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北刺槐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研究

陕西渭北刺槐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研究

王雪梅[1]2001年在《陕西渭北刺槐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刺槐作为北方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多种效益,可作为用材林、薪炭林和防护林树种。刺槐最显着的特点是耐干瘠、耐沙埋、根蘖性强、生长迅速、根系发达、耐表土高温等特性,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优良树种,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目前还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模型体系对渭北刺槐人工林分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这一情况,本文对研究区刺槐单株木生长规律做了探讨,并建立了优势高生长模型、平均高生长模型、平均直径生长模型、断面积生长模型和蓄积收获模型,及编制了蓄积最优收获量表作为生产预测的科学依据。 本文主要采用了标准地调查法获得基本研究数据,并通过四倍标准差筛选法,得到分析用数据;在对刺槐生长规律的研究中采用了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在建模过程中又采用了SPSS10.0非线性回归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编表过程中依据密度效应法则进行动态建模。 本文通过对渭北黄土高原六个主要研究区刺槐人工林生长规律的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对渭北地区六个不同研究区刺槐生长过程的差异性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研究区刺槐解析木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的相似系数均在0.96以上,大于相关临界值0.798,即各研究区刺槐生长过程基本相似,它们相互之间差异均不显着。 2.通过对研究区刺槐生长规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刺槐的生长过程符合一般林木的生长规律,即:树高生长停止了,胸径和林积生长还在继续;树高和胸径生长停止了,材积生长还在继续;材积生长最后停止。胸径和树高生长量总的趋势都是在逐渐降低,材积生长还处于增长阶段。 3.运用叁种不同处理数据的方法,对刺槐人工林分生长量生长和收获进行数学建模,通过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的非线性回归对标准地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 最优林分优势高生长模型为§5.31中模型(4),精度指标:C%为0.143,MSD%为1.770; 最优林分平均高生长模型为§5.32中模型(5),精度指标:C%为0.045,MSD%为1.149; 最优林分平均直径生长模型为§5.3.3中模型(1),精度指标:C%为0.162,MSD%为2.361; 最优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为§5.3.4中模型模型(4),精度指标:C%为0.295,MSD%为2.384; 最优林分蓄积收获模型为§5.3.5中模型(2),精度指标:C%为0.064,MSD%为0.774。 所建最优林分生长收获模型,无论从整体、综合和不同立地水平来看,均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很强的适用性。 4.以密度效应模型为基础,采用可变间隔期的林分动态规划经营密度模型,编制刺槐人工林最优收获量表。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结果说明了刺槐人工林分最优密度动态变化规律。

史振华[2]2009年在《晋西黄土区刺槐生长与降水量的关系》文中认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2.5%,植被覆盖率较低,生态环境脆弱。而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改善又受到可利用水资源(降雨、地下水、地表水)的制约,人工恢复或者重建植被必须按照“量水种植”的基本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生长效果,形成与地理气候带相适应的植被群落结构,增强植被的稳定性,提高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以森林生态学、测树学、数理统计学等理论为依据,以样地调查、标准木与优势木解析材料以及试验地气象资料为基础数据,从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生长和降水量关系入手,在对刺槐生长规律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评价指标,采用图表、数据、相关分析、回归拟合等统计方法分析刺槐不同生长指标与不同降水量指标之间的关系,阐释了黄土半干旱区刺槐人工林在不同降水资源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为半干旱区刺槐林的营造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其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研究区1957~200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显示:降水资源总体上有下降趋势;而温度有上升态势,这种变干变热的局面对当地植被的生长极为不利。气候的变化势必成为半干旱区人工林营造的最重要考虑因素之一。(2)通过刺槐连年生长量和降水量的关系分析得出,树高连年生长量同前一年降水量和当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胸径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受前一年降水量的影响较大,而且这种关系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表现的更为明显;从总生长量与降水量指标的关系研究中得出,刺槐树高生长量和其速生期的降水积累量呈正相关关系:胸径和材积生长量与其生长期降水总量呈正相关关系。(3)建立了研究区以Sloboda模型为基础的刺槐人工林多形立地指数表;通过与1982年资料做对比,在年均降水量下降100 mm的情况下,研究区优势木的基准年龄(14年)高普遍下降了1 m左右。(4)建立了研究区刺槐人工林降雨指数表,并论证了其可行性和实用性,降雨指数表借鉴的是立地指数表的构建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密度效应,建立了研究区刺槐单木水分密度生长函数。以期为不同年均降水量水平下的刺槐林营造提供理论依据。

