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习失败学生学校制度的成因及启示_社区功能论文

美国学习失败学生学校制度的成因及启示_社区功能论文

美国学习失败学生的学校体制成因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美国论文,启示论文,体制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美国,与以前的改革者相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标准化运动的改革者具有更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一定高度的学业标准。虽然以前许多的改革者也都持有此种信念,但没有一场教育改革运动比在标准化运动的改革策略中更能体现出这一点。可是不管怎样,今天的学校仍有被称作迟钝、无能力学习的孩子。他们被留级,被放置到特殊的班级里,被跟踪察看直至被开除。标准化运动和以前的改革运动有着共同之处:学生成绩不良或失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学生失败的呢?为什么屡次的改革对学习失败的学生都无能为力呢?

一、美国学生学习失败的历史考察

(一)1800-1850年间

在这期间,学习成绩不良者被贴上蠢人、游手好闲、懒惰、恶毒、堕落、任性、作恶者、动作缓慢、呆笨、不可救药者这样的标签。通过这些标签我们可以看出这时把学生失败的原因主要归于学生个人,并主要归于个人的道德或性格有缺陷,因为在这个时期,教育者和改革者对公立教育怀有乌托邦的幻想,认为公立教育能够改变贫穷孩子的命运,能达到上帝所赋予的最佳的智力水平。他们相信学习同样的科目会减少有钱人的优势。当时公立学校也宜称能使“‘人生来平等’的神圣法则和生动的宣言”变成现实。总之,他们相信教育能为所有人提供教育机会的平等,这种平等能为他们在未来生活中追求成功所需要的公平竞争奠定基础。既然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那么可以认为,学生在学习上不能取得成功则主要是个人的失误。由于被认为是个人懒惰、任性等个人性格、道德有缺陷,所以不能很快学会教师所教的内容的学生和在课堂上捣蛋的学生就会被鞭打。这样导致很高的辍学率,尤其是移民的孩子,根据托德(Todd)关于学习失败学生的调查,孩子们宁愿当童工也不愿意回到学校中,尽管当童工要干些令人痛苦无聊的活,但他们还是选择工厂而不选择学校,他们说在学校中从来不理解教师所教的东西,但在工厂中却能直接学到所做的事情。[1]

(二)1850-1900年间

在这期间,学习失败的学生被贴上出生晚的、智力未觉醒的、过度发育的、呆笨的、落后的、漫不经心的标签。从这些标签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失败仍是个人问题,只是和第一种归因方式相比更强调个人的智力因素。认为学习失败来自性格缺陷的观点仍旧存在,芬克斯坦(Barbara Jean Finkelstein)在研究这一时期课堂问题时曾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认为知识的获得不仅意味着智力的优秀,也意味着意志力的坚强;学生成绩不好不是因为教师自己的能力不强,而是学生的性格和道德难以管束[2]。后来还把学生学习失败归罪于家长对孩子学习指导不力,把学习失败学生的道德有缺陷归罪于其父母的道德或社交缺乏,认为他们的父母无知、没有纪律,不熟悉美国的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在学习中还通过对这些孩子进行反传统的教育来对抗他们在家中所接受的有缺陷的教育内容。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印第安事务局曾尝试把年轻一代放到远离他们社区的寄宿学校中,以使移民孩子“美国化”[3]。

在这个时期,来自工厂的效率和竞争机制被引入学校,年级制是按年龄和效率把学生分成同质的组即班级,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难度的课程,在一年结束时,学生要参加统一的考试,来展示他们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准备情况。升入高一级的考试通常是比较困难的,失败率也是相当高的。相关研究表明约有1/3的学生不能升级。结果造成大量的学生挤在低年级。1906年在滕耐塞(Tennessee)大约有150000名学生入学,其中10000名学生在八年级,但仅有579名学生高中毕业。在全国的城市学校平均的入学人数是1000人,八年级是263人,但是在高三仅有56人,在这里黑人有75%留级[4]。虽然这种体制对于选拔优秀学生是有效的,但它在制造失败学生方面也体现出了有效性。这时候学习失败主要是由于僵硬的教育体制追求以统一方式培养大批量学生。

