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作文考评_高考论文

2015年高考作文考评_高考论文

2015年高考作文题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作文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统观201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我们发现:从命题来看,“宽处命题”——作文材料宽泛多元,考查学生审题立意的准确性;从考生来看,“窄点立意”——考查理性思维,彰显考生综合语文素养。针对近几年愈演愈烈的“高考体”文风,要想改变考生考场作文的现状,就要从加强写作与真实生活的联系中找到突破口,引导考生从“高考体”的窄门走到生活情境写作的宽道上去。

      一、“宽处命题”:作文材料宽泛多元,考查审题立意的准确性

      2015年全国15道作文题,形式上和前两年一样,均为材料作文题型。“自2006年开始,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语文命题组在原有材料作文题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形成了新型的材料作文题型,就是给出事实材料,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由考生自主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张开.浅谈材料型作文[J].考试与招生,2013(1):18-20.]与传统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相比,新材料作文给考生留下了较大的立意、选材空间,降低了“脱题”的风险,也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开放性的命题使得考生易于写作,但也容易导致命题虚泛的现象:材料含意虽然丰富,但缺乏逻辑思辨;立意看似可以多元,但鲜见冲突,所供材料仅仅作为写作的“引子”。比如安徽卷,材料内容丰富,立意可以涉及多个角度:从孩子的角度,通过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认识事物,可以说是科技改变认识或者说是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得出真知;从蝴蝶的角度,可以涉及环境对蝴蝶的影响,光线的照射使它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就蝴蝶自身而言,它所特有的凹凸不平的微观结构本身并不漂亮,却看起来五彩缤纷,就此可以谈表里不一。比如四川卷,关于“老实和聪明”的讨论,甲认为老实就是实诚、忠厚,聪明就是机智、敏锐。乙认为老实和聪明可以一人兼而有之,强调包容性。丙认为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不一定是真聪明,强调辩证关系;传统观念认为二者是对立的,老实的人就不聪明,而聪明的人就不老实。从辩证关系看,应该把老实和聪明统一起来,聪明未必真聪明,老实了才是真正的聪明,古人就有“大智若愚”的说法。这些虽然是材料型作文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话题作文的传统思维:材料中没有设问,也没有给学生更多思辨的空间;由材料大体可以推知命题者的意图,看起来好像很开放,其实相当封闭,有想法和个性的考生与一般考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弱化了高考理应具有的比较性和甄别性。

      还有些作文题出题意图更明显,考生应该写什么、命题者倡导考生写什么,基本已经在题目中有所暗示。比如湖北卷,材料最后一句“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比如山东卷,小孩因为分辨不清丝瓜藤和肉豆须,把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再如湖南卷,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借助飞禽走兽将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善假于物、长处和短处、变革或创新等意图呼之欲出。这样的命题一不小心就会回到旧传统上去,因为考生在一个给定的相对固定的主题范围内,所能做的也就只有尽可能地调动已掌握的知识资源和背景材料,丰富、完善和填充业已确定的主题,对其进行阐释,从而完成作文。更要命的是,有的试题还人为地制造出一些无用的干扰。例如,湖南作文材料中的这句话:“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这句话就是干扰,如果学生从这句话得出“飞禽走兽喜欢在大树底下休息谈论却不愿意帮助大树完成心愿,还瞧不起它,是自私的表现”,这样的立意算是基本符合题意吗?再如,江苏卷的命题本来可以简洁明晰地以“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却偏偏多了一段话“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己的景象”。这画蛇添足的一句话让学生费思量,多猜测,其结果可能使学生走入误区。

      所有的题目都应是面对广阔生活的,所有新材料作文的内容最终也都应指向复杂多变的生活,命题必须给出一个清晰的出发点,让考生在生活情境中凭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理性思辨与这个清晰的话题和命题建立联系。因为对于考试作文而言,“立意”的前提是审题,审题属于认知层面,包括提取与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反馈、评价等心理过程,也包含演绎和归纳。正如复杂多变的生活一样,材料中肯定会有一些纷扰、一些纠结,而写作规定必须在某种范围之内,这是基本符合题意,还是准确立意、最佳立意?这才是材料型作文所具有的价值所在。如果把原点模糊化,那就和没说明一样;如果人为地设计一些无用的干扰,就模糊了规定,结果可能会将学生引入歧途。从2006年采用新材料作文形式开始,考生可以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2007年、2008年开放性进一步增强,选择与“材料含意”相关的一个角度构思即可;2009年对写作角度进行了限定,要求“选准角度”;2011年后,进一步强化这种限定,将“选准角度”改为“选好角度”。这些词语上细微变化的背后是命题者对新材料作文考查方式的不断探索。

      二、“窄点立意”:考查思辨能力,彰显综合的语文素养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一个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命题倾向于引导考生就社会、文化、人生的某个现象或问题发表具体的意见和看法,重在考查思维品质与知识积累。从基础语文教育的任务看,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方式无疑是“重中之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有这样的表述:“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温儒敏教授也认为“高考作文应多一些理性思维,不要停留于叙事抒情”。