彭鸿, Reinhard, Mosandl[3]2003年在《立地和人为干扰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个体生长过程的影响》文中认为通过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最大林木的树干解析和年轮分析描述了林分最大两株林木的树高、直径和材积生长过程。结果表明 ,矮林树高初期生长迅速 ,“好”立地的最大木高生长大于“差”立地上的最大木 ,矮林和“差”立地上的乔林之间树高生长过程达到最高峰的年龄为 4~ 8a ,“好”立地上的乔林为 12a左右。直径生长可以分为速生期和缓慢生长期 ,年轮波动在速生期幅度大 ,进入缓慢生长期后幅度小但频度加大。依据直径生长过程可以区分为两组 :第一组为最大木和次大木速生期为造林后 6~ 8a的林分 ;第二组林木的速生期可持续到 2 5a左右。年轮宽度的灵敏度指数在林分内最大木和次大木之间和在林分间差异都较大 ,刺槐矮林趋于比乔林大。生长越迅速 ,受到的人为干扰越强 ,年轮变化对干扰的反映越敏感 ,年轮灵敏度指数就越高。抚育间伐时常常伐去了利用价值高的个体 ,林分现保留木常是先前的被压木

程杰, 王吉斌, 程积民, 张耀宏[4]2013年在《渭北黄土区人工刺槐林生长与生物量效应》文中指出通过比较黄土区不同立地条件刺槐人工林各器官生长指标及126株解析木生物量实测资料,分析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的生长与生物量状况,揭示林分不同径级的密度变化特征,拟合单株生物量与胸径、树高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在撂荒地、坡耕地和荒坡地营造刺槐林后,随林龄的增长和密度的变化,单株总生物量均表现为平均树干占47.1%,树枝和根系分别占22.22%和25.41%,树叶和果实的比例最低,而且高密度林分内林木的树干生物量均小于低密度林分。同时,30年撂荒地造林密度为1 05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65.5%;35年坡耕地造林密度95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58.39%;30年荒坡地造林密度1 410株/hm2时,24 cm径级树干生物量占51.6%。另外,30年中小径级的树木占林分总密度的67.62%,35年中径级的树木占林分总密度的52.84%。从刺槐生长状况分析结果看,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950~1 050株/hm2,并应对该区生长30~35年的中径级刺槐林进行合理间伐利用,方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

