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形起势,因地制宜-黄河晋陕段沿岸历史建筑选址特点研究论文_王欣

借形起势,因地制宜-黄河晋陕段沿岸历史建筑选址特点研究论文_王欣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MUA工作室,身份证号码:440802198002120837;

北京100052)

摘要:黄河晋陕段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形特征,其沿岸遗留有大量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研究这些历史建筑的选址特点,可以厘清自然环境、历史城市、历史建筑之间的关系,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黄河晋陕段;历史建筑;选址

前言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晋陕(山西和陕西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晋陕段北起河曲,南至潼关,是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分界线,分为晋陕峡谷和小北干流两部分。

河曲至龙门段为晋陕峡谷段。此段峡谷幽深,悬崖陡峻,最窄处河床宽仅约100m,多数河段两岸形成悬崖峭壁。龙门至潼关段为小北干流,此段河流极为宽广,形成开阔的河滩地貌。因此以龙门为界,南北两段形成迥然不同的地形地貌。龙门以北的河水犹紧紧束缚于两岸山崖之中,河宽只有0.15km;一出龙门,河道骤然宽广,蔓延成开阔的河滩。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黄河晋陕段沿岸的历史城市周边,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这些沿岸历史建筑大多数除了本身的功能性质之外,还担任有重要的防御功能。这一原因致使它们都处于地势优越便利、地形险峻奇异之处,从而成为了一种基于防卫功能的形胜景观。

1黄河晋陕段沿岸历史城市的选址特点

由于受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利用、改造,城市常常带有明显的历史性、叠加性和时代性。黄河晋陕段沿岸历史城市选址主要有以下几个较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1.1风水学说的影响

风水学说是我国传统的城市选址和规划设计的理论,其主要的原则可概括为: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基址处于山水怀抱的中央,形成一个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晋陕峡谷沿岸的历史城市都体现出这一风水学说的特点。

1.2军事功能的影响

黄土高原的城市形成可追溯到春秋时代,一开始主要分布在各个诸侯国的疆域边缘,治城设立的动机主要在于对新征服地区的控制和保卫,军事功能强于政治乃至其他功能,因此形态构建受此制约,以聚落与城堡形式的结合为特征。这些城镇的整个历史表明,它们不是地方经济自然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城镇,而是政府依据政治、防卫等需要而建立的地方行政中心和军事据点。

1.3交通的影响

就黄土高原地区而言,河流结构和历史形成的交通线路,是这个区域城镇交通联结的基本形式。清代域内较为突出的城镇都分布在主干大道附近。对于交通不畅的城市,以黄河为主体的段落性水运则成为重要补充。因此形成了很多用于货物运输的渡口,如葭州桃花渡、府谷刘家川渡、龙门渡、山西碛口镇等。

2黄河晋陕段沿岸历史建筑选址特点

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文化因素,黄河晋陕段沿岸历史建筑的选址,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与黄河神话传说及原始崇拜习惯有关系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沿岸很多地区都流传着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同时也保留了原始社会的崇拜习俗。因此,很多沿岸的历史建筑也与这些神话传说和原始崇拜习惯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荣河后土祠、龙门大禹庙等。

后土祠是古代祭祀后土圣母的庙宇(后土即女娲)。自人文始祖黄帝时起,这里就有“扫地设坛”祭祀后土的活动。

后土祠修建于古汾阴脽上,此处传说为女娲造人之处。五代《灵异记》中曾记载到:“华、陕界黄河中有小洲岛……云是女娲墓。”小洲岛指的就是脽上。汾阴脽是一块黄河与汾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形突然高耸而起,极为突出,好像人的臀部。颜师古曰:“以形高起,如人尻脽,故名”。女娲是抟黄土造人的女神,除了补天而外,古人更看重的是她的生殖—造人之举。后土祠造在酷似女性生殖器的脽上,可见源于生殖崇拜。

2.2位于军事咽喉位置,起到瞭望和防御的作用

这些建筑的选址大都处于沿河地势高耸险要之处,对于城市而言属于咽喉位置,在军事方面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起到瞭望和防御的作用,例如司马迁祠墓、河津禹王庙、府谷荣河书院和千佛洞等。

荣河书院位于府谷老城外,建筑群的北靠大南门瓮城外墙,南面便是老城下至黄河岸边的出城交通要道,道路沿陡峭的山崖蜿蜒而下,可达黄河岸边的控远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图1)府谷城紧临悬崖峭壁而建,居高临下可控制住山下攻城的敌军;控远门则在山下控制住黄河岸边的敌军攻击。荣河书院位于大南门和控远门之间,在战争时期可以成为军队的屯兵之处,而且该书院靠近悬崖而建,一旦悬崖下的控远门失守,此处可以变成大南门与控远门之间的另一道御敌防线。