(三)1900-1950年间

在这期间,学习失败学生被贴上了低智商、低分化、一事无成、Z以下的群体、有限制的、落后的、职业学生、智商异常的标签。这时,人们一般把学生学习失败的原因仍归为学生个人没有智慧,但认为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因为这一时期,教育者和改革者怀疑学校体制所建立的前提条件——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受到相同的教育。教育者相信新的“科学”尤其是新的测量技术为把不同的学生分到不同的班级和课程中提供了一把万能的钥匙,然后根据不同的能力给予不同的对待。学校教育为那些特殊类别的学生——弱智、不适合学习、黑人、新移民、墨西哥人提供了一系列的新课程,如职业课程等。学校的这些改变,仍没有改变那些失败学生的命运,教育行政者只是用区分课程来保护在教育上的主流学生——大多是中产阶级的孩子,不被非主流学生妨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使不适应者边缘化或被开除。

(四)1950-1980年间

在这期间,学习失败的学生被贴上被拒绝者、教育有妨碍者、被遗忘者、被剥夺教育者、文化上受歧视者的标签。这些标签表明学生学习失败的责任主要在学校而不是在学生身上,尽管也有把学习失败的原因归于学生的标签存在,如不适合学习者、教育困难者,但这已不是主流。尽管这种归因方式和前面相比有很大的进步,认为学校应该加以调整来适应学生,为学生提供治疗帮助,但却继续对学生进行分隔和贴标签,和进步主义年代一样,这时所进行的教育补偿是建立在文化缺陷与文化剥夺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尊重文化多元与在财产上处于不利地位者的权利基础之上。

二、美国学生学习失败成因的理论分析

(一)学校体制不适应学习失败学生

学习失败表现在学生身上,但问题却主要在学校身上,更确切地说是在学校制度上。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当今,美国的学校制度都存在着种族主义与精英主义问题,美国的学校体制与有色人种和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的经济、文化不相匹配,也就是学校不能适应这些学生的心理、文化与遗传,学校试图改变这些孩子以适应学校,而不是学校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些孩子。学校为弱势群体服务得太少,学校没有真正地适合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这是学习失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失败的标签是学校制度的语言

事实上,学校中诊断性的过程几乎完全受白人中心主义的支配,体现了狭隘的民族优越感。这种优越感造成学校人员行动时,好像他们自己群体的生活类型、语言、历史、价值和规则结构才是“适当的”学校教育的指导方针,所有其他人的活动都应当以此为标准。来自较低社会经济和非白人背景的学生不仅受到不成比例的标定,而且更重要的是,被贴上精神白痴的美籍墨西哥人和黑人学生同白人相比实际上决不是“不正常的人”。社会标签理论认为,人们的自我观念产生于社会互动过程,人们怎样看待自己,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密切相关。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的期望效应理论也清楚地说明了社会标签过程对个体的自我态度与自我行为的影响。由于教育行政者与教师为他们贴上失败的标签,就很容易使这些学生形成习得性的失败心态。他们就会自认为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这无疑会导致学习失败。

(三)学生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僵硬的班级授课制——升级考试的直接产品

年级制使学校正常进展的看法强化了升级考试的能力测验。升级和留级不仅是学生个人的责任,而且是关系到学生个人命运的整个学校体制的责任。虽然所有学生都能学,但学校只是中产阶级文化,是白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的体现,不尊重低收入或有色人种家庭的孩子的语言信仰和风俗习惯,而把主流文化强加给这些孩子。教师矫正非主流学生的讲话,仿佛在任何地方只有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话。因此,课堂变成了文化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中教师表达了较低的期望值,不与文化上有差异的学生进学校进行交流,并且给他们超出他们爱好以外的东西,这些学生很难参与或充分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败必然造成在教育结果的失败。学校规模越来越大,以致于学生和教师员工只认识学校“社区”中的一部分人,这些孩子的处境就更糟糕了。在讲究效率又强调考试标准的年级制度下,他们的失败也是必然的现象。年级制这样的组织制度与没有制度的混乱状态相比是一个进步,与个别教学相比较,班级授课制被视为最经济的教学制度,只要人们不放弃经济、有效地构筑经济学过程的追求,也就不可能完全放弃班级授课制。但这里的效率不应该只是经济化的内涵,它还应包括民主、平等、公正、情感等社会价值在内。

(四)历次改革从来没有触动学校根本的结构体制

学校只对中产阶级的学生负责任,美国的学校体制是中产阶级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运作,只要学校体制能确保中产阶级孩子的成功,那么就不用怀疑学校的基本制度,以前的改革包括当今的标准化改革也只是在不触动这一基本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补而已。大多时候他们都把学习失败的责任推给学生自己和家庭,为学校的失败寻找借口。即使认识到学校对学习失败有责任,也只是为学生提供职业与技术课程,而让学生学习不同的课程可以强化社会阶级与文化差异,并使这种差异永久化。通常学校为来自低收入和有色人种家庭的孩子提供职业和技术课程,而为来自高收入和白人家庭的孩子安排学习大学预备课程。由学校为不同课程分配的教育证书把低收入学生划入劳动力市场的底层,把高收入学生划入劳动力市场的顶层。这样使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生活在最低层次的经济系统中,这又为他们下一代的学习失败奠定了经济、文化基础,这种代际的教育失败,进行着封闭的循环。所以说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学校体制和结构进行改革。