曹笑皇[5]2006年在《渭北黄土高原刺槐蜜源植物利用研究》文中指出黄土高原位于中国西北部,面积约62.3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其中刺槐面积大,而且渭北黄土高原占黄土高原面积的6.4%,代表了黄土高原主要地形。本文从开发林业资源的角度,探索黄土高原刺槐蜜源林的蜂蜜生产等基层问题,找出黄土高原刺槐蜂蜜生产的最大潜力,特别是渭北黄土高原地区。以此充分开发林业资源,提高农民收入。在永寿县,采用点抽样调查法,收取资料,统计分析,结论如下:(1)刺槐蜂蜜的日产量基本呈现一个抛物线,阳坡面,半阳坡面和平地无差异,阴坡面与其它地形产量差异均显着;最高产量出现阳坡面,为6.8千克/箱,最低出现在阴面,为2.7千克/箱。因此放蜂地点首选平原和山的南坡面,其次是山的东南坡面,西南坡面。(2)刺槐蜂蜜日产量的时间序列分析AR(1)模型相关系数?1=0.65,很容易看到刺槐蜂蜜的当日产量与前一个天产量相关,系数0.65小于1.0,说明刺槐蜂蜜的日产量在一定范围变动,不能无限增大。蜂蜜生产的收获量符合Logistical模型,把蜂蜜收获期划分为:始期(始花期)叁天,盛期(盛花期)五天,衰退期四天,此划分与黄土高原地区刺槐的开花物候时间相吻合,盛期蜂蜜的产量占全部产量的71%,最高日产蜂蜜量的时间是第6天,日产蜂蜜突增时间是开花后第3天。(3)在0.05的显着度下,刺槐林的蜂蜜产量和林分鲜花重量显着相关,平均树高和林分年龄显着相关,平均胸径和林分的年龄显着相关的;在0.01的水平显着,林分蜂蜜产量和林分鲜花重量,相关系数0.713,而树高又和林分年龄显着相关。蜂蜜产量和刺槐林平均高度相关系数最小。(4)黄土高原地区,包括渭北地区,刺槐蜂蜜生产最高产量是540千克/公顷,最低产量是102.00千克/公顷;在95%的可信度下,刺槐林分最高产量为491.4788千克/公顷,最低产量是235.1212千克/公顷,平均值是363.300千克/公顷,置信预测范围是[235.121,491.4788]。中值是399,峰度是-0.138,偏度值是-0.987。(5)刺槐林的蜂蜜产量和其年龄正相关,十五年左右产蜂蜜量最高;刺槐林分枝差的蜂蜜产量低,分枝型好的蜂蜜产量高,分枝型在0.5至1.0区域蜂蜜产量最高;刺槐林蜂蜜产量随着平均胸径的增加而增加;蜂蜜产量与刺槐林鲜花量相关,回归系数为0.10。鲜花重量与林分年龄的回归系数0.23说明花重量与林分年龄正相关,鲜花重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刺槐林的蜂蜜产量集中在分枝型好且年龄合适的阶段中,产量最高的时间与槐花重量最高的时刻相重合。

彭鸿, Bernd, Stimm, HanyEl, Kateb[6]2001年在《渭北刺槐和油松人工林林分质量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林木质量等级组成和期望成材类型的蓄积量被作为表达渭北黄土高原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林分质量的数量指标。结果表明 ,没有利用价值的林木占总林木株数的 5 0 %以上 ;龄级间各期望成材类型的蓄积均值趋于随着龄级的增长而增加 ,但波动较大 ,特别是在好的立地条件下生长的刺槐乔林 ;油松和刺槐矮林在好的立地条件下 ,期望成材的蓄积量高于其在差的立地条件下的值 ,对刺槐乔林来说则截然相反 ;在相同龄级内刺槐乔林的期望成材蓄积量高于刺槐矮林和油松林 ;由于林分间变异系数太大 ,因而龄级和好坏立地条件之间各期望成材类型的蓄积量差异并不显着 ,仅有个别龄级在好和差的立地条件下可见微小的差异 ;这是由无规则的抚育间伐利用造成的 ,立地越好 ,采伐强度越大

彭鸿[7]2001年在《林龄和立地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影响》文中认为基于双因子等级模型对龄级和立地好坏两个因子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主要林分参数的作用效应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龄级对大部分林分参数的影响不明显 ,虽然龄级内林分的上层高、密度、断面积等的实际年龄加权均值趋于随着龄级的增长而增加。很多龄级内“好”和“差“立地之间 ,林分参数除上层高外 ,差异也不显着。这是因为龄级内的林分利用方法和强度差别较大导致龄级内林分参数变差大于龄级间所致。一般是立地越好利用强度越大 ,因而导致好的立地上林分每公顷断面积和蓄积量低于差的立地上的林分。

