育综合影响事前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1):1.

[4]欧文勤.国内外优秀体操运动员专项力量研究状况综述[J].体操信息,2000(8):16.

[5]聂应军.我国少年男子体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评价与诊断[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3.

[6]矫镇红.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结构及评价标准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10):59.

[7]周文福.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复合性专项身体素质结构的理论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9):134.

[8]赵西堂,葛春林,李晓琨,等.试论运动员灵敏素质的特征与科学机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8):77.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dex Construction of China Female GymnastSpecific Physical Fitness

ZHENGXiangping1,YUANWeihua2,SUNWei1,WUQingqing1

1.Department of Gymnastics,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1,China.

Abstract: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is the foundation for female gymnastics athletes to establish their competitive ability,which provides the references to select women gymnastics.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female gymnastics athletes’special physical fitness,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Delphi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of Chinese female gymnastics athletes includes four first level indexes,namely,special comprehensive quality,strength quality,speed quality and sensitive quality,and 12 secondary level indexes,like straddle handstand on the balance beam,etc.The weight coefficients of these evaluation indexes can explain well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portance degree of the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the athletes’trainingand selectingthe athletes.

Keywords: female gymnast;specific physical fitness;indexof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 G 804.23 学科代码:040303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7-09-07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B2016245)。

第一作者简介: 郑湘平(1975—),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操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E-mail:248585348@qq.com。

通信作者简介: 袁卫华(1977—),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E-mail:287979982@qq.com。

作者单位:1.武汉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1

标签:;  ;  ;  ;  ;  

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