顺着这条出城的道路沿悬崖边行进,便可到达一处山体岩缝的豁口。在岩缝中修筑了一条可通往黄河岸边的石阶。沿石阶而下,出控远门便可到达黄河岸边了。千佛洞建筑群就建在这条山体岩缝中,建筑群围绕着岩缝中间的石阶进行组织,与控远门形成一个整体。这一组建筑在和平年代,充当的是宗教建筑的作用,并且依靠在道路旁边的优势保持旺盛的香火;而在战争年代,这就变成了对抗敌人的最前线,并且利用其有利的地形条件在军事上发挥着钳制敌军的作用。

2.3重视与周边自然山水的关系

黄河晋陕段沿岸历史建筑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与周边自然山水的关系,四面拥有无与伦比的景观视线条件;另一个方面,这些建筑处于显山露水的位置,与黄河、古城两者都保有通畅的视线交流,充分利用地形优势的建筑设计使其成为了山水之间的点缀物,变成城市与黄河之间联系的纽带。所以无论是对于古城还是黄河而言,这些建筑在景观方面都成为点睛的神来之笔,这也使得它们往往成为古城的八景或者十景之一。如韩城司马迁祠、佳县香炉寺等。

从古葭州城图(今佳县,图2)可看出,沿黄河由北往南分别建有:香炉寺、河神庙、普照寺(即凌云鼎)、云岩寺四座庙宇。它们与古城的关系密切,都是位于城市外围或边缘的地形险要之处,并且都接近某一个城门,位于城市通往黄河岸边的交通要道旁, 可推测这些建筑在建造之初也是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而险峻的地形特征又赋予它们极佳的景观条件。这些庙宇沿黄河一线排开,共同作用,对于葭州城的沿岸景观起了重要的标识作用,其中的凌云鼎、香炉寺便成为了古时葭州八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条件,因地制宜,构建出极具想象力的建筑空间布局;同时借形起势,巧妙的处理与山、河的关系,创造出粗放豪迈的建筑气概。

2.4沿河对称分布,互为对景

因为黄河是晋陕两省的分界线,所以两岸的古代城市形成了沿河对称分布的特点,这使得古城周边的沿岸历史建筑往往隔河遥遥相对,互为对景,共同成为该处沿岸的景观要素。例如韩城司马迁祠墓和荣河县后土祠,龙门东西大禹庙。

禹门口,又称龙门,位于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的黄河峡谷中。龙门东西两岸山体隔河对峙,相距仅百余米,形如蟹螯,状似门阙,河水入从门内涌出,龙门由此而得名。(图3)龙门作为晋陕峡谷的出口,河道的最窄处不过百余米,两岸山体峙立,水流湍急,地形奇特,东西大禹庙竟修建于此,可见选址之极端。

东大禹庙北靠东龙门山,南临黄河而建;西禹庙则建在干流石岛之上,与东禹庙隔河对峙。古时,东西禹庙有铁索桥相连,同时也有摆渡的行船,是秦晋间的主要渡口之一。

东禹庙勾心斗角、磅礴大气;西禹庙座西朝东,小巧别致,面对东禹庙而建,与东禹庙严格的南北方向院落格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两座美轮美奂的大禹庙,矗立于波澜壮阔的山河背景之中,是何等美不胜收的景象!可惜的是,由于所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龙门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两座大禹庙在抗日时期都毁于日军炮火,现在只能从老照片中一睹当时之胜景(图3)。

3黄河晋陕段沿岸历史建筑的景观作用

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建筑是人工空间向自然环境深层次渗透的表现,是古代城市的地景建设。城是建筑的控制中心,建筑是城向自然的延续,城景合一,构建出诗意的人居环境。

这些沿岸历史建筑或处于城市中轴线与山水自然要素的交点上,或是处于城市笼山望河的地形突兀之处,林林种种,不一而足。但是,它们的选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处于古代城市与山水形胜相融合的契合点,犹如零件的螺丝钉一般,把城市锚固在壮丽的山水格局当中,使其成为自然中的组成要素,两者之间的关系得以强调,为人所感知。

于是,城市的概念不再仅仅局限于四方城墙之内,而是在格局上体现出一种更为宏大的、发散的区域意象。同时,作为城市的边界,它们又通过利用自身优越的风景条件和诡异奇特的地形特征,来完善本身极具特色的建筑景致效果,从而在空间上限定出具有渗透形的城市边界。

4结语

借形起势,因地制宜。面对黄河晋陕段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古人在沿岸建筑的选址上独具匠心,在自然-城市-建筑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点,构建出彼此因借,前后呼应的关系,逐步形成古代城市的沿岸景观建筑系统,强化了城市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当中,“城市规划-建筑-地景建设”紧密结合的设计手法。这些,对于现代的建筑设计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理念对当代城市设计的启发[J].世界建筑,2007(01)

[2]王树声.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1-204

[3]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论文作者:王欣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9/7

标签:;  ;  ;  ;  ;  ;  ;  ;  

借形起势,因地制宜-黄河晋陕段沿岸历史建筑选址特点研究论文_王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