程积民, 程杰, 高阳[8]2014年在《渭北黄土区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人工林群落生物量结构特征》文中认为根据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群落生物量实测资料,比较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各个径级的林分密度变化状况,分析了生物量在刺槐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30年撂荒地、35年坡耕地和30年荒坡地林分密度分别为1 050、950和1 410株/hm2,在不同的径级分配上各样地均以<20 cm为主,分别占总株数的77.62%、85.79%和81.70%。撂荒地、坡耕地和荒坡地的造林,刺槐群落总生物量分别为146.58、165.76和160.97t/hm2;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比例的变化趋势为:撂荒地(78.94%)<坡耕地(79.57%)<荒坡地(83.47%);林下灌草和枯落物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16.53~21.07%。3个研究区刺槐人工林林分生长高度、胸径和生物量等综合指标的排序为:坡耕地>撂荒地>荒坡地。根据刺槐林植被生长的变化特征,可以判断在黄土区30年左右人工刺槐林群落生长基本达到数量稳定和林分成熟阶段,在该区应进行合理的间伐利用,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促进林木的生长。

米彩红[9]2014年在《黄土高原人工纯林枯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对土壤极化的影响》文中提出土壤极化(由于人工纯林树种生物生态学特性的单一性、对物质吸收利用的选择性和对环境效应的特殊性,在其长期经营过程中,土壤性质往往呈现偏离原平衡态并朝正向或负向极端化发展的趋势)是导致人工纯林连栽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土壤性质极化只是人工纯林长期生长所导致的土壤性质变化结果,为了从实践中对土壤极化进行有效的调控,防止土壤负向或破坏性极化的发生,就必须对林地土壤极化的成因和风险进行研究。为此,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典型人工乔灌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枯落物混土分解培养试验和林地养分循环测算,研究林木生长过程中枯落物分解的单一性和养分循环利用的选择性对土壤产生的特殊环境效应,进而分析其所导致的土壤极化风险,以探明引起人工纯林土壤性质极化的原因,旨在为防治森林土壤退化和连栽障碍提供有价值的科学理论依据。调查研究中以黄土高原(由北向南包括荒漠风沙区、黄土丘陵区和黄土残塬沟壑区)典型乔木树种(包括油松、侧柏、落叶松、樟子松、小叶杨、辽东栎、刺槐、白桦、旱柳等)和灌木树种(包括沙棘、柠条、紫穗槐)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林地腐殖质层土壤和枯落物(当年枯落叶及细根),分别设“土壤+枯落叶”、“土壤+根系”、“土壤+枯落叶+根系”和土壤不与任何枯落物混合(对照)4种处理方式,进行室内混合培养试验。在培养结束后,计算不同枯落物混土培养后土壤性质较对照的变化,据此分析不同树种枯落叶和根系分解对土壤生物学性质和化学性质极化影响。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针对不同树种枯落叶和根系分解对土壤极化影响进行综合判断。研究中对人工纯林林木生物量、年生产力和养分循环平衡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养分循环测算,利用土壤养分年亏损率来表征养分循环对土壤养分性质极化的影响,探讨由于养分循环引起的土壤养分性质极化风险。并在以上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基于养分循环的人工纯林土壤养分极化动态理论模型。具体结论如下:(1)陕北风沙区3种典型人工阔叶纯林枯落叶和根系单独分解引起的土壤性质极化顺序依次为:旱柳枯落叶(2.260,土壤性质较对照提高率的主成分分析F值,下同)>旱柳根系(0.519)>刺槐枯落叶(0.489)>刺槐根系(-0.213)>小叶杨枯落叶(-0.943)>小叶杨根系(-2.112)。