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与会计引入初探_会计论文

系统论与会计引入初探_会计论文

系统理论与引入会计学研究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学论文,理论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系统理论分为平衡系统和非平衡系统理论。平衡系统理论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通常称为“老三论”)为代表,非平衡系统理论(通常称为“新三论”)则包括耗散结构、协同理论和超循环理论三大流派。

一、平衡系统理论与引入会计学研究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科学。一般认为,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路德维格·贝塔郎菲是系统论的创始人。他在本世纪20年代初就提出了机体论概念,强调要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不论其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之间的关系或“力”的情况如何,总是存在着适用于一般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一般系统论乃是属于逻辑和数学领域,它的任务是确定总的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则。贝塔郎菲指出,这里所谓的“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元素的复合体,或者是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1968年3月,他在加拿大埃德蒙顿、亚乐塔特大学发表《普通系统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进一步把生物机体系统论引伸到心理、社会和文化领域。

信息论是研究信息本质,并用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和储存的一门学科。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被认为是信息论的创始人。本世纪40年代他开始从事信息论的研究,1948年在《贝尔系统杂志》上发表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的论文,创立了通信系统模型,它标志着信息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诞生。之后,经历了50年代的创新时期,60年代的消化时期和70年代的发展时期。信息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运用数学理论研究有关描述和度量信息的方法,探索传递信息的基本原理。

控制论是研究各种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多种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控制论的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电信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1948年维纳的《控制论》出版,宣告了这门学科诞生。50年代和60年代,控制论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种分支学科相继出现。70年代,控制论发展更加迅速。目前,控制论正在向“大系统理论”发展。维纳认为控制论的基本问题是信息问题和反馈问题,他认为客观世界是一种普遍联系,即信息联系,任何组织所以能保持自身的稳定性,是由于它具有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这个信息的变换过程可以简化为信息→输入→存贮→处理→输出→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反馈信息。所谓反馈,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息反作用于输入信息,并对信息再输出发生影响,起控制和调节作用。控制论的主要方法是信息方法,也就是黑箱系统辩识法和功能模拟法。控制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社会控制论和人工控制论等分支。

我国从50年代以来就注意对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研究,进入80年代,研究工作有了较快发展。全国成立了系统工程研究会,并创办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杂志,1982年成立了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会,以后,会计学界人士把它引入会计学领域进行研究。如系统工程和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和引入,及利用系统理论对会计学中一些问题的再认识等,对会计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研究和引入迟于系统论,在60年代出现第一批翻译介绍“两论”的著作,但真正对信息论和控制论进行全面介绍和深入研究还是进入80年代以后。信息论和控制论引入会计学也是在80年代,“两论”的引入无疑对会计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如信息论认为信息有滞后性和预示性两个特性,它对会计的事后反映和事前监督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控制论引入会计学,形成会计控制论观点。

总之,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已被人们广泛认识和接受,已广泛引入会计学研究,对会计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二、非平衡系统理论与对经济学的渗透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兴趣正从简单性向复杂性转变,对于微观世界简单性的信念已经被打破了。这个转变引导我们把重点放到新概念和新方法上。”(普里戈金《当代新科学手册》第3页)。系统理论也不例外,人们在逐渐认识和完善平衡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非平衡系统理论。此理论出现后,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形成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和超循环理论三大流派。

耗散结构理论(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是1969年由比利时自由大学物理学教授里戈金(J·Pryogine)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是指一个通过其耗散结构和能量来维持其有序结构的系统,是如何从混沌无序向有序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包括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这个系统能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当某个参数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临界值时(阈值),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变化),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化为一种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稳定有序的新状态。系统中的这种状态(结构)只有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和能量,才能维持其特定的稳定性,并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方面:一是可逆与不可逆问题,认为运动过程存在着可逆与不可逆两种变化过程;二是平衡与非平衡问题,认为非平衡是系统结构的有序之源;三是线性与非线性问题,认为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非线性问题;四是孤立与开放问题,认为孤立系统根本不可能有从无序走向有序,唯有开放系统,由于其经常地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因而不断产生“熵流”,形成有序结构。

协同理论一词是从希腊文来的,意思是协同作用的科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H·哈肯(H·Haken)教授于本世纪70年代(1977年)创立的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谓横断学科。协同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这类系统在保证与外界之间有物质流或能量流的运动的情况下,能够自发地产生一定的有序结构或功能行为。协同理论既研究这类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也研究其从有序到混乱的演化规律。正是这种理论,首次将无序与有序真正统一起来。协同理论认为,各种系统(包括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其内部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协同效应,而这种功能的作用是遵循着同样的基本原理的。如果我们把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自行产生组织性和相干性称为系统的自组织现象,那么协同理论研究的对象就是各种不同的系统如何通过自组织的形式形成某种稳定性和各组织之间是如何进行协同竞争、协调和冲突的。同时,该系统明确表示系统的“促协力”(也称序参量)支配着系统的行为,当“促协力”为正值时,促进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协同作用,当“促协力”为负值时,就会破坏系统内各子系统。1973年,哈肯正式提出了“协同”的概念,1977年形成协同学理论体系。在协同理论方面,他的代表著作有《协同学导论》、《高等协同学》等。80年代,哈肯的《协同学导论》等被翻译介绍到我国,有关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介绍协同理论的文章。近几年,我国学者运用此理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如城市规划、经济结构等。