      2015年作文题大多是:材料提供一定的情境,让考生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在所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阐发和论述。这类作文题着重考查考生在纷乱的现象中提炼出自己认定的问题症结、确定写作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写作的能力。比如重庆卷的“等待”,一个刚上公交车的小男孩让大家等一下他妈妈,妈妈还没有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当残疾妈妈拖着腿上车时,所有人都沉默了。分析这则材料有两个层次:一是从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宽容的角度,认为大家应该慢下来静静去等待;二是从深层的文化内涵来讲,这件事情反映出我们民族对爱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可以引申到“将心比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行分析,材料叙述很有张力,有情节有空间,等待的结果出人意料,学生也可以就此对人性和内心做适度地观照。课标卷Ⅱ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试题的三个材料一个是锐意创新,一个是爱岗敬业、踏实肯干,最后一个是为了梦想,努力把美丽带给别人。这三个人物比较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作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试题在考查思辨能力和体现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了一次大胆且成功的尝试,材料内容力图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辨和认知,彰显价值理性,并且让考生通过写作思考并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考生不能简单地找到某个人或某个观点,或者直接表达对某件事的看法,而是需要深入思考这种突破常规的做法的合理性,而考试评价恰恰是根据考生对试题材料认知程度的差异和所发现问题是否切中肯綮来区分考生的能力的。

      另外一种比较优秀的作文题,是命题者直接把多元、矛盾甚至对立的问题,展现在作文材料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分析与思考。这种充满强烈思辨色彩、能激发考生创新思维、体现考生价值取向的试题,矛盾性相当突出,同时又凸显了包容性,这是对“课标”“个性化解读”真正意义上的回应和扣合。课标卷Ⅰ作文题,女儿一再提醒父亲要遵守交规,注意安全,可是父亲不听劝阻,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女儿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题目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这个题目,容易让考生观点分化,产生歧见,是一个好设计。中国是人情亲情社会,可是就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这件事,它违反了法律,可能会出现很惨痛的后果,并且当事人得为这个后果付出代价;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讲究“亲亲相隐”,此时该隐还是不该隐?另外,提醒、劝阻和微博私信举报哪种方式更有效呢?高考后仍引起热烈讨论。据报道:高考作文新闻原型遭“人肉”,网友发四万多条评论,可见,作文题所给出的理性思辨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同样是这种命题,上海卷采用的材料呈现方式更具思辨性:“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命题延续多年来的思辨风格,善于在材料中找到自己的逻辑立足点。字面上看似互相矛盾的文字,在一定范畴下都存在充分的合理性:“内心柔软的东西”在主观精神层面讲,体现了敏感、诗意、怜悯、同情、脆弱、善良等心态;“内心坚硬的东西”在主观精神层面讲,体现了执著、责任、抗争、自信,甚至也可以指人性的弱点,如自私、冷漠等意义。“坚硬”和“柔软”表面上看似矛盾,但深入剖析,辩证论之,既可以从中抽出一组二元关系,也可以将之引向更具综合性的“和谐自我”上来。材料文字清晰简洁,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性,富有思维张力。有评论者称,“从现实来看,人类历史上的很多天才、艺术家恰恰是很偏执的,谈不上‘和谐自我’,命题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考生的发挥”[学者评点高考作文题[N].文汇教育,2015-06-07.];另一位哲学教授则认为,“上海卷命题背后的内在逻辑是:遇到一个事情,要往左边看看,也要往右边看看,最后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同上]。很显然,他们都没有注意到材料中的表述是“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命题者强调的是主体如何看待“坚硬”和“柔软”,意在引发考生对个体生命实践中能否造就和谐自我的主体性进行思考,并没有倾向性。当然,学生如果能对“和谐自我”的立场提出质疑,并且这种质疑是有理据的,也是值得嘉许的。另外,广东卷也趋向于这种命题思路,材料两段文字形成对比,考生可以谈现代传媒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对人感知自然、感知世界方式的改变,也可以从直接感受与间接知识二者的优势及局限进行立意。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出题人并没有给出特别明确的观点,考生还可以就“人与自然”和“远与近”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辩证思考。顾城的诗歌《远和近》写道:“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将之放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很有思辨性。

      本轮课改之初,着眼于未来公民的培养,也适应于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课标”中提出了“语文素养”这个核心概念,把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并列,希望中学教学突破狭隘的课堂写作模式,倡导写作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倡导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也更重视自由写作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一方面凸显了写作教学在语文素养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是适应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北京卷要求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从生活这个层面切入,写出对于英雄的真切感受。将“英雄”还原到生活情境之中,有助于深化我们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课标卷Ⅰ、卷Ⅱ作文题都有意识地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浙江卷引用古人“文如其人”的精练概括,要求考生思考“人品与文品”的关系,重在引导考生有广度、有深度地读书,倡导阅读经典作品、传承优秀文化。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考作文应成为有价值的良性“指挥棒”,让真正有才能、读书多、会思考的考生浮出水面;而我们的写作教学,也应该站在培养公民表达素养的高度上来设计课程与教学,而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应制”一篇高分作文,以满足升学之需。

标签:;  ;  ;  

2015年高考作文考评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