说明旱柳枯落物分解较其他2种树木更有益于土壤性质的改善,小叶杨枯落物分解会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在小叶杨和旱柳林地,枯落叶和根系同时与土壤混合分解较二者单独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总体表现为促进作用;在刺槐林地,表现为抑制作用。经过养分循环测算,与旱柳和刺槐纯林相比,小叶杨纯林土壤有效养分和全量养分年亏损率都较大,说明小叶杨纯林土壤养分性质更容易发生负向极化。2种典型人工针叶纯林枯落叶和根系单独分解引起的土壤性质极化顺序为:油松根系(1.702)>油松枯落叶(0.252)>樟子松根系(-0.834)>樟子松枯落叶(-1.120)。从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性质改善程度分析,油松比樟子松更适合长期栽种。同时,樟子松纯林养分年亏损率大于油松纯林,土壤养分发生负向极化可能性更大。3种典型人工灌木纯林落叶和根系单独分解引起的土壤性质极化顺序为:紫穗槐枯落叶(2.985)>紫穗槐根系(0.710)>柠条枯落叶(0.010)>柠条根系(-0.664)>沙棘枯落叶(-0.913)>沙棘根系(-2.066)。说明紫穗槐枯落物分解较其他2种灌木林更有益于土壤性质的改善,而沙棘枯落物分解导致土壤性质向负向极化方向发展。在紫穗槐和柠条林地,枯落叶和根系的混合分解较二者单独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相互促进作用;在沙棘林地,总体表现为相互抑制作用。3种灌木纯林中,紫穗槐纯林土壤中N和P亏损率较大,较易向负向极化发展;沙棘纯林土壤K较易出现亏损,向负向极化发展。(2)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人工阔叶纯林枯落叶和根系单独分解引起的土壤性质极化顺序如下:刺槐根系(1.815)>辽东栎根系(0.302)>刺槐枯落叶(0.248)>小叶杨枯落叶(-0.213)>辽东栎枯落叶(-0.809)>小叶杨根系(-1.346)。在小叶杨林地土壤中,枯落叶和根系的混合分解较二者单独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相互促进作用;在刺槐和辽东栎林地,总体表现为相互抑制作用。从养分循环角度分析,小叶杨纯林在3种阔叶纯林中土壤有效养分和全量养分年亏损率都最大,发生土壤性质负向极化的风险最大。3种典型人工针叶纯林枯落叶、根系单独分解对土壤性质极化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油松枯落叶(2.086)>油松根系(0.694)>落叶松根系(-0.106)>落叶松枯落叶(-0.487)>侧柏枯落叶(-0.776)>侧柏根系(-1.411)。在油松林地土壤中,枯落叶和根系的混合分解较二者单独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总体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在侧柏和落叶松林地,总体表现为抑制作用。总体而言,油松林地枯落物分解可较好改善土壤性质,侧柏林地枯落物分解会导致土壤性质负向极化发展。从养分循环角度分析,侧柏纯林中有效P、全K,落叶松纯林中全N、有效N,油松纯林中的全P、有效K发生负向极化的可能性最大。(3)黄土残塬沟壑区2种典型人工阔叶纯林枯落叶、根系单独分解对土壤性质极化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刺槐枯落叶(3.046)>刺槐根系(1.085)>白桦枯落叶(-1.430)>白桦根系(-2.701)。与白桦相比,刺槐枯落物分解更有利于土壤性质的改善。2种典型人工针叶纯林枯落叶、根系单独分解对土壤性质极化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油松枯落叶(2.164)>油松根系(0.352)>侧柏枯落叶(-0.535)>侧柏根系(-1.981)。与侧柏相比,油松枯落物分解更能改善土壤性质,使土壤性质向正向极化发展。分析4种林地枯落物混合培养实测值相对于理论值提高率的F值,得出以下结论:油松、刺槐枯落叶和根系混合分解相对于二者单独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总体表现为相互促进作用;白桦、侧柏总体表现为相互抑制作用。从养分循环角度分析,黄土沟壑区4种典型人工纯林中,油松纯林全N亏速率最大,较其他3种林分发生负向极化的可能性较大;白桦纯林全P、全K以及3种有效养分的年亏损率最大,说明以上养分元素较易发生负向极化。(4)人工林土壤养分极化受林木对养分的选择吸收利用、枯落物分解等的综合影响,本研究从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的角度,通过实验室分解法和野外调查建立土壤极化动态理论模型,并初步确定各个模型参数,用于深入认识土壤极化成因和预测土壤极化趋势。