超循环理论(The Theory of Hypercycle)是由德国科学家艾根(M·Eigen)等人创立的。它研究的是有机系统的循环层次,它指出一个系统(包括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是由基层的“循环”组成高一层次的“高循环”,而这种“循环”、“高循环”、“超循环”的非平衡变化和不断重复便形成了系统的新陈代谢、繁殖、延伸、变异和稳定。该理论研究的重点则是各循环过程中的各系统内部的协调关系,而这种协调关系又取决于系统内在的各个变量。

关于平衡系统理论引入会计学的问题前面已经述及,关于非平衡系统理论,我国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在80年代初才将其应用于经济学领域,提出了非平衡系统经济学(也称开放系统经济学)。

非平衡系统经济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平衡现象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只有非平衡现象才是经常的、绝对的。在经济领域,过去比较强调平衡现象的重要性,对非平衡现象则很少进行研究。其实国民经济本身就是一个非平衡系统。从空间看,产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从来就是不平衡的,从时间看,经济发展的速度是非均匀的,有规则的经济波动和无规则的随机变化相互影响,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涨落现象。马克思曾说过,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他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在科学上等于零,可以看作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2页)。今天的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其原因之一是非平衡系统经济规律在起作用。由于非平衡系统理论分为三大流派,目前,非平衡系统经济学也形成三大分支,即:耗散结构经济论、协同发展经济论和开放循环经济论。

列宁曾经指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廿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更加强大了。”(《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89页)。非平衡系统经济学的出现正反映了这个“强大潮流”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新观点有可能发展成为内容更广泛、全面的系统经济学。

非平衡系统经济学的出现,标志着在我国非平衡系统理论与经济学的结合。但是,将本理论引入会计学领域还很少有人触及。

三、非平衡系统理论引入会计学研究的可能性。

1、非平衡系统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普利戈金曾说过,当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人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量的扩大;另一方面是由于研究越来越复杂的对象,引起科学观念和研究方法上质的变化。这后一方面可能更为重要。他认为,我们当代正处于自伽利略、牛顿以来的另一个重要的科学革命时期。从牛顿到现在300年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有一个古老的同盟;但随经典科学的建立,人与自然的同盟破裂了,形成两个世界,两种科学,两类文化;现代科学要重新把二者统一起来,建立人和自然新的同盟,形成一种新的自然观。

非平衡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宇宙中各种开放系统,这种开放系统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社会系统,无论是微观系统还是宏观系统,这就使非平衡系统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2、会计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非平衡系统理论认为,一个孤立系统不论其初始状态如何,最终都将发展到一个僵死的状态上去,系统内任何有序结构都将破坏,呈现出一片“死”的景象。虽然这时系统也会出现涨落,呈现某种复苏的苗头,但这种涨落所引起的改变就象天空中的流星一样,一闪即逝,并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僵死”状态。只有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才有可能走向有序,一个系统朝着有序方向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

会计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要不断地接收经济信息,并运用本身的功能,经过加工整理后,再将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输出;会计系统就是在不程中,使其发展、完善的。没有这种信息的接收和输出,就没有会计的发展。

会计系统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它与社会环境的交流。它要不断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来发展和完善自己,比如计算机等工具的引入,它还要吸引素质较高的会计人才,淘汰不适应会计工作的人员,以及借鉴其它先进的组织形式,对会计组织机构进行改进和完善。

分析会计的历史发展过程,也不难看出,只有开放的会计系统才能发展,只有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流,系统才能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原始社会末期,各个部落独立发展,部落里的人既从事狩猎,又从事耕种,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当时只是一种简单的“结绳记事”;随着社会的进步,部落之间有了联系,他们之间相互交换产品,这就使简单的“会计”逐渐开放(接收部落以外的经济信息),随着交换的发展,货币产生并作为会计的计量单位引入;文字出现并作为记载经济业务的符号引入,逐渐使会计系统形成和发展。到唐宋时期,“三柱结算法”、“四柱结算法”的出现和应用,和明末清初出现的“龙门帐”、“四角帐”,都与当时的经济繁荣、科学的发展有直接关系。1494年11月10日,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的数学专著《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也充分说明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渊源。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平衡系统理论已被人们广泛认识和接受,已广泛引入会计学研究领域,而非平衡系统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会计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要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指导下,正确对待非平衡系统理论这门新兴学科,并把它逐渐引入会计学研究领域,以促进会计学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系统论与会计引入初探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