三、对我国教育的反思及启示

新中国教育事业经过5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样也存在着和美国一样的问题,即学生学习失败的问题。据1987-1988学年度统计,全国城乡小学在校学生流失了428万多名,平均流失率为3.3%,初中在校生流失287万名,平均流失率为6.9%,均比1986-1987学年度有所上升。经过各地的大力工作,到1989年秋季开学时,小学在校学生的流失已初步得到控制。但现在还有很高的流失率,据《中国教育报》1999年11月4日报道:“1998年全国初中在校生辍学167万人,辍学率为3.23%……全国农村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则为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7个百分点。”其中不少人成为童工、童农、童商,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业成绩低,丧失信心。尽管我国和美国的国情不相同,但美国学生学习失败的学校体制原因对我国解决学生学习失败问题是有启发意义的。笔者认为我们要解决学习失败问题,也必须对我们的体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进行根本的改革。

(一)对我国的教育体制应进行根本的改革,改变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发展素质教育

近年来崛起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最核心思想是“制度是最重要的”。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背后的核心机制也是教育制度变迁。人类教育进步与发展的每一次质的飞跃,无不是以教育制度结构的革命性突破为前提。应试教育体制的问题是学习失败的根本原因,它只注重学业成绩,不给这些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他们用狭隘的观点来理解成功与失败,其实在一个领域中是成功的但并不代表在另一个领域中也是成功的。例如,不适应学习的人也许会成为伟大的运动家、有正义感的社区议员、或是杰出的画家。由于不能换个角度去看待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教师轻易地给他们贴上了失败的标签。如果不对教学体制做根本性的改革,任何改变学习失败问题的办法都是微观的,也只是在传统的体制下发挥一点不太显著的作用,是不能根本解决学习失败问题的。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继续推行素质教育的机制。通过有效的评估、导向和制约机制,坚决摒弃单纯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标准;同时,积极探索考试、招生、就业和用人制度改革。我们现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强调从根本上转变课程功能,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革新教学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改革考试评价等。但是,必须注意促成内在激励机制的重建,使教学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样课程改革才不至于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半途而废。

(二)对班级授课制应进行改革

改变学生过分拥挤和被主宰的局面,调整课堂教学的时空结构,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变革单一的集体授课、同步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同步学习与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基本组织形式交替运用,使其处在自己应有的位置,扬长避短,发挥独特作用,改变单一的按学生年龄阶段编班、自然升级的组织方法,尝试按学生兴趣、能力水平灵活编班,让学生自主编排课程表,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安排学习进度,有差别地学习,试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改变课堂教学的时空结构在现行的条件下最可行的是推行小班化教学,它能增加师生间和生生间交往的频率和交流的密度,对每个学生更了解,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的指导,有更多的机会因材施教,能大大提高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

(三)要改革封闭的学校教育制度,建立更开放的针对社区的学校制度

学校不应只关心校园内所发生的事情,还应像杜威所说的那样,要以社区为本位,面对社区。因为社区与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有些社区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如经济贫困、文化低下、高犯罪率等,造成学生对学校学习准备不充分而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更困难。在1990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他的第二次国情咨文中向全国所有的学校提出了六个目标,其中第一个目标的要求就是:到2000年,美国的每一个儿童在入学前都已“准备学习”。必须认识到儿童在入学前就已经开始学习了。学校必须认识到关心学生“学习准备”问题。为学生提供一种富于教育意义的环境,以便他们初进校门就能获得积极的和创造的经验,这是学校的一项义务。我们的学校不仅要为入学前的儿童学习做好学习准备,还要关注在校学生的学习准备问题。我们应试图建立学校与社区组织相联合的学校制度,以控制孩子在入学前和在入学后的社区生活,为他们提供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实现。

只有通过对学校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改善学校自身,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但这里的适应也并不是被动的适应,还必须是能动的积极的适应,还要改善影响学生学习成长的不利的社区环境。尽管这样做比让学生适应学校要困难得多,但是对于解决学生学习失败问题,这种方法比起让学生适应学校的策略而言也许更有前途。

标签:;  ;  ;  

美国学习失败学生学校制度的成因及启示_社区功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