董林水[10]2005年在《晋西基岩山地与黄土丘陵区生态过渡带植被特征及生态恢复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晋西中阳县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基岩山地与黄土丘陵区之间的生态过渡地带植被特征和恢复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及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分别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前景和目标、植被恢复总体策略以及植被建设分区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针对植被恢复的前景和目标,分别从历史地理学、黄土地质学、植被分布现状及规律总结3 个方面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围绕“黄土高原是否曾经发育过大面积的森林植被”以及“黄土高原恢复森林植被景观有没有潜在的可能性”这两个焦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2 本文提出“基岩山地与黄土丘陵区生态过渡带”的概念,所谓过渡带就是指“基岩山地天然次生林区与黄土丘陵农业耕作区的区域过渡地带”。对于晋西地区来讲,就是指吕梁山地(次生林区)与吕梁以西黄土丘陵区(农耕区)的景观过渡地带。过渡带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黄土丘陵边缘区,与黄土丘陵农耕区腹地不同,边缘区还残存有部分天然次生乔灌木群落。二是基岩山地区,主要指与黄土丘陵毗邻的区域。3 对晋西中阳县基岩山地与黄土丘陵区生态过渡带的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阳县基岩山地带,共计有64 科,204 属,354 种植物。植物区系以北温带成分为主,有87 属,占总属数的42.56%。世界广布类型和旧世界温带分布、东亚分布和泛热带分成分也均在10属以上。其它分布类型的属较少。同时,与其它地区的植物区系带谱进行了对比分析。中阳县黄土丘陵边缘区,共计有种子植物134种,93属,42科。分别占整个中阳县基岩山地37.85%、45.59%、65.63%。从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讲,基岩山地次生林区应该是重点保护的区域。4 根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对中阳县基岩山地与黄土丘陵区生态过渡带的主要植被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主要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对基岩山地主要的天然乔灌木群落类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数量分类。以群落的木本植物为分类依据,利用32 个样地和43 个木本植物种形成32×43 数据矩阵,将32 个样地划分为13 个类型,划分结果与实际样地分布位置和类型比较一致,取得了较好的分类效果黄土丘陵边缘地区目前仍残存有少量天然次生乔木林。这种残存的天然乔木林,是否可以作为黄土丘陵地区能够生长天然次生林的佐证,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 分别对基岩山地与黄土丘陵区的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基岩山地天然植物群落乔灌木层优势种沿海拔呈现较强的规律性,乔木树种资源较为丰富。从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来看,木本植物丰富度(S)沿海拔梯度升高呈下降趋势,乔木树种在较高海拔地段丰富度指数较大,灌木树种则是在低海拔地段丰富度指数较大。群落木本植物多样性指数也是较高海拔地段较大。而就群落间的β多样性指数来讲,各海拔群落间的Cody 指数和Whittaker 指数,多以与其相邻海拔群落间的指数值最小,群落间海拔差异越大指数值越大。而群落相似性系数Jacard和Sorensenr指数则表现相反的规律。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不同地形条件下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也表现很强的规律性,灌

参考文献:

[1]. 陕西渭北刺槐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研究[D]. 王雪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2]. 晋西黄土区刺槐生长与降水量的关系[D]. 史振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3]. 立地和人为干扰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个体生长过程的影响[J]. 彭鸿, Reinhard, Mosandl.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4]. 渭北黄土区人工刺槐林生长与生物量效应[J]. 程杰, 王吉斌, 程积民, 张耀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3

[5]. 渭北黄土高原刺槐蜜源植物利用研究[D]. 曹笑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6]. 渭北刺槐和油松人工林林分质量初步研究[J]. 彭鸿, Bernd, Stimm, HanyEl, Kateb. 陕西林业科技. 2001

[7]. 林龄和立地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影响[J]. 彭鸿.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1

[8]. 渭北黄土区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人工林群落生物量结构特征[J]. 程积民, 程杰, 高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4

[9]. 黄土高原人工纯林枯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对土壤极化的影响[D]. 米彩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10]. 晋西基岩山地与黄土丘陵区生态过渡带植被特征及生态恢复机理研究[D]. 董林水.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5

标签:;  ;  ;  ;  ;  

陕西渭北刺槐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