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研究论文_黄跃群1,冼银英2

(1广州市增城区新塘医院五官科 广东广州 511340)

(2广东省水电医院B超室 广东广州 511340)

【摘要】目的:研究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鼓膜穿刺术治疗,给予试验组患者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鼓膜穿刺;鼓室注药;分泌性中耳炎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7-0126-01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根据临床上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其主要是因为咽鼓管通气障碍,导致中耳的气体被黏膜吸收,中耳出现负压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与中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1]。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又分为机械性功能障碍和功能性功能障碍两种,其中机械性障碍主要是有各种良性或恶性占位性病变、鼻腔和鼻窦疾病等所致,功能性功能障碍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咽鼓管处于负压状态所致。本研究对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患者的年龄在25~69岁,平均年龄(41.62±7.57)岁。试验组男29例,女21例,患者的年龄在23~68岁,平均年龄(41.35±7.6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P>0.05,与对比研究的要求相符。

1.2 方法

给予试验组患者鼓膜穿刺术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其具体方法为:让患者保持坐位,使用浓度为75%的乙醇对患耳的外耳道和鼓膜进行消毒处理,同时使用浓度为2%的丁卡因棉片完成对患者外耳道皮肤和鼓膜的麻醉处理。在内窥镜下使用长5号针头从鼓膜前下象限刺入鼓室,将鼓室内的分泌物抽出,然后采取加压注射的方式将4000U糜蛋白酶和5㎎地塞米松的混合液注入患者鼓室。尽量让患者价格药液在鼓室内保留更长时间,并且之后每2d进行一次药物注入,每次地塞米松的剂量控制在2.5㎎,总剂量为10㎎。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患者治疗后鼓膜的颜色恢复正常,并且听力明显改善,则视为显效;患者治疗后鼓膜的颜色明显改善,并且听力有所恢复,则视为有效;患者治疗后听力及鼓膜颜色均无明显变化,则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完成,其中分别采用百分率和(x-±s)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完成对两组数据组间对比的统计学检验,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两组数据相比P<0.05,数据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例/%)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耳病,其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均有发病。根据临床上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观察,其在发病后一般会出现明显的听力下降,并且听力可随体位变化而发生变化[2]。同时,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等症状,并且会出现闭塞感,摇头时可以听见明显的水声。同时,患者发病后耳膜的颜色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其中主要以琥珀色为主,通常表现出色泽发暗的情况,并且可能出现气液平面或气泡等症状。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很容易导致其听力损失,对其正常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患儿发病后必须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确保其听力正常。

目前临床上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主要是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其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鼓膜穿刺术是临床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方式,其能够反复进行穿刺,并且创伤较小。但但根据临床实践,在使用鼓膜穿刺术进行治疗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因治疗不当而出现咽鼓管功能障碍加重的情况,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更严重的影响[3]。鼓室注药是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另一种方式,其通过对药物的注入,能让患者的局部水肿得到有效缓解,并帮助清除残留的分泌物,对过敏反应起到抑制作用,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4]。

本研究对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的分析,其中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说明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车德安,车昌文,叶彩霞,等.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7):3032-3033.

[2]杨琪.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3例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21):106-106,107.

[3]张麟.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9):182-183.

[4]陈贤忠.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8):114-116.

论文作者:黄跃群1,冼银英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4

标签:;  ;  ;  ;  ;  ;  ;  ;  

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研究论文_黄跃群1,冼银英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